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编钟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侯乙编钟数量巨大,完整无缺。按大小和音高为序编成8组悬挂在3层钟架上。 最上层3组19件为钮钟,形体较小,有方形钮,有篆体铭文,但文呈圆柱形,枚为柱状字较少,只标注 音名。 中下两层5组共45件为甬钟,有长柄,钟体遍饰浮雕式蟠螭纹,细密精致,外加楚惠王送的一枚镈钟共 65枚。钟上有错金铭文,除“曾侯乙作持”外,都是关于音乐方面的。
在湖北省随州市出土的曾侯乙墓编钟共有65件,是迄今发现的最大最完整的一套编钟,曾侯乙墓编钟铸 造于两千五百年前的战国时代,它气势恢宏,总重量达到两千五百多公斤,加上横梁、立柱等构件,用 铜量达五吨之多,这在世界乐器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更神奇的是,每一个编钟都能发出两个乐音,这两 个音恰好是三度的关系。曾侯乙墓编钟的音域宽达五个半八度,而且十二个半音齐备,是世界上已知的 最早具有十二个半音的乐器。
而曾侯乙编钟里,铜、锡、铅的含量达到了最合理的比例,可见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 对合金成分与乐钟性能的关系有精确的认识,正因为如此,铸出的钟才音色优美,经久耐 用。
曾侯乙编钟在一个钟上能敲出两个准确的音乐,这一现象一度使人感到惊奇和困惑。
经声学检测发现编钟能发双音的机制在于它的合瓦形状。当敲击钟的正面时,侧面的振 幅为零,敲击侧面时,正面的振幅为零。这样双音共存一体,又不会互相干扰。
“编钟外交”:拉近中国与世界距离
一九九二年,“曾侯乙墓出土文物特别展”在日本东京举行,以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二十周年。期间, 曾侯乙编钟等古乐器随展演奏。宽敞的演奏大厅内,“楚殇”、“樱花”、“四季”等中日两国人民所 熟悉名曲,令听众陶醉不已。
一九九五年春,一年一度的“欧洲文化节”在卢森堡举行。由于意识形态等原因,卢森堡新闻媒体一直 很少介绍中国的信息。当年四月,湖北省博物馆举办的“中国周代艺术品展”在卢森堡举行,编钟、编 磬同时进行现场演奏,引起卢森堡、德国、英国、法国等国十多家媒体争相报道。神奇的编钟演奏使欧 洲观众从“极感兴趣”,发展到对中国日益好感和关注。
编钟的发声原理大体是,编钟的钟体小,音调就高,音量也小;钟体大,音调就低,音量也大, 所以铸造时的尺寸和形状,对编钟有重要的影响。
即使在今天,铸钟仍不是一件易事。有的编钟形体很大,高度超过一米五,制造时需要用136块 陶制的模子组合成一个铸模,灌注摄氏近1000度的铜水才能得到。从出土得编钟来看,它们不仅 音调准确,而且纹饰极为精细,这说明商周时期对青铜模具的制造技术运用的极为熟练。
也许是过于复杂的缘故,汉代以后编钟的制造技艺就失传了。今天,人们借助现代科学 的手段,才得以了解编钟的奥秘,领略古人智慧的光辉。
历史意义
曾侯乙墓编钟的出土,使世界考古学界为之震惊,因为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如此精美的乐器,如此恢宏的 乐队,在世界文化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曾侯乙墓编钟的铸成,表明我国青铜铸造工艺的巨大成就,更表明了我国古代音律科学的发达程度,它 是我国古代人民高度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文明古国”的历史辉煌。
在鼓中部和左面标出不同音高如宫、羽、宫曾等22个名称,另一面铸有律名、调式和高音名称以及 曾国与楚、周、齐、晋的律名和音阶名称的对应关系。
另有一件镈钟,位于下层甬钟中间,形体硕大,钮呈双龙蛇形,龙体卷曲,回首后顾,蛇位于龙首 之上,盘绕相对,动势跃然浮现。器表亦作蟠螭装饰,枚扁平。镈钟上有铭文,记述此镈钟乃楚惠 王赠送的殉葬品。
六十五件青铜钟分三层八组悬于架上:上层为三组钮钟,主奏旋律。两件长215厘米,相当,或烘托气氛。
详细介绍
