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上座部”的基本认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上座部”的基本认知
一、目标:大家一起学习上座部佛教。
二、组讨论规范:
只谈论《巴利三藏》、上座部佛教及止观禅法,不发无关文字、图片、链接。
1.不依大乘诸作品,只闻思修巴利三藏。
2.不念诵畜牲咒语,只实践戒定慧三学。
3.不信仰流变八宗,只修学体证八圣道。
4.不学习外道理论,只修行四圣谛佛法。
三、发言具体规则:
1.贴图:适量、适当,不贴无意义、玩耍等不雅之图;
2.字体格式:用字大小颜色合适,要考虑他人阅读方便;
3.发言讨论:论点必须有论据,论据必须被共许;
4.说话有益、适时、真实、柔和、慈爱;
5.离于谎言、离间语、粗恶语、闲杂语;
6.不得刻意宣扬非佛法等其他宗教或乱力怪神的观点和言论;
7.避免无益徒劳之论。例如王论、盗贼论、大臣论、军兵论、恐怖论、战争论、
食物论、饮料论、衣服论、卧具论、华鬘论、香料论、亲族论、乘具论、村里论、乡镇论、都市论、国土论、妇女论、英雄论、路边论、井边风传论、祖先论、种性论,世界起源论、海洋起源论;
8.避免住于诤论。例如“汝不知此法、律,我知此法、律,汝如何知此法、律耶?”,
“汝是邪行者,我是正行者”,“我言[前后]相应,汝言不相应”,“汝应言于前者而言于后,应言于后者而言于前”,“汝无细虑而[自]言返复”……
远离如是等任何诤论;
9.常说十种恰当的话题:谈论少欲、知足、远离、离缚、精进、戒、定、慧、解
脱、解脱知见。
四、关于念佛号、咒语
上座部佛教没有念佛号法门,不念阿弥陀佛,念咒语亦是佛教戒律禁止之事,非佛陀所教导。上座部佛教所礼敬、所皈依的佛陀是指释迦摩尼佛,即世尊苟答马(古译:乔达摩)。
上座部佛教忆念佛陀功德的方法:佛随念——彼世尊亦即是阿拉汉、正自觉者、明行具足、善至、世间解、无上者、调御丈夫、天人导师、佛陀、世尊。
五、巴利语三藏圣典
1.《律藏》——分为五大册,分别是:《巴拉基咖》、《巴吉帝亚》、《大品》、
《小品》、《附随》。
2.《经藏》——共有五部,分别是:《长部》、《中部》、《相应部》、《增
支部》、《小部》。
3.《论藏》——共有七部,分别是:《法集论》、《分别论》、《界论》、
《人施设论》、《论事》、《双论》和《发趣论》。
注:《阿弥陀佛经》、《楞严经》、《金刚经》、《心经》、《法华经》、《圆觉经》、《维摩诘经》、《楞伽经》、《六祖坛经》、《瑜伽师地论》、《大智度论》、《菩提道次第广论》等大乘经论不属于巴利三藏经典,上座部佛教不予认可,亦无“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有为即无为”、“净土”、“本愿”“中观”、“唯识”、“如来藏”、“佛性”、“真如”、“密秘”等歪理邪说,故不予讨论。
六、巴利语三藏圣典的历史渊源
南传佛教是由印度向南传到斯里兰卡并且不断发展形成的。在教义上,南传佛教传承了佛教中上座部佛教的系统,遵照佛陀以及声闻弟子们的言教和行持过修行生活,因此称为「上座部佛教」(Theravàda)。上座部佛教主要流传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南亚和东南亚国家,以及我国云南省的傣族、布朗族、崩龙族一带地区。上座部佛教使用的经典语言属于巴利语体系,所以也称为「巴利语系佛教」。
在公元前第三世纪后期,印度阿育王(公元前269~232)护持佛教,举行第三次结集后,向外地派遣九个传教僧团,其中一支由摩哂陀领导至斯里兰卡(于公元前247年顷),使上座部佛教在斯国弘扬,并在首都阿耨罗陀(A
nura(-)dhapura)建造大寺(Maha(-)viha(-)ra)供养僧团,佛教迅速发展起来。不久,阿育王出家的女儿僧加密多比丘尼,也受邀请带着菩提树分枝到达斯国,成立比丘尼僧团。以后佛教二百年的发展,都以大寺教团为中心。
印度佛教第三次结集,才用文字记录过去一向口诵心记的三藏。摩哂陀领导的僧团至斯国传教时,携有巴利文三藏。但不久斯国比丘用僧伽罗语继续为巴利三藏写注释或义疏。这可能是为了便利不懂得巴利文佛法的人,或当时斯国比丘不能以巴利文注疏三藏,而且将原巴利三藏译成僧伽罗语。所以现存南传巴利三藏之注释义疏等,是被伟大的觉音论师至斯国后,领导还原译成巴利文的。
公元400~430年顷,觉音论师至斯里兰卡大寺求学,著《清净道论》,是三藏注释的纲要书,其后更领导注释巴利三藏。同时代的佛授及稍后护法二人,继续注释巴利三藏未完成的部分,奠定了大寺派复兴教学的基础,影响最为深远,而形成日后及今日流传的南传上座部佛教。
佛灭后数百年,经典是靠记忆和口传。但圣典的主要部分,约在佛灭后二百年中便已编集完成。因为有一值得注意的事实:阿育王是最为僧伽们所赞扬的,但在原始三藏经典中,完全没有记载他的名字。上座部巴利三藏的内容及形式,更无可疑是在阿育王时已成立。但后来印度大乘佛教兴盛,提倡用梵文。巴利三藏在印度已不流传,多数遗失,幸得上座部佛教早传入斯里兰卡,巴利三藏及注释等才能保存流传下来。
七、上座部为何具有“保守”的特点
在中国汉地、西藏、韩国、日本等北传大乘佛教地区,佛教徒们几乎都根据所处的具体情况,适当地把佛教作出一定的改变与调整,以适应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政治制度以及不同的信众根基。然而,上座部佛教僧团以及历代的护法诸王,无不是以维护佛法的纯洁为己任。自从上座部佛教传入斯里兰卡以后,大寺派的比库们就以师徒代代相传的巴利三藏圣典为依据,抵御各种外来的思想学说。
佛灭七百年左右,印度次大陆新兴起一种梵语称为「外度量」(Vaitulya)的学说。这种学说后来陆续传入斯里兰卡,从大寺分离出去的无畏山寺僧人承认并接受了这种学说,而大寺派僧人却依据传承下来的三藏圣典,判定「外度量」学说为「非佛说」,进行严格的抵制。马哈些那王(Mahàsena,公元334-362年)在位时,支持无畏山寺派,迫害大寺派,强行禁止信众供养大寺派僧人,违者罚钱一百。面对国王的迫害,大寺派僧人表示:为了保持佛法的纯洁,宁可饿死,也不接受「外度量」学说。坚持传统的大寺派僧人在此后的上千年时间,始终都同各种思想学说特别是无畏山寺的「外度量」派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从上面的例子可知,上座部佛教在维护传统、保持佛法的纯洁性方面,具有「保守」的特点。
八、上座部为何注重对巴利语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