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恕
忠恕之道的现代价值

忠恕之道的现代价值
忠恕之道是众多古典哲学家以及法律界、宗教界所积极提倡的一种道德价值观,普遍认为它具有很强的价值性。
今天,这种传统价值观依旧保留在社会历史上,它也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在互联网时代,忠恕之道的现代价值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和发展。
它推动了
社会的发展,促进了人民之间的感情,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联系在一起,改变了人们彼此的看待方式,形成了全新的社会形态。
首先,互联网的出现拉开了世界文化的距离,使跨越不同地域的人们彼此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加宽广,大家具有了一种信任感,并在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彼此友好相处。
此外,互联网时代也激发了人们真正实现忠恕之道的行动起来。
一方面,一些
宗教、学术和社会组织利用这一技术工具,及时发布社会责任和人类发展方面的信息,提倡大家尊重他人,敞开胸怀去接纳不同文化,增进各阶层之间的相互理解;另一方面,社交媒体也能够在快速变化的天空里帮助大家及时获取真实信息,视频聊天网站也使用户及时交流爱心相护,增进家庭关系。
概括而言,互联网时代的忠恕之道赋予了我们更多的广泛性、宽容性和灵活性。
不仅影响到全社会的和谐,而且也影响着每个人的思想,让自己更加谦逊,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实践忠恕之道,使我们的梦想和想法更加奋进。
孔子的“忠恕之道”及其当代价值

孔子的“忠恕之道”及其当代价值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学说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倡导的“忠恕之道”被视为其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当代社会中,忠恕之道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对于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关系有着深远的意义。
我们来探讨一下孔子对于“忠恕之道”的阐释。
在《论语》中,孔子曾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这句话强调了“德”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一个政治家或者领导者应该以德治国,以其高贵的品德和远大的胸怀来感召人心,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安定。
而在《孟子》中,孔子谈到了“忠恕”二字,他认为这是做人之本。
“忠”即忠诚,对待上级和朋友要忠心;“恕”即宽容,对待下级和平辈要宽容。
通过忠诚和宽容来维系家庭、社会的和谐。
忠恕之道在当代社会中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在个人层面上,忠恕之道可以使我们在人际关系中更加圆融。
忠诚可以建立信任,使我们的人际关系更加亲密和稳固;而宽容则可以化解矛盾,促进朋友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包容。
在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处理至关重要,忠恕之道既可以提升我们的人格魅力,也可以使我们的人际关系更加和睦。
在社会层面上,忠恕之道可以建立健康的社会关系。
在家庭和社会中,忠诚可以建立稳定的家庭关系,使亲情更加深厚;而宽容则可以减少矛盾,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在当代社会中,矛盾和分歧丛生,而忠恕之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矛盾,减少社会的摩擦和冲突。
在管理层面上,忠恕之道可以帮助企业建立更加健康的组织关系。
忠诚的员工会更加努力地为企业工作,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大的支持;而宽容的领导者可以减少员工之间的矛盾,提升企业内部的凝聚力。
在当代社会中,企业的管理关系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而忠恕之道可以帮助企业建立更加和谐与稳定的组织关系。
孔子的“忠恕之道”对于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在个人、社会和管理层面上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我们可以通过这一思想,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社会关系更加稳定、组织关系更加健康,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6《论语》论忠恕之道

何为“忠” ?
何为“恕” ?
• “忠”, ,尽心曰忠,尽力 为人谋;
• “恕”, ,推己及人,如人之 心,故为恕。
忠恕之道
忠道是对己的要求,表现为一种 极认真、极虔诚的态度; 恕道是对人的态度,表现为对他 人的理解、尊重、宽容等品质。
如何做到忠恕?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紫罗兰把它的香气留在那踩扁了它的脚 踝上。这就是宽恕。Leabharlann 儒家成长六部曲平天下
治国 齐家
修身
诚意、正心 格物致知(学习)
做人
• • • •
学习是开始 孝悌 忠恕 诚信
}修身
情景1
一天晚上,楚王携爱妃举办烛光晚
会,大宴群臣。酒至半酣,忽然一阵大
风把蜡烛吹灭。一名武将欲乘黑调戏爱
妃,被爱妃一把扯下盔上红缨,爱妃建
六尺巷的来源
清朝康熙年间,桐城人张英 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 邻居是桐城另一大户叶府,主人是张英同朝供职的叶侍郎, 两家因院墙发生纠纷。张老夫人修书送张英。张英见信回复
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
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于是,张老夫人令家丁后退三尺 筑墙。叶府很受感动,命家人也把院墙后移三尺。从此,张、 叶两府消除隔阂,成通家之谊(指两家交情深厚,像一家人 一样。)
1、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2、子曰:“夫fú仁者,己欲立而 立人,己欲达而达人。”【6〃30 】 3、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 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 【15〃24】
一个刚从越战归来的士兵,从旧金山 打电话给他的父母,要带一个少了一条 胳膊和和一只脚的伤残战友一同回家生 活。被父亲在电话中婉然拒绝。 几天 后,这对父母接到旧金山警察局的电话, 告知他们的儿子已经跳楼自杀身亡。于 是,他们飞往旧金山,在警方带领之下 到停尸间去辨认儿子的遗体,让他们惊 讶的是,儿子居然只有一条胳膊和一条 腿。
“忠恕之道”的基本内涵和现实意义

