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轴线建筑遗产保护与传承_金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 言
轴线或许是人类的第一表现。从蹒跚学步的孩子沿着轴线走动始,轴线事实上成为了校准线。在中国古代文献中虽没有明确提到“轴线”一词,但纵观中国的传统建筑与城市,轴线的存在确是明显的。我国古代都城大都较为方正,在南北方向上多存在城市轴线且基本上位于城市中心。这种居于城市中心的中轴线的创作与建设是创意追求的,它与整个城市的布局是密切相关的。北京旧城主要是明清北京城给我们留下的文化遗产,它是中国古代都城,特别是都城中轴线建设的集大成者。明清时期,全城结构虽有调整,但大致还是元大都的型制。从城市设计视角看,中国古代城市中轴线的发展可概括为:按一个理想范本,历朝历代不断探索能表现集权统治和宗族礼法的城市中轴线系统,北京中轴线正是遵循着这种范本。其文化内涵已日益被挖掘出来,即它体现至高无上的皇权文化,平民百姓的市井民俗文化、传统文化内涵的延续和发展等。按照北京“十二五”时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建设规划征求意见稿的内容,北京应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具有高度包容性、多元性的世界文化名城。“规划”强调旧城将成保护政策特区,中轴线各段及朝阜路整治都将纳入保护体系。据此,我想起20世纪50年代的“梁陈方案”,想起2011年梁思成诞辰110周年的学术追记,想到为什么北京旧城整体保护之路走的如此艰难。令人钦佩的是2011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博士在提交的28个提案中,专门做出了“关于推动北京传统中轴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提案”。他在归纳了始于北京元代发展于明清的中轴线的特点后,分析了在这传统中轴线上所汇聚的传统与现代建筑,并从三方面对加强北京传统中轴线保护提出了建议,这些观点成为撰写本文的出发点。
一、从北京中轴线建筑测绘图谈起
这是曾被历史尘封的往事,这是发生在辛亥之子张镈大师(1911~1999)身上的故事,它完全源于中国传统建筑的启蒙先师朱启钤(1872~1964)的动议,迄今可被誉为北京“二战”期间建筑界保护建筑文化遗产的一次壮举。1994年版《张镈:我的建筑创作道路》一书这样记
北京中轴线建筑遗产保护与传承
金 磊
摘 要 北京旧城是我国历史性
城市的典型代表,被誉为“都市计划
的无比杰作”,其北京传统中轴线
(南起永定门中心点,北至钟楼的中
心点,全长7.8公里)更称作“世界城
市建设史上的奇迹”。本文以对历史
负责的态度,研究了北京中轴线的演
变史,探讨了加大传统中轴线保护的
思路与方法,旨在为启动北京传统中
轴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奠定城市设计
的文化基础。
关键词 北京旧城;传统中轴
线;中轴线学;新与旧;建筑遗产;
测绘图
作者: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
叙了1941~1944年他率领天津工商学院建筑系师生测绘中轴线建筑的经过。1940年后,经美国康奈尔大学土木系硕士马增新,介绍张镈见到仰慕已久的朱启钤。张镈回忆道:“朱桂老对我说,从历史上看,历代宫室难逃500年一次大劫之灾。传统木结构经不起火焚、雷击,圆明园的石结构也逃不过兵火之灾。他十分珍惜明清两代保存下来的文物,认为这是传统建筑的瑰宝,要及时精确实测以留下真迹……建议以基泰名义与之签订承揽测绘故宫中轴线古建筑的合同。”据张镈回忆,他们承包了故宫中轴线及其外围的文物实测工作,如左祖、右社、天坛、先农坛等。在中轴线上,北起钟鼓楼,南抵永定门,重点是紫禁城内的建筑。张镈在1991年写给故乡山东无棣县政协的回忆录中说:“测绘人员百分之九十是我在天津工商学院教书时的学生。我们的工作地点就设在天安门后端门前的西朝房中。为了保存真迹,图纸是用厚的橡皮纸,每张尺寸为42英寸×60英寸(相当于1.07×1.53m),因此在比例尺上至少为1:100,某些细部为1:50或1:20。这些学生(据文献记载:天津工商学院建筑系有10人:张宪卢、虞福金、杨学智、高文铨、林远荫、林柏年、陈濯、李锡震、李永序等9名,另一名尚未查到;天津工商学院土木系毕业生是,张宪虞、郁彦、孙家芳,还有上海圣约翰大学建筑系毕业生沈尔明等人,加上基泰事务所同仁有20人;这里并不包括林镜新摄影师、许致文统计文书兼会议、传统技艺的老架子工扎匠徐荣文父子等),他们工作十分认真,测绘时攀登高点不畏危险。把每一构建都作详测,虽有雷同,也不放过,甚至连玉台台阶、栏杆也是步步实测。”对此张镈评价道:一是青年好盛,认真负责;二是符合本行学习心得;三是宁可累些,也不做伪官;四是具有一定的师生之情。这件工作,对我们学习和提高创造了难得的条件。此项工作自1941年6月开始至1944年秋结束,尤为珍贵,
