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提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复习知识点
★学科特点:
该课程主要通过学习和研究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观点,进行马克思主义关于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基本理论、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江泽民关于当今国际问题的重要论述和我国外交政策的教育。
1、理论性(是一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程)
2、综合性
3、现实性
4、政策性
第一章世界经济
★世界经济及其主体:
1、涵义:
①世界经济是指世界范围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在生产、支配、交换、消费各环节的经济活动而形成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经济整体。
②世界经济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全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和国际组织(集团)的经济相互关系的统一体。
包括经济制度、经济实力、经济规模和经济关系。
可见世界经济是一个经济范畴;同时,世界经济又是一个历史范畴,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2、主体:主权国家、争取独立中的民族、国际经济组织、跨国公司。
★世界经济格局:
①世界经济格局是指国际社会中活跃于经济领域并充当主角的国家和国际经济组织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形成的世界经济结果或态势。
(具体强大的经济力、科技力和资源力;强大的国际竞争力;影响和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能力。
)
②世界经济格局是指包括在世界经济统一体中的各个国家、集团之间的经济实力对比,以及它们所处的地位和相互间的关系。
可见,世界经济格局是一个动态系统,同时又是一个历史范畴。
★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
★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1、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独霸世界经济领域。
2、70年代初—80年代中期,美日欧三足鼎立的经济格局
首先,美国的经济实力和发展趋势相对削弱,霸主地位逐渐丧失。
①经济发展速度和劳动生产率增长失去领域优势
②巨额财政赤字和国际收支逆差引发了美元信用危机,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优势地位削弱。
但其GNP、科技、外贸仍处世界领先地位
其次,西欧联合自强。
再次,日本实力跃升。
另外,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但未能构成影响全局的力量中心。
3、80年代中期至今,三大经济集团并踞的格局
世界经济依然是美日欧三大经济中心的基本结构,但以组织区域经济集团为新的特征(出现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趋势)。
欧洲经济圈,即目前的欧盟——A、规模迅速扩展;B、一体化程度高,在这一时期,欧盟已是世界最大的地区经济和贸易集团,是世界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
美洲经济圈——北美自由贸易区。
目前规模略小于欧盟,但可以预见,整个美洲将形成以美国为核心的美洲经济圈,与欧盟相抗衡。
亚太经济圈——亚太地区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最有活力的地区,难以形成西欧、北美那样一体化的组织。
三足鼎立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地区经济集团化的反映,也是美日欧争夺的结果,这可能成为经济多极化的前奏。
俄、中、印、巴西等可能迅速崛起。
★当今世界经济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特点:
一、世界经济进入全球化时代。
二、科技进步主导全球竞争,高新技术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经济信息化、经济市场化等特点日益明显。
三、区域经济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并行发展,促进世界经济朝多极化发展。
四、世界经济在不平衡中发展。
全球化加剧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
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距离进一步拉大。
主要使发达国家得益,而发展中国家经济在机遇中更多的是面临严峻的挑战
②发达国家之间出现新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局面
