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吉林省辽源市第五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源五中2017—2018学年度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学科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对此叙述正确的是
①百家争鸣,指的是不同文化风格、不同学术主张的派别之间相互竞争,相互学习、相互吸收的形势
②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标志着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进入了第一个枝繁叶茂的时期
③儒家和法家是这个时代的两座文化高峰
④这些学派的思想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A. ①②③④
B. ①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D
【解析】百家争鸣时期并没有哪个思想占据主导,都属于争鸣的思想,故③错误,其他三项均符合百家争鸣时期思想表现和影响,故本题选择D项正确。
2. 荀子说:“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非礼,是无法也”。
这一论述表明
A. 荀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B. “援法入礼”的思想主张
C. 儒家和法家思想趋于合流
D. 法是礼的前提和基础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阐明了礼和法的关系,认为礼是法制的前提,是各种条例的总纲,没有礼就没有法。
A项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排除;B项很好的阐释了荀子礼法并举的思想,故B项正确;C项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表述错误,排除。
3. 最早“使儒家的伦常政治纲领有了一个系统论的宇宙图式作为基石,使《易传》《中庸》以来儒家所向往的‘人与天地参’的世界观得到了具体的落实,完成了以儒为主、融合各家的体系建构”的思想家是
A. 荀子
B. 董仲舒
C. 朱熹
D. 王夫之
【答案】B
【解析】材料信息“‘人与天地参’”、“以儒为主、融合各家的体系建构”指的是董仲舒的新儒学,故B项正确;ACD均不符合材料信息,故错误。
4. 从秦朝“焚书坑儒”到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在社会中的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
下列关于这两种文化政策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二者确立的统治思想不同
B. 二者都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C. 二者都属于思想文化专制统治
D. 政治制度决定思想文化的不同命运
【答案】D
【解析】秦朝确立的是法家思想,汉武帝确立的是儒家思想,故A正确,不选。
法家思想和董仲舒发展的儒家思想均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B正确,不选。
两者都是统治者加强思想统一的表现,都属于文化专制政策,C正确,不选。
秦朝和汉朝都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在政治制度方面是相同的,而两个朝代确定的统治思想不同。
所以说政治制度不是思想文化命运的决定因素,D错误,故选D。
5. 老子的“无为”思想强调“少私寡欲”,要求统治者减损欲望,放下贪欲。
孔子也把“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作为对君子的要求。
这种现象
A. 反映春秋战国时期个人私欲膨胀
B. 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C. 体现先秦儒道思想存在一定联系
D. 导致了贵族社会逐步瓦解
【答案】C
【解析】据材料“老子的‘无为’思想强调‘少私寡欲’……孔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动荡,故老子和孔子都有类似的思想,这说明先秦儒道思想存在一定联系,故C项正确;“个人私欲膨胀”不能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特征,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程度与后代相比并不高,故B 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贵族社会逐步瓦解,这是老子和孔子思想产生的背景,不是其影响后
果,故D项错误。
故选C。
6. 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韩非子曰:“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
”由此可知,三者都
A. 体现了蔑视天地的无畏精神
B. 认为自然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 认为自然是可以被人认识的
