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态分析与足底压力分析 ppt课件

合集下载

步态分析课件

步态分析课件
3.鞋跟绑缚标记笔法:用尼龙搭扣将两支水性记号笔分别绑缚 在鞋跟处,调整记号笔使足跟着地时能准确定位,测量方法 与足印分析法相似。
第二节 步态分析方法
(二)步态分析系统 通常由摄像系统、测力台、肌电遥测系统、计算机处理系
统四部分组成,适用于科研工作,但因价格高昂,目前难以普 及应用。 1.运动学参数 是指运动的形态、速度和方向等参数,包括跨 步特征(步长、支撑相、摆动相、步频、步速等)、分节棍图、 关节角度曲线、角度-角度图等,但不包括引起运动的力的参 数。
踝关节 跖屈20° 跖屈10° 中间位 中间位
第一节 正常步态
(3)下肢关节角度的测量
第一节 正常步态
2.参与的主要肌肉活动 (1) 竖脊肌:使脊柱后伸、头后仰和维持人体于直立姿势。 在步行周期支撑相初期和末期,竖脊肌活动达到高峰,以确保 行走时躯干保持正直。 (2)臀大肌:为髋关节伸肌,收缩活动始于摆动相末期,并 于支撑相中期即足底全面与地面接触时达到高峰。 (3)髂腰肌:为髋关节屈肌,髋关节于足跟离地至足趾离地 期间伸展角度达到峰值(10°~15°)。
第二节 步态分析方法
(2)治疗性行走:行走安全和质量均不符合功能性行走的要 求,但有支具或辅助器具的帮助能作短暂步行者。
治疗价值: ①给病人能站能走的感觉,形成巨大的心理支持; ②减少对坐骨结节等处的压力,减少压疮发生的机会; ③肢体负重可以防止或减轻骨质疏松; ④下肢活动改善血液淋巴循环; ⑤减缓肌肉萎缩; ⑥促进尿、大便的排出; ⑦减少对他人的依赖。
第二节 步态分析方法
二、定量分析
(一)评价步态参数:常见的步态参数可以在实验室外通过检测 病人的行走来测量,如用秒表在设定的场地内让病人行走测量步 行速度。同样,通过在特定的场地上撒上石灰粉,让病人在其上 行走,可测得步长、步幅、步宽和足角等数据。

步态分析ppt课件

步态分析ppt课件
步态分析中常用的基本参数包括步长、步幅、步频、步 速、步行周期、步行时相,其中步长、步频和步速是步 态分析中最常用的3 大要素,其内涵是有关行走的生物 力学分析所涉及的最基本知识,进行步态分析者应当熟 练掌握。
步 长 ( step len g th )
行走时一侧足跟着地到紧接着的对侧足跟着地所行进的 距离称为步长,又称单步长,如下图示Ⅰ ,通常用cm 表示。健康人平地行走时,一般步长约为50 ~80 cm 。 个 体 步 长 的 差 异 主 要 与 腿 长 有 关 , 腿长, 步长 也大。
1 . 适应症 中枢神经系统损失 骨关节疾病与外 伤 下肢 肌 力 损 失 其他( 疼痛) 2 . 禁忌症 严重心肺 疾病 下肢骨折未愈 合 检查不 配合 者 不宜进行步态分析
怎样进 行步态 分析
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方 法 常用的基础知识
常用的术语
正常步行必须完成三个过程:支持体重,单腿支撑,摆 动腿迈步。
步速、 步 行 周 期 和 时 相
步速( w alking velocity ) 行 走 时 单 位 时 间 内 在 行 进 的 方 向 上 整 体 移 动 的 直 线 距 离 称 为 步 速 , 即 行 走 速 度 , 通 常 用 m /min 表 示 。 一 般 健 全 人 通 常 行 走 的 速 度 约 为 6 5 ~ 9 5 m /mi n 。 也 可 以 用 步 行 10m 所 需的 时间 来 计算 。 步行周期( gait cy cle ) 在 行 走 时 一 侧 足 跟 着 地 到 该 侧 足 跟 再 次 着 地 的 过 程 被 称 为 一 个 步 行 周 期 , 通 常 用 时 间 秒 ( s) 表 示 。 一 般 成 人 的 步 态 周 期 约 为 1 ~ 1.32 s 左右。