③加速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不平衡。
五、世界经济日益政治化
趋势:①跨国公司数量和质量空前发展
②国际分工、国际贸易细化、深化和扩大化
③国际资本流动加速,规模加大
④国际金融体系风险增大。
★经济全球化的两重性:
1、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①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提供了机遇。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产业结构的升级与外贸结构的优化,从而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推进本国的工业化与现代化,它也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
②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弥补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
外资的进入,对于发展中国家加强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的建设,提高有关部门的效益,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起着积极的作用
③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发挥比较优势,开展对外贸易。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贸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贸易壁垒不断下降,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开拓市场,发展对外贸易
④有利于促进发展中国家的体制改革。
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与国际市场规则接轨,将会推动发展中国家引进、学习、借鉴外国的管理经验,结合本国实际进行体制和机制的改革,从而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内部体制改革。
2、经济全球化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新的挑战和风险:
①经济全球化极大地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不稳定性。
经济全球化使得世界范围内各国之间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发展中国家国内经济稳定与否,就不仅取决于国内因素,而受到国际因素的巨大影响。
②经济全球化使得财富越来越向少数发达国家和利益集团集中,导致和加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继续扩大
③经济全球化使得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矛盾日益尖锐。
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和国家主权受到威胁。
★世界性经济问题:是指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影响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①世界人口增长问题②自然环境恶化问题③自然资源短缺问题④粮食短缺问题
★当代世界经济发展面临问题:
①贫富差距扩大日益严重②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③国际金融危机频繁发生
第二章世界政治
★世界政治:(二选一)
1、世界政治是指国际社会各种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产生的政治关系、政治现象的统一体。
2、世界政治是指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等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过程的总和,它包括政治制度、政治实力和规模以及政治关系。
★世界政治格局:
1、世界政治格局是指国际社会中活跃于政治领域并充当主角的国家和国际组织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作用形成的世界政治结构。
2、世界政治格局是指由一定时期拥有相当力量并能影响世界的大国和集团,从各自利益出发,结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关系结构或态势。
★世界政治的主体:
国际行为主体是起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包括国家行为主体(固定的领土、一定数量的居民、被认可的政权机构、主权)和非国家行为主体(国际组织、跨国公司、争取独立中的民族)
★冷战:
冷战是热战的对称,指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进行除了直接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实行军事上遏止、政治上对抗、经济上封锁、组织上包围。
