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小杂粮产业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饮食需求逐渐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营养、吃得健康方面转变,对食品的选择也越来越追求高品质。谷子以其丰富的营养和良好的功效受到人们的喜欢和市场的青睐。由于我市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具有种植谷子得天独厚的天然优势,谷子种植分布范围广,品种繁多,品质优良,营养丰富,用其加工的小米是人们饮食的上乘佳品,造就了谷子种植和加工的悠久历史。尤其是广灵的“东方亮”小米富含钙、铁、锌、硒、磷、钾等多种矿物质,极具营养价值和养生功能,明清时期曾被封为宫廷贡米,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被选定为会议餐用小米,并曾连续几年供应全国“两会”用餐,深受人们的喜爱,是我省四大知名小米产品之一,畅销于国内市场,挑起了我市小米产业的大梁。生产“东方亮”小米的企业--山西东方物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2017年被中国杂粮协会评为中国十大杂粮生产企业,为我市小米产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山西小杂粮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小杂粮是指玉米、水稻、大豆、高梁、小麦等大
作物以外的其它小作物,这些作物的共同特点是生育期
短、种植面积小、种植地域性强、耐旱、耐瘠薄、营
养价值高、口味独特,具有一定的营养保健功能[1]
,主
要包括谷子(粟子)、薯类、大麦、荞麦、燕麦、青稞、
绿豆、小豆、豌豆、蚕豆、芸豆等上百个品种[2]
。近
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膳食结构的改
变,我国城乡居民的饮食结构也由原来的单一型向多类
型方向发展,越来越多地需要营养型、保健型、药用
型的绿色食品,而小杂粮则以其营养的多维化和医食同
源的双重用途倍受现代人的青睐。因此认真分析山西省
小杂粮产业发展优势与存在问题,对实现小杂粮生产规
模化、产业化发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效益优势,对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增加农民收
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山西省发展小杂粮产业的优势条件
山西省是我国小杂粮主产区,小杂粮主要分布于晋
北、晋西北、太行和吕梁丘陵山区,主要有谷子、糜
黍、荞麦、燕麦、绿豆、小豆、豌豆和马铃薯等,
由于其小杂粮品种资源丰富、产品品质上乘、种植面积
大且种类齐全,在国内外享有“小杂粮王国”之称[3]
。
1.1 地理优势
山西省是中国北方的内陆省份,位居长城以南,
黄河中游以东,是黄土高原的一部分,境内山峦林立,
沟壑纵横,土层深厚,海拔多在1000m 以上,属中温
带和温带气候,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降雨量偏少,
气候干燥,有“杂粮食品甲天下”的美称。
山西省还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和华夏摇篮的一部
分,种植业历史悠久,是农业多样性中心,原始农业
始于新石器时代,《周礼》记有“其谷宜五种”。唐、
宋时期山西“粟多”。15 世纪山西省全境内盛产黍稷、
粱、麦( 冬小麦、春小麦、荞麦) 、豆( 黑、绿、黄、
红、扁、小) 。
山西省小杂粮生产地多远离城市和工业区,生产过
程环境未受污染,是传统食品源又是现代食品源,是
人类新型保健食品原料基地,更是天然食品源基地。
1.2 资源优势
山西是小杂粮生产省,目前小杂粮荞麦(甜荞、苦
荞) 、莜麦、糜黍、大麦、薏仁及绿豆、小豆、芸621 ※专题论述食品科学2006, Vol. 27, No. 10
豆、豌豆、蚕豆、扁豆、黑豆等种植面积约2000 万
亩左右,约占全国种植面积的十分之一,占山西粮豆
种植面积的五分之一,总产量约250 万吨。据测算,全
省小杂粮总产值可达26.5 万元,约占全省种植业总产值
12.5%,农民人均小杂粮纯收入可达113 元以上,在一
些地区小杂粮收入已成为农民纯收入的主要来源[4,5]
。
山西省境内有大量品质优良的品种。1979~1981
年山西省农作物品种资源补充征集到40 余种作物品种
资源14216 份,而谷豆资源有10438 份,占征集总数
的73.89%,堪称全国第一。
1.3 品牌优势
山西省有“小杂粮王国”的美称是由于在历届农
业博览会上山西杂粮得奖最多,山西土特产品展览会享
誉香港、深圳、厦门、上海和京津。山西小米远有
贡品“沁州黄”,近有“东方亮”“汾州香”,国
际荞麦专家称山西寿阳荞麦是“世界上最好最干净的荞
麦”,右玉“盆儿洼”的甜荞饮誉日本,《中国荞
麦》记有“全国75% 的优质荞麦资源在山西”。还有
“三分三”荞麦,“串地龙”绿豆,“大红袍”小
豆,“黑滚圆”黑豆、黑麦、乌麦、黑玉米等名贵
品种以及小杂粮的加工食品清徐灌肠,定襄河捞,柳
林碗托,灵丘凉粉,苦荞挂面,苦荞醋,苦荞茶等
名品都享誉全国。
1.4 人才信息优势
在小杂粮研究、利用和特色产业的建立上,山西
省有人才、信息优势。山西省有造诣很深,在国际上
有名望的苦荞小杂粮专家,担任《Fagopyrum》(国际
荞麦杂志)编委、国际荞麦研究协会中国区召集人,与
国外多个国家与地区有合作和交往。山西省还是农业部全国荞麦科研协作组,全国食用豆类科研协作组,能
协调国内各省区荞麦、杂豆的研究、生产、推广和加
工工作,以从中得到信息。另外,我们还有一批小杂
粮食品加工专家,正在为小杂粮事业默默奉献。
1.5 产业优势
山西省有多家小杂粮加工企业,星罗棋布于三晋大
地:大同、广灵、灵丘、山阴、忻州、河曲、静
乐、太原、娄烦、古交、和顺、武乡、陵川、高
平、晋城等县市都有小杂粮加工企业,尽管这些企业
设备简陋、技术滞后,规模不大,档次不高,批量
也不大,但有的产品却行销全国、问鼎社会、受人青睐,反映了产业方向。如果加强扶持力度,注入资金,依靠技术进步就可以形成产业[6]
。
2 山西省小杂粮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优良种质资源贫乏,产品产量和质量不稳定
山西省小杂粮作物多、栽培范围广,但长期以来
受重“大”轻“小”思想的影响[7]
,小杂粮种质资
源引进较少,栽培品种多以农家品种自选、自留为主,难以形成多生态基因组合优势,而且由于缺乏良种繁育体系,农民提纯复壮、选育优种意识差,品种混杂退
化严重,没能发挥品种特有优势,造成许多名优产品
优质率和商品率的下降。
小杂粮产区集中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基本上是
“靠天吃饭”的雨养农业,主要依靠自然降水,再加
山西省小杂粮生产一直处于农户口粮调剂和农业生产的填空补缺状态,种植分散、单产水平一直徘徊在
1200kg/hm2
左右,增产幅度缓慢,对照50 年来大宗粮
食作物(小麦、水稻、玉米等)的单产和总产分别提高319 倍和412 倍,小杂粮仅提高了216 倍和110 倍,又由于土壤瘠薄,没有水肥投入和很少施用农药化肥,耕作
粗放,广种薄收,带来破损粒、异色粒多,整齐度
差,水分含量超标等较差的物理品质,严重影响了小
杂粮原粮的加工和销售,制约了小杂粮产业的发展。2.2 加工水平低、增值能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