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主要误区及其成功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庭教育的主要误区及其成功对策
俗话说:“可怜天下父母心”,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几乎是每一位家长的心愿,他们希望子女将来能出人头地,所以把孩子的教育看成是家里的头等大事,宁愿节衣缩食也不能亏待对孩子的教育。常听家长说现在为孩子太操心:吃要讲营养,学要上重点,穿要讲名牌,连骑个车也要讲档次,自己辛苦付出不说,换回的还常常是孩子的逆反、抱怨,心里很不是滋味。其实,许多家长在如何关心自己的孩子、如何教育子女成才、如何教育孩子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学会做人等一系列问题上,还摆脱不了旧传统的束缚,凭自己的老经验行事,用老眼光来看问题,不能与时俱进,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等方面走入了误区,使孩子无法健康成长。
误区一:过于溺爱,疏于管教;过分民主,放任自流;过多保护,缺乏锻炼。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父母对子女爱得不够,子女就会感到痛苦,但是过分的溺爱虽然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却会使孩子遭到毁灭。”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孩子感到爱的情感时,就会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就乐意接受父母的教育,从而产生向上的动力。但是爱不得法,过于溺爱,把孩子锁在“保险柜”里,家长从小到大给孩子当保姆,这样做的结果将会造就一代无能的人。有一个学生从小什么活也不干,可对父母越来越不尊敬,父母商量后决定再也不能惯孩子了,得让孩子干活。一天让孩子去洗衣服,孩子不干,家长逼着孩子去洗,孩子很不情愿地搬着衣服出去了,回来说“我的衣服洗好了,你们自己的衣服自己去洗”。这是家长无原则的娇惯所造成的结果,过分溺爱必然造成孩子懒惰、自私的心理。
在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就只有这一根“独苗”,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家长对孩子“包办过多”、“保护过度”、“照顾过分”,必然导致一些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形成了极强的依赖性,在这样的家庭里成长起来的孩子离开家长这根拐棍他们就不会走路了。云南大学一绍兴籍
新生,因无法适应离开父母的大学生活而只能自动退学回家,要父母帮助自己才能过正常的日常生活,这个学生吃不惯学校的饭菜,只靠方便面饼干度日,每日以泪洗脸,后来竟偷买了火车票回家去了。这是多么可悲的事。遗憾的是在我们身边,从初中到高中出现了多少陪读妈妈和陪读奶奶,目前这种情况在大学里也逐渐严重起来了,我们真为他们感到悲哀,“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连自己的生活都不会料理的人,将来怎能成大事,怎能“光宗耀祖”,怎能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呢?要改变这一现状,首先,家长必须明确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应该是教孩子“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一些家长认为自己小时候受了不少苦,心想不能再让孩子受苦了,于是在孩子面前摆满鲜花,铺满红地毯,想让孩子一辈子都顺心,可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因此家长一定要藏起一半的爱,舍得让孩子吃苦,搞挫折教育、生存教育,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要让孩子自己去克服困难,甚至应该在家庭中人为地给孩子设置一些困难,让他们去克服,困难与挫折可以锻炼人的意志,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家长要想方设法给孩子创造这种机会。其次,进行角色转换。家长教育子女有溺爱,军官训练士兵却没有溺爱,老师教育学生却没有溺爱,教练员训练运动员也没有溺爱,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孩子是父母身上掉下的肉,这层血缘关系往往使家长的感情战胜理智,形成溺爱。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可以尝试“变换角色”,比如在处理问题时站在军官、老师、教练员的立场上,也就容易理智了,这叫主观上割断血缘关系。再次,教育孩子应该宽严适当。但不同时期宽严应该有所侧重,幼儿时,孩子可塑性很强,是形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期,这时应该以严为主,绝不能放任。进入青春期以后,孩子自我意识增强,要求与大人平等,这时家长应该民主一点,这样才能防止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总之,小时严、大时宽才是符合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
