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方案-陇东学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方案
2017 年6月25 日
目录
一、学校发展概况 (1)
(一)学校简介 (1)
(二)总体建设目标 (2)
二、立项建设的必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2)
(一)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的必要性 (2)
1.国家振兴陕甘宁革命老区的战略需要 (2)
2.甘肃实现“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客观需要 (3)
3.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本土化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要 (3)
4.甘肃省优化学位布局的现实需要 (4)
(二)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的不可替代性 (4)
1.对建立陕甘宁革命老区红色文化研究高地具有不可替代性 (4)
2.对支撑陇东能源化工基地高层次人才培养具有不可替代性 (4)
3.对支撑陇东旱作农业应用研究和技术推广具有不可替代性 (5)
三、师资队伍与水平 (5)
(一)现有基础 (5)
(二)存在的差距和问题 (6)
(三)目标任务 (6)
(四)具体措施 (6)
四、人才培养与质量 (6)
(一)现有基础 (6)
(二)存在的差距和问题 (6)
(三)目标任务 (6)
(四)具体措施 (7)
五、科学研究与贡献 (8)
(一)现有基础 (8)
(二)存在的差距和问题 (8)
(三)目标任务 (8)
(四)具体措施 (8)
六、条件支撑与管理 (9)
(一)现有基础 (9)
(二)存在的差距和问题 (9)
(三)目标任务 (9)
(四)具体措施 (9)
七、学位点建设规划 (10)
(一)中国史硕士学位点建设规划 (10)
1.现有基础 (10)
2.问题及不足 (11)
3.建设目标 (11)
4.建设内容与措施 (11)
(二)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点建设规划 (12)
1.现有基础 (12)
2.问题及不足 (13)
3.建设目标 (13)
4.建设内容与措施 (13)
(三)工程硕士学位点建设规划 (14)
化学工程领域建设规划 (14)
1.现有基础 (14)
2.问题及不足 (15)
3.建设目标 (15)
4.建设内容与措施 (15)
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建设规划 (16)
1.现有基础 (16)
2.问题及不足 (16)
3.建设目标 (16)
4.建设内容与措施 (17)
八、支撑学科建设规划 (17)
(一)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规划 (17)
1.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对中国史硕士学位授权点的作用 (17)
2.建设目标 (17)
3.建设内容及措施 (18)
(二)生物学学科建设规划 (18)
1.生物学学科对农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的作用 (18)
2.建设目标 (18)
3.建设内容及措施 (18)
(三)数学学科建设规划 (19)
1.数学学科对农业和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的作用 (19)
2.建设目标 (19)
3.建设内容及措施 (19)
(四)化学学科建设规划 (19)
1.化学学科对化学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的作用 (19)
2.建设目标 (19)
3.建设内容与措施 (19)
(五)物理学学科建设规划 (20)
1.物理学学科对工程硕士授权点的作用 (20)
2.建设目标 (20)
3.建设内容及措施 (20)
九、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20)
(一)数字化校园建设 (20)
(二)图书文献资料建设 (21)
(三)基础设施建设 (21)
一、学校发展概况
(一)学校简介
陇东学院坐落在甘肃省庆阳市,这里有“红色胜地、农耕之源、岐黄故里、能源新都”之称。
学校前身是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庆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1年庆阳农校和庆阳农科所并入,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成立陇东学院,2012年庆阳卫校整体并入。
学校占地面积14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
设有20个二级学院63个本科专业,涉及文、史、理、工、农、教、经、管、法、艺、医等11个学科门类。
现有教职工1082人,其中专任教师806人,教授91人,副教授248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32人,硕士学位教师482人。
面向全国24个省市区招生,全日制在校生15373人。
学校坚持教学型、应用型、地方性办学定位,秉承“崇德尚实、自强不息”的校训。
按照“面向需求、优化结构、加快转型、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做精师范专业,优化生农专业,打造能源化工和历史文化特色,努力把学校建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的应用型本科大学。
学校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信念坚定、素质过硬、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学校现有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理科实践教育基地,5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教学团队,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7门省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精品资源课程,8项成果获甘肃省教学
成果奖。
