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张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太虚即气——以虚气关系判儒释道
儒学大义,则在兼知“体虚空为性”与 “本天道以为用”。尤其强调后者。 此道不明,正由懵者略知体虚空为性,不 知本天道为用。反以人见之小因缘天地。 明有不尽,则诬世界乾坤为幻化。……遂 使儒佛老庄混然一涂。(《太和》) 释氏不知天命,而以心法起灭天地,以小 缘大,以末缘本,其不能穷而谓之幻妄, 真所谓疑冰者与!释氏妄意天性,而不知 范围天用,反以六根之微因缘天地。明不 能尽,则诬天地日月为幻妄,蔽其用于一 身之小,溺其用于虚空之大。(《大心》)
一、身世与著述 熙寧初,御史中丞吕公著言其有古學,神 宗方一新百度,思得才哲士謀之,召見。 問治道,對曰:為政不法三代者,終苟道 也。帝悦,以為崇文院校書。 他日見王安石,安石問以新政。載曰:公 與人為善,則人以善歸公。如教玉人琢玉, 則宜有不受命者矣。(《宋史》)
一、身世与著述
熙寧初,[张载之胞弟,张戬]為監察御史裏行。累 章論王安石亂法,乞罷條例司,及追還常平使者。 劾曾公亮。陳升之、趙抃依違不能救正。韓絳左右 徇縱,與為死黨。李定以邪謟竊臺諌,且安石擅國, 輔以絳之詭隨。臺臣又用定軰,繼續而來,芽蘖漸 盛。吕恵卿刻薄辨給,假經術以文姦言,豈宜勸講 君側。書數十上,又詣中書爭之。安石舉扇掩面而 笑,戩曰:戩之狂直宜為公笑,然天下之笑公者不 少矣。趙抃從旁解之,戩曰:公亦不得為無罪,抃 有愧色。遂稱病待罪,出知公安縣。徙監司竹監, 至,舉家不食筍。(《宋史》) 张载辞去崇文院校书之职,回归陕西横渠故居。
三、天地之性——诚明、尽性、穷理 《正蒙· 诚明》篇首:诚明所知,乃天德良 知,非闻见小知而已。天人异用,不足以言 诚;天人异知,不足以尽明。所谓诚明者, 性与天道,不见乎小大之别也。义命合一存 乎理,……动静合一存乎神,……性与天道 合一存乎诚。 自明诚,由穷理而尽性也;自诚明,由尽性 而穷理也。性者,万物之一源,非有我之得 私也。惟大人为能尽其道,是故立必俱立, 知必周知,爱必兼爱,成不独成。(《诚 明》)
二、太虚即气:诠释的难题 两大难题:虚与气、神与化 流行的解释: “太虚神体”(牟宗三)vs. “唯物主义”的气论(张岱年) 太虚与气:异名而同实 神与化:一气之两面观照
二、太虚即气——虚与气乃异名而同实
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 至静无感,性之渊源;有识有知,物交之客感尔。 客感客形与无感无形,唯尽性者一之。天地之气, 虽聚散、攻取百涂,然其为理也,顺而不妄。气 之为物,散入无形,适得吾体,聚为有象,不失 吾常。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 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循是出入,是皆不得已而 然也。然则圣人尽道其间,兼体而不累者,存神 其至矣。(《太和》) 万物生化之图景:太虚——气——万物 其所以一之者:在性、理与神 太虚为清,清则无碍,无碍故神。(《太和》) 凡气,清则通,昏则壅,清极则神。(《太和》)
二、太虚即气——神化乃一气之两面 一物两体,气也。一故神(自注:两在 故不测),两故化(自注:推行于一)。 此天之所以参也。(《参两》) 神,天德;化,天道;德,其体,道, 其用,一于气而已。(《神化》)
二、太虚即气——神化乃一气之两面
散殊而可象为气,清通而不可象为神。(《太 和》) 注意:(一)严格而言,与神相对的不是气, 而是气化。 (二)“可象”者不等于可“接于目”者; “可象”略同于“可名之象”。 《正蒙· 神化》:所谓气也者,非待其郁蒸凝聚, 接于目而后知之;苟健顺、动止、浩然、湛然 之得言,皆可名之象尔。 《正蒙· 神化》:知几其神……几者,象见而未 形也;形则涉乎明,不待神而后知也。 神——气——气化(包括:[几]——象——形)
一、身世与著述 [张载]即移疾,屏居南山下。終日危坐 一室,左右簡編。俯而讀,仰而思。有 得則識之。或中夜起坐,取燭以書,其 志道精思,未始須㬰息,亦未嘗須㬰忘 也。敝衣蔬食,與諸生講學,每告以知 禮成性、變化氣質之道,學必如聖人而 後已。以為知人而不知天、求為賢人而 不求為聖人,此秦漢以來學者大蔽也。 故其學尊禮貴徳、樂天安命,以易為宗, 以中庸為體,以孔孟為法,黜怪妄,辨 鬼神。(《宋史》)