★国家利益:
国家利益是指满足一个国家绝大多数居民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和精神需要的综合。
是世界政治中发挥作用最持久、影响力最大的因素,是国家对外行动的根本动因。
包括:安全利益、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
★传统安全威胁、非传统安全威胁:
传统安全威胁主要是指国与国之间的军事威胁及威胁国际安全的军事、政治和外交因素。
按照威胁程度和大小,可划分为军备竞赛、军事威胁和战争三类。
非传统安全威胁是相对于传统安全威胁而言的,是指除军事、政治和外交冲突以外的其他对主权国家及人类整体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的因素。
主要包括:经济安全、金融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信息安全、资源安全、恐怖主义、武器扩散、疾病蔓延、跨国犯罪、走私贩毒、非法移民、海盗、洗钱等。
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传统安全威胁重新抬头:
一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
二是某些国家大增军费、积极扩军备战、强化军事同盟,导致大国之间出现高科技军备竞赛的局面,国际力量对比失横;
三是以民族、宗教冲突和边界、领土争端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不断,地区冲突和地区危机增多。
同时,非传统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目前尤以恐怖主义为代表。
★国家实力:
国家实力:也称国家力量,即综合国力,是指国家所拥有的维护其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和非物质力量,以及它们维护自身利益,推行对外战略和影响其行为主体的能力。
它包括主要国际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在重大问题上的作用,在对其他行为主体对外策略的影响,自身对外影响的范围和领域,对外影响的途径和手段,硬实力和软实力。
★国际组织:国际组织是指三个或三个以上国家(或其他国际法主体)为实现共同的政治经济目的,依据其缔结的条约或其他正式法律文件建立的常设性机构。
国际组织的法律人格来源于组成国际组织的基本法律文件。
国际组织作为国际私法主体有其自身的特点: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受基本法律文件的严格限制,常常是不完整的;国际组织在其财产限度内直接承担责任。
国际组织一般指政府间国际组织,是国际法主体之一.而广义上说,国际组织还包括非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雅尔塔格局的特点:
1、它是一个覆盖全球的稳定的的两极体系。
多极均势——两极均势。
2、它是在核威慑基础上形成平衡均势。
3、其发展趋势是从对抗走向缓和,最后和平瓦解。
★影响当代世界政治发展的主要因素:
1、国家实力和国家利益
2、国际法(国际公法)
3、经济因素和科技因素
此外,军事、文化、宗教、意识形态等因素对当今世界政治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
★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1、雅尔塔体制的形成(战后—20世纪40年代末)
雅尔塔体制是二战后期美英苏三国为了维护和实现自身利益和目标,依据各自的实力和对战后形势的估计,经过讨价还价、协商妥协后,共同对战后世界和平作出的安排。
它对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持战后欧洲的相对稳定和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但它实际上是三大国瓜分胜利果实、划分势力范围的性质,是强权政治主导世界的结果,严重损害了一些国家的主权和人民的利益。
它的形成奠定了战后世界政治两极格局的基础。
2、两大阵营的形成与对峙(40年代末—50年代末)
战后美苏力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成为两种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主要代表,一系列的因素决定了它们必然由战时的盟友变为战后的敌人。
两大阵营的形成造成了战后世界的两极格局。
以美苏为首,东西方全面对峙。
于是,有了朝鲜战争、两次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
3、国际力量分化改组对两极格局的冲击(60年代初—80年代初)
①发展中国家迅速崛起,极大改变了世界力量对比;②社会主义阵营分裂
③帝国主义阵营分化;④美苏争霸
4、两极格局的终结(90年代初以来)
80年代初,苏联的内政外交陷入困境:
一是入侵阿富汗和在世界各地的广泛介入,对外孤立,经济负担过重,如80年奥运会遭多国抵制;
二是军备竞赛对国力耗费过大,经济体制僵化,经济增长停顿,(受美星球大战计划的蒙蔽);
三是三任领导人皆因年老体衰相继去世,政治体制失去活力。
所以85年3月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新思维,主动放弃与美的对抗设法摆脱冷战。
美国为了摆脱困境,里根政府也相应实行缓和政策。
东西方关系由对抗转为对话,由紧张转向缓和与合作。
