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中小学生开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中小学生开始

2007年05月15日04:52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讯:

刺绣、皮影、剪纸……这些我们曾见惯不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却象珍珠般珍贵却又罕见。几乎每个人都在呼吁和困惑如何保护它们的时候,青羊区已率先将其纳入了青少年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并逐渐建立起一系列长效机制,让其对广大的中小学生及其家长产生影响。目前,以东城根街小学为代表的一批中小学校纷纷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进校园,不仅让孩子们从小开始了解自己的民族特色文化,并从中提高艺术修养和基本素质,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物”)的保护和传承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子。

探索篇

5分钟课程孩子们对“非物”感兴趣

镜头——

踏进蜀锦博物馆的大门,左侧几台大型的仿古织锦机正有条不紊地工作着,几位国宝级的老织锦师傅的现场织锦表演,其娴熟的动作和灵敏的身手引得同学们啧啧称奇;右侧,各种丝绸工艺品琳琅满目,看得人眼花缭乱;前方,则有着更多的令人叫绝的手工艺品……原来,东城根街小学3年级的孩子们到这里“春游”来了。

“锦江的来历与蜀锦有关吗?”“为什么手工织锦比机器织的昂贵得多?”“这个织锦机一天能织多少锦出来?”通过讲解员的详细介绍,孩子们知道了“丝绸之路”的来历,知道了“锦”与“缎”的区别,知道了“蜀锦”为何名列中国四大名锦之首……好奇的孩子们还围着讲解员不停的问这问那,不肯离去。“这次春游虽然没有看到桃花,麦苗,但我觉得大开眼界了!”回到家里,9岁的灵灵骄傲地告诉妈妈。

说到将民间文化引入学校教育的初衷,东城根街小学校长陈思廉说到一个细节:有一年的圣诞节,老师们发现学校有许多孩子拿着充气棒在校园里打来打去,显然这是昨晚参与圣诞节游戏的孩子们余兴未尽,而每年中国传统的春节为什么不见孩子们有那么高的热情?老师们继而想到了学生们热衷的“过洋节”、“吃西餐”、“看日韩漫画”,而对本国的诸如传统节日、民族习俗、民间艺术等关注甚少,理解肤浅,以至于常常将“樱桃小丸子”、“奥特曼”、“流氓兔”挂在嘴边。

“孩子们对‘中华文化’的淡薄和冷落恰好说明了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这不能怪孩子们,只能靠我们自己来改变”,陈思廉没有阻止孩子们不正常的举动,而是组织老师们开始了一个课题——中华民族文化小学教育活动的研究。

在研究中,学校发现,学生们并不是盲目抵制传统文化,而是对我们自己的东西知之甚少,于是,学校开始设计、开展以民族文化教育为主题的学生喜爱的系列活动,开发出与每个学科相关的民族文化教育内容,并在课前或课后的“5分钟”向学生们进行介绍,引导他

们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培养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兴趣并参与其中。2003年和2006年,学校还专门举办了“中华民俗文化节”和“非物进校园暨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青少年活动”,在学校的组织下,成都群众艺术馆王馆长带领老师和民间艺人们来到校园,给学生们展示本土的民俗绝活,“风筝大王”、川剧大师也带着自己的拿手好戏来到孩子们中间,“现在我们的学生对传统文化特别是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可感兴趣了,学校也还在不断拓宽学生的艺术学习范围,争取达到每个学生毕业时必须了解几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至少学会1门艺术技能的目标”,陈思廉表示。

变化篇

“非物”进校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镜头——

去年的一天,东城根街小学5年级2班的班主任老师看到了一篇作文:

“本文的主角之前是一个有点调皮、有个性、但做事不能坚持的孩子,他争取了半天大家才同意加入皮影团,并让他在《猪八戒吃西瓜》的节目中‘扮演’了主角……

刚开始,大家都觉得很好玩,可一会儿,我们几个配角都觉得不是那么简单、有趣了,一会儿揉揉肩,一会儿捶捶腿,纷纷放下皮影小人休息了。这时,雪白的幕布上只有‘猪八戒’还在不知疲倦地练习着摔倒的动作。再看看李玮鸣,只见他在明晃晃、炽热的灯光照射下练得一脸通红,额头满是一颗颗晶莹的汗珠,可是他却依然坚持不懈,想精益求精地做好每一个动作,从没有见过他那么刻苦,真跟变了个人似的。练习结束了,皮影老师连连称赞李玮鸣学得快,学得认真,表演得最好。李玮鸣一把擦去头上的汗,高兴地笑了……有了这样的李玮鸣,我们的演出一定会成功!”

