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谢灵运、王维山水田园诗之比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出三家语皆奇
——陶渊明、谢灵运、王维山水田园诗之比较
摘要:陶渊明、谢灵运、王维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三家山水田园诗人,分属于不同的历史阶段,且在山水田
固诗的创作中各放异彩。本文从生活地位、个性、对待玄理、诗的意境、语言、时代风尚等方面分析他们三家在山水
田园诗方面各自的创作特点,以期用比较的方法加深对古代文学作家的理解和研究。
关键词:陶渊明;谢灵运;王维;山水诗
分别生活于东晋、南北朝、盛唐时期的陶渊明、谢灵运、王维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中国古代诗歌当中的一种重要题材——山水田园诗,并且在各自的创作中散发出夺人的光彩。尽管田园诗和山水诗因都写景而往往并称,但却是两类不同的题材。陶渊明擅长写农村风景的田园诗,除了咏史诗和少数山水诗(如《游斜川》)外,他的诗歌主体是写隐居农村的生活、农夫和农耕:而谢灵运、王维皆善于写自然风景的山水诗,写其主体对山水客体的审美,经常和行联系在一起。下面我们对三家诗人的创作做一简要比较:
1.从生活地位,个性来看陶渊明虽出身于贵族后裔(曾祖陶侃曾任晋朝大司马,祖父做过太守),但到陶渊明时,其家已沦为“瓶无储粟”的庶族寒门,在东晋这个极度重视门阀的社会中,他尽管做了几十天县令,但始终有志不得伸,又不甘心降志辱身作军阀爪牙(要做官须投靠军阀刘裕),厌恶世俗,崇尚自然,要做上古民(又称羲皇上人),不肯改变本性以适应世俗,故与仕途决裂,安贫乐道,体现了儒家“独
善其身”的思想,同时也表现了道家“遗世独立”思想对陶渊明的影响;陶渊明亲自劳动,实践个人的社会观和人生哲学,他的田园诗是“小国寡民”思想的直接或间接的表露.有时也露出不能耀祖的无奈。他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真切地写出躬耕之甘苦,表现其淡泊名利的思想,而作为士大夫亲自参加农耕,并用诗写出农耕体验的。陶渊明是第一位;谢灵运出身于名门望族(士族),东晋名将谢玄(因淝水之战有功,受封康乐公)之孙,谢安是其曾祖,谢混是其族叔。自幼生活在山水秀丽的家乡会稽东山,吸引他去寻山涉水,为人奢豪放纵,信仰道教、佛教,而佛教精舍又大多在深山绝谷,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谢灵运门第感强烈,热衷于特权,不能忘怀于政治权势,本想作政治家,不愿作文人,但当时行伍出身的刘裕对世族压制,杀了谢混、谢赡之后,对灵运仍不放心,不予重用,将其由康乐公降为康乐县侯。灵运嫌其官小,感到非常不得志,在任也不务正业,不安职守,失意时游山玩水,永初三年作永嘉太守以后,肆意邀游山水,寄情山水,民间听讼,不复关怀。后来更干脆辞官回会稽,大建别墅,凿山浚湖,经常领着童仆门生几百人到处探奇访胜,常累日不归,排遣政治上的不满情绪,故被王导曾孙等人弹劾。但他始终一意孤行,最后被杀是咎由自取,他是一个仕途的失意者。他寄意山水,掩饰他对权位的热衷,同时又无奈地用老庄思想自我安慰,谢灵运除了山水诗,也写田园诗和表现别墅生活的诗歌,流露出怀恋祖宗的世族遗少的思想,且多是通过玄言来渲染;如果说陶渊明是主动隐逸,那么,谢灵运是借隐逸以示不满。再看盛唐山水田园诗代表作家王维,一生过着亦官亦隐亦居士的生活,可以说,是富贵不离身的隐:逸一官隐,同时还是一个虔诚的熟谙禅学的佛教徒,他早年信佛,受北禅宗的
影响较大,晚年又接近南禅宗。“欲知除老病,惟有学无生”,“晚年惟好静,万事不留心”。学无生的办法是坐禅,即静坐澄心,使身心处于虚空状态,入“无我”之境。这种由禅入定、由定生慧的精神境界和近于寂灭的心灵状态,直接影响了王维的诗歌创作,使其诗歌中呈现出一片完全摆脱尘世之累的宁静心境,同时具有空寂的境界,明净和平的趣味,淡泊而又深厚的含蕴。