双方接触频繁,就一系列问题进行交流并达成某些协议。
随着苏联放松控制和西方大力推动,1989年东欧国家出现剧变,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发生质变。
1990年的国统一,1991年6—7月经互会和华约相继解散,以苏联为中心的东方集团瓦解。
与此同时,苏联国内陷于全面危机,政治改革的失控带来经济政策的失败,1991年12月26日苏联解体。
至此,原有的东西方政治概念消失,两极终结。
★当今世界政治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特点:1.世界政治朝多极化发展。
2.大国角逐国力优势,世界政治经济化的趋势加强。
3.大国关系进入深刻调整时期。
4.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作用进一步增强。
5.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民族分离主义、恐怖主义高涨蔓延。
发展趋势:世界的多极化是一种客观的发展趋势。
因为:
1.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但单极世界越来越不为世界各国接受。
2. 欧洲一体化的进程相当迅速。
3.俄日成为世界大国的趋势不可避免。
4. 中国的崛起和强大无法阻止。
另外,发展中国家经济90年代以来也迅速恢复和发展,迎头赶上。
总之,世界政治多极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但世界多极是长期的发展趋势,其形成的具体日程表仍无法排定。
第四章
★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目标:全球扩张,称霸世界。
★冷战结束前后美国的对外战略的演变:
1、布什的“超越遏制战略”(1989-1993)
布什提出注重和平演变的“超越遏制战略”,标志着美国战后对外战略的根本转变。
主要内容:①增强和平演变战略的全方位推行,使苏在国际合作中发生演变;②提出要建立一个开放、统一和自由的欧洲;③强调必须在经济上、外交上和军事上保持强大:坚持“以实力求和平”的强硬政策,继续支持高额军费开支发展军事力量,继续“星球大战计划”,恢复化学武器生产和坚持北约战场核武器的现代化,以谋求对苏的强大优势。
1989.12布什提出新大西洋主义——在北约、欧共体、欧安会等现有机制基础上,通过充实改造,确保美国对欧洲的领导地位;在对第三世界灵活务实的战略中加强了军事干涉,与此同时宣扬建立美国领导的国际新秩序。
2、克林顿的“参与和扩展战略”(1993-2001)主要内容是:①政治上,把扩大西方民主、特别是推广美国模式作为外交重点,推行“一个超级大国主义”,防止和阻止其他大国或力量的崛起;②经济上推行经济外交,把占领新兴市场,确保能源安全等提高到战略地位;③军事上提出“塑造”、“反应”和“准备”三位一体的军事安全战略,加强质量建军,保持同时打赢两场大规模地区性战争的能力;④提出北约战略新概念。
“参与和扩展战略”的核心思想是:利用冷战后对美国有利的国际环境,积极参与国际和地区事务,扩展自由民主世界的疆界,实现其世界领导的作用。
因此,它是新形势下美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明显抬头的集中体现。
3、小布什政府的国家安全战略:①反恐、防扩是美国安全战略的核心目标。
而且把两者结合起来。
②谋求绝
对的军事优势,追求美国的安全利益。
③实行“先发制人”的新型军事战略原则。
改变一贯的“遏制和威慑”传统。
④实行攻防兼备的新型核战略。
为此,9.11事件后,美国开展大规模的反恐战争,全面整合对外关系,强化国土安全政策。
★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
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对华政策——“接触战略”没有根本改变,但不同时期的战略重点、表现形式和实施策略有所不同。
1、布什的“带有冷战遗风的接触战略”表现为:在对华实施制裁的同时,仍同中国保持高层接触,继续给予中国最惠国待遇,维护和发展中美关系
2、克林顿政府从“以压促变”到“加深接触”。
⑴克林顿政府初期的“以压促变”,表现为:以最惠国待遇为武器,要求中国在人权问题上满足美方的条件,迫使中国改变国内政策和政治制度,达到西化中国的战略目标。
⑵中期的战略摇摆——高压与接触并重的接触战略。
1995年起对华政策出现更大摇摆:一方面力主与华接触,延长最惠国待遇;另一方面放宽对台湾政策,允许李登辉访美,美国军舰进入台湾附近。
⑶后期的“加深接触“战略思想,表现为:第一,战略内容上更注重两国关系的”战略含义“,更多地定位为:重要的战略关系——战略伙伴关系,注重两国的长远战略利益。
看到其全面性、多层次性和各方面利益的协调性。
第二,战略目标是将中国融入美国设想的国际体系,使中国成为国际政治、经济和安全体系“负责任的一方”,“接触是战术,融入才是战略”。
第三,战略实施方针更强调“加深同中国的战略对话”。
3、小布什政府推行“遏制与接触并行”战略。
小布什政府的对华政策是“遏制与接触并行”战略,而且“遏制重于接触”。
一方面是因为中美关系是新世纪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一对关系,对世界尤其是亚太地区的安全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故应该保持接触。
另一方面,由于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宗教文化和民族传统的严重差异,特别是中国的崛起可能成为美国的重要竞争对手和称霸世界的主要障碍,故要实施遏制。
