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文章主旨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文章主旨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文章主旨

在西雅图的土地上,回荡着印第安酋长西雅图的著名演说。

文章以饱含深情的语言,向我们表达了印第安人对这片土地的留恋和眷顾,表达了人们对土地的爱。

文章被誉为是有史以来在环境保护方面最动人心弦的演说,它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人类与大地上河水、空气、动植物等的血肉关系,强烈地表达了印第安人对土地无比眷恋的真挚情感。

散文阅读把握主旨题型满分答题技巧

第六讲 高考散文阅读“归纳要点,把握主旨”题型 满分答题技巧 一、考点解析 归纳要点、把握主旨的考察一般包含两点,一是概括文章的内容,二是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写作意图。 二、常见题型 ①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②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并具体分析文章是怎样逐层表现主旨的。 ③文章表现了什么感情?请从作品的内容和写法两方面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三、解题思路 内容概括:划分全文或某一段落的层次,提取关键词语,整合文字答案。 主旨概括:本文通过记叙(描写)……,表现了……, 表达了……,揭示了……主题。 【迷津点拨】 1、归纳要点 (1) 采用摘句法,抓各段的中心句。(尽量使用原文词语) (2) 采用合并法,在各层意思不可缺时,可将各层内容合并起来。(要点不能遗漏) (3) 采用提炼法,对于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分析语句间的关系,把握其内容的重点,选择主要内容。(做好层次分析与层意归纳) 2、概括主旨 (1)能力体现

对局部的段意的概括,关键是弄清句子间的关系、段落之间的照应,抓住各部分最主要、最本质的信息,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概括出来。 (1)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读题目 很多题目直接点明了主旨,是文章中心思想最精炼的概括。即使有的题目没有点明题旨,也往往与中心内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最佳的切入点。 ②析首尾 很多文章的首尾往往提示或暗含中心内容,所以一定要对首尾的语句(往往抒情议论)进行重点品悟。 ③析议论抒情句 散文中的议论抒情语句,往往直接反映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抓住了这些语句,就抓住了作品的主旨。 ④联系背景 有不少文章,只要了解它的创作背景,就可能深切理解内容的由来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准确概括文章的中心内容。因此,阅读者除了对作者和写作年代予以关注外,还要抓好文后的注释或说明性的文字。 ⑤不同类型不同的主旨 写人记叙类散文主要对人物做出评价和赞美,或揭示被评价事件的价值、意义,或从人物事件中生发对人生的感悟和认识。 写景状物类散文则是借景物描写抒发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某种感晤,富于理趣。 哲理性散文的主旨,往往是作者对人生或生活现象某一本质的揭示或率直的评价。 (2)具体办法 ①把握一个归结点

醉翁亭记知识点梳理

九年级语文复习学案 《醉翁亭记》 一、文学常识 1.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选自《欧阳文忠公集》。 2.题解: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耶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二、重点字词 【一词多义】 ①归云归而岩穴暝聚拢②霏若夫日出而林霏开雾气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归去若夫淫雨霏霏雨和雪繁密的样子 微斯人,吾谁与归归依 ③临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坐落在高处④谓太守自谓称 临溪而渔靠近,在……旁边太守谓谁是 ⑤乐山水之乐乐趣 乐其乐以……为乐乐趣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快乐 ⑥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连词,表顺承关系。 朝而往,暮而归连词,表修饰关系 泉香而酒冽连词,表示并列关系。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连词,表顺承关系。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连词,表转折关系。 ⑦也环滁皆山也表肯定陈述。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表判断。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表解释。 ⑧乎颓然乎其间在⑨于泻出于两峰之间者从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吗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在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到⑩之望之蔚然而深秀者助词,无实意⑾其其西南诸峰代滁州城名之者谁代指醉翁亭颓然乎其间代众宾 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太守之乐其乐他的,指太守的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代乐趣醉能同其乐大家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助词,无实意 【词类活用】 山行六七里山:名词作状语,在山上。名之者谁名:名词作动词,命名。