2.从对待言理与禅宗方面来看陶渊明与谢灵运都谈玄,但陶渊明诗中表现得不明显,且与东晋流行的以抽象语言来谈论哲理的玄言诗有很大不同,他将生活中的体验提炼到哲学的高度,成为以发挥哲理为主要内容的作品,如《拟挽歌辞》、《形影神》,陶渊明在中国文化史上是第一位心境与物境冥一的人,为玄学人生观画了一个句号,是魏晋古朴诗歌的集大成者。而在谢灵运的主观思想中,山水往往是悟道的手段,所以他的田园诗经常前半写景,后半谈玄,拖着一条玄言的尾巴。如《登池上楼》、《石壁精舍还湖中作》等篇皆如此,灵运信仰道教、佛教,和当时庐山东林寺法师惠远有友情,思想深受其影响,在其诗中体现出他徜徉于山水之间的体道识性、舍却世俗之物累的感触。王维笃信佛教,被后人称作“诗佛”,他的禅悟是别的诗人难以企及的,与坐禅时的体验相关联,王维多写独坐时的感悟,将禅的静默观照同山水审美体验结合起来,在对山水的描绘中,折射出清幽的禅趣、禅意,从而寄托诗人的幽独情怀:“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秋夜独坐》)、“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可以说,王维的许多诗“字字入禅”,具有禅趣、禅悦、禅昧,言有尽而意无穷,传达出了禅的意蕴。
3.从意境方面来看陶渊明之诗很有意境.以写意为主,注重物我台一,情、景、事、理达到浑融一体的地步,表现出整体的自然美,如《归园田居》第一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川∞5’在这里,我们不只看到榆柳桃李中的几间草房,村落中的几缕炊烟,听见深巷的犬吠,树头的鸡啼,所有这一切还构成一种境界,它宁静安谧,淳朴自然。国学大师王国维在其名著《人间词话》中将古今诗词分为“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并且,他认为陶渊明的《饮酒》诗其五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望南山”⋯⋯“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今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这就是说,在王国维看来,写“有我之境”容易,写“无我之境”却极难;在非常难的情况下,陶渊明却做到了。而以浙江会稽永嘉为主进行山水诗创作的谢灵运不同于多写庐山的陶渊明的环境,因了自然景色的艳丽,所以诗境也富华莹澈。谢诗往往注重山水的描摹刻划,这些山水景物又往往独立于诗人性情之外的,只给人一幅幅客观的山水画面。另外,谢灵运一般较多写静态景物,很难达到陶诗那种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境界,存在着“有句无篇”的缺陷,这一点不同于陶渊明的写意。谢灵运的诗歌重在摹象佳句中表现了高超的描摹技巧:“林壑敛瞑色,云霞收夕霏”(《石壁精舍还湖中作》)、“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入彭蠡湖口》);但在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自然美之发现,应首先归功于谢灵运,虽然是描摹刻划,谢灵运的山水诗,却一方面把外物自然描述得清新可爱,秀丽怡人,具有极高的观赏性: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作者的“内心之美”及对自然美的自觉追求。习惯于写自然界的宁静景物的王维,不但学陶渊明,也学谢灵运,综合陶谢的优点,使山水诗的创作独具慧眼,从早期的图物写貌和巧为形似之言中摆脱出来,进入“神会于物”的意境创造。他的诗歌追求一种含蓄、淡雅、空灵、形神俱似的最高境界和宁静之美,素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称的王维比一般的诗人更能精确地、细致地感受到和捕捉到自然界美妙的景色和神奇的音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