步态分析课件

步态分析课件

小 腿 后 面 ( 二 )
足 底 ( 一 )
足 底 ( 二 )
足 底 ( 三 )
步态观察分析表
步 态 及中 其的 定异 义常 表 现
及步 其行 可 周 检能 期 查原 中 (因 的 一、 异 )进 常 一表 步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其步 可行 能周 原期 (因 中 二、 的 )进 异 一常 步表 检现 查及
步行中的肌群活动
大 腿 前 内 侧 面 ( 一 )
大 腿 前 内 侧 面 ( 二 )
大 腿 前 内 侧 面 ( 三 )
臀 部 及 大 腿 后 面 ( 一 )
臀 部 及 大 腿 后 面 ( 二 )
小 腿 前 (外 一侧 )面 及 足 背
小 腿 前 (外 二侧 )面 及 足 背
小 腿 后 面 ( 一 )
• 步态分析应该确定的问题:异常步态的障碍诊断 及其程度; 比较不同种类的辅助具、矫形器、 手术的作用以及对于步态的影响。
行走中身体其他部位的运动
• 躯干:沿脊柱纵轴旋转并与骨盆运动方向 相反。以及上、下垂直运动和左、右侧方 运动。 • 骨盆:是身体重心所在,身体其他部分的 运动在此取得平衡。以脊柱为轴前后旋转, 同时亦有轻度的前、后倾斜以及一侧骨盆 的上、下运动。 • 上肢:交替前后摆动。与同侧下肢的摆动 方向和骨盆的旋转方向正好相反。
其 可 能 原 (因 三、 )进 一 步 检 查
步行周期的传统分期和RAL分期
时空参数
• 步频(以步数/min表示) 步速(以m/s表示) • 步长 跨步长 • 步宽 足偏角
步态分析
• 定义:对患者行走方式的检查。包括定性分析和 定量分析。 • 行走及其步态是中枢神经系统的终极目标在生物 力学水平上的体现。

步态分析 ppt课件

步态分析  ppt课件
(4)足角 指贯穿整个足底的中心线与前进方向所形成的夹角。
ppt课件
8
LOREM IPSUM DOLOR
(5)步频 单位时间内行走的步数称为步频,成人约110~120步/分,快步可到140步分。
(6)步行速度 单位时间内行走的距离称为步行速度。
ppt课件
9
(二)步行周期
指人在行走时,从一侧足跟着地起到该侧足跟再次着地为止所用的时间称为 ------步行周 期。
必要的依据 评定康复治疗的效果
ppt课件
3
一、基础知识
(一)自然步态 1、步行的基本功能: 从某一地方安全、有效地移动到另一地方。 2、自然步态的要点:
合理的步长、步宽、步频。 上身姿势稳定。 最佳能量消耗或最省力的步行态。
ppt课件
4
3、生物力学因素:
具备控制肢体向前运动的肌力; 支撑相有合理的肌力及髋、膝、踝角度 摆动相有足够的推动力、合理的足接触地面的姿势控制。
触时称“双支撑期”
ppt课件
12
2、分期
1、站立相 包括:首次着地
承重反应 站立中期 站立末期 迈步前期
2、迈步相 包括:迈步初期
迈步中期 迈步末期
ppt课件
13
ppt课件
14
1、站立相包括
首次着地 足跟或足底的其它部位接触地面的瞬间,站立相的起始点。 承重反应 一侧足跟着地后到对侧下肢离地时。 站立中期 从对侧下肢离地到躯干位于该侧(支撑)腿正上方时。 站立末期 从站立中期到对侧下肢足跟着地时。 迈步前期 从对侧下肢足跟着地到支撑腿离地之前。
ppt课件
5
4、常用的术语
正常步行必须完成三个过程:支持体重,单腿支撑,摆动腿迈步。 步态分析中常用的基本参数包括步长、步幅、步频、步速、步行周期、步行时相,