二、太虚即气——虚与气乃异名而同实 气本之虚则湛一无形,感而生则聚而有 象。(《太和》) 气坱然太虚,升降飞扬,未尝止息, 《易》所谓氤氲,庄生所谓“生物以息 相吹”、“野马”者与!(《太和》) 气之聚散于太虚,犹冰凝释于水,知太 虚即气,则无无。……诸子浅妄,有有 无之分,非穷理之学也。(《太和》) 知虚空即气,则有无隐显,神化性命, 通一无二,顾聚散、出入、形不形,能 推本所从来,则深于易者也。(《太 和》)
一、身世与著述 张载(1020—1078),字子厚,陕西凤翔郿县 人。”世大梁人“(《伊洛渊源录》),生于长 安,故又称”长安人“(《宋史》)。”侨寓于 凤翔郿县横渠镇之南大谷口。“(《横渠先生行 状》) 嘉祐二年(1057),与程颢同登进士第,后便 出任地方官。 治平三年(1066),西夏谅祚亲帅军数万,大 举攻大顺城,陕西转运副使蔡挺迎击。四年,张 载迁著作佐郎,签书渭州军事判官公事。蔡挺” 特所尊礼,军府之政,大小咨之,先生夙夜从事, 所以赞助之力为多。“(《横渠先生行状》)
四、《西铭》中的“民胞物与” 乾稱父,坤稱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 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 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大 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 相也。尊髙年,所以長其長;慈孤弱, 所以幼其幼;聖,其合徳;賢,其秀也。 凡天下疲癃殘疾惸獨鰥寡,皆吾兄弟之 顛連而無告者也。……富貴福澤,將厚 吾之生也;貧賤憂戚,庸玉女於成也。 存,吾順事;沒,吾寜也。(《西铭》)
二、太虚即气——总结 太虚(清通无碍) ↑ │ 神——气——气化(包括:[几]——象——形) │ ↓ 物(有象斯有对, 对必反其为, 有反斯有仇, 仇必和而解。) 张载:“凡天地法象,皆神化之糟粕尔” “糟粕煨烬,无非教也” 《礼记· 孔子闲居》:天有四時,春秋冬夏,風 雨霜露,無非教也。
三、天地之性——天与人的关联 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气化,有道之名;合虚与 气,有性之名;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太 和》) 天所性者通极于道,气之昏明不足以蔽之;天所 命者通极于性,遇之吉凶不足以戕之。……性 通乎气之外,命行乎气之内。气无内外,假有形 而言尔。(《诚明》) 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 故气质之性,君子有弗性者焉。(《诚明》)
二、太虚即气——《太和》首章 《正蒙· 太和》篇首:太和所谓道,中 涵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氤 氲相荡、胜负屈伸之始。其来也几微 易简,其究也广大坚固。起知于易者 乾乎!效法于简者坤乎!……不如野 马氤氲,不足谓之太和。 《系辞上》: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 乾,效法之谓坤。 《系辞上》: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乾以易知,坤以简能。
五、德性所知与见闻之知—— 《大心》(全文之二) 由象識心,徇象䘮心。知象者,心;存象之 心,亦象而已。謂之心,可乎? 人謂已有知,由耳目有受也;人之有受,由 内外之合也。知合内外於耳目之外,則其知 也,過人逺矣。天之明莫大於日,故有目接 之,不知其幾萬里之髙也。天之聲莫大於雷 霆,故有耳屬之,莫知其幾萬里之逺也。天 之不禦莫大於太虚,故心知廓之,莫究其極 也。 人病其以耳目見聞累其心,而不務盡其心, 故思盡其心,必知心所從來而後能。耳目雖 為性累,然合内外之徳,知其為啓之之要也。
Fra Baidu bibliotek
二、太虚即气——以虚气关系判儒释道
