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新世纪以来国内学术界关于斯大林模式研究的新进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5年第5期(总第163期)

社会主义研究

SOCIAL IS M STUD I E S

No.5,2005

Serial No.163

评新世纪以来国内学术界

关于斯大林模式研究的新进展

刘霏

=摘要> 研究和总结斯大林模式,是我国学术界长期以来最重大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新世纪以来,学术界就此课题研究有新进展,产生了较多研究成果。本文拟对这些新成果进行概述,以期对研究工作的深入有所助益。

=关键词> 斯大林模式;历史功过;苏联解体;启示

=中图分类号> A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527(2005)05-0033-04

=作者简介> 刘霏,女,(1981-)安徽安庆人,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2004年级硕士生。

/斯大林模式0是苏联斯大林时期形成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的模式,也是二战后除南斯拉夫外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共同的传统模式。新世纪以来,国内学术界对斯大林模式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据粗略统计,发表在国内报刊上探讨斯大林模式的文章就有100多篇。这些论文的内容,一是对斯大林模式的总结和评价;二是对斯大林模式与苏联解体的渊源关系进行多维思考;三是与当代中国实际紧密结合,为解决中国面临的现实问题从斯大林模式中得到的启示。

绝大多数学者对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功过、个人因素及其历史必然性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对这个影响了人类历史进程的模式进行了科学、全面、实事求是的评价,推进了斯大林模式研究的发展。

梁玉秋的5对/斯大林模式0的点滴思考6[1]一文客观地总结了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功过。其中指出:斯大林模式作为社会主义实践中第一个尝试性的模式,确实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令世界瞩目。不管付出了多大的代价,斯大林模式的确使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在短短的几十年内变成了先进的工业国,赶上了西方列强,创造了世界上工业化的奇迹;通过迅速实现工业化,大力发展国防工业,为卫国战争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从而沉重的打击了在欧洲所向披靡的法西斯,推动了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同时,作者又指出,随着历史条件的变迁,它的主流和主要方面并没有继续发挥出作用来,未能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发挥出来。斯大林模式不仅未能使得苏联的社会主义得到长期的巩固和发展,而且苏联依靠其自身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权威将其建设社会主义的模式强行输出给东欧各国,阻滞了东欧各国经济的发展。如果说斯大林模式的成功曾经对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积极的示范效应,那么同样也给东欧各国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武克全5社会主义与斯大林模式6[2]一文指出,实事求是地评价斯大林模式,还必须重视斯大林的/个人特性0在这一模式形成中的作用。一个国家的历史发展常常有许多十字路口,有许多可供选择的机会。当这种情况发生时,那些处于特殊地位的/领袖0人物,往往可能对历史发展道路的选择起到重大的甚至决定性的作用。斯大林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历史人物,他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刚毅坚强的意志、高超的组织才能以及主观偏执、粗暴任性等的长处和缺陷。毋庸赘言,斯大林的/个人特性0对苏联政治经济体制打下的烙印,是极其明显的。董建萍5论作为一种历史选择的斯大林模式6一文中指出,斯大林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一种特定的社会主义模式。尽管其发展道路和内容与列宁设想的有所区别,但仍不能否认它的形成有相当大的历史合理性。另外,同样不能因为它后来的弊端、僵滞及至消解而否定它曾经起过的重大历史进步作用,它代表着社会主义发展的一个阶段。俞良早的5/稳定0的取向: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6[3]一文提出,十月革命胜利后较长一段时间里,一方面在党和国家政权的活动中体现出民主趋向,在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体现出民主趋向,另一方面党内以及国内的政治生活不稳定,社会生活不稳定,这样就产生了民主趋向同/不稳定0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手段和办法,就是国家制度上的高度集权,以强有力的国家权力克服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上的不稳定。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即高度集权的社会主义模式,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的。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历史同英法资本主义制

度的历史相比较,不能不得出结论: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更具有社会稳定和政治稳定的取向,即它更具有达到社会稳定和政治稳定的功能和作用。林建华5到底应如何对待和评价斯大林模式6[4]中,主要从发展战略和制度方面对斯大林模式进行客观评价。文中指出,苏联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失误和弊病是在具体的体制、运行机制这一层次上产生的,因而需要根本改革的是经济体制,即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而不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本身。决不能因为这一层次存在问题就基本否定、甚至全盘否定整个/斯大林模式0。张玉龙5贡献与误导6[5]认为,/斯大林模式0有两重性,既有理论贡献和显著成就,也有思想误区和对实践的误导。其中,斯大林在特殊的环境下,提出了/一国建成社会主义0的学说,使斯大林模式初始阶段工业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随着/一国建成0学说及其延伸)))/斯大林模式0在理论上做出贡献的同时,又诱使众多社会主义建设者们产生了理论误区。作为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必然产物,/斯大林模式0开创性的理论与实践,在相对落后国家从农业向工业化的/跨越0阶段中起过特殊作用。刘添才5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深层次原因6[6]探索了斯大林模式存在的历史必然性,认为斯大林模式是在二三十年代特殊的时期在苏联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模式,是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形成的特殊的社会主义模式。它的出现不是偶然的,除了二三十年代的特殊环境、农民国家、个人因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等原因外,深层次的原因是俄罗斯的民族文化传统。

