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巴布剂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布剂(cataplasmata)是指药材提取物、药物与适宜的亲水性基质混匀后,涂布于裱背材料上制得的外用制剂,早期称为泥罨剂,一般是将麦片等谷物与水、乳、蜡等混合成泥状,使用时涂布在纱布上,帖于患处,也称为泥状巴布剂。近年来,随着医药化学工业的发展,新型高分子材料的出现,巴布剂的基质组成更科学合理,给药剂量准确,已经成为新型透皮制剂中的“新宠”。国内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承担

的中药巴布剂剂型研究课题,优选并确立了对各种中药及其复方提取物具有广泛适应性的巴布剂释药平台,可以搭载各种中药制成巴布剂。同时,建立和完善了质量控制指标和剂型评价系统。本文主要从以下5个方面对中药巴布剂进行综述。

1巴布剂与其他传统剂型的比较研究

巴布剂与传统的散剂、软膏剂、橡胶膏剂、糊

剂、涂膜剂等常用外用剂型相比,具有以下特点:载药量大,尤其适于中药浸膏;与皮肤生物相容性

中药巴布剂的研究进展

雪1,高建德2

(1.天水市张家川中医医院,甘肃张家川

741500;2.甘肃中医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要:整理了近10年来中药巴布剂的研究资料,综述巴布剂的优点、制备工艺、存在的问题等,

以期为社会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巴布剂;制备工艺;综述中图分类号:R28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297(2007)02-0054-04

不足之处:(1)研究主要以散在的临床经验总结为主,系统的证治标准研究较少。(2)诊断方面多以临床症状体征为主,经病原学确诊较少。(3)治疗上以专方专药为主,尚缺乏统一的治疗标准,但专方专药治疗中针对单种病毒治疗的研究较少;对辨证分型的研究以痰热闭肺证为多,对其他证型的研究较少;单一口服或静脉滴注治疗的报道较多,中医综合治疗研究较为缺乏。(4)由于儿童服药的特殊性,部分中药口服剂型在口感上存在不尽人意的方面,这都给临床推广带来一定困难。

参考文献:

[1]吴瑞萍,胡亚美,江载芳.褚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141.

[2]汪受传,韩新民,任现志,等.小儿病毒性肺炎痰热闭肺

证治疗方法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0(2):72-75.

[3]陆秀华,闫田玉.活血化瘀法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100例[J].江苏中医,1998,19(9):31-32.

[4]朱莉娜,李秋英.扶正抗毒糖浆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69例[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5,18(3):50-51.[5]陈玉琴,沈红霞.清肺饮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263例临

床观察[J].河南中医药学刊,2000,15(5):56-57.[6]韩云国,刘洪平,崔明.喜炎平治疗儿童病毒性肺炎60

例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19):

2562-2563.

[7]宋铁玎,王雪平,张宏伟,等.小儿清肺饮治疗小儿病毒

性肺炎144例[J].辽宁中医杂志,2001,28(2):94.[8]孙桂芳,戎士玲.宣肺解毒汤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疗效

观察[J].临床荟萃,2003,18(1):26.

[9]刘艳春,吴庆莉,辛伟娜.射干抗病毒注射液治疗小儿病

毒性肺炎43例临床观察[J].济宁医学院学报,2005,28(4):75-76.

[10]吴倩倩,师晶丽,黄瑾,等.中药雾化吸入治疗71例小

儿病毒性肺炎[J].贵阳医学院学报,1998,23(1):84-85.[11]谢梅华,吴虹.葶苈大枣泻肺汤为主治疗小儿病毒性肺

炎[J].湖北中医杂志,2003,25(6):21.

[12]黄凤君,王秀真,崔凤华.中西医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

158例疗效观察[J].时珍国药研究,1997,8(6):488-489.

[13]杨琳,尹杉杉,程淑玲,等.肺炎清直肠浓缩液配合西药

治疗小儿合胞病毒肺炎36例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25(10):895-898.

[14]彭镇耀,李真真.消炎宣肺汤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疗效

观察[J].广东药学,2003,13(3):40-42.

[15]李杰,广凌,王雪峰.中药内外合治小儿病毒性肺炎的

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1999,26(6):261.[16]张丽霞,吴水盛.扶正活血解毒中药治疗小儿病毒性肺

炎临床观察[J].中医药学刊,2005,23(10):1904-1905.

收稿日期:2006-11-29

作者简介:王雪(1964-),女,主管技师,主要从事医学影像工作。

2007年3月J.PEDIATRICSOFTCM

Mar.2007

!!!!!!!!!!!!!!!!!!!!!!!!!!!!!!!!!!!!!!!!!!!