D. 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根据题意,孔子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影响四季万物,老子用道解释万事万物,道是客观规律,天也就是自然规律,韩非子认为天是永恒的,不会消亡,三者都表现出对自然的尊崇,符合题意的是D 项,A项中的“蔑视”错误,BC项表述的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7. 波士顿犹太人屠杀纪念碑写到:“他们来抓犹太人,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他们接着来抓工会会员,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工会会员;他们再来抓天主教徒,我没有说话,因为我是新教教徒;他们最后来抓我,这时已经没有人替我说话了。
”下列观点和上述说法相似的是
A. “恻隐之心”
B. “心即理”
C. “格物致知”
D. “致良知”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上述观点反映出由于自己缺乏良知(对纳粹种族歧视的反抗),最总自己也成为受害者。
“恻隐之心”仅仅是对别人的不幸表示同情,不能反映材料的主旨,故A项错误;“心即理”认为心也是世界本源,与材料主旨无关,故B项错误;“格物致知”是寻找天理的途径,与材料主旨无关,故C项错误;“致良知”强调去除私欲,恢复内心的良知,和上述说法相似,故D项正确。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陆王心学
8. 元代士人杨维桢认为,元朝是华夏正统,而辽和金不是。
他的理由是,儒家的传承,在朱熹之后一度中断,直到元代大儒许衡才再度延续儒家的“道统”。
因为元朝有许衡这样承前
启后的大儒,而辽、金却没有,所以尽管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元朝是正统而辽、金不是。
对杨维桢的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杨维桢把是否传承儒家文化看作政权合法性的标准
B. 杨维桢认为“正统”与否取决于文化而不是血统
C. 杨维桢的看法接近于近代的民族国家观念
D. 杨维桢的看法是儒家“夷夏”观念的继承和发展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因为元朝有许衡这样承前启后的大儒,而辽、金却没有,所以尽管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元朝是正统而辽、金不是”可以看出杨维桢把是否传承儒家文化看作政权合法性的标准,故AB正确;杨维桢认为辽、金没有传承儒家文化而不是正统,是对儒家“夷夏”观念的继承和发展,D正确。
近代的民族国家观念认为,中华民族是有多民族组成的,每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故C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考点:史学慨念·民族观·含义
9. 钱穆认为:“汉政府自武帝后,渐次由宗室、军人、商人之组合转变为士人参政之新局面,公卿朝士,名儒辈出。
”材料所述的“转变”
A. 源于汉初“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
B. 开启建立官僚政治体制之先河
C. 促使察举征召等选官制度的产生
D. 奠定儒学“独尊”的政治基础
【答案】D
【解析】材料信息“由宗室、军人、商人之组合转变为士人参政之新局面,公卿朝士,名儒辈出”说明儒生的政治地位提升,这为“独尊儒术”奠定了政治基础,故D项正确;汉初的“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项错误;开启官僚政治体制先河的是秦始皇,故B项错误;察举制和征召制和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
10. “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
从根本上讲朱熹在强调
A. 教育旨在“明人伦”“正纲常”
B. 学校教育不能以词章为主
C. 学校教育要体现社会责任意识
D. 学习与修养要循序渐进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可知朱熹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加强道德修养,故A项“明人伦,正纲常”正确。
BD项属于学校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而朱熹强调的是教育目的是加强道德修养,排除。
材料没有涉及学校教育要体现社会责任感,而朱熹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加强道德修养德,排除C。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11. 东汉末年,关羽是一个带兵的将领,刚傲而缺乏处事的谨慎周详,他不顾利害让自己两面受敌,弄到战败授首。
千年之后,关公被中国人奉为战神、财神,戏曲脸谱中特具枣红色。
这反映了
A. 儒学的神学化、宗教化
B. 戏曲可以体现真实的历史
C. 理学的社会化、世俗化
D. 公平公正的社会价值取向
【答案】C
【解析】关羽“千年之后”指的是宋元时期。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新儒学使儒学神学化,故A项不符合材料的时间信息,故错误;戏曲是种艺术,不能体现真实的历史,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公平公正的社会价值取向,故D项错误;“千年之后,关公被中国人奉为战神、财神,戏曲脸谱中特具枣红色”,关羽成为忠义的化身,这反映了理学的社会化和世俗化,故C项正确。
点睛:本题是反映类选择题,考查考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解题的思维过程是:“现象——本质”,本题的现象是宋元时期“关公被中国人奉为战神、财神,戏曲脸谱中特具枣红色”,这反映的本质是理学被世俗化和社会化。
12. 戴震主张“理存于欲”“人生而有欲、有情、有知,三者,血气心知之自然也”。
与戴震主张相似的思想家是
A. 李贽
B. 黄宗羲
C. 顾炎武
D. 王夫之