以上几位作者的文章都是从科学的、系统化的高度来评价斯大林模式的,他们都对/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功过0、/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必然性0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都力图客观地、实事求是地概括出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必然性,并对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功过给予了准确的评价。

沈宗武5斯大林模式的现代省思6[7],对斯大林模式展开了全面的评价。书中直面西方在对斯大林批判中的尖锐的关键性观点,在批评个人崇拜和激进的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理论和实践等问题的同时,肯定了斯大林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的贡献;针对国内外一些人在总结苏东失败经验教训时将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原因直接归结于斯大林模式本身的特点,提出了独创性的认识,并把斯大林模式的研究置于世界现代化的宏观历史进程和背景之下,将其看作落后国家通过社会主义制度实现现代化的创造性模式和道路,从崭新的视角拓展了客观评价斯大林模式的广度和深度。尤其是从强调斯大林模式制度创新意义和突出现代化历史定位的角度肯定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定位和成就。

新世纪以来中国学术界对斯大林模式的研究呈现出比以前更系统、更科学的态势,是有其深厚的实践基础和理论沉淀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成功和挫折的经验教训,尤其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验,使中国学术界有了足够的实践基础对斯大林模式进行系统、科学的总结。另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术界摆脱了/左0的思想的影响,研究工作者得以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学术氛围中重新认识斯大林模式。因此,国内学术界对斯大林模式的研究着重探求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必然性,这是中国社会主义实践发展和理论发展的必然体现,也是新世纪学术研究的一大新进展。

学术界在对斯大林模式与苏联解体的渊源关系进行多维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新观点。

牟正纯5论斯大林模式对苏联解体的影响6[8]一文指出,斯大林模式的长期固守,是苏联解体的一个根本性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形成意味着苏共对正确发展道路的偏离,它的逐步强化则为社会发展埋下了隐患。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上,唯意志论,急于求成,追求/一大二公三纯0;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上,不积极发展与资本主义国家的交往,拒绝甚至敌视人类文明在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所创造的经济政治成果,以/两种制度,两个阶级是不可调和的矛盾0的观点来处理同资本主义的一切问题;在民族关系上,大俄罗斯主义根深蒂固,地方民族主义严重存在;在思想方面,教条主义盛行。当然,随着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日益暴露和日趋严重,苏联的改革自50年代就提上日程。但由于教条地对待斯大林模式,认为斯大林模式是最好的标准的唯一的社会主义模式,使模式越来越僵化,越来越凝固化,结果改革或者不得要领,或者知难而退,成效甚微。到了戈尔巴乔夫时代,6年多的改革非但没有克服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反而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更没有探索出一条适合苏联国情的建设模式。总之,斯大林模式的僵化,对苏联解体产生了重大影响,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了重大挫折。

余其铨5掌握精髓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6[9]认为,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也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斯大林模式,是斯大林当政时期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一整套政治、经济体制及其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总和。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是一种特殊的模式,也是一种探索和尝试。苏联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既无前人实践经验可借鉴,又在帝国主义重重包围、封锁下建设社会主义,经历了异常艰难、困苦和极端复杂的过程。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的一面,也有教条式的搬用科学社会主义和背离科学社会主义的一面,还有篡改和歪曲科学社会主义的一面。特别是由于斯大林个人认识的片面性和专断独行的思想作风,把苏联在特殊历史条件下的很多特殊的做法,在理论上加以绝对化,把苏联的所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唯一正宗和标准样板,而强加于二战后新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欧亚十几个社会主义国家,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社会主义苏联的诞生,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俄国的胜利;社会主义苏联的消失,是苏联模式的失败。

曹廷清5斯大林模式的终结与世界社会主义的复兴6[10]指出,苏联的解体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而是斯大林模式的终结。一个国家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以后,并不等于解决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斯大林模式的形成有其历史原因,而且这种模式曾经也取得了不少重大的成绩。但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