看到这里,老师同样高兴地笑了,原来,这是同学们对李玮鸣的评价。自从进了皮影团,李玮鸣不仅改掉了马虎、懒散的坏习惯,更加热爱班级和学校,在学习上也更勤奋了,同学们也纷纷对他“刮目相看”,昔日的小“淘气包”变成了一个自信、有责任心的孩子。

改变的不仅仅是李玮鸣。在东城根街小学的《中华民族文化小学教育活动的研究报告》中,老师们惊喜地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后,不仅在学生和家长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还对学校的教育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首先,对中华文化的关注与理解让学生们的人文素养基础提高了,一开始是学校单方面给孩子们灌输非物方面的知识,可后来孩子们越来越不满足,甚至自己邀请了“变脸王”、“风筝世家”、“面人”、“寻鞋者”等二十余个民间艺人来到学校;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学生们不光产生了兴趣,还主动对身边的传统文化进行收集和保护,如该校学生在去琴台路写生时,被传统建筑的美深深吸引,于是开始了成都老建筑的收集,将三道街、宽窄巷子、大慈寺、老城墙等老成都的标志画下来,制作成特殊的“成都明信片”受到了英、美、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文化和艺术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同时,有趣的文化活动丰富了课堂,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也加快了学生个人特长的发展以及个人气质、基本素养以及学习习惯的培养。据了解,目前,该校已创设了名目繁多的学生社团,包括弓弦乐团、皮影剧团、少儿音协、美协……在丰富的活动中,

学生纷纷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并渐渐转化成一种较稳定的爱好,为学生个人的特长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非物质文化遗产给学生们带来了变化,而学生们的变化又逐渐扩散到家长和社会中。据陈思廉介绍,受到孩子的影响,家长们也纷纷加入了了解和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队伍中,同时,学校还主动将这些与非物有关的活动带到了蒲江、新津等周边地区10余个友好学校……从孩子们开始,关注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力量就象滚雪球般逐渐壮大起来。

机制篇

纳入素质教育让“非物”向社会传承

镜头——

“哇!多漂亮的剪纸啊!我也要学!”“他们的皮影戏演得真好!我们也要排练一个拿手的文化节目!”当区教育局和区青少年宫组织的“大篷车”开进了自己的学校,孩子们顿时手舞足蹈地欢呼起来。看到一个个充满浓郁地方民俗文化的表演,孩子们深深地沉醉了。在艺人们的指导下,一幅幅尚不够精美的剪纸、一个个歪歪扭扭的面人“诞生”了,虽然离自己的想象还差得远,可孩子们仍然象宝贝一样捧着带回了家。“我们的民间工艺太漂亮了!老师们剪的窗花,做的面人都栩栩如生呢!今天我还学了剪纸,本来以为剪只小猪应该很简单,没想到做出来耳朵一只大一只小,肚子也被剪破了,但我还是很高兴,以后我还要练习,妈妈生日的时候我要剪一幅她最喜欢的菊花送给她……”5年级的妙妙在日记里写到。

“教育是文化的翅膀,文化是教育的灵魂,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的瑰宝”,不止是东城根街小学,在青羊区教育局的统一安排和引导下,各种民俗文化和非物项目如同一阵春风拂过了全区的各个校园。今年初,全区教育系统又在东城根街小学召开了现场会,明确提出了“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纳入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思路,并结合“一校一品”的校园文化建设,逐渐完善了制度,形成长效机制。

据青羊区教育局副局长张化冰介绍,从今年开始,该区已启动了“文化大篷车进学校”的活动,由区青少年宫准备一套文化节目,加上从各学校中挑选出来的精品节目,轮流到每一个学校进行展示,让全区学生们都能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今后,无论学校进行特色认定还是学生评选“才艺星”,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保护都将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依据;下一步,区青少年宫还将开设刺绣、漆器等课程,并在每个学校开设相应的兴趣班,区上和各个学校还将依托这些文化项目,加大相互和对外的交流。在区上的大力倡导下,苏坡小学、草堂小学、浣花溪小学……一大批学校都纷纷开设了相应的课程,结合各自的特点完善了方案,组织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学生团体,区教育局也正在制定全区教育系统的民族文化和非物传承保护计划,除了学校各自的“自选动作”外,还将一年一个主题地向各学校推广。“到了一定的时间,我们除了老艺人外,还会出现更多的‘小艺人’、‘小使者’,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真正得到保护和传承”,张化冰说。

采访手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