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对肿瘤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言

据国家卫生部统计,20 世纪90 年代我国肿瘤发病率已上升为127 例/10 万人。近年来我国每年新增肿瘤患者160 万~170 万人,总数估计在450 万人左右。我国流行病学调查表明,2003 年我国城市居民恶性肿瘤致死率为94. 71/10 万。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表明,全球癌症状况将日益严重,今后20 年新患者人数将由目前的每年1000 万增加到1500 万,因癌症而死亡的人数也将由每年600 万增至1000 万。癌症成为第一位致死疾病,死亡率最高的10 种癌症分别是肺癌、肝癌、胃癌、食道癌、结肠、直肠和肛门癌、白血病、乳腺癌、鼻咽癌、宫颈癌、膀胱癌;农村居民恶性肿瘤患者病死率更高,为104.01/10 万,居全部死亡疾病之首,其中死亡率最高的10 种癌症分别是肝癌、胃癌、肺癌、食道癌、结肠、直肠和肛门癌、白血病、乳腺癌、鼻咽癌、宫颈癌、膀胱癌。

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是来自乳腺、肺、结肠、前列腺、卵巢和子宫内膜上皮细胞,从这些器官来源的肿瘤通常转移至局部淋巴结和其他器官,如肺、脑、肝和骨。转移癌通常出现在原发肿瘤之后,且有一定的转移途径和规律,一般不难判定。大部分转移癌可通过临床及各种辅助检查寻找到原发灶,但是大约5%-15% 的患者经过仔细全面的检查后仍然无法发现原发灶[1.2],这就给临床治疗带来了

诸多困扰。对于此类疾病的治疗和预后尚无大型随机、对照、前瞻性研究。因此

存在很多争论。一般来说,原发灶的检出对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临床医生制定最为合理的治疗策略,既能将原发部位作为治疗靶区,又能避免对非原发部位进行不必要的治疗,减少治疗的并发症,同时对患者的心理康复也有积极的影响[3]。

免疫组织化学问世以前,寻找不明转移癌的肿瘤原发灶的困难重重,不明来源肿瘤原发灶的确定对于肿瘤学家和病理学者来说是具有挑战性的,常需长期随访观察,反复检查方可发现,甚至始终未能发现。随着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的不断改进和提高,特别是新型肿瘤标记物的不断发现及使用,使一些原先诊断为MUO 的病例有可能发现原发灶,为临床有针对性的治疗及对于患者预后的判断提供有效帮助。比如,CK7抗体识别的是相对分子质量为54000的一种碱性细胞角蛋白,存在于大多数正常组织的腺上皮和移行上皮细胞中,一般非上皮来源的细胞无表达。卵巢浆液性和子宫内膜样腺癌、乳腺腺癌、肺腺癌中呈阳性反应,另外在宫颈肿瘤、胆管癌、膀胱移行细胞癌中也为阳性表达。而胃肠道的腺癌、卵巢粘液性腺癌阴性,在鳞状细胞癌、肝细胞和肝细胞癌、前列腺和前列腺癌、肾上皮性肿瘤中均为阴性。现通常认为CK7 是腺癌和移行上皮细胞癌的比较特异性的标志。CK20 抗体存在于正常的胃肠道上皮、移行上皮、Merkel 细胞中。在胃肠道、Merkel 细胞癌、胰胆管癌、唾液腺小细胞癌、小肠类癌、卵巢粘液性腺癌阳性表达。而在乳腺腺癌、子宫内膜癌、肺腺癌和鳞癌、除唾液腺和Merkel 细胞肿瘤以外的小细胞肿瘤、卵巢非粘液性肿瘤、肾细胞癌、精原细胞瘤、胸腺瘤和神经内分泌肿瘤等肿瘤组织中阴性表达。此抗体在原发癌灶和淋巴结转移灶表达是一致的。villin 抗体是一种分子量为95000的细胞骨架蛋白,正常分布于肠上皮和肾近曲小管上皮,可用于肠上皮来源肿瘤与非肠上皮肿瘤的鉴别诊断,亦可作为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断的参考指标。

我们知道,众多转移癌的原发灶不可能用单一抗体检测,数个抗体的联合应在上皮性肿瘤中的表达情况[36],也有学者研究CK7,CK20 在卵巢转移癌中的表达[37]。美国学者Miller 联合应用villin,ck7,ck20 在缩小肿瘤原发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国内也

有学者研究villin,ck7,ck20 在卵巢转移癌中的表达。我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一组已知肿瘤原发灶,有淋巴结转移的病例进行观察,从中发现这组癌在villin , ck7, ck20中的表达规律,对寻找未知原发灶淋巴结转移癌的来源组织器官有一定的帮助。

