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室内音质设计(2)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 室内音质设计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室内音质评价标准 大厅容积的确定 体型设计 混响时间设计 电声系统设计
第三节 体型设计 ——直接关系到直达声分布;反射声空间和时间分布; 是否有声缺陷。 ——体型设计是厅堂音质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体型设计的方法 ——几何声学法(声线法)又称虚声源法。 由于大厅堂尺寸远远大于波长,主要考虑声反射,故大 厅堂可用几何声学法进行体型设计。几何声学法考虑声反射, 忽略声音波动性(声绕射)。将大大简化分析工作且很大程 度上符合实际。
一 次 反 射 声 均 匀 分 布 的 顶 棚 形 式
北京师范大学音乐厅 (顶棚与侧墙设计)
(三)争取扩散(sound deffusion)反射:声场分布均匀 室内的柱子、灯具、各种凹凸起伏的装饰对声波都有扩散效 果。精心设计的扩散体应是室内装修设计的—部分。形式可根据 装修效果确定。最简单的扩散体形有三角柱体、半圆柱体等。 1、扩散体尺度与材料: 1)尺度: 扩散体的宽度和厚度与声波波长比较应满足的要求。 a=220/f 2)材料:密实 2、交叉布置吸声材料 3、房间内无规则悬吊扩散体(如同混响室) 4、二次剩余扩散体GRD:德国施罗德提出 b>0.15a(与后面公式一致)
声 影 区 进 深 与 开 口 高 度 的 比 例
4、声染色 (sound coloration) 声染色:由于共振频率的简并会出现声染色。 (低频) 由于大房间的共振频率数目较多,容易分布均匀, 故大房间可不考虑声染色现象。 混响时间越短,声缺陷越明显
上海大剧院观众厅
音乐厅
剧院
多功能厅、礼堂
3、声影区(shadow zone) 观众席较多的大厅,一般要设眺台,以改善大厅后部观众 席的视觉条件,如眺台下空间过深,则易遮挡来自顶棚的反 射声,在该区形成声影区。 (1)出现部位:楼座眺台下部 (2)出现原因:眺台过深 (3)危害:眺台下响度不足 (4)防止措施:控制眺台开口比即开口高度H和深度D的 比例 多功能厅:D≤2H;音乐厅:D≤H 眺台下顶棚应可能向后倾斜,使反射声落到眺台下座席上
某教室、讲堂
某演播室
体育馆
小结:室内音质设计(2) 重点:厅堂音质设计中体型设计的原则;与体型 设计有关的音质缺陷及防止。 难点:厅堂音质设计中体型设计内容及声线分析 法。
平面形状
观众席设楼座和地面起坡
(二)争取与控制好近次反射声,以保证近次反射声的分布。 近次反射声又称前次反射声或早期反射声,指直达声后 50ms内到达的反射声。——对于增加直达声的响度和提高清 晰度都有重要作用。 争取较多的早期反射声并使其均匀分布,是厅堂体型设 计中的重要内容。 体型设计应争取和控制早期反射声,可利用几何声学作 图法,可检验大厅反射声分布及延迟时间,或进行大厅反射 面设计。(顶棚剖面和侧墙反射面设计)
小 于 1、缩短直达声传播的距离 35 直达声的强度随传播距离而衰减——确定厅堂平面形 米 状时,不要把听众席拉得太长。——控制纵向长度 如—个矩形平面的厅堂,不如一个容纳同样人数的扇 形大厅能使观众更接近声源; 当一层平面的听众延伸得太远时,可将部分听众设置 在二层或三层楼座,以保持较小的直达声传播距离。 1500座以 上设楼座
2、声聚焦:凹曲面(如弧形墙面、穹顶等)使声场分布不均 匀的现象。 1)出现部位: 弧形墙面、凹顶棚前空间的某个区域 2)防止措施: (1)控制圆弧形半径R与高度 h,应使h很大于R; (2)凹曲面上强吸声,通过减弱反射声强度来避免声聚焦; (如空间吸声体) (3)在凹曲面下悬挂扩散反射板。