浅谈儒家“忠恕之道”的基本内涵及其现实价值摘要:“忠恕之道”是孔子“仁学”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儒家伦理思想的精髓。
其内涵丰富,意味深远。
同时“忠恕之道”作为先秦儒家践行“仁道”的基本方式和行为原则,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关键词:儒家;忠恕之道;和谐儒家精神,博大精深,而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他的思想更是儒家文化的核心。
在孔子的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便是他的“仁”学,而“行‘仁’之道”即为“忠恕之道”,“忠恕之道”是“为仁之方”。
那么何为“忠恕之道”呢时代在变,其对我们的意义也在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
所以,我们有必要把它放在当今时代下,重新审视它的内在意义。
一、忠恕之道的基本内涵在《论语》中关于“忠恕之道”的直接表述是: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①这是孔子的弟子曾子曾参对孔子学说的一个理解,这个理解,意味深长。
那么何为忠何为恕呢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说:“忠,敬也。
从心中声;恕,仁也。
从心如声。
”②可见,忠与恕是与人心密切相关的两个概念。
中心为忠,就是要以自己的心为中,凡是以自己的心做判断,遵从心里的道德判断,以自己的心为标准,真诚相待,积极为人;如心为恕,“如”可以理解为好像,就是将他人的心比作自己的心,学会换位思考,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对于“忠恕”二字,孔子也作过解说。
《卫灵公》篇,孔子在里回答子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的问题时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意思是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
二、忠恕之道的基本内容(一)中心为忠,以自己的心为中对于“忠恕之道”的“忠”,很多人认为它是在宣扬一种“忠君无违, 曲己成人”的奴性道德,这种见解实有偏颇。
诚然,忠恕之道却有忠君之意,但是不是其主要内容,更不是其唯一内容。
论语提到忠字的有15篇,共17处,但只有两处提到忠君且是在强调君能上孝于亲, 下慈于民 , 君使臣以礼的前提下提出来的④。
忠恕论语的智慧

忠恕论语的智慧【原文】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解析】孔子说:“参啊,我讲的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
”曾子说:“是。
”孔子出去之后,同学便问曾子:“这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道,就是忠恕罢了。
”忠恕之道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待人忠恕,这是仁的基本要求,贯穿于孔子思想的各个方面。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仁”。
而忠恕就是“仁”。
忠,就是中心,把心放在当中,就是孔子明确地告诉子贡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就是“仁”;恕,就是如心,将心比心,就是孔子明确地告诉仲弓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仁”。
忠是从正面讲的,恕是从反面讲的。
其实,《论语·颜渊》里也是讲这点:“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成人之美是忠,不成人之恶是恕;而小人是不忠不恕。
在《论语》中,或强调忠,或强调恕,都是一个意思。
《论语·卫灵公》有一章中子贡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论语》中,“主忠信”出现了5次,分别在第一、八、九、十二、十五篇中,真不少!第八篇《泰伯》中的“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讲得十分明确了。
可以说,“仁”贯穿了《论语》。
人类所最需要的是“关爱人”,是人际关系的和谐,即“仁”,即所谓“孔子智慧”。
应该说,孔子智慧是一个抽象,即东方文化核心的抽象,正确处理人与人、与集体、与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
更一般地讲,世界的一切,就是“关系”,就是“处理关系”。
我们所努力的,就是尽可能正确地去认识关系、把握关系、处理关系;人类社会也逃不出这个“关系”。
“关系”和谐,方能存在与发展;“关系”不和谐,必导致灾害,甚至必遭到毁灭。
所谓忠恕是孔子待人的基本原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所以孔子说是“一”以贯之,而不是“二”以贯之。
忠是从积极的方面说,也就是孔子在《雍也》篇里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学会忠恕作文范文

