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文化运动的几点看法(精)

对新文化运动的几点看法(精)
对新文化运动的几点看法(精)

对新文化运动的几点看法

——纪念新文化运动100周年有感

邵晟东

一、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新文化运动的开端,一般都认为是在1915年,以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为标志;而其结束时间,则说法不一,但大都认为是在1920年代。如果把新文化运动定义为一种特指的社会运动,那么为之确定起止时间是无可非议的,而且各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不过,要想全面、深刻理解新文化运动,则必须把新文化在中国从萌芽到发展的全过程(不妨称之为广义的新文化运动)纳入视野,并考察其历史背景。

新文化在中国的萌芽,可以追溯到1840年。

鸦片战争的失败催生了中国第一批向西方学习的人。他们及越来越多的后来者在中国与西方打交道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西方的强大与其技术、科学、经济、制度等文化因素有关,并开始学习、引进。

甲午战争的失败使更多的人觉醒,以致希望革故鼎新的力量敢于尝试改变政治制度。戊戌变法的失败使大批希望革新者转向革命,终于导致清王朝的覆灭。在这一历史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到新思想、新文化日益增强的巨大作用。

然而,辛亥革命的成功,并未能使中国走上康庄大道。新旧势力的斗争日趋严重,国内外的复杂形势和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活动,终于触发了颇有声势的新文化运动,渐进的成长变为突进的狂飙。

1917年,苏联十月革命的成功,使共产主义思潮在中国迅猛发展,为新文化运动增加了新的内容。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共产主义及社会主义思潮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影响已经十分突出。

1920年代中后期,军事和政治斗争日益激烈,北伐战争和国民政府成为关注焦点,新文化运动逐渐失去了势头。

不过,从那时直到现在,新文化在中国的发展从未停止过。实际上,近现代以来,所有历史事件背后,都可以看到文化因素的巨大影响;而且不难发现,新文化的影响力在增强。

二、新文化运动的成就和局限

新文化运动取得的最大成就,是打破了传统文化的垄断地位,引进了新的文化因素,为各种文化共存开拓了空间。但是,在新文化自身的建设方面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上,则存在不少问题,有很大的局限性。

就当年所提倡的科学、民主、新道德和新文学而言,在科学和新文学方面成就比较大,而在民主和新道德方面则问题比较多。

在提倡科学方面,新文化运动最为成功。尽管至今仍有极少数人持反智主义态度,认为科学是“奇技淫巧”,弊大于利;尽管至今有科学素养的人比例还不很高,但总体而言,新文化运动之后的中国,科学知识得到迅速传播,科学精神很快取得优势,则是不争的事实。这一点从新式学校及其包含大量科学知识的教材迅速普及可以看得很清楚。

在提倡新文学方面,新文化运动也非常成功。新文学很快就风行天下,同时白话文几乎彻底取代了文言文,成为一切书面表达的工具。简化字和汉语拼音尽管存在一些争议,但后来也取得了很大成功。

在民主方面,情况很复杂。辛亥革命胜利以后,民主制度的运作很不顺利。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在知识阶层激发了强烈的民主诉求。然而,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民主未能成功。就连以实现宪政为目标的国民党,后来也开始积极宣扬“一个党、一个领袖、一个主义”,搞起了实际上的一党独裁。新文化运动中的民主诉求始终只是一种“诉求”,未能获得实际上的成就。甚至直到今天,民主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严峻问题。

在道德领域,新文化运动对旧道德的批判,产生了可观的效果,但是在新道德的建设方面,却不能算很成功。三从四德、愚忠愚孝是臭了,可新道德究竟应该是怎样的,却存在巨大的争议。回顾100年来的历史,不得不承认,道德问题始终是困扰中国人的最重大的问题之一。

新文化运动存在的问题,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历史条件的限制,二是局中人的浮躁情绪。如果运动的引领者们能更清醒地认识当时的历史条件,克服自身的浮躁情绪,更深入、更全面地研究问题,结果应该会更好。不过,历史毕竟已成为历史,我们不应苛求前人。我们今天回顾以往的经验教训,不是为了批评前人,而是为了我们今后能做得更好。

三、浮躁情绪的影响

西方的冲击,使许多中国人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感。形势的严峻,加上急于救亡图存的迫切心情,导致了广泛存在的浮躁情绪。

最初,许多人注意的是西方的坚船利炮、科学技术;后来,越来越多的人发现更重要的是制度,是文化。这显然是很大的进步。但是,在新文化运动中,一些人过于简单地把中国的落后归咎于传统文化,甚至归咎于孔子个人。他们认为批判了传统文化,打倒了“孔家店”,用先进的西方文化取而代之,中国就会好起来。他们着重于批判传统文化的阴暗面,却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其优秀成分。他们积极宣扬西方的光明面,却似乎忘了或不知道西方的糟粕和黑暗。这样的批判可

以轰动一时,却不可能取得最后的成功。这一点我们今天已经可以看得很清楚了。

在提倡民主方面,许多人认为民主是思想认识问题,关键在宣传;只要宣传到位,大家认识到民主的重要性,民主就可以实现。他们没有认真研究民主制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不了解民主制度的必要条件,对中国的现实状况缺乏深刻的认识,提不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在实践中往往表现的虚弱无力,未能成功引导中国走出“打天下坐天下”的传统。

在提倡新道德方面,太多的人重批判,轻建设,以为只要打破了旧道德的束缚,任个性自由发展,新道德就会自然形成。历史事实证明并非如此。要建立良好有效的道德体系,需要对人在社会中的表现进行深入研究,需要对人的本性有深刻认识。遗憾的是,新文化运动在这方面缺乏建树。在情绪化地彻底否定传统文化的同时,一些人从日本引进了一个难以准确定义的概念:国民性,然后对中国人的“国民性”进行了一番不得要领的批判和改造,最后无果而终。

浮躁情绪不仅存在于新文化运动,也存在于其对立面,甚至整个文化界。严复、张之洞和杨度等人是典型的例子。

严复可以说是新文化运动的先行者,是中国近代史上为数不多的最严肃认真的学者之一。他年轻时认为,中国贫弱,是因为文化落后,只有引进西方文化,才能使中国富强。他把西方的哲学、经济学、伦理学、社会学、进化论、政治学等当时一些最著名的著作翻译介绍到中國,产生了巨大影响。然而,面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现实,他又对西方文化感到幻灭,说“觉彼族300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字。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宇”,退回并完全肯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他早年急于救国,从西方匆匆抓了几味药回来,而未能对西方的文化、历史和现状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知之不深,思之未透,遇到自己无法理解的现象,于是走向另一个极端。