201X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专题七散文阅读之把握文章主旨品读赏析美句学案

2019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专题七散文阅读之把握文章主 旨品读赏析美句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句子赏析的常见角度和方法,分析表达效果。 2.了解人物描写的常见方法及作用。 3.结合语句对人物描写进行赏析并掌握相关的解题技巧。 【学习过程】 一预习作业 阅读《父亲的雨》,完成题目。 父亲的雨 ①有一个人总在来雨时走出家门,那是我父亲。 ②田是梯田,禾苗都是喝水长大的,但天雨常不遂人愿,所以在每一垅梯田的上坳总得有一口山塘。夏天热,禾苗需要同人一样拼命喝水,山塘没多一会儿就被喝得见了底,村人就有些慌了。好在天再糊涂,也不会让村人处在恐慌中太久。雨说来就来,一堆乱云一聚,几声炸雷一响,还不等村人都从田里地里跑回家,雨就下了。站在屋檐下,看雨中的庄稼欣欣向荣的样子,村人都一脸傻乐,乐得什么都忘记了。只有父亲还记得要往山塘补水,他是一个小小的村民组长。 ③父亲先也是站在屋檐下,傻头傻脑地看雨,突然就记起了什么的样子叫一声,哦,要去拦水,说罢提把锄头就冲进雨幕。等母亲转身从灶背屋寻来蓑衣斗笠时,他已经不见人影了。为这,父亲回来没少挨骂。父亲并不在意,他湿淋淋地站在屋中央,垂着衣袖,笑着听母亲叨唠,仿佛挨骂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母亲一边念叨一边把准备好的热水提到灶背屋。父亲洗澡时,母亲又从衣柜里把干净的衣服找出来。 ④父亲年轻时很结实的,他什么也不怕,再大的风雨也敢往里钻。风雨越大,父亲就一副越快乐的样子。有时,父亲叫一声要去拦水,就被母亲眼明手快地拉住了。虽然戴上母亲寻来的斗笠,但一出门,风就将它刮跑了。父亲跟着风跑,终于跑在风前面将斗笠拾起来,然后一甩手,斗笠旋转着从大门口飘进屋来,雨水像珠子一样从笠沿四射开来,溅了我们一身。待我们弹落身上的水珠,再看父亲时,父亲又消失在雨中不见了。父亲在雨中的身影像个谜,一闪一闪的。 ⑤在瓢泼似的雨中,道道水流从山上落下来,父亲全把它们往山塘里赶。山塘像个气球,一下子就给吹胀了。我想,面对一下子就水灵丰活的山塘,父亲内心应该有一种满足。 ⑥但我仍怀疑父亲是为着好玩,他在雨中那副兴奋得不得了的样子同小孩儿没什么区别。但小

醉翁亭记知识点归纳

《醉翁亭记》知识点归纳 一、基础知识: 1、作家作品: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谥号“文忠”,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诗文改革的领袖,在散文、诗词及文学批评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2、生字读音: 环滁(chú)琅琊(láng yá)辄(zhé)林霏(fēi)开岩穴暝(míng)伛偻(yǔ lǚ)山肴(yáo)野蔌(sù)射者中(zhòng)觥(gōng)筹交错颓(tuí)然阴翳(yì) 3、重点词语解释: (1).环滁皆山也;环而攻之环:环绕。环:包围。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茂盛的样子。秀:秀丽。(3).泻出于两峰之间者泻:飞泻。(4).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临:靠近。(5).名之者谁名:命名。(6).饮少辄醉辄:就。(7).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情趣。(8).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寓:寄托。(9).云归而岩穴暝归:聚集。(10).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归:回家。从:跟从。 (11).吾谁与归归:归依。 (12).太守谓谁谓:是。 (13).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芳:香花。发:开放。秀:草木茂盛。繁阴:形成浓阴。(14).至于负者歌于途负者:背着东西的人。(15).休于树于:在。 (16).山肴野蔌肴:野味。蔌:菜蔬。(17).宴酣之乐酣:尽兴的喝酒。 (18).非丝非竹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19).弈者胜弈:下棋。 (20).觥筹交错觥:酒杯。筹:酒筹。 (21)颓然乎其间者颓然:醉醺醺的样子。乎:于。 (22).树林阴翳翳:遮盖。 (23).鸣声上下上下:指树林的上面和下面 4、重点句子翻译: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它在心里,并寄托它在酒上。(3)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译:老老少少,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们在出游啊。 (4)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译: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 5、古今异义: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古义:情趣。今义:意思或愿望。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去:古义:离开今义:到、往 颓然乎其间者颓然:古义:醉醺醺的样子今义:颓废的样子 野芳发而幽香芳:古义:花朵今义:芳香 山间之四时也时: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6、一词多义: ①而:表顺接的连词,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同步练习(附答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同步练习1 一、读拼音,写词语。 lù jùn mǎ xiónɡ yīnɡ 麋()()() sōnɡ zhī yīnɡér juàn liàn ()()() 二、在括号中填上恰当的词语 ()的丛林()的湖水()的怀抱()的味道 亲切的()神圣的()潺潺的()嗡嗡的() 三、根据意思写词语。 1.增添水分,使不干枯。() 2.(对自己喜爱的人或地方)深切地留恋。() 四、按原文填空,并回答问题。 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的。空气与它的生命是一样的,清风给了我们的祖先第一口,也送走了祖先的最后一声。同样,也会给我们的子孙和所有的以生命。你们要好它,使你们也能够风经过草地后的甜美味道。 1.把文段按原文补充完整。 2.“这片土地”指的是哪片土地?为什么用“神圣”来形容“这片土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这一选段主要强调了要善待这片土地上的。 参考答案 一、(略) 二、(略) 三、1.滋润 2.眷恋 四、1.神圣滋养呼吸叹息空气生物照管品尝