有1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培育学科,2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体育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与庆阳市共建4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有1个协同创新中心。
学校加入了《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项目,与美国北亚利桑那大学、意大利图西亚大学等17所院校建立了校际合作交流关系,与兰州大学、西北政法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台湾昆山科技大学等院校开展合作办学。
学校培养各类合格毕业生55279人,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文明单位”,“陇东大讲堂”荣获“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奖”,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多次受到教育部等部委表彰奖励,被誉为“陇东地区基础教育的摇篮、人才培养的基地、科技创新的平台、文化传承的高地”。
(二)总体建设目标
学校确定以打造陇东历史文化研究基地、陇东绿色农产品研发基地、陇东能源化工及土木工程人才培养基地的目标任务,以中国史一级学科、农业硕士、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点建设为重点,整合学科资源,汇聚学科人才,拓展学科平台,加强科研管理,改善办学条件,力争建成硕士学位授权点,提升办学层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立项建设的必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一)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的必要性
1.国家振兴陕甘宁革命老区的战略需要。
学校地处陕甘宁革命老区。
由于自然和历史原因,老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国务院印发
的《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要求,“依托延安大学、榆林学院、陇东学院、宁夏师范学院等高校和中石油、神华、华能等大型企业,以重大项目和基地建设为载体,积极培养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创新型、实用型技能人才,农业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
”同时做出了在陇东地区重点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化工基地、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国家重点红色旅游区、现代旱作农业示范区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区“一基地四区”战略布局。
将我校增列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在甘肃东部搭建起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对于振兴陕甘宁革命老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甘肃实现“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客观需要。
甘肃属西部欠发达省份,贫困面大,全国592个贫困县,甘肃占43个。
六盘山连片贫困地区涉及庆阳、平凉14个县区,扶贫攻坚任务非常艰巨,是甘肃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的重点与难点。
甘肃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指出,“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推动具有甘肃特色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大力弘扬红色文化,建设文化强省”,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石油化工、有色冶金、先进装备制造、新型煤化工、农产品加工等产业水平”。
将我校增列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进行建设,对我校立足自身优势,贯彻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助力陇东地区打赢扶贫攻坚战,努力实现同全国一道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本土化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要。
庆阳及周边地区远离省会中心城市,高层次专业人才十分匮乏。
在我国东部地区,平均每100人中拥有科技人员8名,西部只有2名,
庆阳老区不到1人。
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也严重不足,高级职称的人才只占专业技术人才的3.3%,现有的工程技术人员也仅占全市科技人员的4.2%。
硕士学位点建设,对于培养本土化高级专门人才,改变庆阳老区高级人才严重匮乏的现状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
4.甘肃省优化学位布局的现实需要。
我省研究生教育集中于兰州市。
我校作为甘肃东部唯一一所全日制本科普通高校,有较为深厚的办学积淀、较强的办学实力,明确的服务面向和鲜明的办学特色,但研究生教育尚属空白。
将我校增列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对于充分挖掘区域教育资源,优化甘肃研究生教育结构布局,形成学科专业特色优势,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高层次人才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的不可替代性
1.对建立陕甘宁革命老区红色文化研究高地具有不可替代性。
庆阳是甘肃唯一的革命老区,以华池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两点一存”的历史地位。
陇东学院是立于这片红色热土的唯一一所大学,在红色历史文化的发掘、整理和研究上具有深厚的学术积累。