张之洞等人主张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当时有不少人拥护,但由于其概念模糊,而且对西学的评议不足以服人,终未能修成正果。

以后“体”“用”概念逐渐式微,尽管后来又有人提出“西体中用”,重启体用之争,仍未能挽其颓势。

杨度是当时积极推动宪政的最著名的宪政专家,但他坚信中国必须有一个强力政府。他主张君主立宪,曾帮助清政府搞宪政。袁世凯时期,又组织筹安会推动洪宪帝制。最后,由于相信共产党能建立强有力的政府,他选择加入了共产党。认为中国需要强力政府,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但昧于大势,维护并鼓吹帝制,其失败也是难免的。

处于历史大变局中的中国,只靠旧传统显然已经不行了。中国亟需能指引方向的新思想、新理论。要么创新,要么引进,无论如何,不能没有。

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既采纳来自西方的民主共和,又承袭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取得很大成功。然而,由于其理论上不够系统、严谨,实践中又存在诸多问题,加上他去世太早,来不及提高、完善,未能获得最后成功。

与三民主义相比,马克思穷毕生精力创建的共产主义理论体系显得更博大精深,以解放全人类为目标的美好理想也更有感召力,再加上苏联革命胜利的示范效应,于是大批年轻人选择了共产主义,为共产党的成功准备了条件。不过,共产主义离中国的现实太遥远,后来经过毛泽东的改造,成了“马克思加秦始皇”,才终于在大陆取得了成功。然而,问题远未解决。从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直到今天,我们都可以感觉到文化问题的严重,中西文化之争甚至有加剧的趋势。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我认为,100年来广泛存在的浮躁情绪是一个重要因素。当然,我们不应该对艰难探索的前辈们求全责备。他们看到中国严重落后,想让中国好起来,有点急于求成,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如果想做得更好,则不能不努力克服浮躁情绪,汲取历史经验教训,认真深入研究问题,踏踏实实寻求答案。

弄清楚基本概念,了解基本事实,是研究任何问题的前提。100多年来,太多的人把新文化混同于西方文化。一些人鼓吹全盘西化,一些人则倡导抵制西方文化,甚至有些人要用中国的传统文化拯救世界。其实,我们最应该做的,首先是弄清楚究竟什么是西方文化,什么是新文化。

四、新文化不等于西方文化

新文化运动本来的宗旨,是用新文化改造甚至取代旧文化,是新与旧的博弈;但后来却逐渐演化为用西方文化批判否定中国文化,成了西与中的博弈。早期的先驱们不乏明白人,他们努力引入的是真正的“新”东西,如科学、民主、新医等等,这些即使在西方也是新的。但后来,许多人认为只要来自西方,再新也是西方文化。于是“新医”成了“西医”,科学和民主也成了“西方科学”和“西方民主”。这种糊涂认识导致文化领域的中西对峙,一直影响到今天。其实,对峙双方有一个很大的共同点,就是都把新文化与西方文化混为一谈。

要了解新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区别,有必要简略回顾一下新文化在西方出现和发展的历史。

其实,与中国一样,西方也有自己的传统文化。了解西方历史的人都知道,西方传统文化的主干是基督信仰和王权政治。对西方的传统文化而言,16世纪开始兴起的自然科学是新文化,17世纪发端的民主政治也是新文化。这些新文化一出现,就对旧文化产生了巨大冲击。科学动摇了基督教的基础,民主则颠覆了王权政治。这两个过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但都是不可避免的。

科学是人类理性进步的必然结果。日益深入的对自然界的正确认识,与基督教的许多理念和传说格格不入,导致基督教与科学的对立。一些科学家受到迫害,但同时基督教的权威和影响力也开始下降。人类理性的进步是必然的,科学的发展也势不可挡;基督教则步步退却,最终放弃了与科学的对抗。这一过程影响深远,至今仍在继续。

民主对王权的颠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民主的本质,说到底,就是公权力不被少数人垄断。一个国家,在其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大多数民众没有文化、得不到足够信息、也没有足够闲暇的情况下,公权力被某个家族或集团垄断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民众得不到足够的信息,不懂也没有工夫去考虑国家的事情,就是让他们参与,他们也没有能力,甚至不愿意参与。在这种情况下,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也不可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制度。但是,如果一个社会进步到一定程度,有足够多的人有文化、有闲暇,也能得到足够的信

息,那么民主就是必然的,谁也挡不住。道理非常简单:国家的事情,如果我不知道、不懂,也没工夫考虑,你垄断就垄断吧。但是,如果你懂,我也懂;你知道,我也知道;你干得好,可以,干得不好,凭什么让你继续干下去?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就决定了在这种条件下公权力不再可能被长期垄断。研究英国历史,在公权力逐步从国王转移到贵族、又进一步转移到平民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生产力提高、教育普及和信息传媒的增加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科学属于全人类,没有民族和地域的色彩。物理定律、元素周期律和日心说等等是没有中西之分的。实际上,科学现在已经是人类的事业,全球各个民族都正在做出自己的贡献。

民主是人类进步的必然。任何一个国家或族群,在其多数成员有文化、有闲暇、能获取足够信息的情况下,都绝无可能允许公权力被长期垄断。

西方在其传统文化受到严重冲击的情况下,进入转型期。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价值观都开始发生重大变化。政治制度的进步、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有目共睹,文化方面经历的危机和发展却较少引起外界的关注。

其实,在新文化的冲击下,最先陷入危机的是西方文化,而不是中国文化。英国革命、法国革命、美国内战、俄国革命和两次世界大战的背后,都可以看到文化危机的阴影。严复眼光独到,看到了文化层面,说出了“觉彼族300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字”这样的话,但他没有弄懂的是,这是发展中的问题,不是衰败中的问题;出路是前进,不是后退;前景是新生,而不是死亡。

危机的原因在于,当旧的信仰和价值体系受到冲击、影响力大幅下降时,新的信仰和价值体系尚在萌芽期,未能有效发挥作用。另外,新文化中的某些成分一开始比较幼稚,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进化论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虽有一定道理,但把生物界的丛林法则简单引入人类社会,宣扬社会达尔文主义,则产生了严重后果。希特勒的极端种族主义就是一个最突出的典型例子。

西方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经历了一系列改良、改革甚至革命,逐步摆脱旧的传统文化的束缚,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尽管文化方面的危机依然存在,但旧的正在调适,新的正在成长,前景并不悲观。

新文化中,科学和民主是最先发展起来而且比较成熟的部分。但是,科学是工具,民主是程序,它们虽然对对旧文化产生巨大冲击,但不能算是价值体系本身,无法取代信仰。因此,在信仰和道德领域,宗教和传统文化依然发挥着巨大作用。与过去不同的是,民主导致政教分离,打破了单一宗教或文化的垄断,使不同的宗教和文化能够良性竞争,为新文化的发展准备了条件。

