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稿.

关于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思考

邹进文”

摘要:“双一流”建设将极大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只有厘清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内涵和二者的关系,才能更好地进行“双一流”建设

和加强本科教育。学科是知识的集成,是知识体系;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平

台,是广义的课程体系。学科与专业既要一体化建设,又要采取不同的政策

措施,以促进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

2017年9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正式公布了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一时间,学科建设成为高校关注的热点和焦点。2018年6月,教育部在成都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将本科教育置于最优先的地位,强调以本为本。以上举措,极大地促进了中国高校的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但在实践中,有些高校对于如何处理学科建设与本科教育基本组织形式的专业建设的关系存在偏颇之处。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内涵是什么?它们是什么关系?这是当前高等教育亟待冷静思考与认真谋划的问题。

本文拟就学科与专业的关系做一些不成熟的探讨。主要介绍三个方面的问题:什么是学科,什么是专业,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系。

一何谓学科

人类在进行文明的创造中不断进行各方面知识的积累,构建起各种知识体系,这种知识体系就是学科。据考证,汉语“学科”一词最早出现于宋代。北宋欧阳修等编的《新唐书》载:“自杨缩、郑余庆、郑覃等以大儒辅政,议优学科,先经谊,黜

*邹进文,男,湖南益阳人,经济学博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高等教育评论(2019年第1期第7卷)

进士,后文辞,亦弗能克也。”⑷这里的“学科”指学问的科目门类。孙光宪编的唐五代笔记小说集《北梦琐言》载:“咸通中,进士皮日休进书两通:其一,请以《孟子》为学科。”这里的“学科”指科举考试的学业科目。20世纪上半叶,在西学东渐中,中国以“学科”一词,对译英语“discipline”“subject”等词。与许多中国古代汉语词语(如经济)的词义发生根本性变化不同,古代的“学科”一词的词义并未发生根本性转变,基本上与知识体系相似。这反映出中国学科体系发展的历史悠久性。

(-)中国学科分类简史

作为知识体系的学科,其演进与人类文明的进步紧密相关,每一个时代都有与这个时代相适应的学科体系。在中国,学科分类的历史大体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是古代农耕文明时代的学科分类。

中国古代从唐代开始就将学科分为四大部分:经、史、子、集。

经部的内容主要是政治、道德规范、教化等,它是国家立国的指导思想,科举考试亦主要考査经书的内容。中国经部的著作有其演变的历史过程,经书是慢慢增加的,由汉代的五经(《诗》《书》《礼》《易》和《春秋》)发展到宋代的十三经(增加了《论语》《孟子》《孝经》和《尔雅》,《礼》扩充为《周礼》《仪礼》和《礼记》,《春秋》扩充为《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和《春秋穀梁传》)。由于汉代以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些经书都是儒家经典。

史部的内容是各种类型的史学著作,中国是一个十分注重历史的国家,历代官私史乘汗牛充栋。这些史学著作有的是按年代顺序编的编年体著作,有的是以事件为纲编的纪事本末体著作,史部著作中最著名的是清乾隆年间诏定的二十四史。

子部内容为诸子百家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反映了中国古代文明包括自然科学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举凡数学、天文历法、医学、艺术、阴阳五行等方面的著作均属子部。

集部为文学著作,集中体现中国古代文学的成就,包括小说、诗歌、戏剧等方面的作品。农耕文明时代,生活节奏缓慢,文人雅士浪漫悠闲,文学成就辉煌,唐诗、宋词、元曲不断开拓中国古代文学的新境界。

第二阶段是中国近代的学科分类。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了由农耕文明向近代工商业文明不断转型的过程,随着近代工商业文明的发展,立足于农耕文明时代的经、史、子、集的学科分类方法不适合新的工商文明时代。

清朝末年,中国在教育近代化的过程中,借鉴西方,引进西方近代学科分类体系。1904年1月清政府颁行《奏定学堂章程》,这是中国历史上颁布的第一个近代教育法规,它将中国大学堂分为经学科、政法科、文学科、商科、格致科、工科、农科和医科八科,格致科即理科。从此,“四部之学”演变为八科之学,四部之学仅保留—2—

关于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思考

作为国家立国指导思想的经学科,反映了清末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价值取向。中国历代重农抑商,商人地位低下,甚至商人的子女都不能参加科举考试,商科的设立是中国近代工商文明发展在学科分化领域中最显著的表征之一。

民国初年北洋政府颁布的学制取消了经学科,将大学分文、理、法、商、医、农、工等七科,基本延续了清末学科分类的做法,成为民国时期大学学科设置的基本依据。

第三阶段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学科分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按照苏联模式对高等学校进行了大规模的院校调整,以适应计划经济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当时主要是对综合大学进行拆分,按国民经济的部门设立各种单科性大学。至于学科目录,并没有对民国时期的学科分类做大的调整。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学科目录经历了四次调整。第一次是1983年,将学科分为10个科目:文学、理学、法学、农学、工学、医学、经济学、哲学、教育学、历史学。民国时期,经济学归于法学科,这次学科目录调整将经济学从法学科中独立出来并取消商科,商科的有关学科归于经济学科,同时增加了教育学、哲学、历史学。第二次调整是1990年,增加了军事学。第三次是1997年,增加了管理学。第四次是2011年,增加了艺术学。所以,目前中国共有13个学科门类。

(-)学科建设

学科是知识的集成,是知识体系。学科建设重在知识的保护、传承和创造,创造知识的能力是衡量学科水平高低的最重要的标准,创造能力越高,学科水平越高。学科水平决定了学校的层次,学科水平越高,学校的层次也越高。国际上各种类型大学的划分,大体上是以学科发展水平为主要依据进行的。因此,建立一流大学的核心是建立一流学科。国家的“双一流”建设,理所当然是以学科建设为中心展开的。

学科建设应主要着力于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凝练学科建设方向。学科建设不可能无所不为,而是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为什么要这样?主要是学校学科建设受资源约束。无论是公立大学还是私立大学,其资源是有限的,即使是有强大财力支撑的一流大学,也没有办法把所有的学科建成一流学科。高水平一流学科建设需要巨额投入,特别是需要优厚待遇延聘一流师资。任何大学都不可能把所有的学科建成世界一流学科,凝练学科发展方向是非常重要的,每个大学都要有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学科。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大学发展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二,聚集学科人才。知识的创造是靠一流人才完成的,人才是立校之基,是一流学科建设最稀缺的资源。正因如此,1931年,梅贻琦先生在就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演讲中就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古今中外的著名教育家莫不是以尊重人才著称于世的。建设一流大学,要围绕有竞争力的学科引进一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