54——

好,透气,耐汗,无致敏、刺激性;药物释放性能好,能提高皮肤的水化作用,有利于药物透皮吸收;使用方便,不污染衣物,反复帖敷,仍能保持原有黏性。陈凌云等[1]采用体外Franz扩散池法,以主药雷公藤中的有效成分雷公藤甲素为指标,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巴布剂及原剂型涂膜剂的透皮吸收情况进行研究,探讨剂型改造的可行性和药物的透皮特性。结果表明:(1)雷公藤甲素具有吸收理想、不良反应少、作用时间长、贴敷性好等优点。(2)在巴布剂和涂膜剂的载药量设计相同的前提条件下,巴布剂的载药量大,可准确控制用量,对皮肤无刺激性,作用时间长。(3)要控制巴布剂中雷公藤甲素的累积透皮量,主要要控制巴布剂和皮肤接触的有效面积;同时与巴布剂的含水量和透皮量也密切相关,放置时间长,巴布剂的含水量下降,透皮吸收率下降。

饶淑华等[2]以PVP(聚乙稀吡咯烷酮)、PVA(聚乙烯醇)等为巴布剂基质,采用正交实验法,对原来的五倍子糊剂进行了剂型改革,结果表明五倍子巴布剂敷贴24h不脱落,剥离时皮肤上无膏体残留。样品放置1年后,制剂稳定,理化性质无明显改变,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经治疗软组织损伤110例观察到,该制剂具有显著的消肿、散瘀、止痛效果,有效率为100%,且使用方便,无刺激性与致敏性。

由于中药巴布剂与传统外用剂型相比具有其独特的优势,近年来我国已有很多学者致力于这方面研究,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王林等[3]为克服传统散剂的不足,对“五行散”散剂进行剂型改革,制成“五行散”巴布剂。结果表明,每贴含药量要高于橡胶膏3~4倍,能充分满足临床对用药剂量的要求,可长久粘贴于皮肤任何部位,无皮肤刺激性及过敏性,临床疗效确切,质量稳定,便于临床使用和推广。

邓启焕等[4]以PAM(聚丙烯酸钠)、PVA等为基质研制成新型中药贴膏,并参照橡胶膏剂的国家标准GB-4851-84、GB4852-84,医药行业YY0148-93,考察了贴膏的粘贴性能、剥离强度、耐寒耐热、释药速率等指标。结果表明新型基质中药贴膏粘贴性好、剥离适宜、无致敏性和刺激性、稳定性高、释药速度快、生产工艺简便,避免了有机溶剂的使用及高温烘干工艺,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橡胶膏剂。

周声等[5]以巴布剂来代替传统橡皮膏对风痛宁贴膏进行了研究,并对体外透皮吸收及释药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风痛宁巴布膏载药量大,工艺简单,生产周期短,可直接采用现有的橡皮膏制备工艺中压胶及制膏料两步骤,降低了工艺中涂布高温烘干湿度,减少了中药有效成分的分解及挥发性成分的挥散。

2巴布剂的基质及配方研究

2.1巴布剂的基质

巴布剂的基质原料,具体选择应具备以下条件。(1)对主药稳定性无影响,无不良反应。(2)有适当弹性和黏性。(3)对皮肤无刺激、无过敏反应。(4)不在皮肤上残存,能保持巴布剂的形状。(5)不因汗水作用而软化,在一定时间内具有稳定性和保湿性。基质原料主要是亲水性物质,一般组成主要包括胶粘剂、保湿剂、赋形剂、透皮吸收促进剂等。胶粘剂是巴布剂产生黏性的主要物质,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为压敏材料,主要有聚异丁烯、聚醋酸乙烯、聚硅氧烷类、聚丙烯酸类;另一类为高分子材料,主要有海藻酸钠、西黄芪胶、玉米淀粉、明胶、阿拉伯胶、甲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钠、聚乙烯醇、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乙二醇、聚醋酸乙烯、邻苯二甲酸钾、十八醇、桃胶、槐豆胶、马来酸酐—乙烯基甲醚共聚物等。巴布剂的含水量最高可达60%,故保湿剂的选择十分重要。保湿剂主要有甘油、聚乙二醇、山梨醇、丙二醇等,亦可用其混合物。赋形剂主要有微粉硅胶、碳酸钙、高岭土、硅藻土、白陶土、钛白粉、氧化锌等。透皮吸收促进剂主要有氮酮、丙二醇、冰片以及薄荷油等。近年来,由于氮酮具有对人体黏膜刺激小,有效浓度低,对亲水亲油性药物均有促进作用,应用较为普遍。张奇等[6]就月桂氮酮、丙二醇、冰片、薄荷油4种透皮吸收促进剂单独应用和任意两种合用对青龙贴中麻黄碱的促进效果进行考察。结果表明,当氮酮与丙二醇合用时,药物透皮吸收效果最好。郝保华等[8]通过对影响辣椒碱巴布剂的透皮吸收促进剂——

—薄荷醇、冰片、桉叶油、氮酮进行筛选。实验结果表明,对水凝胶巴布贴剂中辣椒碱而言,桉叶油比薄荷醇、冰片、氮酮都有较明显的促透皮吸收效果,为研制辣椒碱透皮吸收的中药

2007年3月J.PEDIATRICSOFTCMMar.2007

55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