新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新文化是人类理性进步的必然结果,没有地域性和民族性,如科学、民主和对人权的尊重;而旧文化则受历史和地理条件的限制,地域性和民族性较强,如宗教、哲学和一些传统观念。

在信仰和价值体系方面,新文化的发展比较滞后,但深入观察不难发现,与人的共性比较一致的观念正在发展,而民族性和地域性较强的观念正在衰退。一个属于全人类的新文化正在孕育之中,尽管现在还看不清楚其形体,但趋势已经很明显。在发展过程中,新文化一定会吸收现有各种文化的优秀成分,但它不会属于任何一种既有的传统文化。

五、新文化运动并未结束

从某个方面看,新文化在中国的发展有点像黄河。它发端于19世纪中期,就像黄河滥觞于巴颜喀拉山;1915年在国内外形势的作用下,它爆发为轰轰烈烈的社会运动,就像黄河在壶口受地势影响而形成的惊心动魄的瀑布和湍流;它后来复归平静但影响仍然广泛而深刻,就像黄河出壶口后不再激荡但流量却不减反增。

新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可以看做是广义的新文化运动,这个运动远未结束。审视100年来的中国,不难发现,当年存在的问题今天依然存在,另外又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国内的改革开放,世界的风云变幻,在文化领域提出了新的挑战。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西方传统文化和新文化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中西之争、新旧之争、

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之争,严重困扰着中国。如何应对这些问题,走出困境,将考验中华民族的智慧。

要想比前人做得更好,我们必须克服浮躁情绪。文化问题是最复杂难解的问题,只有全面认识、深入研究,才有可能找到答案。简单的归因,简单的肯定或否定都无济于事。

从世界范围看,东西方传统文化都是人类早期智慧的产物,绝非一无是处,否则不会传承至今。但是,无论前人的智慧曾经多么辉煌,当今之世,墨守成规、拒绝发展,都一定会落伍。后退绝没有出路。

新文化正处在进步过程中,远非十全十美,解决不了的问题依然很多。而且,新的不等于就是对的、好的。有些新观念、新思潮有待检验,甚至可能被淘汰。但是,人类的进步势不可挡,人类理智的不断提升是必然的。新旧更替不可避免。

科学和民主虽然不是价值体系,取代不了信仰,但其在新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不可低估。科学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的知识和视野,其广度和深度远非前人所能想象。科学成果已经在全世界范围被广泛接受。由于人的本性是一样的,人类在其共同接受的新知识基础之上,将形成大致相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为属于全人类的新文化奠定基础。而民主制度则为新文化的发展成熟创造条件。

就中国而言,新文化的发展是必然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彻底否定传统文化。相反,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会为新文化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并成为新文化的组成部分。最终,中国的新文化将与人类的新文化融为一体,就像黄河汇入海洋。

也许,我们正面临第二次新文化运动(或广义新文化运动的第二次高潮)。但愿它比第一次成功。

浅谈“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通过从中国近代史纲要这本书,我了解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历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推进中国革命新阶段的必要条件。从当时那些中国先进分子的爱国热情和团结的力量中体会深刻。 1915年9月,新文化运动由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亲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领导开始。新文化运动是沿着两条战线展开的,一条是思想战线,一条是文学战线。两条战线交织进行,因而它既是一场思想革命,又是一场文学革命。作为思想革命,它倡导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作为文学革命,它倡导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它在政治和思想上给封建专制主义及其伦理道德一次沉重的打击,大力宣传了民主和科学,促进了知识青年的觉醒,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思想大解放,促使人们更迫切的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也为各种各样外国的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思想流派的传播敞开了大门。 1919年5月5日,以北大学生为代表,因为不满“巴黎和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发起了一系列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但在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是切中时弊的。新文化运动只是开了探求“新文化”的序幕,而五四运动是对新文化运动的一种延续和发展,突出表现在爱国方面。随着时间的变化,人们对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的解释越来越走样,把“科学”、“民主”、“爱国”当成这场运动的历史意义。在

那时,新文化运动是生动活泼的,前进的,革命的,并且产生着影响: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爱国运动,也是一次新的文化运动。 五四新文化运动发生至如今,虽然已经过了八十年,还仍然是众说纷纭,评价各不相同,观点相去甚远,需要继续探讨。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对社会现实的回应,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其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并逐渐在思想领域占据主导地位,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发展到后期的一个显著特征。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科学与民主,到《新民主主义论》提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再到党的十五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一脉相承、不断完善和发展的。 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真正价值,正在于提出了建立中国“新文化”的要求。其中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革命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成了中国革命的新阶段即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开端并且确定了每年的五月四号是中国青年节。可见,五四运动在中国历史上意义的重大。

徽州文化价值的现代借鉴 2011级旅游管理吴铖 我们今天所说的徽州应是一个历史地理概念,是指地处皖南,毗临江浙,纬线范围在北纬30℃左右的这一地区。历史上称为新安,北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建徽州府,遂得名。范围包括今黄山市的歙县、黟县、休宁县、祁门、屯溪区、徽州社会和文化是在南宋以后崛起,明清时达到鼎盛与繁荣,清末以后衰退的。其文风昌盛、教育发达、人才辈出。谁然呢徽州作为一个地理概念已经消失了,但是徽州文化却以他的丰富性、辉煌性、独特性、典型性和全国性等特征流传发展下来,并成为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逐渐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地方学"徽学",与敦煌学和藏学一同被誉为走向世界的中国三大地方显学。 徽州文化具有丰富性、辉煌性、独特性、典型性和全国性等特征。 徽州文化的“丰富性”表现为学科门类齐全,内容丰富。如: 1、徽州文献:据统计,徽州历代著述者达1800余人,成书约5000余部。国家图书馆藏古籍善本族谱共458部,其中一半以上为徽州族谱。史称徽州为“文献之邦”,鱼鳞图册、各种契约文书、账册案卷等,据统计各家收藏在30万件以上,被学者誉为与殷墟甲骨文并列的中国古代历史资料的“第五大发现”。 2、徽州教育:徽州古代教育十分发达,据《徽州府志》记载徽州有社学470多所,徽州书院有100多所。此外,家学私塾,遍布城乡,“居民之处,莫不有学有师”,时称“东南邹鲁”。 3、徽州刻书:宋元明清以来,徽州一直是中国四大刻书中心之一。刻书业繁盛,刻工甚众,名家辈出,刻书种类众多,技艺精湛,时人莫不称善。 4、徽州科技:徽州科技涉及建筑学、算学、医学、天文学、地理学等诸多领域,不仅有取得巨大数学成就的戴震、程大位这样的学者,而且“新安医学”更是自成一派,誉满天下。据统计,徽州青史留名的医家就达745人,编纂的各种医籍有600多种。 5、徽州艺术:新安画派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艺术派别,徽州的雕刻精美绝伦,徽州的戏剧对中国戏剧的发展影响深远,徽州的园林造景艺术至今仍独树一帜。 徽州文化的“辉煌性”表现为:徽商曾雄踞中国商业舞台300余年,不仅富甲天下,更因其诚实守信的商业道德、儒贾互济的商业理念而闻名。徽州科举、徽州教育的发达,表现在科举考试方面成就辉煌。朱熹作为理学的集大成者,与其门人创立的新安学派,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一个新的高峰,不仅长期影响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而且广泛影响日本、朝鲜、越南、东南亚各国乃至西方世界。始创于江永,集其大成于戴震的徽派朴学,开有清一代学术风气,徽派学者踵武戴氏,在古代文献考据、训诂和义理推阐诸方面,都取得巨大成就,徽派遂“卓然自立,成一全盛学派”。 徽州文化的“独特性”体现在:徽派建筑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徽州商人贾而好儒,贾儒结合,亦贾亦仕;新安画派,师承有自,风格独特。 徽州文化的“典型性”:徽州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尤其是封建社会衰落时期中国文化的一个缩影,徽州的土地制度、宗族制度、教育制度、商业文化和民俗文化等,是当时时代的典型样本。

