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蒂尔德悲剧缘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第10卷第12期

浅析玛蒂尔德悲剧缘由

□马丽华

【摘要】对《项链》中玛蒂尔德的评价,历来众说不一。有人认为罪恶的资本主义制度是她悲剧的根源;也有人认为她身上有着诚实守信等品格。本文立足于人物本身和社会因素两方面来分析玛蒂尔德悲剧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玛蒂尔德;虚荣心;性格;悲剧

【作者单位】马丽华,银川大学幼师系

十九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莫泊桑的短篇小说精品《项链》,是短篇小说苑囿中的一朵奇葩,受到广大读者喜爱。虽历经一百多年,仍长盛不衰,人们对小说主人公玛蒂尔德的评价,也众说纷纭。玛蒂尔德的“梦想”,两个词典义兼而有之。首先,她是在“妄想”、“空想”,想象的事情不太可能实现;其次,她虽然是“空想”,可却又“渴望”实现。这就表明了她的自不量力,预示了悲剧的必然发生,究其悲剧原因,本文认为主要有主观原因与社会原因两个方面。

一、错误的人生观,极度的虚荣心是其悲剧的主观原因

在文艺作品中,人物的命运悲剧总是有其社会原因和主观原因的,这是内在的必然;而种种必然又常常通过某种偶然的形式表现出来。玛蒂尔德丢失项链是件偶然事件,但在他的背后影藏了必然性———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作品开头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追求虚荣的妇女形象,她过分的追求美,追求奢侈的生活。“这些东西,在别的跟他一样地位的妇人,也不会挂在心上,然而,它却因此痛苦,因此伤心”这一句即可表明他极度的虚荣,虽说常做些不切实际的梦,不过是普遍的人性,可也不至于常有“悲哀的感慨和狂乱的想象”,在她的人生观中他觉得自己生在世上就是为了漂亮、珠宝。她“一向就向往着的人欢心,被人艳羡,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她觉得自己生在世上就是为了这些”这一句体现了他的错误的人生观,对于外在的物质财富的占有,自生的漂亮、迷人,成了她一生最重要的追求,他没有了解生活的真谛,他活着不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生活,而是“为别人而活着”持有这样的人生观,活得该是多累啊!

年轻的丈夫路瓦裁为满足妻子他不惜掏空了自己的小金库,面对这笔不小的开支。玛蒂尔德没有片刻的犹豫,更无丝毫内疚,她内心反而非常的坦然。虽然如愿得到新衣服,玛蒂尔德仍显得不安、忧愁,强烈的虚荣心驱使着得寸进尺的玛蒂尔德“梦想”“拥有”珠宝。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置身于一个政治、社会、经济的具体的总体现实中刻画才能达到“充分的现实主义”的高度。那么从玛蒂尔德的生活时代来看,她是受过知识教育的知识女性,因为她读过教会的女校,属于接受现代西方基本教育的新女性。同时玛蒂尔德的虚荣心有一部分也是有社会的大背景造成的,在阶级分明的当时,它具备了当时的法国上流社会所认为的条件;“在妇女、美丽、分韵、娇媚,就是他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

资质,温柔的性情,就是他们唯一的资格。”这就是说,它具备了在当时世态下女人过上高雅奢华生活的可能性,然而缺少机遇。她当时嫁的是一个小职员,但她对上层社会的痴迷向往,已经有很高的程度,因对现实的不满,她处于绝望的状态,为后文悲剧的产生做了铺垫,埋下伏笔。

二、受社会的熏陶是其悲剧的社会原因

上面说过玛蒂尔德的虚荣心有一部分是由于当时社会造成的,但更多的是由于人性存在的欲求所决定的,是最真实最原始的。他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女子,教会女校是贵妇人的摇篮,它赋予玛蒂尔德以高雅的气质和温柔的性情,这位天生聪明的玛蒂尔德当初无疑是一位优秀的学生。玛蒂尔德的自身素质与上层妇人相比毫不逊色,它具备了跻身于贵族阶层的全部条件,家境的贫寒和地位的地低微除外,因此,“她觉得她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和奢侄的生活,”并为此而“不但的感到苦恼”。

借到项链后的“跳”、“搂”、“狂热的亲”、“跑”等举动,生动传神地刻画了她“梦想”得到“实现”时的欣喜若狂的情态。玛蒂尔德也是一个非常情绪化的人物,在他身上缺少细心、谨慎、从容镇定的性格特征。她是一个感情丰富的女性,更表明她的感情常常直接的外漏出来,而且毫不掩饰,尽情的有些夸张的流露,她毫不节制情绪的表达,要么异常的悲观,要么高兴的得意忘形,当不具备沉稳性格的她借到项链极度的兴奋时,她却忘了一个词语———乐极生悲。

她没有把项链加倍珍惜的带回,而是带着这件宝物“跑”了,也为下文的“逃”字,为下文悲剧埋下了伏笔,不过,没在舞会举行之前“跑”掉项链,为她感到庆幸。

寻找项链未果后,路瓦裁提出了一个推迟归还项链的建议,玛蒂尔德并无疑的采纳了,她立刻给自己朋友写了一封信,说自己把项链弄坏了,正在修理,这是玛蒂尔德的谎言。谎言本来并非恶意,可惜他却不知,不能诚实的向朋友说出原因,又让她错失了得到事情真相的一次机会。最后玛蒂尔德虽明显意识到了自己对佛来思节夫人的欺骗,而非无心之过,她却放任着一件事的发生,并心存侥幸心里,以期蒙混过关。这种不诚实的品格或者说不诚实的事件又一次出现,正是这种品德上的不诚实使玛蒂尔德错失了发现真相的机会。

