汪曾祺与当代小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什么叫‘嗯’呀!要不要,要不要?”
• 明子大声地说:“要!”
• “你喊什么!”
• 明子小小声说:“要———!”
• “快点划!”
• 英子跳到中舱,两只桨飞快地划起来,划进了芦花荡。 (《受戒》)
14
• 3、恬淡的诗意抒情———汪曾祺小说回忆 叙事的特点
• 诗意的抒情是指作家在文学创作中,对 客观的描写对象进行一种心灵的提升及抒情 的传达,是作家创作中的诗意追求。
12
• 2、率真的童年视角———汪曾祺小说回忆 叙事的方式
• 汪曾祺的“童年视角”就是把儿童纯 真的情感倾注到成年人理性的、甚至是世 故的世界中去,把儿童作为故事的叙述者 来展现他们眼中和理解中的世界,或是直 接追忆“我”所经历过的童年往事,借用 儿时生活的经历和感人的故事来抒发现实 的生命感受和精神愿望。
民俗风情小说,是指以特定地域、特定历史
时期的习惯风尚、礼节人情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
说。这里的习惯风尚、礼节人情不再仅仅作为一
种背景存在,而是与小说人物形成整体,形成一
个有意味的存在;并作为一种文化,成为小说的
描写主体。
21
二、汪曾祺的小说对当代小说文体的意义
• 1、让小说自身的审美功能回归(P275) • (1)汪曾祺的小说颠覆了小说历来所
20
• 2、结构松散,穿插自如,天文地理、风俗人情、 掌故传说等,有杂家风范。 (P266)

作家或者以风俗作为人的背景,如《受戒》
等,通过写风俗衬托人物健康美好的人性;或者
将风俗与人结合起来,风俗成为人的活动和心理
变化的契机,如《大淖记事》等;或者表面上看
起来写风俗,实际是写人,如《陈四》。


• 1979年,重新开始创作。80年代以后, 进入创作的高潮期,创作出许多描写民 国时期江南风俗人情的小说,受到很高 的赞誉。
• 1997年在北京病逝。
3
三、汪曾祺的短篇小说观和他在小说文体 创造上的自觉意识。
• 汪曾祺与当代大多数小说作家不同,他从不 涉足长篇小说,从来也没想过要写一部“史 诗性”的或“全景式”的长篇作品。
• 汪曾祺小说的语言风格是由他独特的语气、 语调和语感共同形成的。其总的特点是简洁 自然、不重修饰。
11
• 1、美好的生命追寻———汪曾祺小说回忆 叙事的内容
• 在汪曾祺的小说中,回忆传递的是对 美好生命,对人性美、心灵善的本真追寻。 无论是甜美静谧的风俗画描绘,还是温馨 纯朴的人事抒怀,作家潜心表现的是乡间 的平凡生活和质朴之美;潜心挖掘的是乡 土社会中的淳真善良以及人与人之间最真 挚宝贵的友情、亲情、爱情。
“我只写短篇小说,因为我只会写短篇小说。或 者说,我只熟悉这样一种对生活的思维方式。” “我的小说的另一个特点是:散,这倒是有意为之。 我不喜欢布局严谨的小说,主张信马由缰,为文无 法。”
4
• 汪曾祺是一个有着清醒意识的文体家。 小说 不但没有较强的故事性,而且故意要与“戏 剧化小说”背道而驰,使小说呈现出如日常 生活一般的自然形态,在“散文化”中创造 一种生活的“诗意”。
5
• 《受戒》
发表于《北京文学》1980年第10期,获 1980年度“《北京文学》奖”。刚发表时, 受到许多赞扬,也曾引起一些议论,因为它 的写法与当时人们已经习惯了的小说写法很 不一样。
6
• 首先,它不但没有一个集中的故事情节,而 且很不像一篇真正的小说,更像一篇散文。
• 其次,作家对现实的态度也值得怀疑,总让 人想起当时还处于文化边缘的沈从文的小说, 或者说,完全受沈从文的《边城》的影响, 不是在描写现实,而是在抒写理想。
……
18
• (2)平实的描写性结尾

在汪曾祺的小说中,出现最多的结尾是简短的、
平实的描写,但描写的往往不是细致、真切的具体场
面和过程,而是一种带有写意性质的概括性描述,描
述本身,看起来似乎简单、平淡甚至有些不动声色,
但作者同样能“寓奇崛于平淡”,通过引发读者的深 思和联想,达到让读者会心的艺术效果。
7
一、汪曾祺小说的审美世界
• (一)“小说是回忆”