2011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复习目标 [知识目标]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兴起的标志、领袖人物及发展概况;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李大钊和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五四爱国运动的背景;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五四爱国运动的初步胜利;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新文化运动阵营的分化;五四爱国运动的意义。 [能力目标] (1)分析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和影响,认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理解政治、经济、文化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认识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先进的革命的思想对社会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从而提高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能力和培养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2)比较五四爱国运动和以往革命运动,认识其伟大意义,培养比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分析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过程,判断其性质,培养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考点: (1) (2) ②马克思主 复习方法:启发引导法、讨论分析法 课前准备:课件《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计划课时:二课时 复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点拨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1)政治方面: ①帝国主义加紧侵略; ②军阀统治,日趋黑暗,必须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2)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这是根本原因。 (3)思想文化方面: ①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 ②北洋军阀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民主共和观念和尊孔复古逆流势不两立)。 2.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 (2)代表: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 (3)前期思想:民权、平等思想和达尔文进化论。 (4)主要阵地:《新青年》。 (5)活动基地:北京大学。 3.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1)前期实质:资产阶级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 (2)前期内容:把斗争矛头指向儒家传统道德 ①思想革命: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②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学。 (3)后期内容:宣传十月革命,宣传社会主义。五四以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主流。 4.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联系 ——近代史小班讨论课 一、背景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由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李大钊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 二、意义 五四运动:1、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2、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了政治舞台,起了主力军的作用,青年学生发挥了先锋作用;3、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从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准备。 中国新文化运动:1、它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2、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但是,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对东西方文化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这一点一直影响到后来 三、二者联系 新文化运动所开启的是“古典的现代性”道路,与“五四运动”所开辟的革命激进主义的现代性道路是有本质区别的。 联系:1、两个运动经历的时间有重合部分:1919年5月4日后; 2、两个运动有相同的社会背景:辛亥革命后,中国进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袁世凯称帝,随后军阀割据,连年混战,国家衰败,列强侵略,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寻找新出路; 3、两个运动的部分核心人物或者参与人相同:如蔡元培,胡适,陈独秀;可以说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准备了领导者和推动者; 4、两个运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五四运动使新文化运动的宣传思想转变; 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广大青年民主意识空前提高,为他们后来积极投身五四运动做了充分的思想动员; 5、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动发展到1919年的高潮体现: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紧接着学生罢课、商人罢市、工人罢工。面对五四洪流,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承担起领导责任,密切关注运动的发展,为运动指出了明确的方向。主流杂志刊登的大量相关文章,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鼓舞人民的革命斗志,鞭笞帝国主义。由此可见,这一声势浩大的社会政治运动是前期设计思想启蒙的必然结果和效果体现。 6、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分流点:五四运动之前,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观点趋于相同,矛头一致;五四运动期间,虽然主将们的观点发生分期,但仍然精诚合作;五四运动之后,他们由合作走向分裂。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 一、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新文化运动开始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后演变为一场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二十世纪初期,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认为,救过强国之根本是改造国民性,因此决心发动一场思想启蒙运动,要把更多人从蒙昧的封建思想中解放出来。 《新青年》的创立为前期的新文化运动提供了阵地,李大钊、鲁迅、胡适等知识分子的先进观念首先在文学领域掀起了改革的风潮,并随之蔓延到各个领域,以燎原之势冲击着封建主义。 新文化运动主要围绕着“四提倡和四反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后期,随着十月革命的成功,新文化运动开始极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以及社会主义。 不仅培养了许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力。 二、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彻底的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将国民从五千年的思想禁锢中解放了出来。 更为重要的是,新文化运动树立了民主与科学的两面旗帜,启发着人们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新思想、新理论的广泛传播给中国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从根本上改变了国人,使国人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从而使中国有了脱离封建思想、勇于改革的新一代! 此外,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促成了五四青年运动。 新文化运动后期对马克思主义的大力宣传,对众多有志之士造成了启发,并改造了不少先进知识分子,为后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埋下了坚实的民众基础,培养了一大批国之栋梁。 最后,新文化运动为文学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新文化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场文学革命,它推广了白话文、促成了一批优秀报刊的面世,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旧文学的弊端,对不少文学社团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而言之,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意义深远的运动,它对近代的中国,对各个社会领域都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并孕育了新中国的希望。 参考资料: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新文化运动是沿着两条战线展开的,一条是思想战线,一条是文学战线。两条战线交织进行,因而它既是一场思想革命,又是一场文学革命。作为思想革命,它倡导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作为文学革命,它倡导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前期的新文化运动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后期极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意义: 新文化运动中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的树立,使中国许多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还造成了新思想、新理论广泛传播的大好机遇。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弘扬,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并且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宣传动员作用,也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徽州文化的发展与“瓶颈” 徽州文化是古徽州一府六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内容广博、深邃,有整体系列性等特点,深切透露了东方社会与文化之谜,全息包容了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被誉为是后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标本。 作为古老中华文化长河中的一条重要支流,徽州文化能够延续至今,且依然让无数人为之吸引,的确有着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现代的徽州人已经充分意识到,徽文化中有着许多引以为豪的优秀品质。人们在徽文化的发扬光大中已获得了甜头,并从文化旅游开发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也从中积聚了继承发展这种文化体系的信心。比如,其最直接最现实的意义可以在黄山市的发展中窥见一斑。黄山市以旅游立市,以“打好黄山牌,做好徽文章”作为其发展战略。区区一个地级市,有两处世界遗产,世所罕见,这不能不说是徽州文化的功绩。 世世代代的徽州人在这片不算肥沃的土地上辛勤耕耘、挥洒汗水,用自己的血汗和智慧,创造了通转楼、马头墙、天井、美人靠和谦让墙,创造了徽菜、徽戏、徽雕、徽墨、歙砚等文化符号,新安画派、新安医学、徽州刻书、徽州漆器、徽州造纸等文化技艺,孕育出新安理学、徽州朴学、宗族意识、庙会文化,其丰富性、多样性,和其独特的书香韵味、山野情调,是其它文化流派无法比拟的。 如今,在古徽州的土地上,仍有随处可见的民风淳厚的古村落,可以看到徽派风格的马头墙,到处仍是清一色的方言土语,充满了与现代都市迥然不同的人文韵味,在婺源、绩溪的乡间山村,那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小桥流水的静谧,依然是这片天地的主色调。 但是,在徽文化的开发和发展中,我们正面临着不可回避的“瓶颈”问题。一方面,现在的徽州人一味守旧,只懂得把老徽州的传统文化拿出来反复折腾。这种“啃老本”的发展模式,也许现在还能赚到荷包满满,但是这样的徽州文化,失去发展的活泉,只会日渐枯竭、腐朽,成为一滩死水。另一方面,现代徽州人往往只看见眼前的利益,本着盈利最大化模式进行徽文化旅游开发。过度的旅游开发对徽州文化生态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如有些地方把古宅、古祠、古牌坊等拆迁集中为旅游景点,损害了其最宝贵的历史价值;有的村落拆墙开门、大量开店设铺、兴办旅馆饭馆,破坏了古宅的建筑风貌和古村落的宁静氛围;低水平模仿性开发,普泛化的徽州文化旅游开发严重地伤害了徽州文化的真正内涵。 徽州文化要开发、要发展,但这种开发、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可持续的。就如一位徽学研究学者所说,徽州文化的发展必须基于这样三个前提:一是保持文化的传统性。如果徽文