顶棚形状呈圆弧形状——易产生声聚焦及增加混响时间。北京地区某 车间剖面图,车间总面积880m2,容积4000m3,屋顶为双曲扁壳结构,横 向三跨,纵向六跨。 由于建筑设计时未考虑声学问题,造成混响时间过 长(18.7s)及声聚焦缺陷,致使车间内面对面讲话难以听清,交流十分不 便,因此不得不投入巨大物力、财力进行声学改造——悬挂空间吸声体。 ——建筑设计与建筑声学设计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必须同时考虑, 才能获得理想效果。
1、体形的确定方法:几何声学法(声线法,又称虚声源法) 目前厅堂音质设计初期最常用的方法一般将声源配置 在演员主要表演区——距大幕线2~ 3m,离舞台面1.6m。 把听众席区域AB和在台口处顶棚起始点P按建筑设计要求 确定(P点按便于获得早期反射声来确定 点按便于获得早期反射声来确定)就可求出从台 点按便于获得早期反射声来确定 口开始的一次反射面的倾斜角度,以使反射声分布于整个 AB区域。
扩散体尺寸 如f=100Hz,其有效扩散体尺寸为:a大于等于2.2m; b大于等于0.33m;
达到声扩散的途径
声扩散做法
(四)消除声缺陷:与体型设计有关的声缺陷 1、回声(echo generation)、多重回声(颤动回声)(flutter echo) 1)回声: (1)产生条件:2个条件缺一不可 强度和大小大到足以和直达声相比较的反射声; 时差大于50ms的反射声。(强度小无害,时差小于 50ms有益) (2)出现部位:舞台、乐池、观众厅前区能听到回声 (3)产生部位:前部天花、楼座栏板、后墙 (4)防止措施: 前部天花:吸声、扩散、控制高度; 楼座栏板:吸声、改变倾角; 后墙:吸声、扩散、改变后墙天花的倾角。
2)颤动回声(多重回声):一连串回声 (1)定义:声波在特定界面间的往复反射所产生,声源位 于两平行界面间。声源位于吸声较强的舞台,观众席里又布满观 众,不易发生颤动回声。 (2)出现部位:平行墙面间,且声源位于两平行界面间。 (3)产生原因:(体育馆建筑)声源与接收点(观众)在 同一空间;墙面硬反射。 (4)防止措施:墙夹角大于5°;吸声、扩散。
几何作图法
1、平面设计: 、平面设计: 基本平面形状 (1)矩形(窄长形平面) 当规模不大时,由于平面较窄,侧墙一次反射声能较均匀 地分布于大部分观众席。 当规模较大时,侧向反射不利,可利用台口(前部侧墙) 进行改进(倾斜)八字形使之成为钟形平面。 (2)扇形平面 特点:前区具有相当大部分座位,缺乏来自侧墙的一次反射 声,来自后墙的反射声则很多,且弧形后墙易形成声聚焦; 但可使大部分座位靠近舞台布置。多用于剧场、会场(表演性) 的厅堂。 改进:利用顶棚给多数观众席提供一次反射声;侧墙可以 做成折线形,以调整侧向反射声方向;后墙宜扩散或吸声处理 以消除声聚焦。
几何作图(1)
首先,自S和A分别引直线经过P,求SP和AP延长线夹角 的等分线,该等分线向右的延长部分即为所求的顶棚倾斜面。 在AP延长线上,量SP等长,得到虚声源S’,连接S’B与已求 出之分角线交于Q, PQ即为所需长度。 为使大厅后部座席有更多的一次反射声,如同图中CB区 域,可由Q继续用同法作图,连CQ线并延长,求出CQ延长线 与SQ夹角的等分线,进一步找到虚声源S”,连S”B与等分线 交于R,则QR即为可使声音反射到CB区域的反射面。
(3)六边形平面 第一次反射声易沿墙反射,厅中部缺乏一次反射声。 改进措施同扇形即改变侧墙倾角。 (4)圆形或椭圆形平面 第一次反射声易沿墙反射,厅中部缺乏一次反射声; 弧形墙面易形成声聚焦。 改进:把侧墙做成锯齿形,使反射声达到中前部;后 墙宜扩散或吸声处理以消除声聚焦。 建筑师外部可保持所需建筑形状,内部空间根据声学 设计。
