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当代教育心理学(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教育心理学
1、学习与教学因素:二方面:一是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二是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差异。
2、同化:同化就是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
3、顺应:顺应是指同化性的图式或结构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
4、皮亚杰心理发展阶段
1.皮亚杰对个体思维发展的解释:内容,他认为,思维或智慧的发展是整个心理发展的核心,其发展阶段最主要的特点是:阶段出现的先后顺序固定不变,每一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图式或认知结构,图式或认知结构的发展是一个连续建构的过程。过程分为四个阶段:1.感知—动作阶段(0~2岁)。主要特点是儿童依靠感知动作适应外部世界,构筑动作格式,即思维与动作密切相连。
2.前运算阶段(2~7岁),由于符号功能与象征功能的出现,思维得以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表象思维与直观形象思维成为该阶段的主导。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在这一阶段,个体的思维具有了内化性、可逆性、守恒性以及整体性等特性
4.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又称命题运算阶段,与前一段相比,其最大的特点是儿童的思维已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而着眼于抽象概念上。
5、最近发展区:指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与即
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
6、支架教学:指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
7、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阶段
8个阶段。一、信任对怀疑阶段(0-1.5岁)。二、自主对羞怯(1.5-3岁)三、主动感对内疚感(3-6、7岁)4、勤奋感对自卑感(6-12岁)5、角色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6、友爱亲密对孤独(18-30岁)7、繁殖对停滞(30-60岁)8、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60岁)以后。
8、斯皮尔曼智力二因素伦
这种理论认为,智力包括两种潜在的因素,第一种是单一的一般因素,简称G因素,这是一种假想的,被用于许多不同任务之中,单一的智力能力,影响个体在所有智力测验中的表现。第二种是特殊因素,简称S因素,这些因素只影响个体在某一种能力测验中的表现。
9、流体智力:需要较少的专业知识,包括理解复杂关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0、晶体智力:从社会文化中习得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应用的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的能力。
11、认知风格:指个体感知、记忆、思维、问题解决、决策以及信息加工的典型方式。主要特征是:持久性和一致性。认知风格与学生的个性相关,而且与学生的情感和动机特征等联系在一起。几种常见的认知风格:
1)、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
2)、反思型和冲动型
3)、整体性和系统性
4)、深层加工和表层加工
12、学习:学习指给予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者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变化的过程
13、学习的分类:
1)依据学习内容①知识学习②技能学习③策略学习④道德品质学习
(2)依据学习方式①接受学习②发现学习
(3)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①机械学习②意义学习
14、大脑特异化:不同脑区执行特定的功能的性质.
15、关键期只在此期间,脑对某种类型的信息输入会产生反应,即在该时期,容易出现和
培养儿童的某种能力,过了这个时期就难以形成。
15、经典条件作用:一个新刺激代替另一个刺激与自发的生理或情绪反应建立联系。
16、操作性条件作用:有意义行为因其后果而增强或减弱的学习。
17、强化:是一种操作,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18、惩罚:能够减弱行为或者降低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
19、强化程式:是指反应受到强化的时机和频次。强化程式可以分为连续强化程式与间隔强化程式。
20、连续接近:将目标行为分解成一个个小步子,每完成一个小步就给以强化,直到获得最终目标。
21、桑代克的学习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22、替代学习:通过观察别人而进行的学习。
23、替代强化: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的强化。
24、认知结构:是指人关于现实世界的内在的编码系统,是一系列相关联的非具体的类目,它是人用以感知,加工外界信息以及进行推理活动的参照框架。
25、发现学习:指学习的主要内容为直接呈现给学习者,只呈现了有关线索或例证。
26、接受学习:由教师引导学生接受事实意义的学习,学习的主要内容基本上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是概念的同化过程,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
27、有意义学习(奥苏贝尔提出):指在学习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能够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
28、上位学习:指新概念,新命题具有较广的包容面或较高的概括水平,新知识通过把一系列已有的观念包含于其下而获得意义。
29、下位学习:指将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低的新概念或命题归属到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高的适当概念或命题之下,从而获得新概念或新命题的意义。
30、先行组织者:先于某种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引导性学习材料,用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有效同化,理解新的学习内容。
31、建构主义:一种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
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常常是在社会文化互动之中完成的。
32、非结构性知识经验:生活中比较复杂的知识,不是简单回答就能理解解决的知识。
33、高级知识获得:对于某一知识主题的高级学习阶段,学习者需要把握概念的复杂性,形成深刻的、灵活的知识理解,并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34、随机通达教学: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要在不同时间多次进行,每次的情境都是经过改组的,而且目的不同,分别着眼于问题的不同侧面。
35、认知学徒:知识经验较少的学习者在专家的指导下参与某种真实性的活动,从而获得与该活动有关的知识技能。
36、情境性学习:在情境化的活动中完成的学习,它包括四个基本特征:真实的任务、情境化的过程、真实的互动合作和情境化的评价方式。
37、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并不完全成正比,学习动机存在一个最佳水平,即在一定的范围内,学习效率随学习动机增大而提高,直至达到学习动机最佳强度而获最佳,之后随学习动机强度的进一步增大而下降。而且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效果之间的这种关系因学习者的个性、课题性质、课题材料难易程度等因素而异。
38、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的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自我效能感最早是由班杜拉提出的。
自我效能感具有下述功能:
1 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
2 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
度,3 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4 影响活动时的情绪。
自我效能感的的形成因素:
1 直接经验,
2 替代经验,
3 言语说服,
4 情绪的唤起。
39、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是一种力求成功并选择朝向成功目标的活动的一般倾向。
40、动机的期望-价值理论:指趋向成功的动机乃是成就需要,对行为成功的主观期望概率以及取得成就得诱因值三者乘积的函数。
41、自我决定:自我决定是一种关于经验选择的潜能,是在充分认识个人需要和环境信息的基础上,个体对行为所作出自由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