【中国近代史】邵芳分享《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几个问题》【论文标题】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几个问题 【论文来源】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10期·学术名家218——229共11页 【论文作者】耿云志((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分享者】湖北邵芳 【论文提纲】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性质的再认识 二、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文化转型的一大枢纽 1文学革命运动造成创造民族新文化的利器 2新教育渐臻成熟 3在中西文化沟通中产生民族文化复兴的自觉意识和必要的精神条件 4社会公共文化空间的进一步扩展 三、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某些负面影响 【摘要概述】 五四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与影响至关重要。长期以来, 不时出现相关的争论。近年来有人提出, 五四新文化运动不是启蒙运动, 也不是文艺复兴。文章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既具启蒙运动的性质, 也带有文艺复兴的意味, 是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的一大枢纽。同时也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某些负面作用作了切中实际的分析与论述。 【关键词】 五四新文化运动; 启蒙运动; 文艺复兴; 文化转型 【精彩摘抄】 1.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 当时躬与其事的人们, 有过“新思想”、“新思潮”、“新文化”

等不同的提法。后来, 人们渐渐地都习惯于使用“新文化运动”的提法。 2.值得注意的是, 无论是早先提出五四新文化运动具有启蒙性质或文艺复兴的特点的人, 还是近年来在争论中否认五四新文化运动具有启蒙的性质或文艺复兴的特点的人, 都是拿中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欧洲的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作比较而得出自己的结论的。 3.“当十五六世纪时, 欧洲诸民族间发生一种运动, 起源于意大利, 传播于英、法, 而终极于日尔曼。是为中古时代与近世时代之蝉蜕, 历史家名之曰Renaissance, 意者再生也, 东人则译为文艺复兴。”——蒋百里 4.我觉得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最主要的性质和特点可概括为以下三点: 首先是它的人文主义精神。人文主义是针对旧有的宗教教条及教会统治而起的。把人从神光笼罩中拉回到俗世来, 承认人的需求、人的欲望的合理性, 承认追求幸福、追求自我完善、追求荣誉, 是每个个人的权力。于是个人主义得以确立。总之, 是人取代神成为关注的中心。其次, 重新发现古代的文化典籍的价值, 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文化典籍中, 人们重新发现古代人的鲜活的个性和不受神灵与宗教的束缚的伟大创造精神。那时代的人们把自己的创造性的思想与活动都看做是追模古代先贤的典范。其三, 随着人文精神的发扬, 削弱了对神与宗教的依赖, 人们对外在世界认知的兴趣与能力得到提升, 自然科学随之逐渐发展起来。 5.“说到文艺复兴这个词, 人们自然会联想到西方历史上那场预示着现代欧洲诞生的伟大运动。这同样的名词与过去十年来席卷全中国的一场思想与行动的意义深远的变革非常吻合。为了方便起见, 我就用这个名词, 并且会尽力给你们讲述一些它所包含的那场运动的意义。”②这里有两个要点: 第一, 中国的

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及其影响 摘要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的提倡者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这股潮流冲决了禁锢人们思想的闸门。而这个闸门一被打开,各种新思潮的涌流就不仅不可避免,而且是无法遏制的。新文化运动首先是一场思想革命,它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宣传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向封建思想礼教发起了全面挑战,启发了中国人民尤其是广大的青年的“民智”,促进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革命、思想解放 新文化运动是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前后由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李大钊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 北洋军阀统治前期,在中国满布阴霾的天空中,响起一声春雷,爆发了一场猛烈抨击几千年封建思想的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它产生的背景: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败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国家情况一天天坏下去。中国的先进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寻找新的出路。经济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更好的发展资本主义。思想文化方面: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日盛,