康复医学步态分析医学课件

康复医学步态分析医学课件

康复方案
加强肌力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平衡训练、步态训 练等,以恢复正常步态模式。
膝关节置换术后步态恢复
步态特点
步速减慢、步长缩短、患侧膝关节屈曲角度减小、患 侧单支撑期时间延长等。
康复方案
加强肌力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本体感觉训练、步态 训练等,以恢复正常步态模式,并注意防止膝关节过度 屈曲和过度伸展。
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技术进展
机器人辅助技术
利用机器人技术,实现步态训练 的自动化、智能化和个性化,提
高步态训练的效果和效率。
步态训练模式创新
通过机器人辅助技术,开发多种步 态训练模式,满足不同患者的康复 需求。
步态训练效果评估
利用机器人辅助技术,对步态训练 效果进行定量评估,为康复方案调 整提供依据。
踝关节扭伤后步态调整
步态特点
患侧踝关节跖屈角度减小、步速减慢、步长缩短、患侧单支 撑期时间延长等。
康复方案
加强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训练、关节稳定性训练、平衡训练 、步态训练等,以恢复正常步态模式,并注意防止再次扭伤 。同时,可使用支具或贴扎等辅助治疗方法。

步态分析中辅助技术应用与发 展趋势
Chapter
作用
指导康复治疗方案制定,评估康复治疗效果,预防步行障碍发生。
步态异常类型及影响因素
异常类型
包括痉挛步态、共济失调步态、偏瘫步态等。
影响因素
神经系统疾病、骨骼肌肉系统疾病、疼痛、心理因素等。
03
步态分析评估方法与技术
Chapter
临床观察法
直接观察
医者直接观察患者行走过程中的异常表现,如姿势 、步态、步速等。
康复医学步态分析医学课件
汇报人: 2023-11-25

步态分析精品PPT课件

步态分析精品PPT课件
2.臀大肌: 收缩活动始于摆动相末期,并于支撑相中期达到高 峰。在摆动相后期臀大肌收缩,约在步行周期的85%.
3.髂腰肌: 髋关节于足跟离地至足趾离地期间伸展角度达到 峰值(10°~15°)。
4.股四头肌: 股四头肌收缩活动始于摆动相末期,至支撑相 负重期达最大值。
5.缝匠肌: 在支撑相末期和摆动相初期,作用为屈膝、屈髋, 在摆动相末期和支撑相初期,使膝关节旋内。
屈 30°~0°
完全伸直
屈 15°
屈 15°~0°
中间位
跖屈 15°
背屈 10°
支撑末期 向后 4°~5°
过伸 10° 完全伸直 中间位
支撑腿足趾离地的瞬间,标志着站立相结束和迈步 相开始。
骨盆 :5°后旋
髋关节:0°- 10°过伸展
膝关节:0°
踝关节:10°背屈-0°
趾关节:0°- 10°过伸展
是利用力学原理和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知 识对人类行走状态进行对比分析的一种研究 方法,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步态(gait)是指人体步行时的姿势 步行(walking) 跑(running)
在临床工作中对患有神经系统或骨骼肌肉 系统疾病而可能影响步行能力的患者需要进 行步态分析,以评价患者是否存在异常步态 以及异常步态的性质和程度,为分析异常步 态的原因和矫正异常步态、制定康复方案提 供必要依据,并评定步态矫治的效果。
稳定性 周期性 方向性 协调性 个体差异性
支持体重
单腿支撑
摆动腿迈步
步长: 行走时一侧足跟着地到紧接着的对侧足跟着 地所行进的距离 跨步长
步宽:在行走中左右两足间的距离,通常以足跟 中心为测量参考点
步频: 行走中每分钟迈出的步数
步速: 行走时单位时间内在行进的方向上整 体移动的直线距离

足底压力分析及其临床应用43页PPT

足底压力分析及其临床应用43页PPT
1、不要轻言放弃,否则对不起自己。
2、要冒一次险!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 去做,并愿意去冒险的人。“稳妥”之船,从未能从岸边走远。-戴尔.卡耐基。
梦 境
3、人生就像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喝起来是苦涩的,回味起来却有 久久不会退去的余香。
足底压力分析及其临床应用 4、守业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的发展。 5、当爱不能完美,我宁愿选择无悔,不管来生多么美丽,我不愿失 去今生对你的记忆,我不求天长地久的美景,我只要生生世世的轮 回里有你。
END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华盛顿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