建立以陕甘边革命老区历史文化研究为主要方向的中国史一级学科学位点,在国内高校有很强的比较优势,具有不可替代性。
2.对支撑陇东能源化工基地高层次人才培养具有不可替代性。
庆阳是仅次于陕西省榆林市的中国第二大能源资源大市,已探明油气总储量40亿吨,占鄂尔多斯盆地资源总量的41%,煤炭预测总储量2360亿吨,占甘肃全省预测储量的94%,占鄂尔多斯盆地煤炭资
源预测储量的11.8%,占全国煤炭资源预测储量的4.23%。
温家宝总理曾指出,“今后一个时期,唯一可以接替大庆的可能就是庆阳。
”甘肃省委省政府也据此制定了建设陇东大型能源化工基地的区域发展战略。
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学校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对支撑陇东旱作农业应用研究和技术推广具有不可替代性。
庆阳具有悠久的农耕文化传统,周先祖在此“教民稼穑”,开启了中华民族农耕文化之先河,素有“陇东粮仓”之称。
近年被国家有关部门命名为“中国优质苹果之乡”“中国黄花菜之乡”“中国小杂粮之乡”“中国杏乡”“中医药之乡”,是甘肃以“北部旱地作物育种与栽培”“黄土高原果蔬安全高效栽培”“旱作区农业资源管理与利用”为核心的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的理想“试验室”。
位于其核心区域的陇东学院,自然和历史地承担起了甘肃东部农业现代人才培养的“孵化器”,在支撑区域农业研究与技术推广上,有独特的区域比较优势。
三、师资队伍与水平
(一)现有基础:学校现有专任教师806人,其中教授91人,副教授248人;博士学位教师32人,硕士学位教师482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省优秀专家、领军人才、人才工程、“园丁奖”和“成才奖”获得者59人,庆阳市科技功臣、领军人才8人;兼任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农业大学、西南科技大学等兄弟院校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3人。
已形成了年龄、学历、学缘和职称结构较为合理,素质优良,具有发展潜力的专任教师队伍,并积累了一定的研究生培养经验。
(二)存在的差距和问题:具有博士学历的专任教师比例偏低,高层次人才较少,生师比较高。
(三)目标任务:培养和引进博士190名以上,博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25%以上,正高职称教师占20%以上,“双师双能型”教师占30%以上,每个学科有3 名以上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省内知名的学科带头人。
生师比控制在17:1以下。
(四)具体措施:(1)全面实施“陇东学院博士引进与培养工程”,每年投入1500万元,引进和培养博士,改善师资队伍结构;(2)刚性引进和柔性引进结合,高薪聘请国内外高层次人才,提升人才队伍水平;(3)选派青年教师到企业学习锻炼,聘请行业专家担任专兼职教师,建设结构合理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
四、人才培养与质量
(一)现有基础:升本以来,学校坚定不移地走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发展之路,建立了面向基础教育、工业产业、农村经济、现代服务、医疗卫生“五大”专业群,设有63个本科专业,开出课程4600门次,建有212个实验实训室,1个生农科技园,1个实验农场,1个创新创业基地,268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毕业生中考取研究生2477人,学生参加各类竞赛获得国家级奖项136项,省级奖项781项,35个项目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二)存在的差距和问题:学科专业建设不平衡,新办专业学科基础薄弱,产学研合作育人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国家级教学质量工程有待新的突破。
(三)目标任务:(1)学科专业体系建设。
整合学校资源,
建成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我校优势特色的陕甘宁边区史、北部旱地作物育种及栽培、陇东生物资源保护利用与生态修复、能源化工助剂研发与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技术、深厚黄土的工程性质“五大”学科群,对照国务院“新增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申请基本条件”,逐项建设,达到基本标准。
(2)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以“本科标准+职业能力”为基本理念,以校企合作育人为根本途径,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制定中国史、农业和工程硕士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产教融合校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科学完整的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
(3)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参照国务院《学位授予单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基本规范》,围绕招生管理、培养过程与学位授予管理、导师岗位管理、研究生管理与服务、条件保障与质量监督、质量管理与质量文化等方面,制定详细而完备的制度和操作规程,形成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四)具体措施:(1)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以甘肃省将我校列入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试点院校为契机,实施《陇东学院转型发展实施方案》《陇东学院“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意见》,切实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夯实研究生教育基础。
(2)有效开展专业综合评价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根据国家和甘肃省有关要求及指标体系,制定方案,扎实实施,全面达成标准条件,促进专业内涵建设和持续改进机制,提升专业教育质量和专业教育活力。
