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太极拳文化根源与儒家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拳的文化根源与儒家思想
——陈家沟太极拳馆合肥分馆整理
一、儒家思想核心
仁: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
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
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
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
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
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
为儒家的“五常”之一。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有宽恕、容人之意。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
孝: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
悌: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
孔子非常重视悌的品德,其弟子有若根据他的思想,把悌与孝并称,视之“为仁之本”。
二、儒家思想与太极拳
儒家文化作为封建社会伦理文化的主体, 注重人事、血缘、社会, 成为中国典型的传统文化形式之一. 从西周的以德配天、养吾浩然之气到明清时的禁欲主义、气者, 理之依也的演绎过程为中国其他传统文化的构建与形成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理论根基. 产生于明清时期的太极拳也深受其濡染. 作为一种身体文化符
号的、中国传统文化复合体的太极拳文化, 不仅对中国传统武术的理论实体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而且它的文化价值对现代健身、休闲理念的构建与形成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
太极拳是一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 在其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是以诸多文化为其理论实质. 这些文化对现代体育文化的拓延与外放具有相当深远的影响.尽管太极拳门派有别,具体动作架式也有出入,但基本要领是大同小异的,如眼神、腿劲、动作转换、协调等,都闪耀着夺目的哲学光芒。
下面看看太极拳与儒家思想的一致性。
(一)太极拳“礼让”伦理观与儒家核心思想
仁义、礼义和智信相互渗透并充斥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骨架, 这虽说是古人对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一种观点与看法, 但作为几千年的文化内涵中的一部分, 它充实了太极拳的拳性、拳理, 使太极拳除了形成修养身心的价值功能之外, 为太极拳社会职能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养料。
太极拳的“礼让”也是在一定程度上遵循着中国儒家思想的核心。
(二)太极拳的具体动左传承儒家思想
太极拳遵循天人不分、两者合一的古典哲学思想, 完成了哲理到拳理的过渡. 这是传统儒家天人文化对古代体育项目的理论丰富与发展. 太极拳每招每式的
习练特征是以传统哲学为文化依据, 是中国儒家思想在肢体运动上具体表现.
太极拳的要求如同儒家思想所说人与自然建立一种和谐统一的关系, 保持一种
良性的生态平衡, 是对征服自然错误理念的反思和纠正, 继而追求一种人与自
然共存共处、和谐发展的新型关系.
1、眼神
太极拳的目光内敛折射出中国人平和的心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天人合一心态在太极拳一个小小动作要领中的浓缩。
目光内敛,并不是一种消极的收敛,而是一种爆发力极强的警惕性内敛,因为它要求习练者用眼睛余光去留意180度视力范围内的边缘地带以待应对危险的人或物对自己的突然性不利行为,这种静态的警惕,是为了静观其变,保存自我的精力与实力,以使自己的有限精力与实力用在对手最薄弱的进攻环节上,做到后发制人。
2、动作转换
任何武术套路都是由一个个单式动作连缀而成的,而如何转换连缀,观察之,亦可发现期间所蕴含的许多哲学道理。
以单鞭动作为例,动作定式后前进不得后退不了,如何摆脱困境?此时,可进身跟步以膝攻击对方,也可内转提手上式既而手挥琵琶,甚至可以稍微变换一下手势,外转履合然后直上步撇身捶。
真乃“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太极拳单式动作的连接让我们的思维不断地与智慧撞击火花,它让体悟者相信:在逆境时不可丧失自信,暂时偏离目标的迂回也是可以达到目的的;若只想勇往直前直指目标的话,将死胡同凿了一个洞却也能豁然开朗,跨进另一个洞天!这种体悟就是太极拳“由妙阶及神明”的境界!
3、协调性
练好太极拳要求习练者有相当娴熟的协调性,以沉身采手为例,完成这个动作其实有四个小动作要同时完成,即沉身、采手、落步、转腰。
它们同时启动,虽然所运行的路线长短是完全不同的,却要在相同的时间内完成,即四个小动作同时到位。
四个小动作各安本份,和谐相处,协调发展,最终合作完成了一个更大的动作。
太极拳以人体的灵活沉稳动作给世人以儒家中庸和谐的哲理启迪,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仍焕发着它独特的智慧光芒!当然,太极拳动作的严谨和协调,它所展示出的和谐之美也给世人以无穷的审美享受。
(三)太极拳养练的理论内核
在人格修养中, 研修正心诚意、改过迁善、致中和的涵养工夫,这种神明观在农耕时几乎浸染到各个领域, “粗俗”的古代武术也为此被托附上了许多文化、甚至是神话的色彩. 太极拳无不例外, 不敬则外慢师友, 内慢身体, 心不敛束; 不可满, 满则招损等等的道德规范极大地丰富太极拳的文化属性, 太极拳这种
诉诸于“拳”与“心”的合一和自己的本体所潜藏着“内圣外王”的势能和持
之以恒的工夫, 显示出了物化自己、人化自然修养法则.
太极拳正是在这种法则的影响下, 形成了以内养外、以外养内、内外兼修的养练思想和形神俱备、艺德双修的艺用思想. 这与萌发于以商贸业、航海业为主的古希腊人的外向性、易思变, 好冲动和勇于冒险的精神[2]形成了一个显明的
对比. 因此, 当从事奥林匹克的人为表现更快、更高、更强、更难、更新、更美的挑战和自我价值时, 对自身所发出负作用, 让人们不得不更加理性地思考太极拳的人性魄力.
太极是中国的基础哲学,也是中华文化的根源。
太极拳是阴阳虚实的身体力行和实践哲学。
一个小小的太极拳动作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习练者是通过身体力行来学习中华文化,来感悟其中的哲理与美感,它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习练者某些不良的行为动作,甚至改变气质。
习练者在渐知渐行中,将太极精神涵化于自身灵魂深处,而这就是我中华太极武艺能够代代传承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