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应城地名趣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城地名趣谈
地名,不仅是一个地方的外在名称代号,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从不同侧面反映出该地的历史、方位、风俗、传说、地方特色等深层次的内涵,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以下地名,都反映了各自的地方特色,或为水系之要津、或为交通之要道、或有人文之佳话、或为特定的历史之见证。
长江埠原名长岭,位于县境东南边缘,东临涢水与云梦为界,南与汉川县接壤。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有位名叫易宜仲的人,为避“宸濠之乱”,由江西流落到应城东乡“长岭”定居,以摆渡为业。易有一子三孙,子名道敏,长孙长江、次孙长发、小孙长宏。后来,长发、长宏迁居外地,长江则留居本地府河边以开饭铺为生,店名“长江饭铺”。易长江在经营之余,见乘客上岸下船不便,就在河边修建埠头一座,方便客人,于是人们将这个埠头和长江之名联在一块,呼之为“长江之埠”。时间一长,长江埠就取代了古称“长岭”而成为这里的地名了。
白粉壁位于长江埠西南,府河西边的一个湾子。亦称白粉壁杨家(音ga)里,现又名东西村。明朝开国后,社会逐渐安定,江西、湖北黄冈等地的流民在流浪中开始到应城落藉。那时应城地广人稀,来此地者插竿为标,垦田种地。白粉壁始祖和卿公因儿子在湖北军营当差,便携弟一起从江西泰和县来到湖北。其弟在襄樊定居,他自己
则选择了应城东面的白陂澥之畔落籍。因为此地土地肥沃,加上他率领全家勤劳耕种,生活逐渐富裕。随着人口日益增多,于是在村中盖起了一幢幢的房子。其建筑青瓦青砖,飞檐走垛,墙壁内外用石灰粉刷得雪白。在当时那种生活水平下,煞是显眼。过往行人咋舌称赞,但不知其湾名,只见其白粉壁在日光中熠熠生辉,印象深刻,于是称之以白粉壁。其名便逐渐流传开来,方圆百里之人皆知。
古时的白粉壁,风景很美,村居素有粉壁朝霞、石桥夜月、东冈三浪、西郭五峰、白澥渔唱、古寺疏钟、曲港清泉、横堤晚照等八景。现录一首《粉壁朝霞》诗为证:“扶桑日出赤峰开,紫气重重拱照来,粉壁千家红一抹,参差曙色满楼台。粉壁侵晨一色红,轩轩霞彩照晴空。繁华不厌新妆点,清白犹留乃祖风。”
解放后,白粉壁一直是乡公所、人民公社、管理区等行政机构的驻地,常驻人口5000多人,分为东村西村两个行政村,是云梦、汉川、应城三角地带较活跃的乡间集镇。这里的人们商业意识很浓,商品交易活跃。即使在“文革”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这里的商品也是应有尽有。改革开放后,这里更加生机勃勃,充满活力。不仅盛产闻名遐迩的白湖莲藕,而且有传统手艺和现代技术相结合的各种小工厂;不仅有走南闯北的行商大贾,也有杨德清上将这样的军政精英。
伍家山位于应城市三合镇境内,为大洪山系余脉。伍家山的得名,其说有二。远在春秋时期,伍子胥率吴军伐楚,曾经过此地,由于军纪严明,秋毫无犯。当地居民为纪念他,将此山命名为伍家山。唐后人们还在山上柏林寺供奉伍的塑像。一说为楚平王时伍家山中居住着
伍姓人家而得名。楚平王四年(公元前525年),伍子胥叛楚奔吴,楚平王下令缉拿,因伍子胥又名伍员,而这里伍姓中族长也叫伍员,为避免株连受害,族长命族中人等在一夜之间改姓黄,留下了“一夜黄”的传说。不管是哪一说,伍家山因伍姓人得名是无疑的。
伍家山东临漳水,其主峰“求水台”,为三合镇最高峰。山上古木参天,百鸟云集,被应城人誉为蒲阳八景之一,引来无数的文人墨客到此观光吟咏,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
解放后,伍家山地区先后成立的人民公社、管理区,都以伍山命名,伍家山之名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这里更加生机勃勃,人们的生活已步入小康。伍家山人正在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将古老的“伍岭樵歌”改写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颂歌。
