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故乡》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乡》教案

流渡中学严庄坤

教学目标:

1、理解小说运用重复、对比来刻画人物、展现主题的写法。

2、掌握从细节、动作、语言、外貌等描写中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3、理解鲁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决心变革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教学重点:

1、分析人物形象,并探讨人物发展变化的深层次原因。

2、理解小说的思想内涵,思考社会人生。

教学难点:对小说主题思想和篇末议论语句的理解。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如果说漂泊是人生,那么旅途中人挥之不去的便是对温暖家园的情感记忆。“月是故乡明”,乡情已积淀为生命中的血肉、精魂。饱经沧桑的鲁迅先生对故乡的体验又何尝不是如此?透过生意盎然、趣味无穷的百草园,严肃古朴又不乏乐趣的三味书层,景色优美、人情淳厚的平桥乐土,我们能触摸到的是先生流露其间的对故乡的喜爱、思念。1919年先生返回故里,卖掉老屋,接母亲及家眷举家北上。这次诀别故乡给了他怎样的体验呢?今天,我们就—起走进小说《故乡》,去触摸先生的喜怒情感。(板书文题、作者)

二、了解小说的一般常识:

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1、一篇小说必须具备哪三个要素?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塑造人物形象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因此,人物是三要素中的主要要素。

2、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

肖像、心理、行动、语言、神态描写,以及正面、侧面描写。

3、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它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还有序幕、尾声。

4、环境: A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B自然环境;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感情等。

二、资料助读

1、《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集。成集于1923年。集里收有《孔乙己》《狂人

日记》《药》《故乡》《阿Q正传》等著名小说。这部小说集为革命现实主义新小说奠定了基

础。《呐喊》写于五四高潮时期,着重揭露宗法社会的残酷统治,及其在精神上毒害人民的

罪恶,对农民的革命力量则在怀疑中进行坚毅的探索,它的战斗声像号角一样震醒了封建“铁

屋子”里沉睡的人们,密切地配合了五四时期思想革命的进行。鲁迅小说的深刻性正是从农

民角度来提出反封建的要求,以革命民主主义观点来观察和解剖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重大问

题。

2、写作背景:小说写于1921年1月。当时辛亥革命虽然过去十余年了,但军阀各霸一

方。在帝国主义操纵下,混战不已。各地军阀自设关卡,自立税局,自订税额,对老百姓横

征暴敛,层层盘剥,生活在这种社会现实中的广大劳动人民,身受双重压迫,在饥寒交迫中

痛苦挣扎,农民生活日益贫困,农村经济衰败。《故乡》描绘了近代中国农村破产的图景,

写出了中国农民在“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层层逼迫下的深重灾难。

三、学生快速阅读全文:

1、解决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2、整体感知文意,思考:

(1)诵读《故乡》,你认为笼罩全文的情感基调是什么?

(2)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可按“渐近故乡——在故乡——离开故乡三个方面分为三个部分:

(3)作者千里迢迢回到阔别二十余年的故乡,体会到的不是激动、喜悦。而是悲哀,究

其缘由是故乡景、故乡人的变化。那么文中写了哪些人物?在这些人物中,哪些又着墨较多?

明确:(1)整个《故乡》的色调,是昏暗、阴冷、低沉的。其中唯一欢快的语调出现在

对儿时回忆的描写中,但无论就谋篇布局,还是就语言特色而言,笼罩着的是一种忧郁和感

伤。

(3)文中塑造的人物有:闰土、杨二嫂、“我”、“我”母亲、水生、宏儿;其中闰土、

杨二嫂、“我”着墨较多,刻画得比较详细,人物形象丰满。

四、分析景物描写,深层理解对比手法。

1、人物的塑造,不但要通过故事情节的安排,还要通过环境描写,那么文中对“故乡”

景物的描写共有几处?它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明确:文中对故乡景物的描写有三处:(1)回到故乡时见到的“萧索的荒村;

(2)记忆中的“神异的图画”;(3)“朦胧中”想象到的图景。

记忆中的故乡和眼前故乡的不同,反映了故乡的自然环境的变化,形成鲜明对比。

在对比中,揭示了旧中国农村日益衰败的悲惨现实,以及农民生活的贫困。小说结尾再现记

忆中故乡的美丽图画,是“我”美好希望的象征,对记忆中故乡的眷恋和怀念正反映了“我”

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表达了对新生活的渴求,对未来的朦胧憧憬。

3、学生仔细研读文中三处景物描写,互相质疑问难,小组内交流研讨。思考:

(1)“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句中“萧索的荒村”前用了一个富有表现力的动词“横”,请体会这个词为什么用得好?“活气”改为“生气”可以吗?

(2)“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在说明这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句中“瓦楞上”的枯草的断茎怎么能成为“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

(3)“月下西瓜地”一节的绘景奇异在何处?

明确:(1)“横着”是不整齐、不规则地放着的意思,有一种“被遗弃”的动感,“萧索”是形容词,突出了悲凉的气氛,“荒”字描绘出村落的凋敝和沉寂,这里都是写“我”看到家乡的感觉。动静结合,写得具体而形象,这样的荒村,自然没有活泼的生活气息,有的只是死气沉沉,“生气”指旺盛的生命力,用在这里不确切。

(2)句中的“枯草”“断茎”“寒风”“老屋”渲染的凄凉景象突出的是一种气氛、一种心情,“我”要永离故乡,永离老屋,此时故乡的颓败、荒芜、冷落更增加了惆怅、悲凉的情绪。这与上文“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本没有什么好心绪”是协调一致的。

(3)明丽的色彩: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颇为神奇的传说:项带银圈的英俊少年手捏钢叉向一匹猹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4、齐读三处有关景物描写的部分。

5、作品对景物的描写在写作上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在故乡,“我”见到了许多人,其中着重写了哪两个人物?这两个人物又以写谁为主?

(一)闰土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作者运用前后对比的方法,从不同角度写他的变化。那么,作品是从哪几方面来进行对比的?通过对比突出了什么?

学生合作交流后回答,教师明确:

(1)外貌对照;

少年闰土:“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淳朴天真、可亲可爱;

中年闰土:“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受尽生活折磨,命运悲惨(经济生活的艰难和精神负担的沉重)。

(2)动作、对话对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