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法初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法初探
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取决于课堂教学质量, 而课堂教学一定程度上说就是阅读教学。

因此,要真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首先要在阅读教学上下功夫。

我认为, 提高阅读教学质量不仅需要教师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开阔的视野, 丰富的知识和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还要有一定的教学理论修养和先进的教学观念, 尤其是新课程理念下, 教师必须要找出相应的阅读教学的新方法、新手段和新途径。

下面 , 我结合本人的初中语文教学经历, 针对新课程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谈几点看法。

一、正确把握三维目标,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长期以来, 许多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设计时, 往往只考虑“知识和能力” ,即只偏重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误认为谁的语文分数考得高,谁的语文素养就高,漠视学生的学习需求, 忽视学生学习方法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目标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

因此,在新课程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做到:第一,在教学的指导思想上,要认清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三维目标的实施, 绝不是三维之间的几何相加, 它是在阅读教学的一体化的过程中实现的。

第二, 在实施的策略上, 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 选择恰当的教学突破口。

例如:可以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情感态度的变化入手, 实施三维目标; 可以从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入手,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丰富他们的内心体验,实施三维目标, 还可以从交流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入手, 让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 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在阅读中享受探究和创造的乐趣,使三维目标得以落实。

第三,在评价的方法上,要采用综合评价的方法,不能只停留在考试分数上。

如:在课堂上学生表现出来的或活跃﹑兴奋、激动,或痛苦、冷漠、无动于衷的情绪,可以作为我们评价“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目标达成的依据。

第四,在教学上要注重“练什么” 。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很大程度上就是阅读训练课。

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说语文课是“以知识为先导,以实践为载体,以实践能力的养成为依归”的课。

因此,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设计时,必须要把阅读训练的内容(即感知能力、理解能力、评价签赏能力和阅读技能放在课堂教学的重要位置, 才能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二、注重对教材的准确把握。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

”教材内容的“案例”作用决定了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例子的作用还是要发挥好其语言的典范作用。

然而, 许多教师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不准确, 对教材理解得不深刻、不透彻, 缺乏对课文的独特的体验和独特的见解, 课堂教学更多的是对教参解读的照本宣科。

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往往面面俱到而不能抓住文章最重要、最适合学生学习和掌握的内容。

同时,在教学中教师只是单纯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这种教师只教教材,不用教材的情况是不能有效利用或开发教学资源的。

那么, 也就无法实现有效教学了。

现在很多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所确立的话题也是越来越偏离语文教学本身:《愚公移山》讨论如何选择合理的方法来解决愚公的问题,从《孔乙己》出发讨论绍兴的酒文化。

也许这些话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
是从语文教学本身的角度看,似乎有点舍本逐末,放弃言语形式和语感教学导致了语文教学的错失。

这样的教学对语文教学而言是无效的。

三、强调对语言的品味与揣摩要做到有效教学, 教师就不得不重视对课文文本的诵读,增加课堂上学生诵读的机会,给予同学品味与揣摩语言的尝试。

例如,教师在教学《苏州园林》时,可以设计让学生速读课文并找出中心句的环节。

同时, 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从中领悟语言文字的表达技巧,致使学生能够深入把握教材,更好的与文本展开对话, 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正确理解和把握。

四、转变教师角色,体现学生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是谁在读书? 是我们的学生;是谁在学习?也是我们的学生。

这是人人清楚、个个明白的道理。

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有的老师往往忽视了这一基本的问题,故而导致了在具体的教学中包办代替、越俎代庖的现象。

语文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组织学生读书、教会学生学习,而不在于“教书” ,更不是突出“讲课” 。

在语文教学中,有的老师怕失去课堂“霸主”的地位,生怕学生学不懂,课堂上往往重视讲、把着讲,长期以来,形成了“会讲” 、“能讲” 、“善讲”的习惯,——而且语文老师几乎都有着一个共同特点, 那就是随着教龄的增长而越来越会讲, 越来越能讲,越来越善于讲,越讲越有味,越讲越拖堂,有的确实忘记了“是谁在读书?” , “是谁在学语文?”这些基本问题。

还有的老师, 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课堂上很少给学生一点自主阅读、理解课文的时间,有的虽然也安排了学生读书,但只是让学生草草读一遍课文后, 就开始分析重、难点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让学生学习理解课文, 大多数学生就会感到十分困难,长此以往便感觉到语文课越来越难学,于是便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时间一长,学生也就越来越怕读书,越来越怕学语文,甚至到了高中,学生仍不能像模像样、独立、顺畅地阅读分析理解一篇文章。

这就是我们语文阅读教学中过分突出“讲授”所带来的恶果。

五、重视学习过程,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语文教学要体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要达到“三维目标”, 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还要注重学习的过程及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要注重突出学生的自主阅读过程, 将阅读的自主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
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阅读去整体感悟文章, 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体验文章所蕴含的情感。

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 并在分析、解决问题中学习。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读写结合, 相得益彰。

在语文学习中, 阅读的过程是“吸收” 的过程;写作的过程是“倾吐”的过程。

阅读过程是学生理解感悟文章的过程; 写作的过程是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过程, 同时也是学生思维训练的过程。

阅读和写作是互为逆反应的东西。

阅读,是别人写好的文章我们去读;写作, 是写好文章让别人来读。

阅读对学生的写作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反过来,写作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

课文是学生写作的最好范例, 学生通过教材中课文这一范例, 可以找到很好的写作范本和素材。

所以阅读教学中要将“读”与“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在阅读中给学生以写作借鉴,在写作中促进阅读。

让课文成为学生写作的最好范例。

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既学
到知识, 又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技能, 同时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得到情感体验。

让学生感悟语文、感悟生活,感悟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使语文学习真正体现实效,力求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所突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