东马坊位于应城市东,一座以盐化工业为基地的工业重镇,汉丹铁路、汉宜公路在此交叉,府河流经全境,水陆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是应城市迎接四方宾朋的“东大门”。
相传很久以前,这里曾是皇家的御马坊,匹匹骏马,扬蹄飘鬃,飞驰在神州大地,传递檄文,迎官送显。因这个地方拴过皇帝的宝马,人们称它为马坊,马坊分东西两个,东边即办事处所在地,名东马坊。东马坊又叫古皮洼,“古皮洼,穷呱呱,三个人走路两人怕,媳妇接不到,姑娘也愁嫁”,是这里荒凉的历史写照。或许是沾了皇帝与御马的灵气,这里地下拥有丰富的岩盐资源。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工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纯碱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为了加速纯碱生产,满
足国内市场的需要,国家计划委员会于1968年6月4日以(68)计化字第221号文,批准在应城境内建设一座生产原盐和采用联碱法生产氯化氨、纯碱的工厂。1970年4月24日,化工厂正式动工,1978年2月试车成功,1980年1月正式投产。
随着省化工厂、省军区728工厂先后兴建,沉睡千年的古皮洼不再寂寞。1974年,应城县委为了依托“大化”(泛指省、军企业),服务“大化”,推动本县国民经济发展,决定依托省化工兴建化工镇,镇址选在东马坊。1986年,应城撤县建市,化工镇改建制为东马坊街道办事处。
牛堤口位于应城市南。牛堤口的得名有两说,一说是大富水到挂口分为两支,经夹河沟的一支河段形似牛蹄,故名。一说此河段的堤非常危险,遇大水时,只要牛蹄子踩一个缺口,就可溃口,故名。不管真正的得名是哪一说,其地方是大富水出口的一个要津却是事实。它在抗旱排涝中的战略地位为历届应城政府所重视,为历届水利人所关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政府在此兴建了牛堤口闸,使之能排能灌。若遇大旱,提取汉北河水倒灌大富水,可一直灌到临江,阁老湾、鸭湖、临江等富水两岸几万亩农田干旱无虞,保证丰收。若遇涨水,可通过夹河沟泵站排渍。故当地农民有歌谣说:收不收,全靠夹河沟;收成有没有,就看牛堤口。
松林刘位于短港水库西岸的一个湾子。何以如此命名,是因为此地有一大片松树林,此湾紧靠松林,其居民全部姓刘,故名。松林刘之所以出名,是因为此地是当地抗旱抽水的制高点,是一个重要的抗
旱地点。1963年,政府在此建成浮船式泵站,安装120马力的柴油机3台和115千瓦的电动机2台,灌溉杨河区店坡、短港2.2万亩农田。1986年1月,县委、县政府投资49万元,改浮船式泵站为固定落井泵站,安装185千瓦和135千瓦的电动机各2台,总容量达640千瓦,解决了店坡、短港等十多个村的供水,一直可以灌到张台,为确保一方的抗旱保收提供了保障,作出了巨大贡献。
团鱼地位于汉宜线104K+960——105K+010地段(余祠茶场附近),此地原来三方环水,中间一土丘伸于水中,形似团鱼(学名鳖)。再加上其土质为白隔子土,一层层不相粘连,遇水遇压容易滑脱,好象团鱼爬动。故当地百姓称为团鱼地。此路段遇雨季经常滑坡,给汉宜线的交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成为汉宜线上的一大要穴,穴阻则经络不通,为各级交通行政领导所高度关注。1991年7月上旬,长江涨大水,荆江即将分洪,此时团鱼地又出现滑塌,致使舟桥部队和载物车辆不能及时赶赴荆江大堤,情况十分紧急。省交通厅厅长王连东闻讯后,立即赶赴团鱼地路段,组织人员奋力抢险,经过三天三夜的拼命苦干,终于修通了道路,保证了车辆畅通。汛期过后,孝感市交通局拨付8万元,责成应城处理此段路基。以后屡修屡滑,直到1999年,应城交通局总结近十年处理滑坡的经验,采用桩基处理滑坡技术,予以彻底整治,才终于治服了这个桀骜不驯的团鱼,从此再没有出现滑坡,使汉宜线应城段一路畅通无阻。
猪拱地位于四龙河的上游,油榨村的西北面,与京山县隔河为界。旧时枯水季节,当地的农民为行走方便,便在河中做一土坝,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