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复习资料(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地悲剧是指如果一种资源没有排他性的所有权,就会导致这种资源的过度使用。

公地悲剧是哈丁于1968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公地悲剧》中提出的。

哈丁说:“在共享公有物的社会中,每个人,也就是所有人都追求各自的最大利益。

这就是悲剧的所在。

每个人都被锁在一个迫使他在有限范围内无节制地增加牲畜的制度中,毁灭是所有人都奔向的目的地。

因为在信奉公有物自由的社会当中,每个人均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

公有物自由给所有人带来了毁灭。


有限理性
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无论是个人决策还是群体决策,大多数都是发现和选择满意方案的过程;只有在非常例外的情况下,才是发现和选择最优方案的过程。

这并不是因为决策者头脑糊涂,一个富有理性的人,如果能够同样顺利求优的话,就不会止步于满意;如果能够做到最好,就不会安于次好或比较好。

但现实世界复杂多变,客观条件充满局限,人们根本无法求得最优解和准确解,不得不转而求其次,寻求足够好的解。

群体狂想症
在决策小组中存在一种寻求一致的行为模式,这种现象在面对面进行问题讨论的时候表现得更为明显。

小组成员趋向于怎样更好地达成一致,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这方面了,从而忽略了如何去寻求更好地解决问题的方法。

布里丹毛驴效应
从决策思维的角度来说,当几种选择方案具有同等的吸引力时,它本应当是最容易作出决定的。

因为无论选中哪一个都会带来愉快的结果。

但是为什么这样的决定又如此艰难呢?问题就在于决策者不得不放弃一个很有吸引力的选择。

一般来说,一旦决策者知道自己将获得某种利益或某样东西时,方案的吸引力就会发生递减;而一旦要放弃某种利益或某样东西时,方案的吸引力就会发生递增,选择的烦恼会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

霍布森选择:没有选择的选择
霍布森选择其实就等于告诉顾客不能挑选,所以,意思是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

邦尼人定定律
人与人的合作不是人力的简单相加。

人不是静止的物,而是方向不同的能量,相互推动时自然事半功倍,相互抵触时则一事无成。

邦尼人定定律首先反映在合作者之间的负面作用上。

这种负面作用一方面表现在相互推诿上,另一方面表现在相互掣肘上。

邦尼人定定律其次强调了一个重要的道理,即合作产生力量,协调是提高合作效率的不二法门。

法益均衡
比例原则,是指行政主体实施行为应兼顾行政目标的实现和保护相对人的权益,如果行政目标的实现可能对相对人的利益造成不利的影响,行政权力的行驶除了有法律依据这一前提外,行政主体还必须选择对公民侵害最小的方式进行,即把这种不利影响限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和限度之内,二者要保持适当的比例。

证实偏差
当人们确立某一个信念或观点时,在收集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过程中,他们有一种寻找支持这个信念(观点)的证据的倾向,也就是说他们会很容易接受支持这个信念(观点)的信息,而忽略那些否定这个信念(观点)的信息,甚至还会花费更多的时间(资源)设法贬低和攻击与他们看法相左的观点。

差别原则:最少受惠者最多得益
一个社会的公平状况主要取决于这个社会中生活处境最差的那一部分人。

社会和
经济的不平等性可以存在,但必须基于这样一个前提,即最大限度地使先天有利条件最少的那部分人受益,只有如此,他们才可能服从和接受这种社会差别的存在。

公共政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导向功能
公共政策作为规范公众行为的社会准则,其对公众行为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这种引导既包括行为的引导也包括观念的引导,它告诉人们应以什么为标准,应该做哪些事和不该做哪些事。

这种行为的引导必然对人的观念变化带来影响,这种影响在社会变革时期表现得尤为明显,这是因为人的观念变化在这一阶段有着强烈的动机需求。

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具有两种作用方式,一是直接引导,二是间接引导。

比如,我国改革开放后的农村政策直接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而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大量流入,必然对城市居民的工作与生活带来影响,起到了农村经济政策间接导向的作用。