2.西雅图。“神圣”的意思是“极其崇高而庄严的”。作者用“神圣”来形容“这片土地”,是因为珍惜、眷恋这片土地。表达了对土地的热爱。 3.空气。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同步练习3 基础知识点点记 一、我能把字写漂亮(看拼音,写词语)。 二、一锤定音(在带点字正确的读音后画“√”)。 薄雾(bóbáo)血管(xiěxuè) 倒影(dǎo dào)拂过(fúfó) 运载(zǎi zài)民族(zúzhú) 树干(ɡān ɡàn)应该(yīnɡyìnɡ) 三、同音聚会。

《醉翁亭记》复习知识点1解析

《醉翁亭记》知识汇总 一、文学常识: 作者欧阳修(1007-1073),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是我国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是北宋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著名的散文家,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选自《欧阳修散文选集》。 二、按课文原句填空: 1、醉翁名号的由来:。 2、描写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 3、描写山间四时之景的句子:。 4、点出太守之乐,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 5、奠定全文抒情基调的千古名句是:。

三、解释词语: (一)一词多义: 乐:①不知太守之乐其乐:(第一个乐)以……为乐:(第二个乐)乐趣 ②山水之乐: 乐趣 ③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快乐 归:①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去 ②云归而岩穴暝: 聚拢 谓:①太守自谓也:称呼 ②太守谓谁?:是

(二)重点词语: 1. 环滁: 2. 皆: 3. 林壑: 4. 尤: 5. 蔚然: 6. 深秀: 7.山: 8. 峰回路转: 9. 翼然: 10. 临于泉上:11. 作: 12 名: 13 谓: 14. 辄: 15. 号: 16. 意: 17. 得: 18 寓: 19. 开: 20. 云归:21. 芳: 22 佳木: 23. 秀: 24四时: 25 负: 26 伛偻: 27 提携: 28山肴: 29 野蔌: 30.杂然: 31陈: 32. 酣: 33 觥: 34.苍颜: 35. 颓然: 36阴翳:翳: 37鸣声上下:上下: 38乐其乐:第一个乐,第二个乐, 39谓:

四、翻译句子: 1、环滁皆山也。——环绕滁州城的都是山。 2、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它西南面的许多山峰,树林、山谷格外秀 美,远远望过去那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 3、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沿着山路走六七里路,渐渐听到潺潺 的水声,从两峰之间飞泻而出的,是酿泉。 4、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个亭子四角翘起, 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之上,是醉翁亭。 5、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建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中的一个叫智仙的和尚。 6、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给亭子取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 7、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太守和客人到这里饮酒,喝 不了多少就醉了,而且年龄又是最大的,所以自己取名号叫醉翁。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读后感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读后感 今天我学习了《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热爱让我深有感触。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人类与河水、空气、动植物的血肉关系,强烈的表达了印第安人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当我读到“河水是我们的兄弟,也是你们的兄弟。你们应该像善待自己的兄弟那样善待我们的河水。”这一句话时,我心中羞愧不已。想想我们,想想我们的河水,有几条还保持原来的清澈。就拿我们学校附近的小河来说吧,以前非常清澈,河面上一片碧绿荷叶,还有几朵美丽的荷花,人们经常在哪里洗衣服,偶尔还可以看见几只鱼虾游过。可是现在呢,河水浑浊不堪,荷叶没了,荷花没了,鱼虾也走了,而代替它们的却是一片片又脏又臭的垃圾。我们做到善待兄弟那样善待河水了吗? 当我读到“印第安人喜爱雨后清风的气息,喜爱它拂过水面的声音,喜爱风中飘来的松脂的幽香”这句话时,我心中在想,我们为什么品尝不到空气的清香呢?难道人们不知道吗?如果工厂上方不冒出滚滚浓烟,如果人们不随便乱烧垃圾,如果人们不乱用化学品……那我们还会品尝不到这空气的清香吗? 当我读到“降临到动物身上的命运终究也会降临到人类身上”这句话时,想一想,这句话不是真的应验了吗?以前的“非典”不就是人们乱杀果子狸的后果吗?人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夺去多少动物的生命,人类就是最无情最冷血的动物。 印第安人能把植物视为姐妹,能把动物视为兄弟,从这份留恋与眷顾,可以看出他们与这片土地深厚感情。其实“神圣”的不仅仅是这片土地,而是整个大地。心存神圣的也不应该只是印第安人的这个民族,而应该是整个人类的心存敬畏,善待每一寸土地和土地上的万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济阳实验二小6.4 胡霜霜 指导教师:刘献英