曾侯乙编钟,出自湖北随州的曾侯乙墓,墓主是战国早期曾国的国王。 曾侯乙编钟数量巨大,完整无缺。按大小和音高为序编成8组悬挂在3层钟架上。 最上层3组19件为钮钟,形体较小,有方形钮,有篆体铭文,但文呈圆柱形,枚为柱状字较少,只标注音名。 中下两层5组共45件为甬钟,有长柄,钟体遍饰浮雕式蟠螭纹,细密精致,外加楚惠王送的一枚镈钟共65 枚。 钟上有错金铭文,除“曾侯乙作持”外,都是关于音乐方面的。 鎛钟铭文上的楚惠王熊章就是楚昭王的儿子,赠钟的原因可能是为报答其父楚昭王在柏举之战时到曾国避 难一事。 编钟是礼乐制度中的重要器物,为了在曾侯乙编钟的正中悬挂楚王钟,曾国特别挤掉最大的一件甬钟汉有 下葬,可见曾国对楚王赠品的重视。
钟架为铜木结构,呈曲尺形。横梁木质,绘饰以漆,横梁两端有雕饰龙纹的青铜套。中下层横梁各 有三个佩剑铜人,以头、手托顶梁架,中部还有铜柱加固。铜人着长袍,腰束带,神情肃穆,是青 铜人像中难得的佳作。以之作为钟座,使编钟更显华贵。
科技含量
在古代,世界各地都有钟,但它们都没有成为乐器,这是因为,这些钟的截面是正圆形的,声音持续时 间太长,唯独中国的编钟,它的截面像两片瓦合在一起,因为钟体扁圆,边角有棱,声音的衰减较快, 所以能编列成组,作为旋律乐器使用。
商代的钟或3枚一套,或5枚一套,西周中晚期有8枚一套的,东周时增加到了9枚一套或13枚一套。
春秋战国时期,编钟风靡一时,和其他乐器如琴、笙、鼓、编磬等成为王室显贵的陪葬重器。
结构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编钟风靡一时,和其它乐器如琴、笙、鼓、编磬等成为王室显贵的陪葬重器。这套编钟出 自湖北随州南郊擂鼓墩的曾侯乙墓。墓主是战国早期曾国的国君,同期出土的还有其它乐器近百件。
中 文 名 : 曾侯乙编钟 材 质 : 木、青铜 出土时间 : 1978年 收 藏 地 : 湖北省博物馆 生产年代 : 中国战国时代 规 格 : 长748CM,宽335CM,高273CM 出土地址 : 湖北省随州市 作 用 : 独奏、合奏,为唱歌和舞蹈伴奏。
在曾侯乙墓出土的古代乐器中,以规模巨大、保存最好的打击乐器--编钟最为壮观,这套编钟 共六十五件,重2500多公斤,皆为青铜铸造,设计精巧,气势雄伟壮观。
曾侯乙编钟
刘健文 高二(10)班
曾侯乙编钟为战国早期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成功发掘。 出土后的编钟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 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
编钟是中国汉族古代大型打击乐器,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
于地下埋藏了2400多年,至今音乐性能良好,能演奏古今各种乐曲,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 二个半音齐备。
编钟钟架由铜木结构呈现曲尺形,长7.48米,宽3.35米,高2.73米。七根彩绘横梁,两端均有 浮雕着盘龙和花瓣纹的青铜套加固,由六个佩剑武士形铜柱和圆柱承托。钟架及钟构,达二百 四十六个构件,可以拆装,设计精巧合理。
曾侯乙编钟是我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的一套编钟,至今仍能演奏乐曲,音律准确,音色优 美。
钟是一种打击乐器,用于祭祀或宴饮时。最初的钟是由商代的铜铙演变而来,按其形制和悬挂方式又 有甬钟、钮钟、镈钟等不同称呼。
频率不同的钟依大小次序成组悬挂在钟架上,形成合律合奏的音阶,称之为编钟。钟的大小和音的高 低直接相关。
编钟在铸造时,除了考虑钟的美观,还要注意它的声学特点。这种被称为枚的突出,就不仅仅是 一种装饰,它还能加快声音的衰减。
青铜是一种合金,主要成分是铜,又加进了少量的锡和铅,各种金属成分的微妙的比例变 化,对钟的声学性能、机械性能有重大的影响。
青铜中锡含量的增加,能提高青铜的硬度。但含量过多,青铜就会变脆,不耐敲击。 铜中加铅,可降低熔点,增加青铜熔铸时的流动性,还可以减弱因加锡导致的脆性,使所 铸的钟耐击经用。但是,含铅量过高,钟的音色又会干涩无韵。
中国是制造和使用乐钟最早的国家。它用青铜铸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 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 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照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引在木架上悬挂一组音调高低不 同的铜钟,由古代侍女用小木槌敲打奏乐。