【步态分析】(共19张PPT)优秀

【步态分析】(共19张PPT)优秀

足跟着地
承重反应 从足跟着地起到对侧足尖离地止。
足平放
站立中期 从对侧足尖离地开始到同侧足跟离地止。
站立中期
站立末期 从足跟抬起到同侧髋屈曲中立位止。
踵离地
迈步前期 从髋开始屈曲起,到同侧足尖离地止。(足尖离地瞬间) 趾离地
迈步初期 从足尖离地起到同侧足到达身体中线止。
加速期
迈步中期 从足到达身体中线起到胫骨垂直地面止。
第十四页,共19页。
摆动早期
❖ 指足离开地面早期的活动,主要作用是足廓 清地面和加速肢体向前摆动,从足尖离地起 到同侧足到达身体中线止(即膝关节屈曲达 最大角度)。参与的肌肉主要为髂腰肌、股 直肌、缝匠肌、阔筋膜张肌、腘绳肌、胫前 肌。
摆动相末期 步频❖(cadence)指平均步数(步/min)。
0°~跖屈15°~0° 正常步态:是通过骨盆、髋、膝、踝和足趾的一系列活动完成的,而躯干则基本保持在两足之间的支撑面上。 从足跟抬起到同侧髋屈曲中立位止。 首次触地异常是造成支撑相异常的最常见原因之一。 从髋开始屈曲起,到同侧足尖离地止。 从足跟着地起到对侧足尖离地止。 跖屈20°~跖屈10°
❖ 一个步行周期可分为支撑相和摆动相。
❖ 支撑期(stance phase) :指下肢接触地面和承受重力的时间,占步行周期的
60%。
❖ 摆动期(swing phase):指足离开地面向前迈步到再次落地之间的时间,占步行周
期的40%。
第五页,共19页。
RLA分期
步态分析内容
传统分期
初始接触 指足跟接触地面的瞬间。
步行概述
❖ 步行: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是人类与其它动物区别的关键 特征之一。
❖ 步态: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因此,它具有个体特 性。步态是人类步行的行为特征。

步态分析(精品课件)

步态分析(精品课件)
❖ 发生在步行周期的0-10% ❖ 此阶段为第一个双支撑期。
16
精品 PPT 可修改
阶段2负荷反应期Loading Response
❖ 指足跟着地后至足底与地面全面 接触瞬间的一段时间(足放平), 即一侧足跟着地后至对侧下肢足 趾离地,为双支撑期,是重心由 足跟转移至足底的过程。
❖ 膝关节于站立相达到其最大屈曲 角度标志着支撑腿有效地承受了 体重,故又称为承重期。
4
zh精en品gdPaPwTuf可uy修ua改n
行走生物力学与神经学和运动生理学的关系
❖ 行走及步态是CNS的终极目标在生物力学水 平上的体现
▪ 神经学水平(生物学信号的第一级水平的汇 聚):运动单位的许多兴奋性和抑制性信号 汇聚
▪ 肌肉水平(生物学信号的第二级水平汇聚) :肌肉力量的大小通过运动单位募集率的高 低而体现
步行周期
14
精品 PPT 可修改
支撑相早期(early stance)
❖ 指进入支撑相开始阶段的时间,包括首次触地和 承重反应,占步行周期的10%~12%
15
精品 PPT 可修改
阶段1:首次着地Initial Contact
❖ 步行周期和站立相的起始,指足 跟或足底的其他部位第一次与地 面接触的瞬间。
❖ 此时人体重心处于行走时的最低 点
❖ 发生在步行周期的10%-15%
17
精品 PPT 可修改
支撑相中期(mid stance)
❖ 指支撑相中间阶段的 时间。此时支撑足全 部着地,对侧足处于 摆动相,是唯一单足 支撑全部重力的时相 ,正常步速时发生在 步行周期的15%~40%。
❖ 此时重心位于支撑面 正上方
❖ 每个步行周期中包含两个双支撑期,第一个双支撑 期发生在步行周期的前10%, 相当于支撑足首次触 地及承重反应期,第二个双支撑期发生在步行周期 的50%-60%之间,相当于对侧足的减重反应和足离 地时期。