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从作用结果看,既有正向功能也有负向功能。

所谓正向功能是指政策对事物发展方向的正确引导,体现了公共政策与事物发展规律的协调一致。

(所谓负向功能是指对事物发展方向的错误指导,表现了公共政策与事物发展规律的冲突和矛盾)
2.管制功能
为避免影响社会良性运行的不利因素出现,公共政策就要发挥对目标群体的约束和管制功能。

这种功能往往通过政策的有关条文规定明确地加以表现,通常采取两种途径达到这一目标。

(1)积极性管制。

政策条文的规定突出正激励原则,即对某种行为加以物质或精神方面的奖励,以刺激这种行为重复出现的频率,从而达到减少其反向
行为的目的。

(2)消极性管制。

政策政策条文的规定突出负奖励原则,即对某种行为加以物质或精神方面的惩罚,以抑制这种行为重复出现的可能,从而达到有效管
制的目的。

3.调控功能
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是指政府运用政策手段对社会关系中出现的利益冲突进行
调节与控制。

政策的调控作用主要体现在调控社会各种利益关系方面。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有着不同的利益需求,而且表现在阶段性的特征,利益的差别使冲突不可避免。

为了平衡这种矛盾,保持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作为政府重要管理手段的公共政策需要承担起调控社会利益关系的重任。

4.分配功能
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分配是公共政策的本质特征。

人的利益需要时不同的,而社会资源却是有限的,因此,政策对利益的分配不能从中获取利益或损失了原有的利益。

政策的这种利益分配功能对社会的良性运行和稳定发展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

公平政策应如何体现社会公平p48
绝对公平恐怕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实现绝对公平也是不可能的。

但是,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却是可能的,而共识的形成往往需要政策制定者的必要解释。

他们应该告诉人们,现行政策的公平依据的是哪一条标准和理由,这些是不难做到的。

政策制定者的解释如果能够获得公众最大的认同,就算是达到了最大可能的公平。

(百度)公共政策的分配功能中体现,即分配与公平。

把维护社会公平提高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健全的制度保障社会公义。

目标群体为什么会对某种政策产生认同
目标群体之所以能够接受和服从某一项政策,通常有下述几个方面的原因:
1.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所谓社会政治化是指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政治观念的树立(对国家、政党、制度、权威、意识形态、权利义务的认识)和政治行为模式的形成(遵纪守法、拥护社会制度等)。

任何国家都会设法通过家庭、教育、传媒等渠道促成人们的政治社会化。

2.传统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制约
政策往往会对目标群体思想和行为的改变提出一定的要求,其变化幅度的大小早很大程度上影响目标群体对政策的接受和服从。

时间的塑造和历史的熏陶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要想快速改变这些习惯模式是极为困难的。

3.对公平过程的看法
根据社会心理学的公平过程理论,当人们确认程序的公正性之后,他们甚至能够接受这个程序带给自己的不利结果。

所以真正把程序做公平了,事情就好办多了。

4.对成本收益的权衡
目标群体对某项政策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对利益得失的判断。

如果他们认为接受此项政策比不接受此项政策所受的损失要大,就会采取抵制的态度。

5.对大局或整体的考虑
虽然人是经济人,但也是社会人,他们不仅会从成本和收益角度考虑问题,而且
还会从整体和大局角度进行判断。

如果他们认为某项政策从整体上看是合情合理的,是照顾大局的,那么即使牺牲一些个人和小集团利益、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他们往往也能够顾全大局,从长远考虑,接受和服从该项政策。

6.避免受到惩罚
公共政策的权威性是不争的事实。

如果没有强制力做依托,政策就难以得到贯彻执行。

作为利益分配与调节杠杆的公共政策,不可避免的会触动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

如果没有一定的惩罚措施,他们很可能就会去做违背政策的事情,人们有时候会因为畏惧惩罚而接受和遵从政策。

7.环境条件的变化
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会产生“振动效应”。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客观条件的改变,人们的主观认识也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变化。

一项最初不受欢迎的政策可能逐渐被人们理解并接受;一项最初深受拥护的政策中可能逐渐被人们认清并抵制。

目标群体为什么会对某项政策产生抗拒心理
目标群体之所以产生政策认同障碍,,其原因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合法性危机
合法性危机的典型表现就是被统治者视为“合法”事物反被统治者认为“非法”,这种民众与政府权威之间的冲突无疑会导致合法性基础的动摇。