如何概括文章主旨

如何概括文章主旨 在具体解答现代文阅读试题的过程中,首先要总体把握,观其大略,明白文章的主旨(主题或中心思想);然后,再以主旨映照全文,看一看为表现主旨都使用了哪些材料(选材),又是怎样组织这些材料的(结构),为表现文章主旨还使用了哪些艺术方法(表达技巧),这些艺术方法又是从哪些方面、哪些角度服务于主旨的,对揭示文章主旨又有什么好处,等等。本篇着重从如何概括主旨的角度来介绍一些解题方法。 主旨是指文章的写作意图,它是文章的灵魂。其内涵包括情感态度、精神品质、道理感悟和希望号召等。 在不同体裁的文章中,文章主旨的表现形态是有差异。议论文的主旨即是文章中心论点,在科技说明文中介绍的事物特征或所说明的事理就是文章主旨。在文学作品中,作者通过写人叙事状物所表达出来的某种观点、理解或情感即为文章主旨。 归纳文章主旨最基本的要求是必须首先整体把握全文。要能对所给材料作宏观上的把握,做到对整篇文章了然于胸。这样才能把握文意,领会作者的目的和意图。 近年来,考查分析归纳文主旨的题型主要有以下七种: l.从文中获得了怎样的感悟(启迪)?2.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文章抒发了作者怎祥的思想感情?4.本文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5.作者的态度是什么? 6.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章的主旨。7.联系时代背景,说说文中之物的象征意义。 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归纳文章的主旨呢? 一般有四种方法: 1.中心句提炼法 中心句是指一段话或一篇文章中凝练而又能体现中心的一两处语句。抓住中心句就抓住了文章的筋。中心句一般在文章开头,有的甚至就在第一自然段;当然也有在文章尾段,卒章显志的。我们在阅读时,就要注意抓住那些表明作者立场、观点、情感、态度的句子,如果它能统领全文内容,毫无疑问,那就是文章的主旨了。 2.归纳综合法 绝大部分文章,并不一定有明显的中心句。这就需要归纳综合了。一篇文章,我们把各段落的段意综合起来,然后理清其关系:详与略、铺垫与关键、正与反、映衬与主体等。不论哪种关系,它们都只有一个与写作意图密切相关的中心意思,那就是文章的主旨。 3.背景分析法 文章一般都有明显的时代性,它反映着特定时代的社会生活,同时还反映出特定时代的作者的个性特征。所以,分析组织文章主旨,还要注重作品的时代背景甚至作者的思想背景。 4.形象分析法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往往通过人物形象的刻画来表现主题,分析归纳这类文章的主旨,就应从分析人物形象人手。我们在阅读小说时使用这种方法十分有效。如《孔乙己》,从环境、相关人物、情节及细节等方面综合起来看,可知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教育、封建科举制度毒害,抱残守缺、不知变通、迂腐、麻本、受尽人间凉薄、嘲笑,甚至遭迫害的旧读书人的形象。从他的经历与遭遇中不难

醉翁亭记-知识点整理

醉翁亭记知识点整理 一、段落大意与内容主旨: (一)全文四个自然段。 第一段,写醉翁亭的位置和形势,以及命名的经过,解释“醉翁”的含义,表现作者寄情山水寻找乐趣的心情。 第二段,写亭外山间景物的美丽可爱,山中早晚以及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各异,千变万化,美妙无比,使人感到乐趣无穷。 第三段,写滁州人的游乐和作者同宾客游宴的欢乐情景,表现作者寄情于山水之间与民同乐的欢快心情。 第四段,写作者游醉回归和愉快心情,进一步表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同时交代归来后写了这篇《醉翁亭记》。 (二)内容主旨: & 全文以“乐”字贯穿,通过对滁州优美风景的描写,表现了作者自己寄情山水和与民同乐的思想。 二、理解默写 1.全文的主旨是:与民同乐。“乐”字贯穿全文。 2.文章的名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①、醉翁亭命名的缘由是: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②、解释“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③、写山间早晨景色的句子是:日出而林霏开; $ ④、写山间傍晚景色的句子是:云归而岩穴暝; ⑤、写春景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 ⑥、写夏景的句子是:佳木秀而繁阴; ⑦、写秋景的句子是:风霜高洁; ⑧、写冬景的句子是:水落而石出者; ⑨、第三段写游琅琊山的情形,一共写了四个场面:1、滁人游,2、太守宴,3、众宾欢,4、太守醉。 ⑩、表现本文主旨的句子是:太守之乐其乐也。 > ⑾、表现禽鸟乐的句子是: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⑿、照应“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的句子是: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1)归纳段意 第一段:写醉翁亭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景色。 第三段:滁人、宾客、太守游琅山的情形。第四段:写日暮醉归,点明全篇主旨。 (2)本文第一段写景的顺序是什么答:由远到近。 (3)“太守自谓也”在文中作用是什么答:制造悬念,引出下文。

小学语文四下26《这片土地是神圣的》练习卷(含答案解析)