学会忠恕作文范文学会忠恕作文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
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以下是的学会忠恕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道”就存在于人的周围,存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也就是“道”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关键在于你是否能参悟到、意识到。
忠者,心无二心,意无二意之谓,恕者,了己了人,明始明终之意。
“忠恕”之道,讲的是人应该以爱人之心、爱人之能去对待他人,视人如己,施爱于人。
其一:有爱人之心,就会心胸开阔,不计较蝇头小利,你在爱人的同时获得别人的尊重,收获好心情。
精神生活充实,变得有意义。
小的时候,总听大人们说:“以德报怨”这个词,就以为这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套路。
长大一点,明白了,原来是我断章取义了,原文是“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孔子的一个弟子问他说:“师傅,别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对他好,用我的德行与恩惠来对待他,让他悔悟,好不好?”孔子就说了:“你以德报怨,那何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
”原来,要有爱人之心,在你爱别人的时候,你会得到很多,比如快乐。
那天,我改了个性签名,“以德报怨,何以报德?”收到了朋友的评论:“内心的满足。
”原来,世界也是如此有爱。
其二:我曾经听到这样一个故事,我感到了触动心底的幸福。
一个年轻人出游,途中遇到危险,好心人救了他。
年轻人很高兴,想要酬谢他,好心人却说:“不必酬谢,你只在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帮助他,就好了。
”年轻人照做了,当别人要酬谢他的时候,他说了这句话。
几年后,那个好心人再次听到这句话,心生感动。
在我看来,忠恕,就是如此。
其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从小爸爸就教我的。
译为:自己不想要的,就不要施加给别人。
每当我“劳烦”爸爸帮我做些什么的时候,他就会告诉我这句话。
慢慢地,我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
孔子的“忠恕之道”及其当代价值

孔子的“忠恕之道”及其当代价值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之一,其思想对于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他提出了“忠恕之道”的思想,强调要做到忠诚和宽容,这一思想不仅具有深刻的历史价值,而且在当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忠”指的是对真理和正义的坚守,是对自己的责任和信仰的忠诚。
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在道德指引下,始终保持诚实、正义,做到言行一致、守信用、不随从和不屈服于任何外部压力。
在当代社会,诚信已经成为了一个企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
只有诚信才能树立起一个优秀的品牌形象,也是企业、思想家和政治家等在社会上建立权威的基础。
“恕”是广义的宽容,是指面对别人的过失和错误时,不予追究,不以恶报恶、以宽恕代替惩罚。
孔子认为,宽容不是软弱,而是一种更高尚的美德,能够让人减轻自己的负担,解除不必要的压力,激发积极向上的力量。
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难免会有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如果不能容忍和理解对方,就会产生矛盾和冲突。
因此,对于企业和个人来说,宽容是相互理解和和解的桥梁。
同时,孔子的忠恕之道还包括了对权力的限制和自我约束。
在孔子看来,权力是一个容易让人陷入贪婪和腐败的陷阱,必须通过自我修养和行为规范来避免。
只有掌握了好的方法,才能使人不断完善、行为得当,将力量放在正确的位置上,并能够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
总之,孔子的忠恕之道提醒着人们在稳定社会关系中应当铭记公正、诚信、宽容等道德要素,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和谐共处,真正贯彻和践行“人人平等,和谐相处”的理念,为社会发展进步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国学论文孔子忠恕之道的启示