一旦出现合法性危机,作为政府权威“代言人”的公共政策自然会在目标群体中产生认同障碍。

2.缺乏对政府官员的信任
在任何一个社会中,倘若人们缺乏必要的相互信任,社会运行成本必然会大幅度增加。

对目标群体而言,对政策执行者的不信任会通过态度泛化机制向其传递的政策信息投射,即所谓的“爱屋及乌,恨屋及乌”。

3.社会心理负担过大
社会心理承受力主要是指公众心理对社会刺激所能接受的程度,更多表现为社会成员对社会变革和政策措施的心理适应能力和心理反应程度,即对心理压力的承受能力。

理解能力:越是理解的内容,越能够被接受,其与心理承受力成正比关系。

应激能力:面临突发和意外情况时的情绪自控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

耐压能力:亦称挫折忍耐能力,具有明显的弹性特征。

平衡能力:情感上不能接受,但理智上可以接受,沟通中的消极反应在行为中得到补偿,这种心理的平衡是一种重要的能力。

政策变革如果超出了人们的心理承受力,政策认同障碍必然会出现,即所谓不能承受之重。

4.政策自身存在缺陷
政策自身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从而使政策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受到公众质疑。

精英主义有哪些基本观点
1.社会分化成掌权的少数人和无权的多数人,少数人掌握社会价值的分配权,多数人参与不了公共政策的决定。

2.作为统治者的少数人并非是作为统治者的多数人的代表。

精英人物主要来自经济地位较高的社会阶层。

3.从被统治者的非精英阶层进入统治者的精英阶层,这个变化过程一定是缓慢且持续的,从而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并避免革命的发生。

在非精英阶层中,只有那些能够接受精英阶层共同观念的人才可能被允许进入统治精英的行列。

4.在社会制度的基本价值观和维护这一制度的发展方面,精英阶层表现出看法的
一致性。

比如在美国,精英集团在私有财产、有限政府、个人自由等所谓的大是大非问题上观点完全一致。

5.公共政策所反映的不是大众的要求,而是政治精英的主要价值观。

公共政策的变化一定是渐进性的,而非革命性的。

6.精英是活跃的,公众是麻木的,二者信息严重不对称。

前者对后者的影响远远大于后者对前者的影响。

公民个人如何推动政策议程的建立
从某种意义上讲,很多具有公共性质的问题都是由私人问题而引发的。

将自己的问题告知公众和媒体,或将与之有类似看法的人组织起来,掀起一场群众运动,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抗议,或以正当形式展开对话并提交政策议案。

非正式关系在政策议程建立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什么是政策合法性
合法性是指某种政治统治或政治权力以及实施措施能够让被统治者群体和个人认为是合理正当的和符合道义的,从而能够加以认可和服从的能力及属性。

广义的政策合法性
所谓具有合法性的政策就是能够被公众认可、接受、遵从和推行的政策,而使政策能够逐渐被公众认可、接受、遵从和推行的过程就是政策的合法性过程。

狭义的政策合法性
合法的决策主体:决策组织的组建及其享有的权力是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是由国家权力机关或上级国家机关授予的。

合法的政策程序:程序之所以重要,主要是因为它是规范决策组织行为的有效途
径。

如果没有程序做保证,公共政策的制定很有可能演变成随机性行为,使个人或少数人的意愿凌驾于组织目标之上。

对程序做出必要的规范,使之符合法律的要去,以更多、更好、更完善的形式合理抑制可能产生的实质的不合理。

合法的政策内容:政策内容的合法性主要是指政策应与国家宪法和现行法律相一致,在内容上不发生抵触。

不仅要符合有关的法律原则,而且要符合法律的具体规定。

阶梯效应应对政策有什么启示
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一个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人拒绝难以做到的或违反意愿的请求是很自然的,但是他一旦对于某种小请求找不到拒绝的理由,就会增加同意这种要求的倾向;而当他卷入这项活动的一小部分后,便会产生自己是关系社会福利者的自我认知和处理态度。

这时如果他拒绝后来的更大要求,就会出现认知上的不协调,于是恢复协调的内部压力就会使他继续干下去或做出更多的帮助,并使暂时态度改变为持久态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