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_通经致用_的经学传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3月第33卷第2期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 l of A nhu iU n i versity(Ph ilosophy and Soc i a l Sc i ences)

M arch2009

V o.l33N o.2论/通经致用0的经学传统

汪高鑫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史学研究所,北京100875)

摘要:在中国经学发展史上,/通经致用0一直是作为一种中心观念和核心价值被加以标榜和提倡的。/通经致用0有/内圣0与/外王0两条路径,前者主要是指个人的儒家道德修养,后者则是指用经

术经世干政。自汉朝经学兴起至清末经学式微,随着时代政治的不断变化,经学的/通经致用0表现出了

明显的时代特征。

关键词:经学;通经致用;内圣;外王

中图分类号:B2;K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019(2009)02-0096-07

所谓/通经致用0,顾名思义,是指通晓经术以求致用。这个/经0,是指以/六经0经传为主要代表的儒家经典;而这个/用0,其具体内涵即为儒家所说的/立德0与/立功0,或者说/内圣0与/外王0,前者主要是指个人的儒家道德修养,后者则是指用经术经世干政。在/通经0与/致用0二者关系中,/通经0是/致用0的前提,而/致用0则是/通经0的目的。在中国经学发展史上,/通经致用0一直是作为一种中心观念和核心价值被加以标榜和提倡的。以往论者往往比较关注通经致用的外王事功,而忽视其内圣的致用价值,并且对于各时代通经致用的特点也缺乏系统论述和整体把握。本文试图从这两个方面对/通经致用0的经学传统作具体论述。

一、/通经致用0的两条路径

在传统观念中,人们总是将/通经致用0理解为通晓经术以求事功,似乎只有讲究事功的经学,才符合通经致用的治经宗旨。其实,从中国经学发展史来看,通经致用的经世传统,从来就是/沿着-内圣.和-外王.两个方向朝前发展,二千余年,此伏彼起,却不绝如缕0。[1]

早在经学兴起以前的先秦时代,孔子通过整理和传授/六经0,来阐发典籍的经世大义。而孔子后学的治学经世,便明显地具有/内圣0与/外王0两种不同倾向,以颜渊、曾参、子思、孟子为代表,/内圣0色彩更为明显;而以仲弓、子夏、荀子为代表,则是事功色彩更为彰著。也就是说,先秦儒家的治学,其实就已经表现出了/内圣0与/外王0两种治学的路径。

汉代经学兴起以后,人们通经致用,便是沿着先秦儒家的治学路径,向着/内圣0与/外王0两个方向发展的。康有为曾对先秦儒家这种治学路径及其对汉代以后汉学与宋学治经路径的影响作了这样的概括:

孔子之学,有义理,有经世。/宋学0本于5论语6,而5小戴6之5大学6、5中庸6及5孟子6佐之,朱子为之嫡嗣,凡宋、明以来之学,皆其所统。宋、元、明及国朝5学案6,其众子孙也,多于义理者也。/汉学0则本于5春秋6之5公羊6、5谷梁6,而5小戴6之5王制6及5荀子6辅之,而以董仲舒为5公羊6嫡嗣,刘向为5谷梁6嫡嗣。凡/汉学0皆其所统,5史记6、两汉君臣政议,其支脉也,近于经世者也。[2]

收稿日期:2008-11-07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02J AZ J D770007)

作者简介:汪高鑫(1961~),男,安徽休宁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史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96

在此,康有为分析了汉学与宋学的不同学术渊源,并且认为汉学是/近于经世0之学,而宋学则是/多于义理0之学。我们姑且不论康氏以/经世0与/义理0这两个名词来概述汉学与宋学治学精义之不同的说法是否妥当,也不论康氏以/义理0与/经世0相对立的观点论说汉宋之学是否准确,它至少可以说明康氏已经看到了汉以降儒学发展具有/内圣0(即义理)与/外王0(即经世)之不同取向。

撇开具体学术主张不论,仅就/内圣0、/外王0治经路径而言,自汉代以降,中国古代经学的通经致用,如果按照学派来划分,大致可以分为:(1)/内圣0学派:宋明理学派和心学派;(2)/外王0学派:汉代公羊学派)))南宋浙东事功学派)))明清之际实学派)))晚清经世致用学派。如果按照经学家来划分,其主要代表人物则有:(1)/内圣0之学:韩愈)))周敦颐)))二程(颢、颐))))朱熹、陆九渊)))王阳明;(2)/外王0之学:董仲舒)))陈亮、叶适)))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龚自珍、魏源。