步态分析完整版 ppt课件

步态分析完整版 ppt课件

2020/10/28
22
三、行走运动学
正常步行周期中骨盆和下肢各关节 的角度变化及参与的肌群 (另见表 格)
2020/10/28
23
第二节、常见的病理步态的原因及表现
一、疼痛
急、慢性疼痛均可影响运动功能 髋关节疼痛的患者在行走时,为减轻负重期的 疼痛,患者站立相时间缩短。 膝关节疼痛时,患者在整个行走周期中以轻度 屈曲膝关节为特征。 踝足创伤、炎症、退行性关节炎等可引起疼痛。 患者患侧步长明显缩短,正常的足跟-足尖运动模 式消失。
足跟离地到对侧下肢足跟着 地。
5、迈步前期(双支撑期 )
指从对侧下肢足跟着地到支 撑腿足趾离地之前的一段时 间。
14
6、迈步初期 从支撑腿离地至该侧膝关节
达到最大屈曲时。
7、迈步中期 从膝关节最大屈曲摆动到小
退与地面垂直时。
8、迈步末期 指与地面垂直的小腿向前摆
动至该侧足跟再次着地之前。
2020/10/28
26
• 3、髋关节屈肌无力 • 4、骨四头肌麻痹 • 5、胫前肌无力 • 6、腓肠肌无力
2020/10/28
27
三、畸形
对关节活动受限必然 影响 表现:1平足
2足尖
2020/10/28
18
(二) 步长与跨步长 1.步长 (step length) 行
走时左右足跟或足尖先后着地时两 点间的纵向直线距离。
正常人的步长约为50-80cm。偏 瘫患者:健侧步长缩短,患侧步长 延长。
2020/10/28
19
2、跨步长( stride length) 指同一侧足跟前后连续两次着地点间
forever304
2020/10/28
1

《步态分析》PPT课件

《步态分析》PPT课件
(6)足尖离地:自步行周期的60%开始,身体的重心线移到踝关节前 方, 足趾用力着地,通过下肢的蹬踏动作,产生向前的推进力。偏瘫 患者由于下肢痉挛,足下垂、内翻,下肢分离运动不充分,所以不能 较好地完成此动作,是步态异常的重要原因之一。
10
精选课件ppt
双支撑相
双足支撑是步行的最大特点。在一个步行周期中,当 一侧下肢完成足跟抬起到足尖向下蹬踏离开地面的时 期内,另一侧下肢同时进行足跟着地和全足底着地动 作,所以产生了双足同时着地的阶段。一般占一个步 行周期的20%,此阶段的长短与步行速度有关,速度 越快,双支撑相就越短,当由走变为跑时,双支撑相 变为零。双支撑相的消失,是走和跑的转折点,故成 为竞走比赛时判断是否犯规的唯一标准。
20
精选课件ppt
(二)参与的主要肌肉活动
3.髂腰肌(iliopsoas) 为髋关节屈肌,髋关节于足跟离地至足趾 离地期间伸展角度达到峰值(10°~15°)。为对抗髋关节伸展, 从支持相中期开始至足趾离地前,髂腰肌呈离心性收缩,最终使髋 关节从支撑相末期由伸展转为屈曲。髂腰肌第二次收缩活动始于摆 动相初期,使髋关节屈曲,以保证下肢向前摆动。
4
精选课件ppt
步长(STEP LENGTH)
行走时一侧足跟着地到紧接着的对侧足跟着地所行进 的距离称为步长,又称单步长,如下图示Ⅰ ,通常 用cm表示。健康人平地行走时,一般步长约为50~ 80cm。个体步长的差异主要与腿长有关,腿长,步 长也大。
5
精选课件ppt
步幅和步宽
步幅(stride length) 行走时,由一侧足跟着地到该 侧足跟再次着地所进行的距离称为步幅,又称复步长 或跨步长,如上图示Ⅱ,用cm表示,通常是步长的 两倍。
步态分析