(3)不断提升产教融合水平。
以我校向教育部申报的《“十三五”产教融合工程能源化工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为抓手,与有关企业合作建立的“艾比森班”“微软项目班”“中软项目班”为引领,创新产教融合机制,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
力。
五、科学研究与贡献
(一)现有基础:近5年,学校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503项,科研总投入6157.7万元;其中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和自然基金25项,省部级项目45项;发表论文2504篇,其中SCI、EI、ISTP收录85篇。
出版专著140部;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33件;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1个、国家农作物品种鉴定1个、省农作物品种审定5个;专利授权245件;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9项,获国家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奖、庆阳市苹果产业突出贡献奖、庆阳市科技功臣奖各1人。
冬小麦育种、果蔬栽培、抗疏力技术、红色文化研究等多项科研成果直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经济效益达11.86亿元。
(二)存在的差距和问题:科研经费总量偏低,高水平科研项目和标志性学术成果较少。
(三)目标任务:三年内,争取获准立项国家科研项目30项,省部级项目50项,年均科研总经费达到3200万元以上;SCI/EI/ISTP 及权威期刊发表论文不少于150 篇,年均出版学术专著40部、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20件,年均通过农作物品种审定1个;年均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6项。
(四)具体措施:(1)加大科研投入,增加青年科研基金经费,支持和鼓励中青年骨干教师快速成长;(2)完善奖励激励措施,积极争取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催生高水平科研成果。
(3)加强校地企联合,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多渠道争取科研经费。
六、条件支撑与管理
(一)现有基础:设有学位管理与学科建设处,已制定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和各项规章制度。
有作物遗传育种省级重点学科和应用化学省级重点培育学科,陇东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黄土的工程性质及工程应用2个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陇东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农耕文化与陇东民俗文化产业开发研究中心2个省级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甘肃省体育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与庆阳市共建陇东冬小麦工程研究中心、陇东苹果工程研究中心、抗疏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荒漠化防治研究中心。
(二)存在的差距和问题:需要拓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加大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投入,充实图书文献资料和外文电子数据库,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
(三)目标任务:新增2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成与研究生培养相匹配的图书文献资料室和外文电子数据库;聘请30 名左右知名学者来校讲学,举办全国性学术会议6次以上,每年选派20名左右教师到国内外高校访学。
(四)具体措施: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陇东学院立项建设硕士学位授权单位领导小组,全面组织实施立项建设工作;投入2000万元,完善“陇东学院分析测试中心”“旱作农业重点实验室”“岩土物理模拟实验中心”“陕甘边根据地研究中心”;新建“陇东学院能源化工工程实训中心”;与长庆油田、庆阳石化、甘肃建投集团等企业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七、学位点建设规划
(一)中国史硕士学位点建设规划
1.现有基础
中国史一级学科是我校传统优势学科,学术积淀深厚,成果丰硕,独具地方特色,优势明显,在甘肃乃至西北地区同类学科中具有较大的学术和社会影响力。
(1)学科队伍较有实力。
学科团队15人,其中教授8人、博士12人(含在读博士4人),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10人,省级教学名师、“园丁奖”获得者各1人;45岁以下教师占50%。
(2)学科特色与优势明显。
建设有2个省级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以“陇东特色”与“老区特色”为学术研究和服务社会的主攻方向,坚持“做陇东文章、打红色品牌、创同类一流”的发展定位和追求,将基础研究与陕甘宁边区史紧密结合,在“两点一存”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及其重要领导人研究领域已走在全国前列。
(3)科学研究成果丰硕。
近五年,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4项,省部级17项。
在国家权威及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5篇;出版学术专著70余部,获得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省社科优秀成果奖、省教学成果奖等6项。
主办和承办省级及以上学术会议12次,参加国际性、全国性学术会议130人次。
(4)服务地方成绩突出。