国学论文孔子“忠恕”之道的启示关键词“忠恕”之道为仁之方修己待人《论语》记载,孔子对学生曾参说,“吾道一以贯之。
”那么,这个贯穿于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东西是什么呢?曾参的理解和把握是,“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这虽然不能涵盖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全部学术思想,但却抓住了“为仁之方”这个道德实践的要害问题。
“仁”的内涵十分丰富,其本质就是孔子对樊迟问仁的回答:“爱人。
”怎样才能做到爱他人呢?孔子认为根本的方法就是行“忠恕”之道。
“忠”和“恕” 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忠是从积极的意义上实践“仁”的途径与方法,是一个高标准,也就是孔子在《雍也》篇里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 它所强调的是真诚待人的精神,自己想立得住,有所作为,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立得住,有所作为;自己想事事通达,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事事通达。
恕是从消极的意义上实践“仁”的途径和方法,也就是孔子在《卫灵公》篇里回答子贡“有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的问题时所说的:“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它所强调的是宽以待人的精神,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
总起来说,忠恕之道就是人们常说的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行“忠恕”之道并非易事,这是因为人有私心。
只有克服掉私心,心中才能容得了他人,装得进天下。
因此,孔子从修己与待人两个方面指明了如何“为仁”,如何行“忠恕”之道的方法。
“修己”就是“克己”、“修身”,是儒家所倡导的一个“内省”的过程,也就是自我修养、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过程。
把孔子的学说概括为“忠恕”二字的曾参,这样总结他的内省体验:“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这就清楚地说明,只有通过自我反省加强道德修养,克服掉私心,才能推己及人,真诚待人,宽以待人,行“忠恕”之道。
儒家关于修己与待人的要点,一是“为仁由己” 。
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忠恕
历史文献
忠者,心无二心,意无二意之谓,恕者,了己了人,明始明终之意。忠诚;宽恕。
中国儒家伦理范畴,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原则。“忠”,尽力为人谋,中人之心,故为忠;
“恕”,推己及人,如人之心,故为恕。最早将忠恕联系起来的是中国春秋时代的曾子。他在
解释孔子“吾道一以贯之”时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是以待自己的态度对待
人。孔门的弟子以忠恕作为贯通孔子学说的核心内容,是“仁”的具体运用。忠恕成为儒家处
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之一。
原文
子曰:“参①乎!吾道一以贯②之。”曾子曰:“唯。”子出,门 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1]
——《论语·里仁》篇载
注释
①参;曾参。②贯;贯穿,贯通。
译文
孔子说:“参啊!我的学说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曾子说: “是。”孔子出去以后,学生们
问曾子说:“老师的话是什么意思呢?” 曾子说:“老师的学说,忠恕两个字罢了。”
精解
什么是忠?什么是恕?
曾子没有说,但孔子自己在别的地方有过解说。
所谓忠恕是孔子待人的基本原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所 以孔子说是“一”以贯之,而
不是“二”以贯之。
忠是从积极的方面说,也就是孔子在《雍也》篇里所说的: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自己想有所作为,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有所作为,自己想飞黄腾达,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飞
黄腾达。这其实也就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待人忠心的意思。
恕是从消极的方面说,也就是孔子在《卫灵公》篇里回答子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的问题时所说的:“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
总起来说,忠恕之道就是人们常说的将心比己,推己及人。所谓人心都是肉长的,自己想
这样,也要想到人家也想这样;自己不想这样,也要想到人家也不想这样。我们今天在中小
学生中开展“心中有他人的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推行的忠恕之道。推而广之,所谓“让
世界充满爱”,又何尝不是忠恕之道的体现呢?
释“忠恕”
关于“忠恕”之道的意涵,《论语·卫灵公》篇有:“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观此可知,“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
语·雍也》篇又有:“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人乎?‟子曰:„何事于仁!
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
也已。”何晏《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曰:“更为子贡说仁者之行。方,道也。”然则仁之“方”
也就是践行仁“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是推己及人,亦即“推其(己)所
欲以及于人”(朱熹《论语集注》),自己于有所成立、发达,亦使别人有所成立、发达。《论
语·学而》篇载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此句中的“为人谋而不忠乎”,即是反省自己为别人打算是否做到了推己及人。然而“忠”即是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朱熹《论语集注》释“忠恕”云:“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其引程子曰:“以己及物,仁
也;推己及物,恕也。”其实,“尽己”与“推己”并无实质的差别。“尽己之谓忠”,而“忠”实亦
是“推其(己)所欲以及于人”;“推己之谓恕”,而“恕”之“推己”实亦是“尽己”之意。
“忠”与“恕”实只“一”道,故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若把“忠”与“恕”割裂开来,则“吾道”成
为两道矣。在孔子的“一”道中,包含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的统一而深刻的意涵。因此,“忠”与“恕”有着相互补充、相互规定、相互包含的意思。
只有把“忠”与“恕”统一起来,既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又做到“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才是孔子的“一以贯之”的仁道。
孔子的仁学思想最基本、最核心的宗旨就是“爱人”(《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孔曰:爱
人。”《中庸》:“仁者,仁也。”《孟子·离娄下》:“仁者爱人”)。此所谓“爱人”亦可谓之“爱
类”,即爱全人类所有的人。《吕氏春秋》有《爱类》篇云:“仁于他物,不仁于人,不得为
仁。不仁于他物,独仁于人,犹若为仁。仁也者,人乎其类者也。”这符合孔子本人的思想,
我们从孔子所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论语·微子》),以及“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就可看到这一点。孔门弟子子夏说:“四
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此即儒家的“人类一家”思想。在儒家的普遍人类之爱中,
最基本的就是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而“忠恕”之道就是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的基本
道德准则。此所以“忠恕”为孔子思想的“一以贯之”之道。循此“一以贯之”之道,不仅可以处
理好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而且“齐家、治国、平天下”亦可从中引申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