平 面 形 状 及 声 学 处 理 方 法
2、剖面设计(顶棚设计)——声场分布均匀 通常将台口附近的吊顶、墙面做成定向反射面。一方面, 同样的面积靠近台口可反射更多的声能;另一方面,台口附 近的反射面能把声音反射到观众厅的前区。 观众厅的中后部可适当做扩散处理,或根据造型要求灵 活设计,只要不造成声缺陷就可。 反射面应用较厚重、坚硬的材料,如钢板网抹灰等。尺 寸应足够大,较小方向尺寸至少大于反射声波的波长,如要 有效反射200Hz以上声波,宽度不能小于1.7m。
(一)充分利用直达声,以保证直达声到达每个观众。 直达声对响度和清晰度有最重要的作用,应尽可能地从 体型设计上考虑充分地利用直达声。 对厅堂音质设计而言,体型设计首先应使直达声不受遮 挡,能到达每一位观众。要考虑到声源的指向性,大厅不宜 过宽,特别是大厅的前部不宜过宽。大厅地面应有足够升起, 以避免过度掠射吸收及观众的相互遮挡。一般能满足视线要 求也就能满足声学要求。
几何作图(2)
几何作图(3)
二、体型设计的原则 当大致地确定了大厅的有效容积后,将进行大厅体 型设计——音质设计的重要方面,对确保大厅音质具有 决定性的作用。 大厅体型设计主要包括直达声、近次反射声的控制 和利用;声扩散和防止音质缺陷等。 设计中常会遇到许多建筑功能与艺术处理上的矛盾。 因此,必须掌握确保音质的基本准则,结合建筑设计各 专业的要求灵活而又细致地加以贯彻。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2、避免直达声被遮挡和被听众掠射吸收 直达声被厅堂的柱子、栏杆、前排听众所遮挡、高中 频声能会损失很多,应当避免。 但如果听众席地面起坡太小,直达声从声源掠过听众 的头顶到达后部听众,声能将被大量吸收。因此前后排座 位升起应不小于100mm。——起坡 3、适应声源的指向性 声源所发的高频声指向性很强,为了保证清晰度和 音色的完美,厅堂的平面形状应当适应声源的指向性。使 听众席不超出声源的前方140°夹角的范围。——长的平 面比扁宽的平面有利。
第三节 体型设计 ——直接关系到直达声分布;反射声空间和时间分布; 是否有声缺陷。 ——体型设计是厅堂音质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体型设计的方法 ——几何声学法(声线法)又称虚声源法。 由于大厅堂尺寸远远大于波长,主要考虑声反射,故大 厅堂可用几何声学法进行体型设计。几何声学法考虑声反射, 忽略声音波动性(声绕射)。将大大简化分析工作且很大程 度上符合实际。
一 次 反 射 声 均 匀 分 布 的 顶 棚 形 式
北京师范大学音乐厅 (顶棚与侧墙设计)
(三)争取扩散(sound deffusion)反射:声场分布均匀 室内的柱子、灯具、各种凹凸起伏的装饰对声波都有扩散效 果。精心设计的扩散体应是室内装修设计的—部分。形式可根据 装修效果确定。最简单的扩散体形有三角柱体、半圆柱体等。 1、扩散体尺度与材料: 1)尺度: 扩散体的宽度和厚度与声波波长比较应满足的要求。 a=220/f 2)材料:密实 2、交叉布置吸声材料 3、房间内无规则悬吊扩散体(如同混响室) 4、二次剩余扩散体GRD:德国施罗德提出 b>0.15a(与后面公式一致)
声 影 区 进 深 与 开 口 高 度 的 比 例
4、声染色 (sound coloration) 声染色:由于共振频率的简并会出现声染色。 (低频) 由于大房间的共振频率数目较多,容易分布均匀, 故大房间可不考虑声染色现象。 混响时间越短,声缺陷越明显
上海大剧院观众厅
音乐厅
剧院
多功能厅、礼堂
