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视角下基础教育一体化的财政政策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公平视角下基础教育一体化的财政政策研究

浙江师范大学孙伯良

(浙江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浙江金华321004)

摘要]]城乡教育一体化,是中国教育现代化发展一个具战略意义的重要问题,也是目[摘要

前世界各国教育改革中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从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条件下基础教育出现的新问题出发,探讨了如何通过财政政策调整来解决目前基础教育的区域不平衡和城乡不平衡问题。提出了财政促进教育公平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调整财税分配体制,增加中央转移支付力度来推动城乡基础教育一体化等观点。

[关键词

关键词]]基础教育;城乡一体化;财政政策

如何促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目前人们把目光聚焦在发展基础教育上。从国际趋势来看,后金融危机时代,各国为驱散经济阴霸,都在大力发展基础教育,以求通过发展知识经济来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从国内看,基础教育是我国实现经济社会战略目标和发展模式转型的起点,是“十二五”及中长期再创辉煌的关键点和制高点。对幅员辽阔的中国而言,加强基础教育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带动中国经济科学跨越的重要引擎。本文以市场化和中国经济结构转型为切入点,探讨如何及时调整财政支持教育发展的重点和方式,加快财政相关体制和机制创新,建立起长效稳定的财政政策体系,形成科学系统的制度安排,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和资金在基础教育发展中的导向作用,推进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

一、市场经济发展和人口流动给基础教育带来的新问题

1、现代化对劳动者素质要求

后工业化时代是现代文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刻渗透的时代,是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等多层次产业并行发展的时代。这一时代要求科技与劳动力有机结合,形成一种新的资源优势来推动经济社会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这一时代对城乡劳动力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从我国的实例来看,杭州市滨江区建区15年来,已经从以纺织业为主导的传统产业转变为以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该区拥有1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从这一事例中我们可以对后工业化时代的人才需求管窥一斑,同时也就能明确基础教育在今后的发展方向和要求。

我国基础教育必须按照现代化产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来设计和规划,必须按照工业化、信息化、生态化的现实要求来培养人才,这要求我们创办具有“浓厚现代氛围、开阔国际视野,鲜明办学特色”的优质学校群体来适应现代化建设需求,支撑和推动我国的产业转型升级。

2、市场经济与人口流动对区域经济和区域教育带来的影响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中物的流动必然伴随人的流动,

人的流动进一步改变我国区域经济和工业化的格局,出现了人才、资金“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局面,随之而来的是声势浩大的民工潮。这一现象是市场经济中市场主体自由选择的结果,我们无可非议。这一现象的有利之处是形成城市化和国际化趋势,但不利之处是导致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差异进一步拉大。人口流动和区域经济差异对我国的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带来了新的挑战。

(1)市场化冲破了传统的基础教育格局。

传统基础教育的特点是受教育者在自己的区域内接受教育,但随着人口的流动,特别是民工的流动,出现了两种情况,一是部分民工将孩子们带到务工地,务工地对外来民工子弟吸收入学的能力有限,许多民工子弟因种种原因是上不了学。二是留守在当地的儿童,由于人口流出地区域经济比较落后,政府办学的财政投入少,办学基础差,学校少,孩子们上学要走上十几里,甚至几十里路,加上父母不在身边,不能很好地保护和监管自己的子女,导致学生辍学,接受不了基础教育;同时由于财政投入少,学校现代化教学设备少,优质师资缺乏,即使在学的学生也得不到适应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教育。这对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基础教育都必须带来了挑战。其实,市场经济已经冲破了传统的基础教学办学格局,从而,政府财政对教育的投入方式也要进行相应的改革。

(2)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投入差异大

在东部经济发达的绍兴县早在2005年就提出“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战略思路。以“让全县每一个适龄孩子都能接受普及优质的十五年教育”为目标,实施以县为主体的“四个统筹”,即统筹发展规划、统筹经费管理、统筹师资配置、统筹学校建设。实施了山区教育扶持政策、关注民工子女教育、重视学前教育、师资均衡配置、规范办学和规范管理等一系列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有力举措。以“内涵发展、质量提升”为主题,由单纯的办学硬件投入改善向重视教育均衡公平转变;由“规范、普及、均衡”向“均衡、内涵、优质”转变,从而实现教育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发展方式三大转轨。

而中部地区的郑州市二七区,尽管近年来通过大力提高区财政投入力度,使城乡学校在校园硬件设施、教育信息网络化等方面基本实现了外在低位均衡。但长期以来受城乡二元发展体制的影响,城乡教育体系在社区环境、办学资源、师资水平、课程教学、学校管理、教育质量等多个方面仍然存在很大差距。城乡义务教育真正的内涵式均衡发展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随着郑州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框架的迅速拉大和进城务工农民的大量涌入,城区适龄儿童迅猛增加,适龄儿童入学难和大班额问题成为突出问题。城市学校”大班额“、“择校”,而农村学校规模小、条件差,农村生源流失;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强,农村学校成为新教师的“实验场”、“练兵场”,而大量中青年教师的流失,直接影响了农村学校教育质量和水平。服务城市的农村教育,严重制约了农村人力资源的积聚,也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

西部地区的理县位于四川省西部青藏高原东部,占地面积4318.36平方公里,全县总人口4.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76.6%,人口结构以藏、羌为主体。地广人稀(全县平均人口密度10.6人/平方公里)。工业化水平不高、城市化水平偏低、农业经济资源稀缺导致经济欠发达,人均GDP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5.0%。县级财政收入偏低,而基础教育支出负担过重。全县共有中小学15所,全部寄宿制,主要原因是高山峡谷、断裂带地质结构、居住环境恶劣。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优质师资资源城乡均衡配置上的困难等问题给基础教育朝现代化要求发展带来严重制约。

区域经济的差异带来基础教育发展的差异,只有依靠政府财政政策的引导来实现教育公平。

3、流动人口的不稳定性给当地教育部门带来的困惑

按照浙江省的规定,外地务工人员只要在当地办理居住证,其子女就可以享受当地的义务教育。在绍兴县大约有80万左右的外地民工,其中办理居住证的只有40万左右。另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