【精品】鲁教版语文四下26《这片土地是神圣的》练习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填空题 1.看拼音写汉字 jùn yīnɡ yīnɡ juàn zhī lù ()马雄()()儿()恋松()麋()2.在括号中填上恰当的词语 ()的丛林()的湖水()的怀抱()的味道亲切的()神圣的()潺潺的()嗡嗡的()3.填关联词。 ①()一切生命都需要它,()空气对我们来说也是宝贵的。 ②河水()为我们解除干渴,滋润我们的心田()河水养育我们的子子孙孙。4.写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①青草、绿叶、花朵是我们的姐妹,麋鹿、骏马、雄鹰是我们的兄弟。() ②清风给了我们的祖先第一口呼吸,也送走了祖先的最后一声叹息。()5.《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文章作者是__________,被誊为有史以来在方面最动人心弦的演说。“这片土地”指的是______。课文从________、_______、____动物_____这三个方面来写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表达了西雅图酋长希望白人能牢记:_______________ 。6.“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句话是体现文章主旨的语句,在文章中一共出现了____________次,产生了___________的效果,深深地表达了印第安人对这片土地的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表达了人们对土地的__________ 。 7.课文采用了____________的结构来写,第一部分_________ ,第二部分表达了西雅图酋长对白人的强烈要求,如果土地转让了,希望白人能牢记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部分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层次来写。第三部分大量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修辞手法。 二、选择题 8.为什么说“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A .印第安人认为,这片土地是神的赐予,神圣不可侵犯,所以是神圣的。 B .这片土地资源丰富,蕴含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森林资料、生物资源等。 C 这片土地养育了我们,土地与人类同在,所以是神圣的。

《 醉翁亭记》知识点归纳

《醉翁亭记》知识点归纳 一:【注释】1.. 环:环绕。2. 蔚然:茂盛的样子。3. 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4. 回:回环,曲折环绕。5. 临:居高面下、由上看下6.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7. 辄:就。8. 意:情趣。9. 得:领会。10. 寓:寄托。11. 云归:烟云聚拢。12. 暝:昏暗。13. 芳:香花。14. 秀:茂盛,繁茂。15. 穷:穷尽。16. 负:背着。17.休:休息。18. 渔:捕鱼,名词作动词。19. 前:在前面。20. 陈:摆开,摆放。21. 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22. 颓然:指醉醺醺的样子23. 从:跟随。24. 翳:遮盖。25. 上下:指高处和低处的树林。26.乐其乐: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第一个乐,以……为乐。第二个乐,欢乐27. 述:记述28. 谓:为,是 【词类活用】(1)名之者谁(名:名词作动词,取名、命名)(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意动用法“以……为快乐”)(3)山行六七里(山: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4)杂然而前陈者前: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5)翼然临于泉上(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二:内容理解 1、用自己的话说出醉翁亭在滁州的详细地理位置。(4分) 答案:①在滁州西南方向的琅琊山;②沿山行六七里处的酿泉之上。 2.“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常用来表示什么?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3、从选文看,太守醉并非因酒而起,而是由于___和___。美丽的山间景色,百姓安定富足的生活。 4、读了上文,你认为太守欧阳修“醉”的原因有哪些?(4分) 不胜酒力;与民同乐;陶醉山水;自得之意。(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得满分。)5.太守为什么“醉”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太守陶醉于四季山水景色之美;陶醉于太平盛世,政治清明。(为山水之景而醉,为滁人欢乐而醉,为宴会的丰盛而醉,为宴会中宾客的欢乐而醉)(2分) 6.文中不仅写了太守与众宾客的游乐,还写了滁人的游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分)为下文写太守乐作铺垫,反映欧阳修治理有方,这里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 7、欧阳修尽管被贬滁州,仍能有所作为。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3分) 围绕“在逆境中仍保持旷达的胸襟,不计较得失,积极乐观”回答即可。 8、“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之意仅在于山水之间吗?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解。(3分) 答:醉翁之意不仅在于山水之间,还在于宴酣之乐、乐人之乐。或:醉翁之意不仅在于山水之间,还在于与民同乐。 9、联系课文说说作者在文中写景的目的是什么? 答:作者寄情山水,排遣被贬之后的抑郁心情,表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10、写太守宴前先写滁人游的意图是什么? 答: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体现政治清明,治理有方,为太守宴前创设欢乐氛围,为下文写太守乐作铺垫,表现太守与民同乐的主旨。 1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一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微露主旨,为全文奠定抒情基调。 12.表明全文线索的句子是什么?答:“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3.写朝暮之景的句子和四时之景的句子分别是什么? 朝暮之景: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四时之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14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呼应前文什么话?饮少辄醉,而年又最 高。 15、全文的主旨句(将“醉”于“乐”统一起来的句子)是什么?醉能同其乐。 16、本文写景之中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心情和与民 同乐的旷达胸襟。 三.问答题部分。 17、“言在笔先,意在笔后”,作者放情林木,纵意山水,让我们通过这美丽风景让人 体会到太守独特的游乐情怀。你认为作者再此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表现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及随遇而安,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勾勒出了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画面,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以上三种答案已用符号隔开,可用其中任意一种来回答这个问题) 共同之处? 两人有都被贬的政治遭遇,但“不以己悲”,都具有“忧民”及“与民同乐”的思想,具有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 。 为官者要树立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像欧阳那样,抛弃个人荣辱,胸襟阔达,时刻以人民疾苦为念,“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把百姓是否同意、人民是否满意作为衡量自己业绩的标准,以高尚的人格和行为解决人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人民谋福利,创造出人民满意的业绩。 得到的启示。 围绕“在逆境中仍保持旷达的胸襟,不计较得失,积极乐观”回答即可。 (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象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酿泉上面,这就是醉翁亭。(临,靠近)。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译: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上,而在乎山水之间啊。(4)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3)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苍老的容颜,雪白的头发,醉醺醺地坐在人们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4)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游人们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 (5)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写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的欧阳修呀! 1