3、声影区(shadow zone) 观众席较多的大厅,一般要设眺台,以改善大厅后部观众 席的视觉条件,如眺台下空间过深,则易遮挡来自顶棚的反 射声,在该区形成声影区。 (1)出现部位:楼座眺台下部 (2)出现原因:眺台过深 (3)危害:眺台下响度不足 (4)防止措施:控制眺台开口比即开口高度H和深度D的 比例 多功能厅:D≤2H;音乐厅:D≤H 眺台下顶棚应可能向后倾斜,使反射声落到眺台下座席上
某教室、讲堂
某演播室
体育馆
小结:室内音质设计(2) 重点:厅堂音质设计中体型设计的原则;与体型 设计有关的音质缺陷及防止。 难点:厅堂音质设计中体型设计内容及声线分析 法。
平面形状
观众席设楼座和地面起坡
(二)争取与控制好近次反射声,以保证近次反射声的分布。 近次反射声又称前次反射声或早期反射声,指直达声后 50ms内到达的反射声。——对于增加直达声的响度和提高清 晰度都有重要作用。 争取较多的早期反射声并使其均匀分布,是厅堂体型设 计中的重要内容。 体型设计应争取和控制早期反射声,可利用几何声学作 图法,可检验大厅反射声分布及延迟时间,或进行大厅反射 面设计。(顶棚剖面和侧墙反射面设计)
小 于 1、缩短直达声传播的距离 35 直达声的强度随传播距离而衰减——确定厅堂平面形 米 状时,不要把听众席拉得太长。——控制纵向长度 如—个矩形平面的厅堂,不如一个容纳同样人数的扇 形大厅能使观众更接近声源; 当一层平面的听众延伸得太远时,可将部分听众设置 在二层或三层楼座,以保持较小的直达声传播距离。 1500座以 上设楼座
2、声聚焦:凹曲面(如弧形墙面、穹顶等)使声场分布不均 匀的现象。 1)出现部位: 弧形墙面、凹顶棚前空间的某个区域 2)防止措施: (1)控制圆弧形半径R与高度 h,应使h很大于R; (2)凹曲面上强吸声,通过减弱反射声强度来避免声聚焦; (如空间吸声体) (3)在凹曲面下悬挂扩散反射板。
顶棚形状呈圆弧形状——易产生声聚焦及增加混响时间。北京地区某 车间剖面图,车间总面积880m2,容积4000m3,屋顶为双曲扁壳结构,横 向三跨,纵向六跨。 由于建筑设计时未考虑声学问题,造成混响时间过 长(18.7s)及声聚焦缺陷,致使车间内面对面讲话难以听清,交流十分不 便,因此不得不投入巨大物力、财力进行声学改造——悬挂空间吸声体。 ——建筑设计与建筑声学设计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必须同时考虑, 才能获得理想效果。
1、体形的确定方法:几何声学法(声线法,又称虚声源法) 目前厅堂音质设计初期最常用的方法一般将声源配置 在演员主要表演区——距大幕线2~ 3m,离舞台面1.6m。 把听众席区域AB和在台口处顶棚起始点P按建筑设计要求 确定(P点按便于获得早期反射声来确定 点按便于获得早期反射声来确定)就可求出从台 点按便于获得早期反射声来确定 口开始的一次反射面的倾斜角度,以使反射声分布于整个 AB区域。
扩散体尺寸 如f=100Hz,其有效扩散体尺寸为:a大于等于2.2m; b大于等于0.33m;
达到声扩散的途径
声扩散做法
(四)消除声缺陷:与体型设计有关的声缺陷 1、回声(echo generation)、多重回声(颤动回声)(flutter echo) 1)回声: (1)产生条件:2个条件缺一不可 强度和大小大到足以和直达声相比较的反射声; 时差大于50ms的反射声。(强度小无害,时差小于 50ms有益) (2)出现部位:舞台、乐池、观众厅前区能听到回声 (3)产生部位:前部天花、楼座栏板、后墙 (4)防止措施: 前部天花:吸声、扩散、控制高度; 楼座栏板:吸声、改变倾角; 后墙:吸声、扩散、改变后墙天花的倾角。
2)颤动回声(多重回声):一连串回声 (1)定义:声波在特定界面间的往复反射所产生,声源位 于两平行界面间。声源位于吸声较强的舞台,观众席里又布满观 众,不易发生颤动回声。 (2)出现部位:平行墙面间,且声源位于两平行界面间。 (3)产生原因:(体育馆建筑)声源与接收点(观众)在 同一空间;墙面硬反射。 (4)防止措施:墙夹角大于5°;吸声、扩散。
