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思想政治教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国思想政治教育

英国是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最早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有完整的资本主义制度,但不彻底的资本主义革命使它成为保留君主立宪制的发达国家,具有许多古老的文化和根深蒂固的传统习俗以及历史悠久的宗教体系,这些都对学校德育发生深刻的影响。

一、英国学校德育的历史沿革

英国现代教育发生较早,学校德育源远流长,但是作为统一国家教育之后的现代学校德育,却是在1870年颁布《初等教育法》之后才开始出现和形成的。从英国学校德育发展中可以看到三个明显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870年前)可称为古典绅士型德育阶段,这时期德育以各郡、县市或校自成体系,管理不一,内容繁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都在致力培养典雅高贵的古典绅士所具备的行为举止和道德规范,按英国社会的秩序尊卑来修养约束个人,把培养符合贵族提倡的行为和道德要求作为德育的根本任务。由于当时英国学校教育基本由教会扶持,因此这一阶段的学校德育另一特点是宗教化,宗教教育等同于德育,一切以相应教派的教义为准则,尤其是国教会下属的私校更加严格,强制学生参加宗教活动,颂习教训教义,所以也可以说这时期英国的学校德育是宗教教育。

第二阶段(1870-1944年)1870年,英国受法国等大革命的影响,尤其受德国、美国教育改革和经济大发展的影响,颁布著名的《初等教育法》,国家开始管理教育,创办公立学校,提倡教育世俗化,其中规定,公立学校不准具有宗教性质,不属任何教派,没有实施宗教教育的义务,颁布统一的教学大纲,但仍允许自愿,或在家庭和教堂中进行宗教教育,这一规定受到英国教会和传统派的极力反对,因为英国大多数国民都是分属不同教派的基督教徒,因此本世纪来英国一直在为恢复公立学校的宗教教育发起一次次的运动。20年代,各教派就进行协议,要求修正1870年条款;1936年的教育法规定允许家长可根据自己的意愿让子女受相应的宗教教育。1938年基督教发起“道德重振运动”,先是弗兰克卜克博士在伦敦作了著名的“道德重振运动”的演说,主要针对20年代世界性青年的反抗运动和如何改革旧宗教教育及恢复公立学校宗教教育,很快得到国际知名人士的支持和社会响应。这次运动的中心思想是:动员全世界男女老少,

使每家每户都变成“道德堡垒”,使人人再接受幼儿时的“母教”,即诚实、纯洁、公正、爱人的教育,一句话,受宗教教育

第三阶段(50年代以来)战后英国学校德育重新开始了艰难的世俗化改革,尽管1944年法令肯定了学校中的宗教教育,但是(1)科学迅速发展,不信教的人多了;(2)移民大量增加,新教派大量分化瓦解,多元化社会出现,基督教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3)宗教的繁文缛节,非常不符合青年的接受方式;(4)宗教教育套用古训,微言大义,同现代青年生活方式相去甚远,无法解决青少年的各种问题。因此,1955年起,人本主义都在BBC广播中开始“非宗教道德教育”讲座,到60年代改革宗教化德育的呼声越来越高。

在60年代英国对学校德育世俗化探索中,受到进步主义、人本主义、结构主义等德育观的影响,其中进步主义德育观尤其突出,它认为,学校德育要根据个人独特的发展,宗教教育把丰富的个性压进固定框架中,削足适履,扼杀人的天性,因此主张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自由,把德育溶于丰富多样化的活动中,使学生获得有益的道德体验。教师只是引导人而不是制裁人,反对正规德育课程,主张戏剧性的活动和故事。但是由于与英国传统习俗相去甚远,还由于进步主义提供的是一个盲目的社会化的模式而不关心学生对道德问题真正意义的理解,导致了许多教学的失败,引起新混乱,使进步主义德育很快冷了下来。正是学校德育在理论上的困惑和实践上的软弱,面对严酷的社会现实,使英国这一最保守的号称最有秩序的资本主义老巢都爆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如青少年吸毒、抢劫、凶杀、性混乱等犯罪行为大增,在重要的正式起诉犯人中,20岁以下的青少年1970年被捕人数达22万人,1978年增加了40%,达30多万人,其数量和犯罪性质,均前所未有。人们越来越抱怨学校培养的人对多元文化社会缺乏生活准备,不懂得基本的人际关系,不能很好地理解健康、职业、政治、理财和利用闲暇时间,只寻求物质享乐和性满足。60年代中期,学校曾开设了“个性与社会教育”课程,终因流于形式而导致流产。如何摆脱困惑,引导青少年走出迷茫,成了英国当代学校德育迫切解决的重大课题。

为了改变被动状况,60年代后期,英国在学校方面实施改革,在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组织了两个道德研究机构,一是由约翰·威尔逊领导的“法明顿信任

研究机构”,主要研究道德教育的基本理论,;二是彼得·麦克菲尔负责的“课程发展课题组”,主要研究中学(13-16岁)德育课程,剑桥大学负责研究8-13岁小学的德育课程计划。英国政府在70年代经济大危机财政困难情况下,也坚持拨出一笔可观的经费自主研究,使这两研究机构对英国学校德育做出了成绩,编写了一套道德教育教材,供中学用的《生命线》(LIFELINE,1972NM )和供小学用的《起始线》(STARTLINE,1978年)。1978年,在英国教育大臣提议下,建立了“社会道德委员会”,在莱斯特大学成立了“社会道德教育中心”,在德里克·莱特教授领导下研制统一的学校德育计划,开展了大量的研究活动,提出了许多德育新设想。1988年,英国在颁布《国家课程》时仍重申学校开设宗教课,尽管受到反对和普遍不欢迎,但也可见英国的保守和宗教传统根深蒂固。然而,战后宗教课已有了重大改革。

二、英国学校德育的目标

英国没有统一的德育目标,各地各校自行其是,主要坚持宗教目的,并深受18世纪教育注重德育、德行第一的传统影响,处处把培养有“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的绅士作为教育出发点。在英国政府规定的普通学校8条基本目的中,有四条就谈到德育的,尤其特别强调初等学校中的德育作用,初级学校的三条教育目的是:“(一)发展儿童的基本才能;(二)鼓励儿童对文明的兴趣和关心;(三)帮助儿童树立责任感、启发他们的理想,培养他们的情操;使能理解并效法生活中最优秀的范例。”在初级学校中,宗教是第一课程,在中学里,宗教也是仅次于语文之后的重要必修课,并且根据文法中学、现代中学和综合中学对德育作了规定,把德育作为培养英国社会需要的现代绅士的重要手段。英国11-17岁的青少年学生认为,受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并从实际生活需要来理解德育。多数学生认为,“有道德的人”就是能考虑他人需要、情感和兴趣的人,否则相反。因此认为德育就应教人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能理解他人,平等地对待他人。这种认识使以往灌输宗教信条和训诫的宗教教育和德育课程受到挑战。

三、英国学校德育的内容

英国学校德育的内容主要有三类:一是宗教教义,这是根据国教会的协议,编写的一种有关宗教一般知识的教材,它排除具体的宗教,具体内容和材料因时代有所变异,但基本观点是相同的。二是有关历史、语文、地理、外语等社会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