如何把握一篇文章的主旨

分类:教育教学研究阅读数:(4) 评论数:(0) 收藏数:(0) 发表于:2012-5-17 9:20:01 收藏此文章 把握一篇文章的主旨,既是读懂文章的标志,也是正确回答所有问题的保证。尤其是在2006年的高考中,还直接命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那么,如何把握一篇文章的主旨呢?针对高考试题选材特点,本节主要讨论对散文主旨的把握。 一。强化整体思路的把握 叶圣陶说:“文章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这“路”即文章的思路,而“真”即文章的主旨。理清文章所写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这是理解一篇文章最为重要和最为根本的方法。 整体思路,即文章所写的各段内容之间的关系。常言所说的要整体把握,其关键就是要把握文章的整体思路。而所谓的“思路”,其实也就是“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时,不仅要吃透文章写了什么,更要分析为什么要这样写,从而由知其然上升到知其所以然。 理清整体思路最基本的方法是,将文章的题目作为一条基本的线索,善于发现并积极关注文章上下文内容的变化之处,由变化之处分析作者的思路。 例1.1998年高考《报秋》,其文章的基本思路如下:开头点题,看到“玉簪花”开,感到秋的到来,并表达了“吃惊”和“怅然”的感受。而“吃惊”是因为感到了时间流逝之快,“怅然”则是因为“秋是收获的季节,而我却两手空空”。那么,如何走出“怅然”来生活呢?作者借助一首《西江月》词表达了这样的内容,即“领取而今现在,觉得这是一种悠然自得的境界”。而这正是文章的主旨所在。理解了这些,当年的试题便易如反掌。 例2.2000年的《长城》,首先看题目:一般来说,以某种事物为题目,其基本的思路往往是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其着眼点并不在该事物本身;这可由文章中的“你是一卷凄婉的历史”“你是民族封闭的象征”“你是文化愚钝的标志”看出,本文是借长城表达对于中华民族的思考。再看内容的变化之处:由第八段的“正因为如此吧,现在你敞开胸襟了”可知,前面是对民族历史的思考,由此转入对民族现实的思考,揭示了“开放自信”的特点。而文章的结尾三段通过问答艺术地表现了对于民族未来的思考,即我们的民族一定可以承受住历史的再冲荡,创造出更为辉煌的业绩,这也正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例3.2003年的《乡土情结》,其基本思路如下:开头先揭示“乡土情结”的特点,接着第二段解释“乡土情结”的成因,第三段一转写出虽然人们怀有浓厚的乡土情结,但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人还是远离了家乡。第四段承第三段而来,只是由人们的远离家乡上升到远离祖国,这由该段中的“漂洋过海,谋生异域”以及“民族向心力的凝聚”等内容可明显看出。结尾一段只不过是再次强调了“乡土情结”的永远不会消失的特点。抓住题目以及文章中这些鲜明的内容变化之处,便可准确理解该文的思路以及把握文章的主旨,同时也便可从容面对当年的高考试题。 例4.2005年的《一日的春光》,作者紧扣题目,先极言寻春而不得的怨恨之情,两次感叹“我不信了春天”的存在,欲扬先抑,然后才引出“一日的春光”,并对此着力描写,表现了自己对“一日的春光”的喜爱赞美之情,这也正是本文的主旨。 由上可见,有意识地关注题目,善于发现文章内容的变化之处,确为理清文章整体思路并进而准确把握文章主旨的有效的方法。不论是平时的备考,还是具体的应试,考生都要树立这样的意识,不断培养起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强烈关注文章的题目 题目往往表现着作者的匠心,它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要揭示文章的内容,也必然和所要表达的主旨存在着密切关系,而且文章一般都紧扣题目来行文。因此,抓住题目,把题目作为我们阅读一篇文章的一把最基本的钥匙,也就有了明确的阅读方向,尤其是借助题目往往可以理解文章的开头,而理解了开头,也就为理解下文的相关内容找到了依据。 《一日的春光》(2005年全国卷)。题为“一日的春光”,但文章开头部分却极力写找不到春光,两次说不信了春天,其实是欲扬先抑,突出了下文一日春光的美丽,表达了作者对春的渴盼与喜爱之情这一主旨。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课内阅读理解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课内阅读 一、《这片土地是神圣的》片段,回答问题。 ①对我们这个民族来说,这片土地的每一部分都是神圣的。 ②每一处沙(滩摊),每一片耕地,每一座山脉,每一条河流,每一根闪闪发光的松针,每一只嗡嗡鸣叫的昆虫,还有那浓(蜜密)丛林中的薄(b áo bó)雾,蓝天上的白云,在我们这个民族的记忆和体验中,都是圣洁的。 ③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青草、绿叶、花朵是我们的姐妹,麋鹿、骏马、雄鹰是我们的兄弟。树汁流经树干,就像血液流经我们的血(xiěxuè )管一样。我们和大地上的山峦河流、动物植物共同属于一个家园。 ④溪流河川中闪闪发光的不仅仅是水,也是我们祖先的血液。那清澈湖水中的每一个倒影,反映了我们的经历和记忆;那潺潺的流水声,回荡着我们祖辈的亲切呼唤。河水为我们(解除解决)干(喝渴),(滋润滋养)我们的心田,(养育抚养)我们的子子孙孙。河水运载(zǎi zài)着木舟,木舟在永流不息的河水上穿行,木舟上满载着我们的希望。 ⑤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河水是我们的兄弟,也是你们的兄弟。你们应该像善待自己的兄弟那样,善待我们的河水。 …… 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空气和它滋养的生命是一体的,清风给我们的祖先第一口呼吸,也送走了

