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练习】《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历史人教必修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基础练习
一、单选题
1.新中国“一五”计划中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础,构筑了牢不可破、巍然屹立的新生共和国的“钢筋铁骨”。这一计划的最大特点是()
A. 优先发展轻工业
B. 优先发展重工业
C. 轻重工业同时进行
D. 优先发展高科技产业
2.如图为商务印书馆1978年12月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一个词条.它反映出当时()
A. 对“大跃进”运动有了客观认识
B. “拨乱反正”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
C. “左”倾思想影响依然比较严重
D. 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3.有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的20世纪50年代存在着两次“自毁性”的经济运动,它们指的是()
A.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B. 一五计划、人民公社化运动
C. 大跃进、农业合作化运动
D. 一五计划、农业合作化运动
4.人民公社推行后,出现了“出工一条龙,干活一窝蜂,出勤不出力,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景象。这本质上反映了()
A. 农业生产力得到提高
B. 生产关系脱离了实际
C. 农村劳动力严重缺乏
D. 社会公平基本上实现
5.“花生壳,圆又长,两头相隔十几丈,五百个人抬起来,我们坐上游东海。”这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某一地区农民的劳动号子。如果将上述劳动号子作为史料,可以用来印证()
A. “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
B. “大跃进”运动中的浮夸风
C. 人民公社欣欣向荣的气象
D. “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
6.如表是1948-1959年北京同仁堂发展态势数据。这一时期,北京同仁堂跨越式发展得益于()
同仁堂职工人数产值
1948年190 16万元
1959年539 1251.9万元
A. 公私合营
B. 计划经济
C. 国家援助
D. 抗美援朝
7.读表,表中数据主要体现了()
表一五计划主要轻工业产品产量指标
产品名称1952年产量1957年计划产量增长%
棉纱361.8万件500万件138
棉布11163.4 16372.1万匹147
食用植物油72.4万吨155.2万吨214
面粉299万吨467万吨156
盐346万吨593.2万吨171
A.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特点
B. 重点建设、兼顾民生的指导思想
C. 已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D. 农业领域的社会主义改造已完成
8.下图是我国某一时期经济建设的宣传画。它反映了当时( )
A. 人民公社的巨大成就
B. 脱离实际的浮夸之风
C. 农业科技的重大突破
D. 畜牧业生产的真实情况
9.建国初期,毛泽东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为此,我国( )
A.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 实施一五计划
C. 实现工作重心转移
D. 变革生产关系
10.1961年3月,中央正式向全国下发《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第40条规定:“要保障社员个人所有的一切生活资料,包括房屋、家具、衣被、自行车、缝纫机等,和在银行、信用社的存款,永远归社员所有,任何人不得侵犯。”此项规定()
A. 废除了人民公社体制
B. 承认了生产资料私有制
C. 扭转了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
D. 有助于克服平均主义
11.《金婚》中,女主人公文丽是一位小学老师,但是有一段时间学生“停课闹革命”,她只得暂时放下工作回家。这种情况应当发生在( )
A. 三大改造时期
B. “大跃进”时期
C. 人民公社化时期
D. “文化大革命”时期
12.“一五”期间,“坚决优先保证工业不在1949年以前建立起工业的沿海城市发展,而是再向华北、西北和华中的新工业中心”,大部分工厂“都建在离开沿海省份的城市,如湖北的武汉、内蒙古的包头、吉林的长春和四川的成都”。这说明“一五”计划( )
A. 优化工业分布格局
B. 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C. 奠定了工业化基础
D. 改变了工业落后面貌
13.“一五”计划开始实施后,城市人口以及以粮食为原料的工业逐步发展,对粮食的需求日益增大,粮食向题供应紧张。对此,我同采取的新措施是()
A. 实行统购统销
B. 发展农业合作社
C. 推行“以粮为纲”政策
D. 实行国家合同定购政策
14.下面宣传画是“为全面实现第一个五年计划而奋斗”,对该计划的意义表述正确的是()
A. 造成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B. 奠定了工业化初步基础
C. 激发广大农民建设热情
D. 新中国建设成工业强国
15.下列图片体现了我国农村生产关系调整的三个阶段。这三次调整都()
A. 遵循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B. 适应了不断变化的具体国情
C. 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
D. 坚持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原则
16.1961年2月,中共中央重新制定了进口商品的次序:“第一,粮食;第二,化肥、农药、药品、油脂;第三,用于加工成品出口的原料和化工材料;第四,政治照顾性的
物资;第五,橡胶、石油、铜、铝、钢材、尖端技术和国防所需器材、工业设备等。”造成进口商品这一次序的主要原因是()
A. 应对当时严峻的经济困难
B. 西方强化了对华经济封锁
C. 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
D. 我国工业化已经初步实现
17.1956年,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道:“我们如今发展重工业可以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少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一种是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从长远观点来看,前一种办法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少些和慢些,至少基础不那么稳固,几十年后算总账是划不来的。后一种办法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多些和快些。而且由于保障了人民生活的需要,会使它发展的基础更加稳固。”这反映出当时党的任务是()
A. 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B. 探索适合国情的建设道路
C. 争取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
D. 纠正经济建设的左倾错误
18.面对1959~1961年我国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的方针是()
A. 优先发展重工业
B. 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C.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D.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19.邓小平曾说:“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时间。”下列表述中不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 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B. 提出“持久战”的方针,发动全民族抗战
C. 通过和平赎买方式改造资本主义经济
D. 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二、材料解析题
20.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艰辛探索,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1949年3月)
材料二 1952年一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1952年=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