步态分析PPT课件

步态分析PPT课件
步态分析
.
1
步态分析的参数
• 1 步态周期 始于一侧足跟与地的接触止于同侧足跟的再 次着地。
• 2 跨步长 是指同一足的足跟相继触地之间的距离。 • 3 步长 是指不同足的足跟相继触地之间的距离。 • 4 步宽 是指两次连续地足触地时双侧足弓之间的距离。 • 5 步频 • 6足偏角
.
2
• 步行的支撑相:1足跟着地
.
7
• 膝关节:当足跟触地时膝关节大约有5度的屈曲,并且在 步态周期的前15%,它会继续再屈曲10—15度。膝关节的 轻度屈曲是由股四头肌的离心收缩引起的。最大膝关节屈 曲是60度,发生在摆动中期开始时。在摆动中末期,膝关 节处于几乎完全的伸直位,是为下次的足跟着地做准备。
.
8
踝关节:当足跟着地时,踝关节处于轻度的 跖屈。在足跟触地后不久,由踝关节背侧 屈肌的离心收缩引起踝跖屈使足平方在地 面。当胫骨前移越过支撑足时,踝背屈增 加到10度。在足跟离地后,踝关节可以跖 屈最大可到15—20度,一直到足趾离地。
.
11
• 水平面的运动 骨盆 行走时,骨盆在水平 面上的旋转是围绕垂直轴进行的,是通过 支撑腿的髋关节发生的。以右足为例,在 足跟触地时,右侧的髂前上棘相比左侧的 是靠前的。在步态周期的最初15—20%骨 盆呈现逆时针方向的旋转,在右下肢支阶 段余下时期,当左侧髂前上棘与摆动的左 下肢一起前移时,骨盆出现顺时针的旋转。 在整个步态周期骨盆向每个方向旋转的角 度大约3—4度。

2足放平

3支撑中期

4足跟离地
• 步行的摆动相:1足趾离地

2摆动早期

3摆动中期

4摆动末期
.
3

步态分析pptPPT学习教案

步态分析pptPPT学习教案

胫前肌
首次触地至承重反应结束 足离地至再次首次触地
第34页/共70页
五 、氧价
指运动时人体单位体重、单位距离所消耗的氧气量,单位为 ml/(kg·m)。
氧价是步态分析中常用的能量分析的指标,可以定量 评估运动中的能量消耗。
第35页/共70页

步态分析方法
第36页/共70页
临 床定性 分析 步态 的定性 分析是 由康复 医师或 治疗师 用肉眼 观察患 者的行 走过程 ,然后 根据所 得印象 或按照 一定的 观察项 目逐项 评定的 结果对 步态做 出结论 ,因其 不需要 昂贵的 设备、 没有复 杂的数 据分析 ,所以 是目前 最常用 的评定 手段。
中间位
向前4°~5°
髋关节
中间位
屈20°
屈20°~30°
屈30°
膝关节
屈35°
屈60°
屈60°~30° 屈30°~0°
踝关节
跖屈20°
跖屈10°
中间位
中间位
第20页/共70页
摆动前期即对侧足跟着地,支撑侧足 尖离地之前
关节:
髋关节:过伸10°——中间位
髂腰肌、股直肌向心性收缩使髋关节屈曲 带动下肢前移
臀中肌离心收缩防止躯干摆动
膝关节:伸直——屈15°
股四头肌对抗重力离心收缩使 膝关节有控制的屈曲
踝关节:中立位先跖屈后背伸——跖屈15°
胫骨前肌离心收缩(前) 小腿三头肌离心收缩(后)维持踝关节稳定
第16页/共70页
支撑中期即支撑足全部 着地
关节:
髋关节:前屈30°—— 中间位
臀大肌向心收缩以支撑 体重并产生伸髋动作
胫骨前肌向心性收缩使踝关节背伸
第23页/共70页

