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
谢大光的《鼎湖山听泉》是九年级第一单元以写景为主题的开篇课文。
这是一篇优美的游记散文,在对景物的描写中透露出对人生的见解。
以往在上这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一、导入。
二、整体感知。
1.生听录音,划出重要字词。
2.一句话概括自己对鼎湖山或鼎湖山泉水的感受。
3.理清思路,找出表明作者游踪的词句。
三、精读品味。
1.学生找出描写泉水声音的语句。
2.析作者是如何写泉并感受泉声的美妙,体会泉声给作者的人生启示。
3.作探究,本文重点是鼎湖山听泉,为何用了大量笔墨去写树木以及庆云寺的相关情况?四、吟哦感悟。
五、拓展延伸。
上完后,开始自我感觉还不错,重点突出了,难点突破了,学生在我的启发诱导下明确了本文移步换景的写法,感知了鼎湖山泉水声音的美妙,深入领会了泉声给作者带来的人生启示。
总之,使用这种教学方法取得的教学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
可是对照《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我发现这样教学有个不足之处:教师俨然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好似被教师牵着鼻子在走,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展,一些问题设计得虽然巧妙,可都是教师事先预设的,而不是由学生提出的。
新课标强调: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扭转教师独霸课堂的局面。
据此,我认为新课程标准下一堂好语文课的标准之一应该是:教师要目中有人、手中有法,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放在首位。
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形成
一种“身心解放、思维开放、个性奔放”的教学场景,让学生置身其间,如沐春风,如鱼得水。
因而,我想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要是能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对他们的长远发展是多么有利啊!因此,在这一次我这样重新设计:
师:在学习课文之前,我给同学们提个要求——希望同学们针对课文内容能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想办法解决它。
有两种问题最有价值:一是自己不懂的,所以要问,搞懂了对我个人有好处。
二是大家可能都不懂的,研究之后大家都有收获。
下面轮流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看谁提出的问题最有价值。
(读完课文,强调了生字词后,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做记录)生1:在初二时学习了《阿里山纪行》、《蓝蓝的威尼斯》都是采用移步换景法写的,本文也是一篇游记散文,是否也是采用同样的写法?
生2:同样是写山泉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写了山泉的形,本文是从哪个角度写泉水的?又是怎样写的?
生3:冒雨游七星岩时“走得匆匆,看得蒙蒙”,可以看出游者的心情是怅惘的,对于写山泉有何作用?
生4:为何要用大量的文字写庆云寺的有关情况?
……
师:(归纳问题)刚才大家都动了脑筋,发言很积极,提出的问题都很有价值,但是大家共同关心的、应该首先解决的问题有三个:
1.的写作顺序。
2.个角度写泉水的?又是怎样写的?
3.要用大量的文字写树木的茂密、“浓碧”以及庆云寺的有关情况?
(下面分组讨论、探究)
各组汇报探究结果时,我发现:学生对于前两个问题认识还比较到位,对于第三个问题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于是我就指导学生品读课文“站在亭前望去,满眼确是一片浓碧……召唤着嬉戏忘返的孩子”这一段,扣住“浓碧”、“沉甸甸的湿绿”、“鲜绿”、“潮润柔滑的石阶”这些词语或短语引导学生思考。
学生恍然大悟:写“树木”,写“浓碧”间接写了泉水,说明是泉水滋润了鼎湖山的树木。
“寺内现存一口‘千人锅’……古刹当年的盛况,于此可见一斑。
”写出作日佛事兴盛,“繁花似锦”、“蜂蝶翩飞”等词语写出今日寺院庭园之美,学生通过讨论明白:这些都是因为泉水存在的缘故,也为后文写“泉水是鼎湖山的灵魂”作铺垫。
这节课始终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展开教学,问题都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因而在解决的时候积极性似乎比平时高了,发言的人数比平时多了,讨论的时候也更带劲了。
通过以上问题的探究、解决,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似乎得到了加强。
虽然教师预先设计的问题和学生提出的问题基本相同,但是教师自己提问题和教会学生提问题有本质的区别:后者体现了学习方式的变化,把学生当作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前者则是把教师当成学习活动的权威人物,不相信学生具有
提出问题的能力,也没有认识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不利于学生提高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提出问题的人是谁?——是学生,这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