【答案】A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儒家思想,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根据
题干中戴震主张人生有欲有情有知这正和李贽认为的“理”就在百姓日常生活中,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这一主张相似,所以正确的是A项,BCD项中的人物没有这种思想。
13. 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做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
”材料所说的“异质”
A. 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
B. 没有突破先秦儒家思想的范畴
C. 是封建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
D. 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巨大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之际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新兴市民阶层的出现,反映市民诉求的“异质”思想也就出现,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所说的“异质”突破了先秦儒家思想的范畴,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所说的“异质”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而非“西学东渐”的产物,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所说的“异质”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甚微,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脱离程朱理学的思想
【名师点睛】明清之际,近代前夜的中国历史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政治上,专制政治腐败,农民起义风气云涌;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思想上,西学东渐的趋势渐显,近代科技开始传人中国,开阔了人们眼界,而程朱理学、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在这种背景下,一批进步思想家展开了反封建专制统治、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批判斗争。
其代表人物有明末的“异端”思想家李贽和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
14. 易陪基《亡弟白沙事状》说易白沙(民国初年革命党人)早岁读船山(王夫之)遗书,于是有革命之志,由此可知
A. 王夫之初步具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B. 王夫之反专制思想对民主革命产生了积极影响
C.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主要继承了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想
D. 王夫之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
【答案】B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旨在考查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
明清之际著名的思想家王夫之代表开明地主阶级的利益,故A项的表述错误;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主要继承了欧洲的启蒙思想,故C项的表述错误;由题目中的信息“读王夫之遗书,于是有革命之志”可知王夫之反专制思想对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产生了积极影响,故排除与此表述不符的D项,选择B项。
15. 法国学者莱昂指出:“智者派的运动,代表着想用类似的方法满足同样需要的各种努力的总和。
这些需要,是这样一个时代和国度的需要;在这个国度中,一切公民对于他这城邦的事务的处理或领导都有一份,并且只要靠言辞来取得个人的优越地位。
”材料表明
A. 雅典的公民政治促成了智者学派的产生
B. 智者学派激发了雅典人参与政治的热情
C. 只有依靠雄辩的言辞才能取得政治地位
D. 参与城邦事务是雅典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这些需要,是这样一个时代和这样一个国度的需要”、“一切公民对于他这城邦的事务的处理或领导都有一份”可知,材料的主旨是阐述雅典民主政治与智者运动的联系,尤其是智者运动兴起的原因,即民主政治的发展。
故选A项。
B项颠倒了二者的关系,不选B项。
C项“只有依靠雄辩的言辞”的表述具有片面性,不选C项。
D项“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不选D项。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智者运动·演讲术
16. 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他们(启蒙思想家)在经济领域的口号是自由放任——让人民做他们愿意做的事,这种对政府干涉的反对,是对通常被称为重商主义的这种对经济生活全面、严格控制的一种反应。
”这表明
A. 启蒙运动催生了自由主义思潮
B. 政治民主化和经济自由化密不可分
