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人口现状与问题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来自百度文库
尽管农村地区的生育率也已经降到了较 低水平,但农村人口的生育意愿与政策 要求之间仍有差距,男孩偏好也更为明 显,农村地区生育水平反弹的风险和出 生人口性别比继续升高的风险更大。
问题: 1 我国农村老龄化趋势如何? 2 人口质量包括哪几部分?
吕世辰(2006)认为在中国农村老年型社会的 划分依据中的7%的比例应该适当降低。因为中 国农村劳动环境比较差,社会保障条件差,生 活条件比较差,一般到了60岁很少能像壮劳力 那样进行劳作,只能干一点力所能及的活计。 如果按这样计算,中国农村社会已经早早进入 了老龄化社会。 谢安(2004)认为,由于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 水平低,农村社会已经“未富先老”。
(二)身体素质
农村人口的身体素质低于城市,这从城乡新生 儿、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可以得到证明。 1991年农村新生儿、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 率比城市高出10.8、3.6和13.1个百分点,到 2002年,又分别高出13.5、20.9和25个百分点, 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此外农村人口的出生 缺陷发生率高于城市,加上农村的卫生条件和 社会保障条件落后,农村人口总体健康水平普 遍低于全国水平。
表1国际人口类型划分标准(%)
0~14人 口比 例 >40 30~40 ≤30 60岁以上人 65岁以上 口比例 人口 比例 <5 5~10 ≥10 <4 4~7 ≥7 老少人口 比例 <15 15~30 ≥30 年龄中位 数(岁) <20 20~30 ≥30
判断指标
年轻型 成年型 老年型
目前中国对老龄化问题的研究多偏重于从人口学、社会学、 老年学等非空间的角度来考察人口老龄化的现象、过程、 原因、影响及对策等(姜向群,1999;张再生,2000;杨 中新,2005;谢安,2004;穆光宗,1999),地域分异 的研究相对较少,且只侧重于聚类分析方法的使用(姚静, 2000;张晓青、李玉江,2005;于蜀、陈扬乐,2000); 对城市老龄化和总体人口老龄化问题论述较多(原新, 2005;柴彦威、刘璇,2002;国务院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 办公室,2006),而专门的农村老龄化研究较为少见。事 实上,由于农村庞大的人口基数及长期以来非均衡的社会 保障体制,使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比城市更加严重、压力 更为突出。
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自20世纪80年代以 来呈现持续攀升趋势,90年代攀升更为 显著。我国的农村人口的性别结构更为 严重失衡。2004年我国农村人口性别比、 农村出生人口性别比分别为106.00和 122.21,均高于全国水平(全国总人口性 别比、出生人口性别比分别为103.45和 121.18)。
袁俊、吴殿廷、吴铮争(2007)认为,根据第五次人口普 查,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农村人口进入老龄化阶段; 其余省份农村人口年龄结构均跨入成年型;全国已不存在 人口结构年轻型省份 。根据1990~2000年数据预测,到 2010年全国除东北的黑龙江和西北的新疆、甘肃、宁夏、 青海、西藏6个省份尚处在成年型外,其余都将进入严重 的农村人口老龄化状态 。而且老龄化已成为农村地区相 对普遍的人口变化趋势,且呈现由东部沿海→中部→西部 内陆的递进规律。
男性偏好的文化传统有着与传统农业经济相连的内在社 会经济基础和文化基础,儒家文化所强调的“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的思想延续了上千年,不仅影响着中国,也 影响着与中国有着一脉相承文化传统的国家,如日本、 韩国等。这种男孩偏好在低生育率状态下表现得更为突 出。 吕世辰(2006)认为,近年社会要的推动,家庭联产承 包责任制实施后,农村家庭对人手的和劳动力的需要迫 切,男人的力气大,所以人们喜欢生男孩;农村的生活 环境差,社会保障的条件差,养儿防老的作用仍很大。
而根据2004年的统计资料显示,我国65岁以上 的农村老年人口有6222.7万人,占农村总人口 比重的8.4%,仍然超过联合国规定的老年型社 会7%的标准。然而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资源 更为有限。数据显示,城市60%的老年人主要 依靠退休金生活,而46%的农村老年人主要依 靠子女或其他亲属。以中青年为主体的农村劳 动年龄人口外出流动对当前在农村依然占主导 地位的家庭养老提出了更大挑战。
四、人口结构
人口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中, 年龄、性别、阶级、婚姻、就业以及教 育程度等社会人口特征的分布状况和关 系状况。人口构成对人口变化和社会发 展具有全面影响。一方面,人口构成是 人口再生产的社会基础,同时又是未来 人口过程的基础;另一方面,人口结构 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对社会发展 起着促进或制约的作用。