正常人体步态分析ppt课件

正常人体步态分析ppt课件

2.重力线
重力线是人体重力合力方向,它是通过重心的铅 垂线。
额状面内,它平分人体为左右对称。矢状面内, 重力线相对身体各部位的位置,特别是相对下肢 主要关节(髋、膝、踝)的位置,随着人体站立 姿势的变化而不同。当人们以最舒适的自然姿势 站立时,重力线通过髋关节股骨头中心稍偏后 (髋关节屈曲轴后),膝关节髌骨骨后面(膝关 节屈曲轴前),踝关节的前面,足长中间偏后。
举例说明
5)痛性步态或疼痛步态
痛性步态或疼痛步态以避免患肢侧负重为 特征。表现为患侧站立期时间缩短;患肢 尽可能不负重。
举例说明
第一节 正常人体步态-总结
一、基本概念
二、正常步态的一般特征
三、步态周期中下肢关节 的运动
四、步态周期中地面反力 对下肢关节的作用
五、步态周期中的肌肉活 动
六、步态观察方法
四、步态周期中地面反力对下肢关节的作用
在支撑期,下肢髋、膝、踝关节受地面反作用力的情况如下: 1.踝关节 跟着地时外力作用线位于踝后,产生轻度的跖屈力矩,随着 承重的增加路跖作用力矩迅速增大,并在全足平着地时达到最大。 从支撑中期开始,外力作用线移到踝关节前,从而产生较强的背 屈力矩,其在蹬离期达到最大。 2.膝关节 膝关节从跟着地到支撑中期,地面反作用力的力线位于膝关 节后,产生使膝关节屈曲的.屈曲力矩。越过支撑中期后,地面 反作用力线由后向前向膝轴移动.在跟离地时移至膝前方,促使 膝关节伸展。趾离地前,当身体重心移到跖趾关节之前时,膝关 节开始屈曲运动。此时地面反作用力线通过膝轴后方,促使膝屈 曲。 3.髋关节 跟着地到全足平放时期,地面反作用力力线位于髋关节前方, 促使髋关节屈曲。在支撑中期之后,外力作用线逐渐移至髋关节 后,其作用又变为促使髋关节伸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力)是其理论基础。 手段:压力传感器。 地位:足底压力分析是定量步态分析的重要环
节。 特点:客观、定量化。16
动态肌电图(KEMG)
Sutherland将KEMG定义为:一种确定肌肉激活 信号(肌电图)和关节活动、步态周期之间关
系的技术。 手段:表面电极或植入式线电极。 地位:揭示肌肉活动与步态间关系的肌肉电生
60%
推进

支撑
中期
30%
主动
被动
15%
25%
5%
单足站立期
摆动相 40%
100%
步态周期
双足站立 初期
双足站立 末期
一个步态周期中单侧足分为站立相和摆动相,
站立相又分为若干期和亚期
21
步态分期
一个步态周期中双侧足的步态分期
22
临床应用诊断评价
诊断运动系统和神经系统疾病 。 评价手术和矫形器的治疗效果。
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使得计算变得简便,步态分 析逐渐成为临床常规使用的项目之一。
7
成熟阶段:
发展历史 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
合适的步态分析系统开始出现,步态分析常规用于临床。 主要归功于4名矫形外科医师:美国的Jaquelin Perry,David
Sutherland,Jim Gage,和英国的Gordon Rose。
共济失调步态:脊髓结核。 公鸡步态:多见于脊髓病变,如炎症、截瘫
等。
11
临床分析
慌张步态
剪刀步态
12
临床分析
蹒跚(鸭行)步态: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佝偻病、大骨节病、先 天性髋关节脱位。
跨阈步态:腓总神经麻痹、坐骨神经麻痹、多发性神经炎。 跟行步态:腓肠肌瘫痪。
股四头肌瘫痪步态:快走后出现跛行。
13
为今天理解人类步态奠定了科学基础。
虽然早期研究者的原理是有效的,但由于研 究方法简陋、费力,难以用于临床实践。
6
发展历发史展阶段: 20世纪初~70年代末。
美国的Inman团队(1944-1974)做出了极大的贡 献。但仍旧难以用于临床。
Inman的同事后来发表了《人类的步态》,第 二版被认为是步态分析科学的代表作。
目前,足底压力分析已进入动静结合,计算 机精确量化分析,三维仿真模拟的阶段。
26
测量方法
测量工具:足印法、足底压力扫描仪、直接形象化技术、压力 平板及压力鞋垫等。
测量方式:静态 vs 动态。 测量情形:赤足 vs 穿鞋。
27
足印法
1.正常足(足弓低) 2.正常足 (足弓中等) 3.正常足(足弓高) 4.扁平足 5.高弓足
指导治疗 脑瘫:第一个得益于步态分析的疾病。 脑外伤、截肢、多发性硬化症、肌营养不良、 骨关节炎、帕金森综合征、脊髓损伤等。
23
问题
近二、三十年发展迅速,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为 步态异常病人的处理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
目前的步态分析系统价格昂贵,国内无明确收费标准, 难以普及;
技术复杂,操作不够简便,测试人员需接受专门训练; 人体生物力学极其复杂,难以完全理解,特别是在活 体状态下做步态评价有方法学上的问题; 有时很难区别病理性生物力学改变和代偿性适来自。18其他术语:
术语
步态周期(cycle time) :从一侧足跟着地, 至该足跟再次着地的时间。
步长(step length) 步长时间(step time) 步宽(walking base) 足偏角(toe out angle)
19
步态分期
传统 步态 分期
20
步态分期
接触 期 15%
0
站立相
临床分析
跨阈步态
股四头肌瘫痪步