C. “重商主义”不能推动经济发展
D. 经济理论是启蒙运动的较重要议题
【答案】B
【解析】A不能全面反映材料的主旨;C不符合史实,表述错误;D不能够反映材料的实质;“在经济领城的口号是自由放任”说明经济上主张经济自由化,“这种对政府干涉的反对”,说明要求政治民主,材料体现出政治民主化和经济自由化紧密联系,故选B。
17. 前苏联学者涅尔谢相茨在其著作中提到:“苏格拉底讥笑以自己的决定把无知的人变成统帅等的雅典平民的万能;有一次,他在讲到马匹不足时建议把这个问题提交公民大会,用表决方式把驴变成马。
”材料表明苏格拉底
A. 主张用其他的政治形式代替民主制
B. 认为民主制必须加强公民政治修养
C. 主张不应该让每一个公民都参与政治
D. 认为有钱的人就是最好的统治者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从材料“他在讲到马匹不足时建议把这个问题提交公民大会,用表决方式把驴变成马”,可以反映暴露雅典民主政治直接民主的弊端。
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故B正确。
苏格拉底主张民主制,主张让每一个公民都参与政治,故A、C说法不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参政素质,不是有钱,故D不正确。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民主政治的摇篮·雅典民主
18. 《滇南本草》(成书于1436年)和《本草纲目》(成书于1578年)是明朝两部医药著作。
《滇南本草》的一个版本中有“玉米须”的记载,有学者据此推断玉米在哥伦布1492年到达美洲之前就为中国人所知。
而该书的另一版本中出现了“《本草纲目》曰”的字样。
由此可以得出的合理认识是
A. 玉米在哥伦布到达美洲之前就已经传入中国西南
B. 《本草纲目》是中国最早记载玉米药用价值的著作
C. 《滇南本草》书中参考了《本草纲目》的部分内容
D. 《滇南本草》不应作为研究玉米传入中国的第一手材料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文字“《滇南本草》(成书于1436年)和《本草纲目》(成书于1578年)”“《滇南本草》……的另一版本中出现了‘《本草纲目》曰’的字样”可知,其中关于“玉米须”的记载也是不可信的。
A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表述题文信息没有涉及,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表述也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
19.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成果丰富。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人民创造出了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诸多文学体裁。
以下是关于上述文学体裁的表述,其中不正确的是
A. 《诗经.国风》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体现了下层人民的呼声
B. 唐诗风格各不相同,可分为山水田园诗、边塞战争诗等
C. 宋词的出现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
D. 明清小说主要以小说这种文学体裁表达了当时社会的繁荣与人们的自豪感
【答案】D
【解析】《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唐诗风格各不相同,可分为山水田园诗、边塞战争诗、送别诗、思乡诗、咏物诗等。
宋代商业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宋词兴盛的基础。
明清时期是我国的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社会黑暗,君主专制统治加强,明清小说则是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的衰落和讽刺了社会的黑暗,并非主要是表达的社会的繁荣和人民的自豪感。
故ABC均符合历史事实,D项错误,故选D。
20. 西夏文《维摩诘所说经》(下卷残本),现存于甘肃武威市博物馆。
推测该经是宋仁宗年间(1141~1195年)印本。
“有的字体歪斜,还有的字,因字模放置不平,印出的字一半轻,一半重”,有的行格歪斜,行距宽窄不一等。
据此可知
A. 雕版印刷已走向衰落
B. 西夏印刷技术落后
C. 宋代有了活字印刷品
D. 印刷术已普遍应用
【答案】C
【解析】雕版印刷出来的是抄写和排版工整的书稿,不存在材料“有的字体歪斜,还有的字,因字模放置不平,印出的字一半轻,一半重”的现象,更不能说明其走向衰落,故A项错误;以材料中一本印本不能说明西夏印刷技术落后,材料不存在同类的比较,故B项错误;活字印刷术是先制成单字的阳文反文字模,然后按照稿件把单字挑选出来,排列在字盘内,涂墨印刷,印完后再将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时再次使用,这一过程不够完善就会出现材料所描述的现象,“有的字体歪斜,还有的字,因字模放置不平,印出的字一半轻,一半重”,故C项正确;以材料“西夏文《维摩诘所说经》(下卷残本)”一本印本,不能说明“普遍应用”,孤证不立,故D项错误。
【名师点睛】
抓住关键信息“有的字体歪斜,还有的字,因字模放置不平,印出的字一半轻,一半重”并结合活字印刷术的特点分析解答。
21. 一位古董商要出售以下文物:有铭文的青铜器、《兰亭序》、《清明上河图》(摹本)、京剧脸谱。
他最可能是何时何地的商人
A. 唐朝的长安
B. 北宋的开封
C. 明朝的南京
D. 清朝的北京
【答案】D
【解析】“有铭文的青铜器”出现于西周时期,《兰亭序》是东晋的,京剧脸谱出现于清朝的北京。
由此可知,这个古董商最可能是清朝北京的商人,故D项正确;ABC不符合材料信息,故排除。
.................................