驳道家——若谓虚能生气,则虚无穷,气有限, 体用殊绝,入老氏有生于无、自然之论,不识所 谓有无混一之常。(《太和》) 驳佛家——若谓万象为太虚中所见之物,则物与 虚不相资,形自形,性自性,形性、天人不相待 而有,陷于浮屠以山河大地为见病之说。(《太 和》) 儒学大义,则在兼知“体虚空为性”与“本天道 以为用”。尤其强调后者。 此道不明,正由懵者略知体虚空为性,不知本天 道为用。反以人见之小因缘天地。明有不尽,则 诬世界乾坤为幻化。……遂使儒佛老庄混然一涂。 (《太和》)
五、德性所知与见闻之知—— 《大心》(全文之一) 大其心則能體天下之物。物有未體,則 心為有外。世人之心,止於聞見之狹; 聖人盡性,不以見聞梏其心,其視天下 無一物非我。孟子謂盡心則知性知天, 以此。天大無外,故有外之心,不足以 合天心。見聞之知,乃物交而知,非徳 性所知;徳性所知,不萌於見聞。
二、太虚即气——《太和》首章释义 王弼乾卦坤卦注:“天也者,形之名也;健也 者,用形者也。” “地也者,形之名也。坤也 者,用地者也。” 王弼《乾· 文言》注:“夫识物之动,则其所 以然之理,皆可知也。” 张载《易说》“乾知大始”注:“天地虽一物, 理须从此一分别。太始者语物之始,乾全体之 而不遗,故无不知也,知之先者,盖莫如乾。” 《太和》:造化所成,无一物相肖者,以是知 万物虽多,其实一物,无无阴阳者,以是知天 地变化,二端而已。心所以万殊者,感外物为 不一也;天大无外,其为感者,氤氲二端而已。
一、身世与著述 明万历年间沈自彰编《张子全书》, 收有《正蒙》、《横渠易说》、 《东铭》、《西铭》、《经学理窟》 等。 中华书局《张载集》(理学丛书) 王夫之《张子正蒙注》
二、太虚即气 《正蒙· 太和篇》思想结构: 1、阐太和之精蕴 2、明虚气之相即 3、斥释老之幻妄 《太和》:然则圣人尽道 其间,兼体而不累者, 存神其至矣。
五、大其心与德性所知—— 性善与才偏:如何“变化气质”? 天性在人,正犹水性之在冰,凝释虽异, 为物一也;受光有小大昏明,其照纳不 二也。天良能本吾良能,顾为有我所丧 尔。(自注:明天人之本无二)上达反 天理,下达徇人欲者与!(《诚明》) 烛天理如向明,万物无所隐;穷人欲如 专顾影间,区区[于]一物之中尔。 (《大心》)
张 载
中 国 哲 学 史 下 第 三 讲
壹 身世与著述 贰 太虚即气 叁 天地之性 肆 《西铭》中的民胞物与
伍 大其心与德性所知
一、身世与著述 宋仁宗时期西夏骤强,边患遂盛。康定元年 (1040),西夏入侵,宋战败,范仲俺、 韩琦以中朝名臣到陕西主持兵事,结果还是 以和议了事。宋岁赐西夏银、绮、绢、茶共 二十五万五千。(摘自《国史大纲》、《宋 明理学研究》)时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安抚副 使,兼知延州。 [张载]少喜談兵,至欲結客,取洮西之地。 年二十一,以書謁范仲淹,一見知其逺器。 乃警之曰:儒者自有名教可樂,何事於兵? 因勸讀《中庸》。載讀其書,猶以為未足。 又訪諸釋老,累年究極其説,知無所得,反 而求之六經。(《宋史》)
五、德性所知与见闻之知—— 《大心》(全文之三)
成吾身者,天之神也;不知以性成身,而自謂 因身發智,貪天功為己力,吾不知其知也。民 何知哉?因物同異相形、萬變相感、耳目内外 之合,貪天功而自謂己知爾。 體物體身,道之本也;身而體道,其為人也大 矣。道能物身,故大;不能物身而累於身,則 藐乎其卑矣。能以天體身,則能體物也不疑。 成心忘,然後可與進於道。化,則無成心矣。 成心者,意之謂與!無成心者,時中而已矣。 心存,無盡性之理。故聖不可知,謂神。以我 視物,則我大;以道體物我,則道大。故君子 之大也,大於道。大於我者,容不免狂而已。
五、大其心与德性所知—— 性善与才偏:如何“变化气质”?
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故气 质之性,君子有弗性者焉。(《诚明》) 性于人无不善,系其善反不善反而已。 (《诚明》) 湛一,氣之本;攻取,氣之欲。口腹於飲食,鼻舌於 臭味,皆攻取之性也。(《诚明》) 为学大益,在自求变化气质。(《经学理窟· 义理》) 人之刚柔缓急,有才与不才,气之偏也。天本参和不 偏。养其气,反之本而不偏,则尽性而天矣。性未成 则善恶混,故亹亹而继善者,斯为善矣。恶尽去则善 因以亡,故舍曰“善”而曰“成之者性”。德不胜气, 性命于气;德胜其气,性命于德。穷理尽性,则性天 德,命天理。气之不可变者,独死生修夭而已。 (《诚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