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介绍到中国,而辛亥革命又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但是,袁世凯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使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不能容忍。以陈独秀、李大钊、鲁迅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却发动了一次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大张旗鼓地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同封建尊孔复古思想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这个运动是从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开始的。陈独秀任主编,李大钊是主要撰稿人并参与编辑工作。 1916年初,袁世凯称帝,在此之前,美国人古德诺发表了《共和与君主论》,杨度发表了《君宪救国论》等文章,散布中国宜于实行君主制,没有君主便要“灭亡”的谬论。《新青年》针对这种情况,发表了陈独秀《一九一六年》、《吾人最后之觉悟》,李大钊的《民彝与政治》、《青春》等主要论文,揭露了君主专制的危害。《新青年》从1918年1月出版第四卷第一号起改用白话文,采用新式标点符号,刊登一些新诗,这对革命思想,的传播和文学创作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旧礼教旧道德进行了无情的鞭挞,指出隐藏在封建仁义道德后面的全是“吃人”二字,那些吃人的人“话中全是毒,笑中全是刀”,中国2000多年封建统治的历史就是这吃人的历史,宣告“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这篇小说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石。在《新青年》的影响下,一些进步刊物改用白话文。这又影响到全国用文言文的报纸,开始出现用白话文的副刊,随后短评、通迅、社论也都采

研究徽文化的现实意义 5月3号,我去参观了徽文化博物馆,可以说这次之行真的让我终身难忘。因为我在这里亲身体会到了古老的徽文化。 下面向大家介绍一下徽文化以及研究它的现实意义。 徽州文化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内容广博、深邃,有整体系列性等特点,深切透露了东方社会与文化之谜,全息包容了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被誉为是后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标本。学术界对其的研究,至少经历了大半个世纪,80年代以后更趋火热,逐渐形成了一门相对独立的地方学--"徽学",被誉为是并列与敦煌学和藏学的中国三大走向世界的地方显学之一。 我认为徽州文化虽然是地域文化,但它代表着中华文化在南宋以后的发展,在一定历史时期具有主流文化的特征。如今,研究徽州文化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明清时期的徽州,呈现出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面貌,认真研究和总结,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会有所启迪:一、徽州保存了大量的契约文书,这些契约文书反映了徽州人所具有的契约精神。无论是土地买卖,过继子女,遗产分割,乃至演戏酬神,徽州人都要立字为据,这些契约文书,显示了民间百姓们明确的契约意识和法制观念。法律手段和儒家伦理精神相辅相成,使这个处于山区的民间社会保持着良好的和谐状态。二、徽州村落建设注重“风水”,依山傍水的徽州村落,鳞次栉比的房

屋,纵横交错的巷道,既考虑到取水、排污、防火、防盗等多重因素,又考虑到生活起居的方便实用,体现出人与自然的谐和,追求的是适合生存、布局合理、富有美感的人居环境。这是注重“风水”的积极意义。三、徽州的宗族是保证社会稳定的非行政组织。它提倡封建伦理,需要批判,但是它也发挥着调节社会的功能,例如重视族中子弟的教育,接济贫弱,禁止赌博等不良行为,禁止滥砍滥伐,提倡爱山护林等等。从实施手段上看,它也不是行政命令式的强制执行,而是以宗族或村民公约的方式,让族众和村民自觉参与、自觉执行。这些民间主张和实施途径,有助于社会更加和谐。 另外,徽州文化从根本上体现出中华文化的本质特征,儒家文化的命脉贯穿在徽州文化的各个方面,是中华文化的典型和标本。扬弃其糟粕,继承和汲取其精华,对于团结全球华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积极的意义。徽州人重视宗族,重视血缘宗亲。明清两代,徽州及其邻近地区的许多名族大姓的子弟因为经商迁徙到全国各地,进而遍布全球,现代文化名人胡适、陶行知等都是从徽州文化圈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挖掘、研究和宣传徽州文化,发挥徽州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力量,对于联络海外华人的民族感情,增强民族凝聚力,团结广大海外侨胞共襄复兴中华民族的大业,也有着不可低估的积极意义。 总之,徽州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的内涵极其丰富。虽然徽州文化不可避免地也有着许多封建性的糟粕,但只要我们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 一、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新文化运动开始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后 演变为一场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二十世纪初期,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认为,救过强国之根本是改造国民性,因此决 心发动一场思想启蒙运动,要把更多人从蒙 昧的封建思想中解放出来。 《新青年》的创立为前期的新文化运动提供了阵地,李大钊、鲁迅、胡适等知识分 子的先进观念首先在文学领域掀起了改革 的风潮,并随之蔓延到各个领域,以燎原之 势冲击着封建主义。 新文化运动主要围绕着“四提倡和四反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 对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 文学,反对旧文学。 后期,随着十月革命的成功,新文化运动开始极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以及社会主义。 不仅培养了许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扩

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力。 二、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彻底的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将国民从五千年的思想禁锢中解放了出来。 更为重要的是,新文化运动树立了民主与科学的两面旗帜,启发着人们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新思想、新理论的广泛传播给中国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从根本上改变了国人,使国人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从而使中国有了脱离封建思想、勇于改革的新一代! 此外,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促成了五四青年运动。新文化运动后期对马克思主义的大力宣传,对众多有志之士造成了启发,并改造了不少先进知识分子,为后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埋下了坚实的民众基础,培养了一大批国之栋梁。 最后,新文化运动为文学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新文化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场文学革命,它推广了白话文、促成了一批优秀报刊的

徽商文化研究 班级:贸易经济一班姓名:李月学号:32013030315 摘要:徽商在历史上曾展现了其辉煌的历程,本文介绍徽商的文化特征,引出徽商的文化根基,进而论述徽商文化的现实意义徽商兴于文化, 徽商文化中的儒学精神、诚信风范、重教风等, 具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 给后代民众, 特别是给现代商人留下一笔宝贵财富, 继承和弘扬徽商精神, 总结和研究徽商经营的成功经验, 对我国商业领域应对日益复杂的经济市场全球化的局面有着很好的启迪作用。 关键词:徽商文化现实意义文化启迪 一、徽商文化研究历史回顾 徽商概念第一次被提出是在1947年傅依凌发表的《明代徽商考》,该论文论述了徽商从事的各个行业,堪称是徽商研究的奠基者。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国内关于徽商的研究就很少了。国外研究徽商的第一人是日本学者藤井宏,他在1953年发表了《新安商人研究》的长文,后被傅衣凌、黄焕宗译成中文分别发表在《安徽历史学报》(1958年第2期)和《安徽史学通讯》(1959年第1期)上。该文以汪道昆《太函集》为主要资料,第一次深入系统地研究了新安(即徽州)商人产生的背景、活动范围与经营项目,新安商人资本积累的过程与其经营形态,新安商人与生产者、消费者、国家和官僚的种种关系。到了上世纪80年代,徽商研究迎来了“科学的春天”。1983年,叶显恩出版了《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黄山书社1983年版)一书,研究了徽州农村的土地制度、乡绅阶层以及宗族制度、佃仆制度,并辟有专章研究徽州的商业资本和封建文化,为徽学研究奠定了第一块基石。与此同时,安徽师范大学成立张海鹏教授为首的明清史研究室,组织学术团队开展徽商研究。王廷元、唐力行、王世华、周晓光、