8、“河水是我们的兄弟,也是你们的兄弟。你们应该像善待自己的兄弟那样,善待我们的河水”。联系全文,说说为什么作者说要像善待兄弟一样善待河水?(2分) 9、“你们要照管好它们,使你们也能够品尝风经过草地后的甜美味道”,这里的“它们”是指,为什么要“照管好它们”?因为 10、文中说:“木舟上满载着我们的希望”,想象一下,“我们的希望”会有哪些? 11、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这片土地是神圣的》选段,回答问题。(12分) 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你们一定要照顾好这片土地上的动物。没有了动物,人类会怎样?如果所有的动物都死去了,人类也会灭亡。降临到动物身上的命运终究也会降临.到人类身上。

怎样把握散文主旨

怎样把握散文主旨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DSY 精英语文初三专题系列 散文阅读 ——怎样把握散文主旨 ●学而时习 ●知识点精讲透析 考点一文章主旨 主旨,就是文章思想内容的核心,也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即作者对人、事、景、物的认识和态度,以及由此表现出的感情倾向。 在散文阅读题中,对主旨的考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二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考点二归纳文章主旨的方法 归纳主旨是在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进一步要求。 解答这类试题,首先应该读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然后由表及里,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和作者的真正意图,最后按照题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的信息。 具体的表述分为两点: 1、首先概述文章内容,本文通过记叙(描写)……情节(事迹、经过),塑造(刻画、反映、表 现)了……形象(性格、精神、思想); 2、然后表明写作意图,表达(表现、寄托等)了……,抒发了……情感(愿望)。 考点三解题思路及技巧 1、从分析文章抒情议论性句子入手 文中抒情议论的句子,往往能够直接表达作者对所写对象的看法,同时又揭示出事物的本质,表现文章中心思想。 例:2:《一座村庄的消失》

①终于,我再次回到这座村庄,回到曾无数次往返留下我第一个脚印的村庄。但在我眼中,这座村庄只属于过去,它正在逐渐消失,这是一种真实而无可挽回的消失。 …… ⑨我想,一座村庄的消失,是不需要太多的注释与记录的,如果有,也只是在一群人的记忆中。坚硬平坦的水泥路面覆盖了一个曾经的村庄,其实,消失的只是一个关于村庄的记忆。或者说,村庄成长为一座城市。今天,正在消失的村庄是一座城市的昨天吗 作者对消失的村庄及其生活环境和习俗,是充满怀旧情绪的,对于村庄发展为繁盛热闹的集镇或城市又是充满期待的。 2、从文章关键点入手 (1)关注文章标题 一般来说,标题可表明写作对象、写作范围、写作方式,也能暗示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倾向,它为我们解读文本提供了非常丰富的信息,同时也为我们解答相关题目提供了依据。如:《阳关古道苍凉美》,标题直接道出作者对阳关古道的情感倾向,那就是具有“苍凉美”,当然具体是怎样的一种“苍凉美”,就要看全文内容了。 (2)关注文章首尾段 文章首尾段是文章总起和关合的段落,顺应文章起承转合的需要,文章首尾段对切入与彰显主旨往往承担着特殊的任务。一般说来,起就是引出话题、铺垫下文、开宗明义、设置悬念、奠定基调,合就是呼应开头、卒章显志、总领上文、升华主题、强化感情。所以阅读文章时,关注首尾段对于准确把握文章主旨往往有重要的意义。如:如《泰山很大》在结尾时说:“同时我也更清楚地认识到我们微小,我们平常,更进一步安于微小,安于平常。这是我在泰山受到的一次教育。从某个意义上说,泰山是一面镜子,照出每个人的价值。”联系全文,这一段话的是说无论是文人、帝王还是游客,泰山都照出了他们各自的不同。从杜甫、李白等人描写泰山的诗文中,照出了他们不同的思想、才情、风格和气质;从秦皇、汉武的封禅行为,照出了他们人格夸大的一面和虚弱的一面;从作者再次登临泰山,照出了他的偏激和最终安于微小和平常。这正是本文主旨。