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相比的高出生率,不应归罪于不 同的偏好,而应是包括教育、收入保障、居住空间和 死亡率等在内的客观环境影响的结果,这些环境条件 主要由公共政策来决定。 据统计,2004年末我国人口总数为12.9988亿人,其中 农村人口7.5705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58.24%。国家 统计局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推算, 2006年底我国大陆城镇人口为5.77亿,农村人口为7.37 亿,约占总人口的56.09%。而在2007年乡村人口为 72750万人,约占总人口数的55.1%,超出总人口的半 数。
三 、人口质量
人口质量是人类具有的认识和改造世界 的能力。 从微观角度看,可分为身体素质和思想、 文化科学素质两部分。 从宏观角度看,可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 文盲率、入学率以及各种相关身体素质 指标来测量。
(一)科技文化素质
2004年我国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 限为8.01年,比1900年提高了1.75年,比 2000年提高了0.39年。其中城镇人均受教 育年限为9.43年,乡村为7年;城镇文盲 率为4.91%,乡村为10.71%。2002年,我 国农村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比例仅 为6.12%,而文盲率达到11.5%;城镇高 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则占31.83%,文盲率 为5.44%。城乡差异显著。
(一)人口性别结构
人口的性别结构是指一定时点、一定地区男女两性在全体 人口中的比重,通常用百分比来表示。 佟新(2003)认为,文化因素通过人们的性别价值观和生 育观念影响人口性别结构。在传统的农业社会存在性别价 值的差异论,强调男人比女人更有经济价值和传宗接代的 特权。一方面,为了保证男婴的存活,在资源紧缺的状况 下,家庭资源的不平等分配导致女婴难以得到与男婴一样 的营养和健康保障,直接的结果是女性预期寿命缩短。另 一方面,对男孩的偏好导致选择性流产,致使出生婴儿性 别比例失调。
中国农村人口现状与问题
一、 概念
徐琴认为农村人口是指未建制的乡集镇和村庄 上的常住人口。按此标准划分全国仍有75%左 右的农村人口。 罗肇鸿、王怀宁认为:农村人口即居住在农村 的人口。并且将农村人口与农业人口进行了定 义阐述:农业人口是指其职业专门务农;农村 人口是指居住在农村地区而不论从事何种职业。 国家统计局在统计上的划分标准主要根据居住 地,统计的是居住半年以上的常住人口,住在 城镇的是城镇人口,住在乡村的就是农村人口。
我国农村人口的基数很大,所占总人口的比重 在不断下降,从1978年的82.08%下降到2004年 的58.24%,下降了23.84个百分点,但是农村人 口的绝对数量由1978年到1995年呈现上升趋势, 之后又有所下降。农村人口数量多、比例高是 我国的基本国情,这种状况加大了社会主义新 农村建设的难度。
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我国 65岁及以上人口城镇有2873万人,农村 有5938万人,在绝对量上,农村地区的 老年人口数量是城市地区的两倍多。在 中国人口整体老龄化的背后,农村人口 较早迈入了老年型人口的行列,65岁及 以上人口占农村人口的比重高达7.35% (城镇比重为6.30%)。
二 、人口数量
人口数量是人口的绝对量。 盖尔·约翰逊(1994)认为:父母生育一个孩子的预期 收益包括以下几个组成部分:孩子的工资收入,或者 通过烹饪、照看弟弟妹妹,打扫卫生、修剪花园、采 集燃料和饲养动物等对家庭的贡献。如果生的是男孩, 父母的一个重要收益是收入,养老或者治病都有了安 全保障。如果村子里的土地是根据人口变动来分配的 话,那么,当一些制度建立后,多生育一个孩子带来 的重要好处是收入或资本的转移。因此,家庭并不看 重超生罚款,在超生罚款之外,他们重视的是消费或 者增加一个孩子所带来的满足。
(二)人口年龄结构
人口年龄结构是指一定时点、一定地区各年龄组人口在全体 人口中的比重,通常用百分比来表示。它是最基本的人口结 构,是社会构成的一部分。 如何定义人口老龄化,或者说如何定义一个国家已经进入老 龄化社会,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尚无统一的标准。其主要原 因,一是由于人口的平均寿命会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不断提 高;二是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以及地理位置、 气候、风俗习惯、劳动就业制度等的不同,国家之间人口的 平均寿命和就业者的退休年龄差异较大。但为了研究问题方 便,无论是人口学家,还是普通的研究者,对于一个国家人 口类型的划分还是有一个基本的理论框架(见表1),其中一 个重要的指标和界限是65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 否大于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