在湖北省随州市出土的曾侯乙墓编钟共有65件,是迄今发现的最大最完整的一套编钟,曾侯乙墓编钟铸 造于两千五百年前的战国时代,它气势恢宏,总重量达到两千五百多公斤,加上横梁、立柱等构件,用 铜量达五吨之多,这在世界乐器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更神奇的是,每一个编钟都能发出两个乐音,这两 个音恰好是三度的关系。曾侯乙墓编钟的音域宽达五个半八度,而且十二个半音齐备,是世界上已知的 最早具有十二个半音的乐器。
而曾侯乙编钟里,铜、锡、铅的含量达到了最合理的比例,可见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 对合金成分与乐钟性能的关系有精确的认识,正因为如此,铸出的钟才音色优美,经久耐 用。
曾侯乙编钟在一个钟上能敲出两个准确的音乐,这一现象一度使人感到惊奇和困惑。
经声学检测发现编钟能发双音的机制在于它的合瓦形状。当敲击钟的正面时,侧面的振 幅为零,敲击侧面时,正面的振幅为零。这样双音共存一体,又不会互相干扰。
“编钟外交”:拉近中国与世界距离
一九九二年,“曾侯乙墓出土文物特别展”在日本东京举行,以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二十周年。期间, 曾侯乙编钟等古乐器随展演奏。宽敞的演奏大厅内,“楚殇”、“樱花”、“四季”等中日两国人民所 熟悉名曲,令听众陶醉不已。
一九九五年春,一年一度的“欧洲文化节”在卢森堡举行。由于意识形态等原因,卢森堡新闻媒体一直 很少介绍中国的信息。当年四月,湖北省博物馆举办的“中国周代艺术品展”在卢森堡举行,编钟、编 磬同时进行现场演奏,引起卢森堡、德国、英国、法国等国十多家媒体争相报道。神奇的编钟演奏使欧 洲观众从“极感兴趣”,发展到对中国日益好感和关注。
编钟的发声原理大体是,编钟的钟体小,音调就高,音量也小;钟体大,音调就低,音量也大, 所以铸造时的尺寸和形状,对编钟有重要的影响。
即使在今天,铸钟仍不是一件易事。有的编钟形体很大,高度超过一米五,制造时需要用136块 陶制的模子组合成一个铸模,灌注摄氏近1000度的铜水才能得到。从出土得编钟来看,它们不仅 音调准确,而且纹饰极为精细,这说明商周时期对青铜模具的制造技术运用的极为熟练。
也许是过于复杂的缘故,汉代以后编钟的制造技艺就失传了。今天,人们借助现代科学 的手段,才得以了解编钟的奥秘,领略古人智慧的光辉。
历史意义
曾侯乙墓编钟的出土,使世界考古学界为之震惊,因为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如此精美的乐器,如此恢宏的 乐队,在世界文化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曾侯乙墓编钟的铸成,表明我国青铜铸造工艺的巨大成就,更表明了我国古代音律科学的发达程度,它 是我国古代人民高度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文明古国”的历史辉煌。
在鼓中部和左面标出不同音高如宫、羽、宫曾等22个名称,另一面铸有律名、调式和高音名称以及 曾国与楚、周、齐、晋的律名和音阶名称的对应关系。
另有一件镈钟,位于下层甬钟中间,形体硕大,钮呈双龙蛇形,龙体卷曲,回首后顾,蛇位于龙首 之上,盘绕相对,动势跃然浮现。器表亦作蟠螭装饰,枚扁平。镈钟上有铭文,记述此镈钟乃楚惠 王赠送的殉葬品。
六十五件青铜钟分三层八组悬于架上:上层为三组钮钟,主奏旋律。两件长215厘米,相当,或烘托气氛。
详细介绍
曾侯乙编钟,出自湖北随州的曾侯乙墓,墓主是战国早期曾国的国王。 曾侯乙编钟数量巨大,完整无缺。按大小和音高为序编成8组悬挂在3层钟架上。 最上层3组19件为钮钟,形体较小,有方形钮,有篆体铭文,但文呈圆柱形,枚为柱状字较少,只标注音名。 中下两层5组共45件为甬钟,有长柄,钟体遍饰浮雕式蟠螭纹,细密精致,外加楚惠王送的一枚镈钟共65 枚。 钟上有错金铭文,除“曾侯乙作持”外,都是关于音乐方面的。 鎛钟铭文上的楚惠王熊章就是楚昭王的儿子,赠钟的原因可能是为报答其父楚昭王在柏举之战时到曾国避 难一事。 编钟是礼乐制度中的重要器物,为了在曾侯乙编钟的正中悬挂楚王钟,曾国特别挤掉最大的一件甬钟汉有 下葬,可见曾国对楚王赠品的重视。