(完整版)散文:如何把握主旨

散文:如何把握主旨 【散文阅读命题方向】 1.把握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主旨; 2.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句子的含义; 3.鉴赏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4.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如何把握散文的主旨 】一、先“三读”, 了解相关信息 1.读题目:了解主要观点、主要内容、主要事件、主要材料( 线索) 2.读注解:了解创作背景、疑难词句 3.读作者:知人论世,更好地理解文章情感二、抓住中心句 ,概括段意,分析主旨 通过中心句给文章分层,并概括各部分的段意,有时各部分段意的总和就是文章主旨;或者某一部分的段意就是文章的主旨。三、重点读“五句” 1.开头句 2.结尾句 3.过渡句 4.抒情句 5.议论句这些地方往往是作者比较直接表达观点态度、情感的地方,通过它们可以找到文章主旨。 四、分析人、事、物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散文的主旨一 般是通过情、景、人、事、物的描绘来加以体现的,所以要把握作者的感 情倾向,就必须了解文章叙了什么事,记了什么人,写了什么景,状了什么物。具体说来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 1.抓住景物描写,理解文章中心。文章写人记事离不开环境描写。精当的景物描写能烘托人物的性格和情感,能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渲染某种特定气氛,自然也就能点出题意、揭示中心。 例1.《从罗丹得到的启示》(选段) 在罗丹朴素的别墅里,我们在一张小桌前坐下吃便饭。不久,他

温和的眼睛发出的激励的凝视,他本身的淳朴,宽释了我的不安。 在他的工作室,有着大窗户的简朴的屋子,有完成的雕像,许许多多小塑样——一支胳膊,一支手,有的只是一只手指或者指节;他已动工而搁下的雕像,堆着草图的桌子,一生不断的追求与劳作的地方。 【分析】这样一个伟大的艺术家的工作室却是如此简朴,除了工作中所需的东西以外别无他物。从而看出了罗丹对工作的专注、 热情,为表现文章的主旨作了强有力的烘托。

《醉翁亭记》知识梳理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 一.文学常识填空 1.本文作者欧阳修,是北宋代文学家。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死后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2.本文选自《欧阳修散文选集》是作者被贬为滁州太守时所写,它的姊妹篇是《丰乐亭记》。 3.本文体裁是记。全篇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炉。 二.理解性默写 1.写醉翁亭丰姿的句子是: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作者自号醉翁的原因的句子是: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3.文中描写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4.文中描写山间四时之景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5.文中照应“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的句子是: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6.奠定全文抒情基调的千古名句(破题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7.表明全文主线(微露主旨)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8.文章的主旨句(醉与乐相统一的句子;画龙点睛)的句子是:醉能同其乐。 9.最能体现滁人游山欢乐的句子是:前者呼,后者应。 10.表明太守宴是就地取材的句子是: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 11.描写众宾客欢乐的景象的句子是: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 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12.写众宾醉罢晚归情景的句子是: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13.写众宾归后的情景的句子是: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14.写太守乐与众乐不同的句子是: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15.点出作者姓名,收束全文的句子是: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六上语文15这片土地是神圣的_课堂作业本答案(修改无错)

15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一、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上“√”。薄雾( báo bó√)树干( gān gàn√)血液( xua√ xiě) 运载( zǎi zài√)转让(zhuǎn√ zhu àn )降临(jiàng√ xiáng ) 二、查字典,完成下面的表格。 要查的字音序部首再査几画在词语中的意思 圣.洁 S 土 2 最崇高的 善.待 S 口 9 友好 滋.养 Z 氵 9 提供、供给 眷.恋 J 目 6 关心、怀念 三、选词填空。 叹息呼吸 1、清风给了我们的祖先第一口(呼吸),也送走了祖先的最后一声(叹息)。 留恋眷恋 2、我们热爱大地,就像初生婴儿(眷恋)母亲温暖的怀抱一样。

四、有感情地读一读下列的句子,完成练习。 1、那清澈湖水中的每一个倒影,反映了我们的经历和记忆;那潺潺的流水声,回荡着我们祖辈的亲切呼唤。 2、印第安人喜欢雨后清风的气息,喜爱它拂过水面的声音,喜爱风中飘来的松脂的幽香。 请你选择其中的一句话,用最漂亮的字抄写一遍,并模仿这句话写一个句子。 摘抄:那清澈湖水中的每一个倒影,反映了我们的经历和记忆;那潺潺的流水声,回荡着我们祖辈的亲切呼唤。 印第安人喜欢雨后清风的气息,喜爱它拂过水面的声音,喜爱风中飘来的松脂的幽香。 仿写:那杨柳依依中每一片树叶,映衬了我们的感情和默契;那秋风习习的每一丝秋意,泛起着我们亲人的阵阵思念。 我喜欢苹果红红的色彩,喜欢它淡淡的清香,喜爱它酸酸甜甜的滋味。 我喜爱小狗雪白的长毛,喜爱它汪汪的叫声,喜爱它与我亲昵的样子。 五、品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青草、绿叶、花朵是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