在文化资源挖掘整理、遗产保护、旅游开发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革命纪念馆的建设、南梁精神的研究、红色旅游的规划设计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
陇东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被授予“全国社科普及教育基地”荣誉称号;开设的“陇东
大讲堂”荣获“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奖”。
(5)人才培养质量较高。
拥有省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1人被评为“省级教学名师”,获省、厅级教学成果奖4项。
近5年有200多名学生考取上海交通大学、吉林大学等高校硕士研究生。
2.问题及不足
有较大学术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偏少,高水平研究成果不足,学术梯队有待进一步优化。
3.建设目标
在三年建设期内,将中国史建成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力争成为在省内具有较强竞争力、在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的学科。
进一步强化中国近代史、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等学科方向建设,在区域史研究、红色文化研究与红色资源开发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与引进力度,建成一支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力争在国家重大项目上有新的突破,进一步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4.建设内容与措施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和引进博士8名,兼职硕士生导师达到4人以上,形成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学术梯队。
(2)凸显学科特色。
进一步凸显中国近现代史、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等学科的陇东特色和老区特色,加强学科方向间的交叉融合,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相互支撑的学科群,以适应国家与区域经济文化建设、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要。
(3)提升科研水平。
邀请6-8名知名专家学者来校开展学术交流,主办1次全国性学术会议。
力争获得国家项目6项,省部级4
项,年均科研经费100万元(横向经费50万元)。
出版高水平专著5部以上,发表高水平论文10篇以上,获省级以上科研教学奖励2-3项。
(4)增强服务社会能力。
充分发掘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红色资源和精神内涵,申报“陕甘边根据地研究中心”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支持地方开发红色文化产业、打造陕甘宁红色旅游圈,在文化资源挖掘整理、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发挥智库作用。
(二)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点建设规划
1.现有基础
农学学科是我校的优势学科,其中作物遗传育种是省级重点建设学科,学科积淀深厚,作物新品种选育及旱作农业研究在全省乃至西北具有较大的影响。
(1)学术队伍。
学科团队30人,其中教授20人,高级农艺师5人,博士学位教师7人。
兼任硕士研究生导师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曾宪梓”奖1人,甘肃省“园丁奖”1人、教学名师1人、“333”创新人才工程1人、“555”创新人才工程3人,庆阳市“领军人才”2人、“科技功臣”2人。
甘肃省苹果产业体系岗位专家1人,庆阳市苹果产业体系首席执行专家1人、岗位专家4人。
(2)人才培养。
建有生物科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农学省级特色专业,《土壤肥料学》等省级精品课程2门。
近五年,毕业学生992人,122人考取南京农业大学等高校的硕士研究生。
(3)科学研究。
近5年,承担国家级项目7项,省部级9项,获省部级成果奖4项;发表论文150多篇,其中SCI、CSCD 16篇,
出版教材专著11部;获国家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主办省级学术会议2次,先后选派5名教师赴国外学习考察和学术交流。
(4)平台建设。
建有作物遗传育种省级重点学科,陇东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生物学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与庆阳市共建陇东冬小麦工程研究中心、陇东苹果工程研究中心。
建有正宁中湾林场国家级理科实践教育基地。
2.问题及不足
骨干教师兼任硕导偏少,学科梯队有待优化,支撑研究生培养的教学科研条件需进一步完善。
3.建设目标
通过三年建设,使作物、园艺、农业资源利用成为具有比较优势和区域特色,在省内乃至全国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学科。
建设省级科研平台,完善支撑条件,打造陇东及周边地区高层次农业人才培养基地。
全面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农业硕士授权。
4.建设内容与措施
(1)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聘请国内知名专家1-3名指导学科建设;选派3-7名中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引进博士6名,晋升教授3-5名,每年选派2名以上中青年教师到企业学习锻炼,进一步优化学科团队。
(2)加强学科平台建设。
每年投资500万元,建成生物学省级重点学科,“荞燕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林科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省级科研平台。
(3)提升科研成果水平。
争取获准国家级科研项目3项、省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