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常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四川概况
四川省简称川,别称蜀。位于我国西南地区、长江上游,汉末三国时为蜀国地。秦代置蜀郡,汉属益州。四川以益利梓夔四路得名。唐大部属剑南道和山南东、山南西道;宋设川峡路(注:非川陕路),后分设西川路和峡西路;再分西川路为益州路和利州路,分峡西路为梓州路和夔州路,合称四川,其间设四川制置使,为四川得名的开始,后改益州路为成都府路,改梓州路为潼川府路,分利州路为利州东、西路。元置四川省和四川行省和西蜀四川道;明置四川省,后改四川布政使司;清改四川省;建国初分为川东、川南、川西、川北四行署,后合并恢复四川省,省名至今未变。截至2007年底,四川省辖18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43个市辖区、14个县级市、120个县、4个自治县;4544个乡镇、239个街道办事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中,社区居民委员会4822个,村民委员会50182个。全省总面积是48.5万多平方公里。
四川省内居住着彝族、藏族、回族、汉族、羌族等民族,有“中国第二大藏区”、“唯一的羌族聚集区”、“最大的彝族聚集地”之称。省会成都。四川属中国西南内陆,西有青藏高原相扼,东有三峡险峰重叠,北有巴山秦岭屏障,南有云贵高原拱卫,形成了闻名于世的四川盆地。四川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历来有“天下山水在于蜀”之说,并有“峨眉天下秀,九寨天下奇,剑门天下险,青城天下幽”之誉。
四川省有天台山、青城山、千佛山、四姑娘山、蒙顶山、峨眉山、白云山、凤凰山、夏衍山、西岭雪山、窦圌山、华蓥山等著名山峰。
在商周时期四川地区曾建立了两个国家:一个是川西地区以古蜀族为中心建立的蜀国,另一个是川东地区(今川东地区和重庆地区)以古巴族为中心建立的巴国,所以四川古称“巴蜀”,是中国西南部的一个大省,2008年末常住人口8138万人。周边同重庆市、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青海省、陕西省接壤,四川地大物博,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四川是全国的农产品供应大省,是国家最大的粮、油、猪生产基地之一。四川农业发达,号称“天府之国”,是我国小麦、水稻、油菜籽、黄红麻、甘蔗、桑蚕、水果的重要产区。川西高原、山地分别为本处重要牧区和林区。盛产林特产竹子、白蜡及中药材川贝、麋香、虫草等,银耳、生漆、毛竹等产品享誉全国。
四川也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本省是我国内地综合性工业基地。成都电器、量具刃具、攀枝花钢铁、川中油气田、自贡盐化工、内江制糖、泸州和宜宾等地的酿酒工业等都很有
名。其中冶金、采矿、化工、机械、宇航、电子工业等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攀枝花钢铁公司、成都飞机工业(集团)公司、长虹集团、希望集团、中国第二重型装备厂、东方电气集团(东方电机、东方汽轮、东方锅炉)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闻名国内外。
四川的交通通讯发展迅猛。水陆空交通日趋完善发达,微波、光纤、卫星、程控电话、图文传真、INI联网等现代通信遍布全省各市、地、州、县及部分乡村,初步形成了现代交通、通信网络。
四川是一个综合科技力量较强的省份。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中等专科学校和技术学校、中等师范学校、职业高中、普通中小学等都发展到了一定的规模。
二、四川气候
四川气候总的特点是:季风气候明显,雨热同季;区域表现差异显著,东部冬暖、春早、夏热、秋雨、多云雾、少日照、生长季长,西部则寒冷、冬长、基本无夏、日照充足、降水集中、干雨季分明;气候垂直变化大,气候类型多,有利于农、林、牧综合发展;气象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范围大,主要是干旱,暴雨、洪涝和低温等也经常发生。
由于受地理纬度和地貌的影响,气候的地带性和垂直方向变化十分明显,东部和西部的差异很大。根据水、热和光照条件的差异,大致可分为三大气候区:
1.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即四川盆地及周围山地。该区全年温暖湿润,年均温16℃~18℃,日温≥10℃的持续期240~280天,积温达到4000℃~6000℃,气温日差较小,年差较大,冬暖夏热,无霜期230~340天。盆地云量多,晴天少,全年日照时间较短,仅为1000~1400小时,比同纬度的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少600~800小时。雨量充沛,年降水量达1000~1200毫米。
2.川西南山地亚热带半湿润气候区。该区全年气温较高,年均温12℃~20℃,年差较小,日差较大,早寒午暖,四季不明显,但干湿季分明。降水量较少,全年有7个月为旱季,年降水量900~1200毫米,90%集中在5~10月。云量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年日照多为2000~2600小时。其河谷地区受焚风影响形成典型的干热河谷气候,山地形成显著的立体气候。