造成玛蒂尔德悲剧的根源是“极细小的一件事”;这“极细小的一件事”又源于她强烈的虚荣心;强烈的虚荣心又源

2011年第10卷第12期

论知识型员工的自我管理

□李秀英

【摘要】知识型员工既有优势也有劣势,如何扬长避短,在企业中发挥和体现自身价值,除了组织管理外,自我管理至关重要。

本文从企业角度与员工角度探讨了如何实现知识型员工的自我管理方法。

【关键词】知识型员工;自我管理;人力资源

【作者简介】李秀英,北京北外宾馆高级会计师;研究方向:财务理论与政策

一、知识型员工自我管理的必要性

(一)知识型员工的特征。

1.良好的教育背景和专业特长。知识型员工一般都大学毕业,接受过专业教育或培训,比较知书达理,有法律意识,接受新生事物较快,创新性也较强,不墨守成规。在企业里从事专业性工作,对本专业的知识领域,大部分都经历了实践—理论—实践的循环的认识过程,这种经历使他们更具有专业优势。

2.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很强烈。知识型员工大部分有参与确定目标、制定决策的欲望,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追求来自工作本身的满足感以及成就感,并强烈期望能够得到社会的承认。他们对专业的全身心投入意味着他们很少把工作时间定义为每天8小时和每周5天,这种上进心如果能和企业的目标相结合起来,将会形成巨大的力量。

3.较强的创新精神和知识创新能力。知识创新能力是知识员工最主要的特点。知识型员工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他们掌握了某些秘密知识,而是因为他们具有不断创新有用知识的能力。知识型员工面对的是多变的、不确定的环境,因此他们的工作不具有常规性,也没有太多可以参照的模本。与体力劳动者或一般事务人员相比,知识型员工更可能遇到不可预见的问题,如何解决崭新的问题或突发性问题要求知识型员工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4.乐于学习和更新知识。终身学习是知识型员工的特点之一。从客观环境看,知识和专业技能是保证知识型员工获得良好职业和发展机会的重要前提,随着专业领域知识的更新和发展,为避免知识陈旧而被时代淘汰,他们存在更新知识的外在压力。从主观意愿看,知识型员工对知识的认同和尊重、对专业的忠诚和对事业的追求,都是他们主动学习、更新知识的动力。

(二)知识型员工自我管理的必要性。一是市场竞争的

于她错误的人生观———“她觉得她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她觉得自己生在世上就是为了这些”;而错误的人生观又源于她生活的社会环境。在那个社会里,人们崇尚金钱,贪慕富贵(“我费了多大的力气才弄到手……你在那儿可以看到所有的官员”);而且女子是男子的附属品———“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像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言外之意,美丽动人就应该有好命运,就应该嫁个好丈夫。在晚会上,“所有的男宾都注视她,打听她的姓名,求人给介绍;部里机要处的人员都想跟她跳舞,部长也注意她了”。受到男人赏识,她就觉得是最大的幸福。所以鲁迅先生曾一针见血地说:“在女子充当男子附属品的社会里,娘儿们的颈项上、耳朵上的链儿、环儿都是古代奴隶身上的链铐演化来的。它们好像是富贵的象征,其实是苦难的标记。”可以说,主人公玛蒂尔德个人的悲剧就是法国当时社会的悲剧。

许多人会认为“她有着不诚实的品格”。但她没有逃走,却用了十年的艰辛的劳动来偿还所有的债务,这也算他诚实守信。

其实当时玛蒂尔德还有一种选择;应意外遭受这样的打击,心里一时难以承受而喝药,以这样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路瓦裁没有对自己的妻子过分的指责,而是打定主意

和妻子共度艰难岁月,偿还巨大的债务。丈夫没有对自己额外的施加压力,更重要的是,玛蒂尔德生命中的那种坚强,在丢失项链的沉重打击中,越发的以尽情地展现性格中的那种不屈的坚毅,激发出了她无穷的力量。

我们看她十年后的形象吧:起初她“狂乱的梦想”的所有资本—高雅美丽和温柔荡然无存,“他胡乱的挽着头发,歪斜的系着裙子,露出一双通红的手,高声大气的说着话……”。此刻,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真正的“穷苦人家的粗壮耐劳的妇女”,既不是中产阶级的小家碧玉,也不是珠光宝气的贵妇人。但有一点他是不会改变的,那就是对上层阶级生活的热烈向往,这种至死不渝的努力追求在十年磨难中表现的淋漓尽致。这个也会是她一生中唯一的高潮,是他自生价值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体现,是她黯淡无光的人生经历中留下的光辉亮点,一生中能有这么一次也就足够了,对这个社会的永恒的回忆是这十年来精神的支柱,力量的源泉。

【参考文献】

1.仇玲玲.玛蒂尔德悲剧的根本原因———从需要层次理论角度分析玛蒂尔德的悲剧[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

2.李必超.金钱与人格的较量———《项链》主题再思考[J].名作欣赏,2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