汪曾祺:“我认为小说是回忆。必须把热腾
腾的生活熟悉得像童年往事一样,生活和作者的
感情都经过反复沉淀,除净火气,特别是除净感
伤主义,这样才能形成小说。”
8
五、汪曾祺小说的回忆性特点、散文化的 结构和由独特的语气、语调和语感形成的
语言风格。
• 在汪曾祺眼中,所谓小说,就是“跟一个可以 谈得来的朋友很亲切地谈一点你所知道的生 活”,而自己真正意义的“所知道的生活”, 通常都只能是过去的生活。过去的生活也就是 “回忆”。
承载的“文以载道”的教化功能,使之不 再具有小说的功利性、题材的重大性等特 征,使小说以自身的本来面目示人,给读 者一种审美的愉悦和情趣。 • (2)他的小说以观念上的平和疏散和 叙述上的平淡成为新时期小说的“异类”, 但同时也为新时期小说家的创作提供了可 资借鉴的样本和实证。
22
• 2、在文学史上有“承先启后”的意义(P277)
• 《三姊妹出嫁》 :

真格的,谁来继承他这副古典的、南宋时期的、
楠木的馄饨担子呢?
• 《八千岁》:

是晚茶的时候,儿子又给他拿了两个草炉烧饼来。
八千岁把烧饼往账桌上一拍,大声说:
• “给我去叫一碗三鲜面。” 19
• (四)小说的散文化 • 1、情节因素很弱,较少逻辑的、因果
的关系,也较少矛盾冲突所带来的戏剧 性。

谈甓渔:适性随意。

靳彝甫:豪侠仗义。

叶三:真诚坦率。

汪曾祺的小说流淌着浓浓的传统文化气息,
儒道精神互现,既具备了儒家“厚德载物、刚健
自行”的精神内核,又体现着老庄“清净淡泊、 闲适自然”的精神风骨。
17
• 2、汪曾祺小说的结尾
• (1)诗性的描写性结尾

在汪曾祺的小说结尾中,诗性的描写方式并不
• 汪曾祺的小说一向以诗化小说著称,淡 化故事情节,叙述舒缓平和,并用回忆的叙 事方式和恬淡的抒情语言,营造出一种诗意 的小说氛围。
15
• (二)汪曾祺小说的主题意蕴 • 1、表现纯朴、自然的男女爱情 • 《受戒》:两小无猜的爱情; • 《大淖记事》:神清气爽的爱情。 • 汪曾祺把人物的爱情置于纯朴、自然
的民风之中,只有在这接续着自然精气的 民风之中,在初民般原始生活的氛围中, 才能孕育出这样的爱情。
16
• 2、表现下层人民的《钓鱼的医生》《徒》

在汪曾祺笔下,民间世界充满温情,老百姓
内心纯净,道德完善,情操高洁。
• 3、表现高雅淡泊的文化人格

王淡人:厚德载物超脱旷达。
多,主要用于他表现人生欢乐的小说,如《受戒》和
《大淖记事》。
• 《大淖记事》:
十一子的伤会好么?
会。
当然会!
• 《受戒》:
芦花才吐穗。紫华色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 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有的地方结了蒲棒,通红的, 像一枝一枝小蜡烛。青浮萍、紫浮萍。长脚蚊子,水 蜘蛛。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惊起一只青桩(一 种水鸟) ,擦着芦穗,扑鲁鲁鲁飞远了。

一方面他是最后一位“京派”作家,把废名、
沈从文等人所开创的散文化小说(又称“现代抒
情小说”)传统延续了下来。另一方面又开启了
中国当代文学中“寻根文学”之先,影响了一批
小说家和文学潮流。


现代抒情小说:是五四新小说的一个重要流
派,以童年回忆为视角,着意挖掘乡土平民生活
中的人情美,同时把批判国民劣根性、重铸民族
汪曾祺与当代小说文体
1
一、汪曾祺 (1920—1997)
• 江苏高邮人。士绅世家,从小受到正规的传 统教育和父亲的宠爱,聪颖过人。 1939年 入(昆明)西南联大中文系,深得到沈从文 小说创作真传。
• 1943年毕业后。小说创作呈现个人风格。 • 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劳动。
2
• 1963年参加京剧现代戏《沙家浜》的改 编,“文革”中参加“样板戏”《沙家 浜》的定稿。
13

划了一气,小英子说:“你不要当方丈!”
• “好,不当。”
• “你也不要当沙弥尾!”
• “好,不当。”
• 又划了一气,看见那一片芦花荡子了。
• 小英子忽然把浆放下,走到船尾,趴在明子的耳朵旁边, 小声地说:“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
• 明子眼睛睁得大大的。
• “你说话呀!”
• 明子说:“嗯。”
9
• 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特点”主要是由 “小说的结构”来体现的,常常是先写 环境,再写人,而且是写“事”重于写 “人”。
• 其结构是按照生活的多维流动来构建的, 也就是说,是按照生活“本来的原貌” 来描写的。
10
• 汪曾祺敢于把小说当作散文来写,一方面是 因为他学养丰富,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对 自己故乡的风俗人情和掌故传说更是如数家 珍,有一种博识的杂家的风范,另一方面, 则是因为他生性淡泊,崇尚自然,讲究情趣, 讨厌做作,反对小说的戏剧化。
灵魂的主题熔铸在民风民俗的艺术表现之中,借
民生百态的精细刻画寄托深沉的人生况味。
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