3.川西北高山高原高寒气候区。该区海拔高差大,气候立体变化明显,从河谷到山脊依次出现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亚寒带、寒带和永冻带。总体上以寒温带气候为主,河谷干暖,山地冷湿,冬寒夏凉,水热不足,年均温4℃~12℃,年降水量500~900毫米。天气晴朗,日照充足,年日照1600~2600小时
三、区域文化
四川主要由巴、蜀、攀西、川西四个文化区域组成。
巴文化区:
广元、巴中、达州、南充和广安(注意:完整的巴文化区还包括直辖市重庆,重庆别称渝,故重庆称巴渝,以及湖北省恩施州)
蜀文化区:
绵阳、自贡、遂宁、德阳、成都、雅安、眉山、资阳、乐山、宜宾、泸州和内江十二市(秦政府建立中国的第一个统一的政府之前,巴国和蜀国是中国西南仅有的两个文明国家)
攀西文化区:
攀枝花和凉山彝族自治州(凉山州首府西昌,所以常常统称为攀西)
川西高原: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甘孜藏族自治州(地处四川西部的高原区域)
四、四川人口
2008年全年出生人口77.6万人,人口出生率9.54‰,比上年上升0.3个千分点;死亡人口58.2万人,人口死亡率7.15‰;人口自然增长率2.39‰。年末常住人口813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万人,增长0.1%。全省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3043.6万人,乡村人口5094.4万人,人口城镇化率为37.4%,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
五、经济发展
2008年四川全省GDP总量为12506.3亿元,较2007年增长9.5%。其中,成都当之无愧占据第一位置,2008年GDP为3900.99亿元,增长12.1%。此外,排名第二到第九位的市州与2007年相比并无变化,分别是绵阳、德阳、宜宾、达州、南充、乐山、凉山和泸州。排名较2007年出现变化的市州共有6个,自贡和内江、巴中和雅安、甘孜和阿坝的位置分别出现了对调。从GDP增速来看,大多数城市的GDP增长保持在14%~16%之间,增速最快的是凉山州,达到15.2%。由于受到地震影响,绵阳、德阳、广元的增速明显放缓至个位数,阿坝州则出现了35.7%的负增长。
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经国家统计局初步审定,2008年全省生产总值12506.3亿元,比上年增长9.5%,增速比上年回落4.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产值2366.2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产值5790.1亿元,增长12.9%;第三产业产值4350.0亿元,增长8.3%。三个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2%、61.9%和32.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5378元,增长9.7%。三个产业增加值结构从上年的19.3:44.2:36.5调整为18.9:46.3:34.8。
种植业实现增产。全年粮食产量3500万吨,比上年增产108万吨,增长3.2%。其中:小麦产量563.8万吨,增长0.7%;水稻产量1511.8万吨,增长4.4%;玉米产量667.7万吨,增长4.7%;洋芋产量229.8万吨,增长8.1%;红苕产量344.7万吨,下降1.8%。
工业经济较快增长。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58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达11946户;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939.3亿元,增长17.9%。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581.2亿元,增长29.5%。
消费品市场增
长较快。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00.8亿元,增长19.6%。
全年实际利用外资33.4亿美元,增长66.1%。
外贸进出口总额220.4亿美元,居全国第13位、西部首位,增长53.3%。其中,出口131.1亿美元,增长52.3%;进口89.3亿美元,增长54.7%。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41.8亿元,增长18.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965.2亿元,增长68.6%。
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8661.0亿元,比年初增加4710.5亿元,增长33.8%。
截至2008年12月末,我省共有境内外上市公司72家,其中H股公司6家、A股67家(东方电气同时在沪港两地上市),居全国第8位、中西部第1位。
全年出生人口77.6万人,人口出生率9.54‰,比上年上升0.3个千分点;死亡人口58.2万人,人口死亡率7.15‰;人口自然增长率2.39‰。年末常住人口813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万人,增长0.1%。全省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3043.6万人,乡村人口5094.4万人,人口城镇化率为37.4%,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33元,增长13.8%,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121.2元,增收574.5元,增长16.2%。