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意义: 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这就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 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对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4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 5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 概念:新文化运动为20世纪早期中国文化界中,由一群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革新运动。1919年5月4日前夕,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德先生与赛先生),批判传统纯正的中国文化,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一方面,以胡适为代表的温和派,则反对马克思主义,支持白话文运动,主张以实用主义代替儒家学说,即为新文化运动滥觞。在这一时期,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这一运动并成为五四运动的先导。 原因:辛亥革命的失败,使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必须进行思想革命才能真正救国。 时间:1915年9月 标志: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原称《青年》杂志,第二期改名为《新青年》) 主要领导人物:李大钊、胡适、鲁迅、陈独秀等。 内容:①前期: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专制、愚昧和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②后期:宣传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国的先进分子不约而同地把眼光从西方转向俄国。宣传马克思主义。 主要阵地:《新青年》 活动基地:北京大学 旗帜:“民主”与“科学(“德先生”和“赛先生”〃) 精神:向儒家学说猛烈开火,宣称“打倒孔家店”。 作用: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的大解放运动。

徽商成功之道与徽商精神 古老的徽州风景秀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那里有着一群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商人,他们遍布古老中国的大部分地区,他们注重质量抵制伪劣,薄利生财,甘为廉贾。他们一群人有一种称谓,那就是闻名中国的“徽商”。 黄山是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奇松、怪石、云海、日出、温泉等等奇异壮阔的美丽风景。在这种地方生活也是一种享受。当然这种风景更会让人产生一种独特的文化气息。因为地处山区,农务业不发达。为了填饱肚子很多人开始外出经商,而这些人日后将会被人们记住,他们就是徽商。 徽商是十大商帮之一,徽商又称新安商人、徽州商人、“徽帮”,它是旧徽州府籍商人集团之总称。徽人经商,源远流长,早在东晋时就有新安商人活动的记载,以后代代有发展,明朝成化、弘治年间形成商帮集团。很快徽商就和晋商、潮商并称为三大商帮。作为古代中国商界中的一支劲旅,徽商商业资本之巨,从贾人数之众、活动区域之广、经营行业之多、经营能力之强,都是除晋商和潮商以外其他商帮所无法匹敌的,所以能在中国商界称雄数百年。 了解了徽商的历史,我觉得徽商之所以会成功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徽商懂得创业。徽商的创业精神表现在拼搏、勤俭、谦让、诚信等几个面。徽州有句广为流传的民谚:“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许多著名徽商从小就离乡背井,出外学艺,奋力拼搏。他们重勤俭、重自强自立,“惜衣、惜食、惜财兼惜福”、“求名、求利、求己胜求人”。行谦让之德以营造和谐的周边环境是徽商的又一个特点,信奉“世事每逢谦处好,便宜多自吃亏来”,“忍半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因此,徽商的客户关系、同行关系、宾东关系、政商关系特别融洽,为自身发展增强了合力,减弱了阻力。商以诚为本,人无信不立,诚信二字是徽商创基立业的根本,杭州胡雪岩故居第三进中堂挂了一幅竖匾,上书“戒欺”两个大字。 二、徽商知道创新。徽商的创新精神主要表现在以人为本、注重实践等方面。徽州是个山区,但是徽商能够抓住世纪大航海时代提供的机遇,改变以耕读为主的传统道路,做出以发展商业为主、采取非常规地增殖财富的战略抉择。徽商具有高超的经营艺术,主要表现在活多样的资本组合模式、不拘一格的商业运行模式以及高人一筹的商业筹划模式上。同时他们还有完善的经营之道。经过

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新文化运动是沿着两条战线展开的,一条是思想战线,一条是文学战线。两条战线交织进行,因而它既是一场思想革命,又是一场文学革命。作为思想革命,它倡导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作为文学革命,它倡导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前期的新文化运动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后期极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 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弘扬,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并且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宣传动员作用,也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新文化运动是由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发动的。它有伟大的功劳,也有严重的缺点。运动的倡导者忽视人民群众,没有把新文化运动同广大群众相结合,使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他们还回避当时对军阀政府的实际斗争,也没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务。以当时的文学革命而论,虽然提出建设“国民文学”,但当时的文学活动也只限于一部分知识分子中,还没有可能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对中国古典文学的一味批判具有片面性。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这就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 (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对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4)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 (5)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 不过,新文化运动中的先进分子,大多有一些偏激情绪,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着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这种看法一直影响到后来。其实无论是东方或西方,都应该互相地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共同进步.。

纪念五四:文白之争中的趣闻 (2009-05-06 02:29:05) 转载▼ 标签: 五四 文白之争 博闻天下 刘继兴 玉昆 文化 分类:品文化,读历史 刘继兴:五四“文白之争”的高手过招 胡适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围绕白话文与文言文的论争,形成了两大阵营。胡适、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等人要废除在中国传承千年、作为传统文化载体和主干的文言文,却并未激起

多大反响,只有几位新文化闯将在自说自 话。 为了改变这种处境,新文化运动的急先锋钱玄同和刘半农自导自演了一个奇特的戏,那就是历史上十分著名的“双簧信”。这个主意是刘半农出的,他曾在上海时进过剧团做过编剧。1918年3月15日,《新青年》杂志第四卷三号上,忽然发表了一篇写给《新青年》杂志编辑 部的公开信。署名“王敬轩”。信是文言文写的,4000多字,不用新式标点,以一个封建思 想和封建文化卫道者的形象,列数《新青年》和新运动的所有罪状,极尽谩骂之能事。而就在同—期上,发表了另一篇以本社记者半农之名写的观点与之针锋相对的文章《复王敬轩书》,洋洋万余言,对王敬轩的观点逐一批驳。

刘半农 这一双簧戏旗帜鲜明,在文坛引起强烈反响,不仅真的引来了“王敬轩”那样的卫道士如林琴南等人的发难,更多的却引起了青年学子和进步人士的喝彩,在论辩中新文学的声势也逐步壮大。这一正一反两篇文章同时出现,结果“旧式文人的丑算是出尽,新派则获得压倒性的辉煌胜利。”“双簧信”也引起了《新青年》内部胡适的不满。他认为“太轻薄”,“有失士大夫身份”。不过他也认为,钱玄同的冲锋陷阵,“实在使我们声势一振”。鲁迅则对刘半农的进步高兴,称赞他“跳出鸳蝴派,骂倒王敬轩”,为一个“文学革命”阵营中的战斗者。