几何作图法
1、平面设计: 、平面设计: 基本平面形状 (1)矩形(窄长形平面) 当规模不大时,由于平面较窄,侧墙一次反射声能较均匀 地分布于大部分观众席。 当规模较大时,侧向反射不利,可利用台口(前部侧墙) 进行改进(倾斜)八字形使之成为钟形平面。 (2)扇形平面 特点:前区具有相当大部分座位,缺乏来自侧墙的一次反射 声,来自后墙的反射声则很多,且弧形后墙易形成声聚焦; 但可使大部分座位靠近舞台布置。多用于剧场、会场(表演性) 的厅堂。 改进:利用顶棚给多数观众席提供一次反射声;侧墙可以 做成折线形,以调整侧向反射声方向;后墙宜扩散或吸声处理 以消除声聚焦。
几何作图(1)
首先,自S和A分别引直线经过P,求SP和AP延长线夹角 的等分线,该等分线向右的延长部分即为所求的顶棚倾斜面。 在AP延长线上,量SP等长,得到虚声源S’,连接S’B与已求 出之分角线交于Q, PQ即为所需长度。 为使大厅后部座席有更多的一次反射声,如同图中CB区 域,可由Q继续用同法作图,连CQ线并延长,求出CQ延长线 与SQ夹角的等分线,进一步找到虚声源S”,连S”B与等分线 交于R,则QR即为可使声音反射到CB区域的反射面。
(3)六边形平面 第一次反射声易沿墙反射,厅中部缺乏一次反射声。 改进措施同扇形即改变侧墙倾角。 (4)圆形或椭圆形平面 第一次反射声易沿墙反射,厅中部缺乏一次反射声; 弧形墙面易形成声聚焦。 改进:把侧墙做成锯齿形,使反射声达到中前部;后 墙宜扩散或吸声处理以消除声聚焦。 建筑师外部可保持所需建筑形状,内部空间根据声学 设计。
平 面 形 状 及 声 学 处 理 方 法
2、剖面设计(顶棚设计)——声场分布均匀 通常将台口附近的吊顶、墙面做成定向反射面。一方面, 同样的面积靠近台口可反射更多的声能;另一方面,台口附 近的反射面能把声音反射到观众厅的前区。 观众厅的中后部可适当做扩散处理,或根据造型要求灵 活设计,只要不造成声缺陷就可。 反射面应用较厚重、坚硬的材料,如钢板网抹灰等。尺 寸应足够大,较小方向尺寸至少大于反射声波的波长,如要 有效反射200Hz以上声波,宽度不能小于1.7m。
(一)充分利用直达声,以保证直达声到达每个观众。 直达声对响度和清晰度有最重要的作用,应尽可能地从 体型设计上考虑充分地利用直达声。 对厅堂音质设计而言,体型设计首先应使直达声不受遮 挡,能到达每一位观众。要考虑到声源的指向性,大厅不宜 过宽,特别是大厅的前部不宜过宽。大厅地面应有足够升起, 以避免过度掠射吸收及观众的相互遮挡。一般能满足视线要 求也就能满足声学要求。
几何作图(2)
几何作图(3)
二、体型设计的原则 当大致地确定了大厅的有效容积后,将进行大厅体 型设计——音质设计的重要方面,对确保大厅音质具有 决定性的作用。 大厅体型设计主要包括直达声、近次反射声的控制 和利用;声扩散和防止音质缺陷等。 设计中常会遇到许多建筑功能与艺术处理上的矛盾。 因此,必须掌握确保音质的基本准则,结合建筑设计各 专业的要求灵活而又细致地加以贯彻。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2、避免直达声被遮挡和被听众掠射吸收 直达声被厅堂的柱子、栏杆、前排听众所遮挡、高中 频声能会损失很多,应当避免。 但如果听众席地面起坡太小,直达声从声源掠过听众 的头顶到达后部听众,声能将被大量吸收。因此前后排座 位升起应不小于100mm。——起坡 3、适应声源的指向性 声源所发的高频声指向性很强,为了保证清晰度和 音色的完美,厅堂的平面形状应当适应声源的指向性。使 听众席不超出声源的前方140°夹角的范围。——长的平 面比扁宽的平面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