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9646.8亿元,增长29.5%。其中,活期储蓄存款余额3076.7亿元,增长26.9%;定期储蓄存款余额6570.1亿元,增长30.7%。
六、文化艺术
川剧形式活泼,曲调多样,浅显易懂,语言诙谐,表演程式多样化,一些特技如变脸、旋舞、喷火等,有强烈艺术效果。四川扬琴、四川清音等为主要曲艺形式。相书由一人在幔后表演,能模拟各种声音,惟妙惟肖。谐剧寓壮于谐,能及时反映生活现实。
变脸是运用在川剧艺术中塑造人物的一种特技。是揭示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主义手法。
相传“变脸”是古代人类面对凶猛的野兽,为了生存把自己脸部用不同的方式勾画出不同形态,以吓唬入侵的野兽。川剧把“变脸”搬上舞台,用绝妙的技巧使它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
七、民族概况
四川省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一个多民族的大省,有55个少数民族,其中世居的14个少数民族按在省内人口的多少依次为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傈僳族、满族、纳西族、布依族、白族、壮族、傣族。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四川少数民族人口415万人。已建立凉山彝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3个自治州。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凉山彝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及木里藏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峨边彝族自治县、北川羌族自治县。四川民族地区幅员辽阔,面积30.2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
面积的60.14%。凉山彝族自治州有彝族人口181万人,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藏族人口122万人,是全国第二大藏区;羌族人口30万人,是全国惟一的羌族聚居区。此外,省内有18个市为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2006年底,散杂居少数民族人口达80多万人,这里有6个享受民族地区待遇的县(区)和92个民族乡。
彝族是四川境内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大小凉山与安宁河流域。彝族是一个古老且具有独特文化的民族,男女老少幼都喜欢披一件羊皮毡,俗称“擦耳瓦”。彝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历法。
八、交通概况
古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说,经过建国后40多年的建设,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一个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综合发展的现代化立体交通体系,成了西南地区的交通枢纽。
铁路是四川沟通省内外运输的大动脉。目前,四川省铁路已形成包括宝鸡-成都等5条铁路干线、8条铁路支线和4条地方铁路组成的铁路网。宝成复线电气化铁路连接陇海线,是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襄渝铁路与达成铁路连接,是四川与湖北间的重要通道。成渝铁路连通巴蜀,同时也是四川通往贵州及华南地区的重要通道。成昆铁路南接南昆线,是成都至北海、至海边最近的铁路线。正在修建的内江至昆明、遂宁至重庆、达州至万州、达州至巴中铁路将继续完善四川与邻省市的铁路交通状况。同时,成兰、成贵、成渝、成西高速铁路已经动工或即将动工开建。
全省公路以成都为中心,干、支线公路呈辐射状分布,同时,又辅以东西、南北线路的相互交织。主要的公路干线有:川藏公路、川青公路、川陇公路、川陕公路、川渝公路、川云东路、川云中路、川云西路及川滇路等。成都汽车中心客运站是四川最大的公路客运枢纽站。四川第一条高速公路——成渝高速公路是四川省与重庆直辖市之间的公路交通大动脉。它全长340.2公里,于1995年全线开通。此外,成都——都江堰、成都——绵阳、成都——乐山——峨眉山、成都——雅安以及内江——自贡——宜宾、达州——重庆等高速公路也在四川的公路交通中发挥着日益巨大的作用。
四川的航空事业发展很快,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已成为中国四大航空港之一。全省民用航空机场已发展到10个(成都、绵阳、泸州、宜宾、达州、西昌、南充、广元、攀枝花、康定)。目前使用成都双流国际机场的航空公司有16家,航线140多条,可以直飞国内外众多城市。
四川是全国水运发达的省份之一,长江横贯全省,是水路运输的干线,并与岷江、金沙江等支线沟通,在境内形成了
一个天然的水路运输网络。四川水路主要有金沙江段、长江段、沱江和嘉陵江水系水域。其中,金沙江新市镇以下,岷江乐山以下,嘉陵江阆中以下常年可通轮船,乐山、宜宾、泸州是水路干道上的重要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