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一、新文化运动把中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直接衔接起来,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发展到新民主主义阶段。 二、新文化运动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先导。 三、新文化运动打破了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封建主义思想文化在中国的统治,使这个绝对权威从神圣宝座上开始跌落下来。 四、新文化运动产生了一代中国革命事业的杰出领袖。 五、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 ——魏晓东:《试论新文化运动的意义》,《甘肃理论学刊》1989年第3期。 一九一九年的五四运动是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革命运动,同时是高举“民主”和“科学”这两面大旗的思想解放运动。毛泽东同志说:“自有中国历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伟大而彻底的文化革命。” 我们知道,辛亥革命准备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理论家并没有充分认识到社会制度的变化必须伴以思想上的革命,他们没有重视对于封建思想的批封,而且在他们介绍的西学中还夹杂有许多封建余毒。新文化运动比辛亥革命进了一步,它高举“民主”和“科学”这两面大旗,反对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认为在中国实行“立宪共和制”,必须以民主制度取代封建专制制度,以科学精神、科学态度批判封建主义的盲从、独断和迷信。在革命民主主义者看来,制度的变革和思想的革命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这种认识在当时具有极大的思想解放作用。 新文化运动从学术思想、政治观点、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等方面反对封建主义老教条、老八股,其深度和广度都超过了中国近代前两次思想解放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在提倡新文学方面,其成绩尤为显著。 总之,新文化运动批判老教条、老八股,提倡新文学、新伦理,主张个性解放、婚姻自主等等,都是促使人们思想解放的积极因素,这些为“五四”时期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作了初步的思想准备。如果没有早期新文化运动对封建思想的批判,那么也不会有“五四”时期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 不过,早期新文化运动也有局限性。它虽然要求对文化遗产重新估价,可是在具体地评价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和历史人物的时候,又带有形式主义的弱点,缺少对于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的辩证精神(如否定中国历史上有不少伟大的文学作品等),也还不能准确地区别封建文化中的陈腐传统和优良传统。当时的文化运动还只是在一部分知识分子中间进行,没有和广大的工农群众相结合。这说明,早期新文化运动对封建旧思想的批判还不够深入有为,这是一个远远没有完成的历史课题。 “五四”运动成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运动,成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都和十月革命的影响分不开。毛泽东同志精辟地指出:“五四运动是在当时世界革命号召之下,是在俄国革命号召之下,是在列宁号召之下发生的。”又说:十月革命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张岂之:《“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2期。

论述徽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徽州文化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后期,封建政权、思想、文化充分高度集权和加强一体化时期形成并获得极大繁荣的区域文化,因此,它是作为一种典型的中国封建文化,封建性应是它的本质属性。作为徽州文化基础之一的徽商就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封建商帮,贾儒结合、贾仕结合、重亲谊、重乡谊等都是其封建性的具体表现;古徽州教育更是一种封建教育,其教材的选定、教程的安排、教授的目的等无不内在体现中国封建社会的内容和要求;更主要的是,作为徽州文化指导思想的程朱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官方哲学,其一切都是在维护和辩护于中国封建社会。也由于徽州文化的封建性本质,因此,当历史的脚步发展到近代,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束,徽州文化随之一体化般地衰退、消亡也就必然。徽州文化在清末以后衰退了,辉煌属于过去。 中国封建哲学意识形态文化一直是以儒家文化为主体,而儒家文化的发展又是经过几个阶段的。最初是以孔子和孟子的思想为代表的经典阶段,其次是董仲舒建立的?天命论?儒学阶段。到了两宋,由于社会的进步,特别是?佛教兴,而中国哲学一时退处于无权;然其中固不乏独至之处。宋学兴,乃即以是为凭借,以与佛学相抗焉?。天命论形式的儒学日益显示其不足,于是理学兴起,将儒学理论化、哲学化,从而建立更系统、严谨的体系,程颢、程颐是理学体系的形成者,朱熹是集大成者,构成儒家文化发展的第三阶段。理学之后则是儒家文化的衰退,至明清,启蒙思潮、反理学思潮出现,形成了儒家文化发展的第四个阶段。这一阶段长达几百年,其中又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早期启蒙运动时期,其特点是披着封建文化的外衣反儒学、反封建;第二个时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其特点是明确提出?打倒孔家店?,接受科学与民主,提倡新文化。 首先是理学,且不说徽州是二程和朱子的祖籍地,徽州人研究理学,又形成新安理学学派,以维护、继承、光大朱子之学为宗旨,?严尊师道,精悟师训?,著述甚丰,影响甚大,代表了朱子理学的正宗,独领风骚,既是作为程朱理学的典型投影更是作为了典型缩影。其次是在早期启蒙运动时期,徽州人披着封建文化的外衣反理学、反封建又在全国最为出色。这其中戴震是世人公认的早期启蒙运动的一面大旗。段玉裁评论说:戴氏的学说?专与程朱为水火?,?发狂打破宋儒家中太极图。?梁启超评价说:戴氏?欲以‘情感哲学’代理性哲学,就此点论之,乃与欧洲文艺复兴之思潮之本质绝相类。?认为这是?为八百年来思想界之一大革命?,是?发二千年所未发?。孙叔平先生则更是明确地指出:?戴震是‘五四’运动以前对封建礼教发起勇猛批判的第一人。?其三,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徽州人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异同与联系 目录 前言 (1) 一、新文化运动 (1) (一) 历史背景 (1)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 (三)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 (2) 二、五四运动 (2) 三、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异同 (3) 四、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联系 (3) 参考文献 (4)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内在联系 长期以来,人们常把新文化运动同五四运动并为一谈, 统称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因此形成一个错觉: 似乎先有五四运动而后才有新文化运动,甚至认为这两个运动是同一个革命运动。其实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是两个历史背景、性质、内容、历史意义都不同的运动。因此统称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易误导大众,实际上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有区别,也有很强的内在联系。 一、新文化运动 近代以来,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中国的先进分子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决心发动一场新的启蒙运动,以启发理智,使人们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这个运动后来被称为新文化运动。 (一)历史背景 1. 经济方面,中国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 2. 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寻找新的出路; 3. 思想文化方面,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日盛,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被介绍到中国,而且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凯的尊孔复古的逆流为民主知识分子所不容,这也是新文化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第1号改名为《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在《青年杂志》首篇文章陈独秀就向青年提出六条希望和要求,鼓励青年追求科学和民主,举起了新文化运动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两面旗帜。1917年,作为北大校长的蔡元培聘请陈独秀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也迁到北京。北京大学和《新青年》杂志就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民主和科学”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常被大众称为“德先生”、“赛先生”。而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是(1)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2)提倡民主,反对专制;(3)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4)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