张镈表示他时年30岁,与大家一起到
瓦面屋脊处亲手测量,不时钻入木架
内部去观察细部,并照相留入真迹,
这种实践不仅培养爱惜祖国文物之
心,也对中国传统建筑结构构造和外
形风格有了较深的体会。
1994年4月12日召开“张镈大师
《我的建筑创作道路》出版暨从事建
筑创作60年座谈会”后,张镈将他珍
藏的200多幅北京中轴线测绘图的玻璃
底版交给笔者保存,我感受到了这批
珍品的份量。2005年元月,在国内一
批建筑学前辈支持下,恰逢故宫博物
院成立80周年,经本人策划由马国馨
院士主编(金磊、王其亨为副主编)
的《北京中轴线建筑实测图典》出版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年1月),在
该书中多位著名建筑大家高度评介60
多年前的建筑遗产保护之壮举。傅熹
年院士说:“由于它的重大历史、文
化价值和唯一性及不可再生性,要求
我们一定要绝对地、完整地、忠实地
保存其原状,使其蕴含的历史和文化
信息能持续保存下去。保存工作除不
断地进行原状维护,维修使之延年益
寿、老当益壮外,通过测绘,精密地
记录其全貌和特色时期的现状也应是
重要内容之一……这套图绘制精密、
数据完整,远远超过目前古建筑测
绘图的精度”。对此成果马国馨院士
认为:中国营造学社在历史上与北京
故宫的关系密切,如1931年维修故宫
南角楼,1932年拟定文澜阁修葺计划
和南薰殿维修计划,1934年拟定景山
五亭计划等。对于故宫测绘,林洙先
生在《中国营造学社史略》中提到:
“1934年中央研究院拨款5千元给学
社,要求学社将故宫全部建筑都测绘
出来,出一本专书。这项工作由梁思
成负责,邵力功协助。所有殿堂及各
门由梁思成率邵力功、麦俨增、纪玉
堂测绘,次要建筑如小朝房,小库房
由邵力功负责。自1934~1937年测绘
了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太
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共计60余
处。除故宫外还测绘了安定门、阜成
门、东直门、宣武门、崇文门、新华
门、天宁寺、恭王府等处。可惜因抗
战爆发,故宫没有测定,已测绘的图
稿并未全部整理绘制出来,也下落不
明,可能毁于1939年天津的水患。这
对于主持中国营造学社的朱启钤先生
肯定是一块未了的心病。这批测绘图
纸是故宫研究的重要史料……这项工
程远非一般修缮工程可比,尤其在特
殊历史情况下,能进行科学测绘记录
可谓一件奇事……从1944年测绘完毕
至今已60年,从中央研究院1934年拨
款准备出专集也已过去70年,如今这
批珍贵的图纸和资料终于付梓问世,
也可告慰为中国建筑筚路蓝缕的诸前
辈”。2011年初刚辞世的最后一位当
年测绘学生、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冯建逵曾在2004年回忆这段往事,说
“……张镈先生的绘画水平很高,有
时看到同学们的画面太呆板,就拿起
画笔只‘唰唰’几笔就给同学们的画
稿上加上了大树和绿草……这次实测
是故宫自明朝建成后500多年来最大规
模的一次工程测绘,这件事也是中国
古建史上的一次壮举”。
对于张镈大师主持的北京中轴线
建筑测绘这桩迄今已有七十余(始于
1941年)的往事,我也在《北京中轴
线建筑实测图典》的编后记中写道:
“北京中轴线上的故宫是中国文化的
一部通史,紫禁城及其相关坛庙、陵
寝、行宫等皇家建筑的规划设计思
想、历史沿革、科学技术、建筑艺术
价值等宫廷典制文化已引起学界广泛
关注……紫禁城作为有传统活力的、
最特殊的、最珍贵的艺术杰作,在空
间上的卓越风格在今天给人更多的感
受。如果说梁思成先生是最早把我们
古代建筑和外国古典建筑并列引入建
筑设计教学体系是一个创举,那么我
们所编撰出版的这部《北京中轴线建
筑实测图典》就是对梁思成、张镈先
生等老一辈建筑家的不能忘却的纪
念”。我以为在今日三维立体扫锚技
术大发展的当下,在中外世界文化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