22. 1901年12月10日,德国物理学家威廉·伦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下列各项是一部关于伦琴的电视片中设计的镜头,不符合史实的是
A. 人们可以通过无线电广播得知他获奖的消息
B. 伦琴为节省时间可以订机票前往瑞典领取奖金
C. 伦琴可以从报纸上获悉列强驻军北京至山海关
D. 伦琴可以用奖金购买垄断公司股份而成为股东
【答案】B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从蒸汽机到互联网,旨在考查灵活运用相关所学答题的能力。
A项中的“无线电”出现于19世纪90年代、B项中的“飞机”出现于1903年、C项应为1901年9月《辛丑条约》的内容,D项中“垄断公司”出现于19世纪末,故由题目中的时间“1901年12月”及设问要求“不符合史实的是”即可选出B项。
23. 有人说:“如果瓦特早出生一百年,他和他的发明将会一起死亡!”这说明瓦特的发明能够问世并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最主要的因素是
A. 资源因素
B. 劳动力因素
C. 市场因素
D. 资金因素
【答案】C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
18世纪中后期的英国,随着国内外市场的扩展,传统的手工生产已不能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导致改良型蒸汽机的出现并逐渐取代手工生产,故选C。
24. 鸦片战争时期,魏源批评当时“御诸内河不若御诸海口,御诸海口不若御诸外洋”的海防主张,认为“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
魏源的主张反映了这一时期
A. 海禁思想被远洋开拓思想所取代
B. 洋务派开始着手海防建设
C. 有识之士主张学习西方海防模式
D. 清朝海军实力远逊于列强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魏源的海防思想。
A项不符合“鸦片战争时期”的时代背景和题干材料的意思,可以排除。
“洋务派开始着手海防建设”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B项错误。
从题干材料中无法看出魏源主张学习“西方海防模式”,C项错误。
根据“鸦片战争时期”的时代背景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因为当时清朝海军实力远逊于列强,所以魏源认为只能“轻外洋”“重内河”,D项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思想的萌发·魏源
25. 从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康有为“托孔改制”,从三民主义到新文化运动中一些激进派提出全盘西化、“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造成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学”地位不断下降。
这主要是因为
A.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加深
B. 西方列强的侵入,西学涌入中国
C. 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
D. 知识分子思想逐渐激进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从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一些激进派提出全盘西化、“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学地位不断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加深,近代化的进程不断
发展,故C正确。
A项过于片面,没有突出近代化,故A排除。
西方列强的侵入,西学涌入中国,也过于片面,不属于本质,故B排除。
知识分子思想逐渐激进,也过于片面,故D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过程;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特点
26. 达尔文的进化论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
康有为把进化论与中国的传统思想相结合;严复翻译《天演论》时突出“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等危机思想;陈独秀利用进化论研究伦理道德和文学艺术。
这反映了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进化论的态度是
A.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 “与时俱进,发展创新”
C. “西学中源,合理利用”
D. “取明深义,取便发挥”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康有为、严复、陈独秀分别借助进化论表达了自己的思想,为己所用,反映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对进化论的态度就是借其要义,用以发挥, D项正确。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与材料无关,排除A。
题干体现的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对进化论的应用,而不是对进化论的创新,排除B。
C项“西学中源,合理利用”与题干信息不符,陈独秀是全盘西化,排除。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27. 某学者说:“孔家店倒了,孔子往何处去?是回到王朝中国,为他重建圣人牌位,还是回到民间社会,确立其文化个体性?”该学者旨在
A. 支持打倒“孔家店”的提法
B. 反思新文化运动的基本主张
C. 否定袁世凯尊孔复古的逆流
D. 主张重建中国儒学思想体系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新文化运动过分推崇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彻底否定,材料中“孔子往何处去?是回到王朝中国,为他重建圣人牌位,还是回到民间社”说明对待孔子的态度持怀疑态度,可见该学者对新文化运动中传统文化态度进行反思,故B项正确;A中没有体现,材料中态度不明确;C是新文化运动的原因,材料中没有反应;D项态度没有体现。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思想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