那么,/内圣0与/外王0这两种治经路径究竟是不是一种对立的关系?我们认为,从学术方法和思想主张来看,二者确实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内圣0强调的是一种向内求的功夫,通过研读经书,讲求心性义理之学,以达到修身养性静心,剔除私欲杂念的目的,最终成就高尚道德;而/外王0则重视一种向外求的功夫,强调治经以经世致用为最终目的。但是,作为通经致用的两种路径,/内圣0与/外王0又绝不是一种对立的关系。

首先,从/通经0而言。无论是/内圣0之学还是/外王0之学,它们所通之/经0,都是以儒家/六经0为核心的经书,都以儒家经书的核心范畴/仁义0为最高准则,都重视宣扬儒家经书提倡的纲常伦理道德。也就是说,二者研习的是相同文本的儒家经典,遵循的是儒家共同的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

其次,从/致用0而言。/外王0之学的治学路径,自然是以经世致用、讲求事功为其治经目的的。问题的关键是,/内圣0之学究竟讲不讲究经世?对此,我们的答案是肯定的。(1)讲究/内圣0之学的理学和心学的代表人物们,他们都普遍重视持守儒学的通经致用传统。二程理学虽然讲究读经修身,却也重视穷经致用,并对时人违背穷经致用传统提出批评:/今世之号为穷经者,果能达于政事专对之间乎?则其所谓穷经者,章句之末耳,此学者之大患也。0[3]以张载为代表的理学关学派,其治经为学特点,诚如程颐所说,是/语学而及政,论政而及礼乐兵刑之学0。[4]而张载本人所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0,则更是充分体现了其宏大抱负和关学通经经世的特点。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对于/六经0蕴含的经世之义与经世价值作如是说:/古之圣人,作为六经,以教后世。5易6以通幽明之故,5书6以记政事之实,5诗6以导性情之正,5春秋6以示法戒之严,5礼6以正行,5乐6以和心,其广义理之精微,古今之得失,所以该贯发挥,究竟穷极,可谓盛矣。0[5]毫无疑问,他对/六经0内蕴的经世旨趣是心领神会的。心学的代表人物陆九渊,少年即有经纬天下之志,认为/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0。他晚年出知荆门军时,其/荆门之政0受到了当时政界的称颂,丞相周必大就称其/以为躬行之效0。[6]而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其一生做了两件大事,一件是破/山中贼0,即镇压农民起义;一件是破/心中贼0,即构建心学体系。他的学术成就和政治功业,深受后人赞许和推崇,梁启超就曾说王阳明:/以他的事功而论,若换给别人,只这一点,已经可以在历史上占很重要地位了;阳明那么大的事功,完全为他的学术所掩,变成附属品,其伟大可想而知。0[7]对于陆王的事功,连清代不宗程朱和陆王、强调实学和事功的思想家颜元也不得不承认他们是/精神不损,临事尚为有用0。[8]当然,我们说到宋明理学与心学代表人物重视经世问题时,需要将他们与理学和心学的末流区分开来,后者才是一种只空谈性命道理的空疏之学。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无论是程朱还是陆王,虽然他们本身并没有放弃儒家通经致用的传统,却也诚如章学诚所说:/性命之学,易入虚无。0[9]这种治经的方法,容易流于空疏也是事实。(2)宋代理学所推崇的/四书0之学,兼有/修身0与/治平0,亦即/内圣0与/外王0两方面功能,二者形成一种内在理路。5大学6、5中庸6、5论语6和5孟子6/四书0,是由于得到宋代理学家的大力提倡和推崇,才得以成为一种专门的/四书0学的。理学家们之所以重视/四书0,是因为在他们看来, /四书0兼具/修身0与/治平0,亦即/内圣0与/外王0之方,是通往/六经0的阶梯,因而是士子们的必读之书。二程在评论5论语6、5孟子6时说:/学者先读5论语65孟子6,如尺度权衡相似,以此去度量事物,自然见得长短轻重。0又说:/孔子言语句句是自然,孟子言语句句是事实。0[10]读论语孟子法这是肯定了5论语6、5孟子6的/应事0价值。朱熹认为5中庸6/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0。[10]中庸章句当然,在/四书0中/修治0之方最为彰显的,当属5大学6一书。5大学6说:/古之欲明明德

9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