误区二:观念陈旧,家长制作风严重;简单粗暴,相信“不打不成才”;随意比较,忽视孩子个性差异。
与溺爱相反,有些家长走到另一个极端,对孩子打、骂、罚等实行粗暴的专制型教育。由于长期以来中国的旧家庭里,家长
有至高无尚的权威,家长的话就是法律,家长的命令就得绝对服从,家长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附属品”,没有把孩子看成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往往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孩子身上,不允许孩子有不同意见。在家长眼里,孩子是我的,我想怎样就怎样,我让你干什么你就得干什么。其实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独立意识逐步增强,他们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性格,自己的兴趣爱好,如果家长一味地以自己的好恶来要求孩子,不尊重孩子的个性,就会产生隔阂、对立,甚至会导致家庭悲剧的发生。北京房山琉璃河的一位母亲毒打8岁的儿子王闯,最终使儿子再也不认她的母亲,并一看到自己的母亲就拿石头砸她。浙江中学生徐力杀母案,都是明证。
在开家长会的时候,我们常常看到家长们在一起切磋如何“管”孩子的经验,家长的观念错就错在一个“管”字上,为什么不把孩子当朋友平等对待而当犯人一样看管呢?有些家长特别喜欢给孩子立规矩,比如不许看电视,不许玩电脑,不许出去玩,不许……等等。有些家长怕孩子放学不按时回家,每天“跟踪服务”,还时常在上课时在教室外张望,美其名为“突击检查”,一次考试成绩没有考好张嘴就骂:“怎么考这么点儿分,死榆木头疙瘩”,“没见像你这么笨的孩子”,甚至对孩子举手就打,抬脚就踢。有一位家长,从他孩子入学那天起,每天晚上把电视机关掉,陪孩子一起学习,每次考试成绩都记录下来,与班上一些好的孩子的成绩进行比较,如果那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便会唠叨几天,甚至于拳脚相加,由于他三年的不懈努力,该生学习成绩确实名列前茅,但在中考前夕,孩子做了一件让所有人吃惊的事:孩子失踪了!在后来的谈话中,孩子泪不成声地讲出了一直藏在心里的话:由于父母的做法使他每天生活在压力与恐惧之中,很担心名落孙山,这一教训还不惨痛吗?现在有些家长喜欢把孩子摆在一起作比较,事实上,一个孩子一个样,孩子间的差异是与生俱来的,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没有好坏之分,不要随意把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比较。试问如果丈夫老是把自己的妻子与别人的妻子比较或者妻子老是把自己的丈夫和别人的丈夫比较,将心比心我们又作何感慨呢?
活生生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我们作为家长:第一,善于疏导,远离棍棒。时代虽然在发展,社会在不断地进步,但是今天仍有为数不少的家长教育思想陈旧,信奉“棍棒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等错误思想,结果造成了孩子的说谎、考试作弊、偷改成绩册、抄袭作业等此类事件的发生,严重的还会导致怨恨、仇视、离家出走、家庭悲剧。打骂孩子还会造成孩子心灵的创伤,使孩子产生变态心理,形成“强权思想”,认为谁有权谁就利害,在学校或社会上“以大欺小”、“以强欺弱”,走向犯罪道路。现代社会已步入法制化的轨道,棍棒教育不但为法律所禁止,而且会造成亲情的远离,制造更多的家庭悲剧。因此,理智的家长一定要学会“冷处理”,善于疏导,即使在你怒发冲冠时,也要禁止棍棒教育。第二,要禁止“心灵施暴”。我们家长常常把对子女的讽刺挖苦认为是一种善良愿望,是“刀子口、豆腐心”,但孩子不会从正面去理解的,往往是不服气,而且会产生“抗药性”,对家长以后的耐心说服当成耳边风,听不进去,而这时家长又会抱怨自己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结果会出现恶性循环。如果孩子出现对抗,破罐子破摔,问题就更严重了。所以,家长千万不要使用语言的刀子,不要向人格开炮。第三,孩子听话是优点,太听话就是缺点了。对幼儿来说,听话就是好孩子,可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什么都听大人话,总是看大人的眼色去行事,没有自己的见解就不太好了。我们认为孩子在行动上以听话为主,不打架、不骂人,尊老爱幼,有文明行为,而在思维方式上可以不太听话,应该允许他们辩论,让他们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试想如果孩子老是停留在听话这一层面,我们的孩子就永远超越不过我们了,社会也就不发展了,那是多么可怕的事。家庭中少一点专制多一点宽松,有利于孩子创造力的发挥。
误区三:期望太高,干涉过多;重智轻德,重身轻心;追赶潮流,缺乏主见。
有些家长早在孩子蹒跚学步时就按自己的要求来为孩子设计人生的宏伟蓝图了,过早地给孩子定向施教,今天学钢琴、明天学书法、后天学绘画等等,过早地把孩子从玩具堆里拖出来,强迫孩子学他们丝毫没有兴趣的东西,这是对童心的摧残,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