钟架为铜木结构,呈曲尺形。横梁木质,绘饰以漆,横梁两端有雕饰龙纹的青铜套。中下层横梁各 有三个佩剑铜人,以头、手托顶梁架,中部还有铜柱加固。铜人着长袍,腰束带,神情肃穆,是青 铜人像中难得的佳作。以之作为钟座,使编钟更显华贵。
科技含量
在古代,世界各地都有钟,但它们都没有成为乐器,这是因为,这些钟的截面是正圆形的,声音持续时 间太长,唯独中国的编钟,它的截面像两片瓦合在一起,因为钟体扁圆,边角有棱,声音的衰减较快, 所以能编列成组,作为旋律乐器使用。
商代的钟或3枚一套,或5枚一套,西周中晚期有8枚一套的,东周时增加到了9枚一套或13枚一套。
春秋战国时期,编钟风靡一时,和其他乐器如琴、笙、鼓、编磬等成为王室显贵的陪葬重器。
结构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编钟风靡一时,和其它乐器如琴、笙、鼓、编磬等成为王室显贵的陪葬重器。这套编钟出 自湖北随州南郊擂鼓墩的曾侯乙墓。墓主是战国早期曾国的国君,同期出土的还有其它乐器近百件。
中 文 名 : 曾侯乙编钟 材 质 : 木、青铜 出土时间 : 1978年 收 藏 地 : 湖北省博物馆 生产年代 : 中国战国时代 规 格 : 长748CM,宽335CM,高273CM 出土地址 : 湖北省随州市 作 用 : 独奏、合奏,为唱歌和舞蹈伴奏。
在曾侯乙墓出土的古代乐器中,以规模巨大、保存最好的打击乐器--编钟最为壮观,这套编钟 共六十五件,重2500多公斤,皆为青铜铸造,设计精巧,气势雄伟壮观。
曾侯乙编钟
刘健文 高二(10)班
曾侯乙编钟为战国早期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成功发掘。 出土后的编钟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 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
编钟是中国汉族古代大型打击乐器,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
于地下埋藏了2400多年,至今音乐性能良好,能演奏古今各种乐曲,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 二个半音齐备。
编钟钟架由铜木结构呈现曲尺形,长7.48米,宽3.35米,高2.73米。七根彩绘横梁,两端均有 浮雕着盘龙和花瓣纹的青铜套加固,由六个佩剑武士形铜柱和圆柱承托。钟架及钟构,达二百 四十六个构件,可以拆装,设计精巧合理。
曾侯乙编钟是我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的一套编钟,至今仍能演奏乐曲,音律准确,音色优 美。
钟是一种打击乐器,用于祭祀或宴饮时。最初的钟是由商代的铜铙演变而来,按其形制和悬挂方式又 有甬钟、钮钟、镈钟等不同称呼。
频率不同的钟依大小次序成组悬挂在钟架上,形成合律合奏的音阶,称之为编钟。钟的大小和音的高 低直接相关。
编钟在铸造时,除了考虑钟的美观,还要注意它的声学特点。这种被称为枚的突出,就不仅仅是 一种装饰,它还能加快声音的衰减。
青铜是一种合金,主要成分是铜,又加进了少量的锡和铅,各种金属成分的微妙的比例变 化,对钟的声学性能、机械性能有重大的影响。
青铜中锡含量的增加,能提高青铜的硬度。但含量过多,青铜就会变脆,不耐敲击。 铜中加铅,可降低熔点,增加青铜熔铸时的流动性,还可以减弱因加锡导致的脆性,使所 铸的钟耐击经用。但是,含铅量过高,钟的音色又会干涩无韵。
中国是制造和使用乐钟最早的国家。它用青铜铸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 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 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照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引在木架上悬挂一组音调高低不 同的铜钟,由古代侍女用小木槌敲打奏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