可以看出,冷战思维依旧突出。
★欧洲一体化的背景(动因):
第一、维护欧洲稳定,避免战争的需要。
特别是对德国的防范和控制,加强对付苏联的能力。
第二、谋求经济发展,增强竞争力的需要。
第三、提高欧洲政治地位的需要。
总之,是在夹缝中求生存和发展。
★欧洲一体化的前景: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签订后,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欧盟朝着深化和扩大两个目标前进。
“先深化,后扩大”是欧盟发展的方针。
1、一体化的深化随着欧元的启动非但不可逆转,而且必须加快。
2、欧盟的扩大问题是下一步发展的重大挑战。
★《欧洲联盟条约》:1992年2月7日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城签署的《欧洲联盟条约》(简称马约),包括了《经济货币联盟条约》:决定实现统一货币和成立欧洲中央银行;《政治联盟条约》:基本目标是建立更为紧密的国家联盟。
马约的签署是一体化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它标志着欧洲联合从经济贸易的国家联合向建设经济、政治、外交、防务、社会全面一体化的实体方向迈进。
★欧盟未来发展(进一步深化和扩大)的制约因素:
1、地区性利益(一体化)与国家民族利益的矛盾和冲突。
2、欧洲内部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欧洲局势的动荡变化,会出现实力不平衡从而导致大国权力的争夺。
3、英国由于传统关系的影响,在统一和一体化道路上时常成为滞后因素,并将在以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影响一体化的进程。
4、由于欧美的特殊关系,使欧洲统一和一体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会遇到美国的阻力,从而妨碍统一大业。
5、近年来欧洲大陆重新抬头的民族分裂主义和新纳粹主义等不稳定因素,使欧洲成为一个多事之地。
6、来自俄罗斯维护传统势力范围的阻力。
7、扩大进程中欧盟自身如何缩小内部差距。
8、欧盟现有组织机构和决策机制已不适应一体化的发展需要。
★日本“第三次远航”(又称“第三次开国”);
是日本铃木善幸内阁于1981年提出的口号,它包含着日本不满足于经济大国的地位,要过渡到政治大国去的异乡。
(以谋求政治大国为目标,改变日本“纯经济大国”形象,确立新的国家战略。
★冷战后日本右翼势力抬头的集中体现;
第一,美化侵略的言论不仅公开化,而且呈组织化、扩大化的趋势。
第二,敌视并力图突破和平宪法。
第三,主张渐进地发展武装力量,以期最终走向战略独立并成为军事大国。
★冷战后日本右翼势力抬头的根源:
第一,日本政府不能完全用正确的历史观教育年轻一代;
第二,日本政府加速走向政治军事大国的政策抉择的影响;
第三,日本种族至上的民族主义情绪和政党政治及政治精英战略观念的变化。
★日本右翼势力对其政治发展的影响的主要表现:
第一,日本日本政党保守化趋势加快。
第二,日本政治右倾化趋势明显发展。
★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目标和措施
目标:近期目标:立足亚太,成为亚太地区的政治大国。
远期目标:争取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并最终成为多极世界格局中的重要一极。
措施:
1、立足亚太,争当亚太地区政治大国,谋求亚太主导权。
①以经济实力为后盾,大力开展经济外交。
②大力开展政治外交,积极参与亚太事务。
③加强亚太军事外交,扩大日本军事影响。
2、积极开展大国外交,谋求美日欧三极主导的“世界新秩序”。
3、加快推进联合国外交,谋求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①多方拉票,积极竞选非常任理事国。
②利用各种场合和宣传媒介,为日本出任理事国大造舆论。
③增加对联合国的财政贡献,积极参加联合国的维和行动。
④加强同联合国的人员合作,争取把持联合国的重要机构。
4、大力扩充军事力量,意欲突破和平主义体制。
①不断增加防卫开支。
已居世界第二,成为军事大国。
②发展高精尖军事技术。
③大幅度调整防务政策。
★中日关系的发展基础和障碍
(一)中日关系的发展有着良好的基础:
①中国的改革开放需要日本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
②日本需要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
③中日两国经济结构具有很大的互补性,良好的合作有利于双方的发展;
④中日睦邻关系对双方、对亚太地区、对全世界都具有重要意义;
⑤日本的政治大国战略需要中国的理解和支持。
可以看出,如果处理得好,中日关系有着广阔的前景。
(二)中日关系的障碍:
①历史上的战争责任问题,表现在历史教科书、右翼讲话、参拜靖国神社等问题上;
②台湾问题;③领土争端——钓鱼岛问题;④经济关系问题:日本投资规模不大,技术转让保守;
⑤日本追随美国企图使中国按西方模式发展,干涉中国内政。
这一切,无不成为中日关系发展的障碍,严重影响着中日关系的发展。
第六讲
★冷战后发展中国家国际地位下滑的主要原因:
一方面取决于自身的发展状况和团结程度,一方面要受世界格局变化的影响
1、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除少数大国外,普遍出现“现代化进程”受阻的状况。
2、受冷战结束和两极格局瓦解的影响,发展中国家出现明显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