14
运动学分析
运动学是测量动作的科学。 手段:摄像机拍摄→计算机分析。 地位:Sutherland指出准确的动作测量是任何科学的步态分析方
法的中心所在。 特点:较肉眼观察可靠性明显提高,可定量分析。
15
动力学分析
研究行走时足与支持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即 足底压力分析。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反作用
28
足印法
跟行足 马蹄足
29
测量指标
应力(force,f) 压力(pressure,p):单位面积的应力,即p=f/a 。 接触面积(area,a) 峰值应(压)力 (peak pressure) 应(压)力-时间积分(Integral) 足底压力中心轨迹(Center of Force,COF) 时间/重心分布指标等。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概念
步态分析是利用力学概念, 结合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对 人体行走功能进行对比分析 的一种生物力学研究方法。
5
发展历早期史阶段:
科学的步态分析可追溯到17世纪的欧洲,并 延续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19世纪初,德国的Weber兄弟开展了第一个 正式的生物力学研究。
理研究。 特点:对步态本质的研究;有创性。
17
最基本的步态参数:
术语 步频(cadence) :平均步数(步/min) ,步频
=60/步长时间(指一足着地至对侧足着地的平 均时间)。
步幅(stride length) :一足着地至同一足再次 着地的距离。
步速(speed):步行的平均速度(m/s) ,步速= 步幅/步态周期。
因此,步态分析只能是一种辅助性诊断工具。
24
概念
足底压力分析即步态分析中的动力学分析。 研究行走时足与支持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反作用力)是其理论基础。
25
发展历史
1882年,Beely率先对足底压力进行了较科 学的研究。
真正系统地进行足底压力分析并用于临床始 于20世纪50年代,近二、三十年来发展迅速, 已经从纯粹的理论转变为医师手中的工具。
8
四个要素
临床分析 运动学分析 动力学分析 动态肌电图(KEMG)
9
临床分析
病史回顾 体格检查:重点在运动和神经系统。
步态观察:步行姿态。
手段:
地位: 步态评价的基础。
特点: 简单、直观;肉眼观察,客观性、可靠性差。
10
临床分析
偏瘫步态(画圈步态):脑梗后。 慌张步态:帕金森氏病。
醉酒步态:小脑和迷路疾病等。 剪刀步态:脑瘫,截瘫。
步态分析与足底压力分析
1
步态分概念析。内足容底概压要力分概析念。
发展历史。
发展历史。
四个要素。
测量方法。
术语。
测量指标。
步态分期。
分析系统。
临床应用。
影响因素。
问题。
足底分区。
2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