用可增加敏感性,从而缩小肿瘤原发灶的寻找范围[34,35]已有学者研究ck7,ck20

正文背景回顾 1.肿瘤的相关研究:

1.1 中医研究

1.1.1 中医对肿瘤的认识

1.1.1.1 肿瘤定义

早在殷墟甲骨文上就有“瘤”字的记载。瘤的定义,据公元610 年的《诸病源候论》这本医书的记载,认为是体内“气血的留结”,或者是人体所产生的某些不正常物质的滞留, 着重点是留而不去的“留”字,加上病字偏旁就成为肿瘤的“瘤”字。

恶性肿瘤在中医学里叫做“癌”,这是由于恶性肿瘤质地坚硬,部位固定,表面凹凸不平,好象岩石一样,所以称为“岩”。而在古时候“晶”字的上半部是一个品字,下半部是一个山字, 它同岩石的岩字是通用的。“晶”字加上病字偏旁就成“癌”字了。

现在流传的中医文献里,最早记载到“癌”字的,是十二世纪的《卫济宝书》。而最先对癌的特征作简明叙述的, 是公元1264 年的《仁斋直指附遗方论》 ,书中说:“癌者上高下深, 岩穴之状”,并且指出它“毒根深藏”,最后会引起昏迷。

1.1.1.2 病名的认识

历代中医刊籍数以万千, 其中对于肿瘤的论述颇多, 但散见于有关“症瘕”、“积聚”、“噎嗝”、“反胃”、“瘿瘤”、“血证”、“恶疮”及“痈疽”等病证类篇中, 《妇人大全良方》中有乳癌的记载:“若初起,内有小核,或如鳖棋子,不赤不痛,积之岁月渐大,巉岩崩破如熟榴或内溃

洞深,血水滴沥,此属肝脾郁怒,气血亏损,名曰乳癌。”孚L癌即乳腺癌。《外科正宗》曰:“肉瘤者软若绵,高似馒,皮色不变。” 相似于现代医学之软组织瘤,如脂肪瘤或软组织肉瘤等。《医宗金鉴》云“失荣症生于耳之前后及肩项,其证初起,状如痰核,推之不动,坚硬如石,皮色如常,日渐长大……日久难愈,形色渐衰,肌肉瘦削,愈溃愈硬,色观紫斑,瘤烂浸淫,浸流血水,疮口开大,胬肉高实,形似翻花瘤症。” 相似于现代医学中颈部及锁骨上区之淋巴瘤或转移性淋巴结肿大、溃烂。《医宗金鉴》中云:石疽“痈疽肿硬如石,久

不作脓者是也。”生“于颈项两旁,难消难溃,皮顽之症也。”相似于现代医学中颈部淋巴瘤或淋巴转移癌。

1.1.1.3 中医对肿瘤病因、病理的认识

中医学对肿瘤病因的认识有外因如六淫,内因如七情内伤、饮食劳逸、体质内虚等,多种病因综合作用使机体阴阳失调,经络气血运行障碍,气滞、血瘀、痰凝、毒蕴、湿聚等相互交结而成:(1)气滞血瘀:气血瘀滞、日久可生癌肿,历代文献指出,乳癌发病与肝脾两伤,气郁凝结有关。血随气行,血之阻滞凝结多由气行不畅引起,故血瘀多伴气滞,久之则成肿块,《医林改错》中指出:“肝腹结块,必在形之血”,说腹内肿块,多由血瘀所致。

(2)•阳虚寒凝:《灵枢•百病始生》篇中有云:“积之始生,得寒乃成,厥乃成积”,故认为阳虚寒凝是肿瘤发生的根本病因。

( 3 )痰湿聚结:脾主湿,脾虚则水湿失于健运。水湿不运,津液不布,为邪火熬灼,遂凝结为痰,

“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丹溪心法》曰“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多是痰”的论述。

( 4 )邪毒郁热:外受毒邪入侵,日久均能化热化火,内伤七情,亦能生火,火热伤气,烧灼脏腑,是为邪热火毒。毒蕴于内,日久必发。癌瘤病人多见热郁之证,如邪热嚣张,发为实热之证,表示肿瘤正在发展,属病进之象。如系病久体虚,瘀毒内陷则久治不愈,或形成阴疮恶疽,翻花溃烂,皮肉腐黑,由阳转阴,成为阴毒之邪。恶性肿瘤与毒邪有关,古今医家有类似的认识。《中藏经》说:“疽痈疮毒之所,皆五脏六腑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