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活动中学术不端行为产生原因之我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科学活动中学术不端行为产生原因之我见说到学术不端,我想大部分直接参与科学活动的人都多多少少有一些耳闻目睹,甚至自己也参与其中。而由于互联网的广泛普及,相当一部分没有直接参与科学活动的人,通过一些不时爆出的学术造假丑闻,也会对学术不端有一个笼统的认识。不同的人参与科学活动的方式和深入程度不同,对学术不端的方式也会有不同的偏重和定义,有人认为学术不端主要指学者涉及抄袭、剽窃的不良行为,也指学者恶意的一稿多投行为;也有一些参与的科研活动需要较多实验和数据支持的学者偏重认为,学术不端指篡改实验数据、编造虚假结果等。我想对于学术不端行为,不同的人侧重的点会各不相同。百度百科中关于学术不端行为的定义为:在建议研究计划、从事科学研究、评审科学研究、报告研究结果中的: 捏造、篡改、剽窃、伪造学历或工作经历。这不包括诚实的错误和对事物的不同的解释和判断。定义本身比较简单,但是涵盖的范围还是很广的,每一方面细化进去,就会细化到科学活动中具体的不端行为。

我想很多80后童年时的梦想是长大后成为一个科学家,对当时的我们来说,科学家是一个神圣而高尚的称号,是一种巨大的荣誉,从来不知道在科研活动中,还会有这么多的阴暗面和不可告人的东西。进入研究生学习,这应该是大部分同学第一次直接参与到科学活动中来,本科以前的学习生活大多数是基础知识的积累,研究生以后才真正开始进行一定的研究。

在平时的学习中,作为一个工科专业的学生,我们需要做大量的实验和仿真。这一方面是完成项目任务的需要,同时,这些实验和仿真的结论以及从中得到的经验也是写作学术论文的重要知识来源。事实上,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科学家已经不再是一个遥远、神圣的称号,而变形为科研工作者,所谓工作者即以此为职业的某些特定人群,科研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成为特定人群的职业内容,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当然不排除一部分人出于兴趣和求知欲望而从事科研活动,但是大部分人应该是从职业的角度出发来进行科学研究和探索。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今人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都直接或间接承认了科研可以转换为经济效益。今人以科研为职业,以科研为获

得利益,谋生的手段并没有任何不妥,甚至应该加以鼓励,因为有益的科研成果能产生经济效益的基础必然是可以造福于人类,解决一些固有的问题,所以科研本身应该是一件利己又利他的事情。

站在一个学生的角度,坦白来说,科研对我来说是为了获得一定的知识积累,深入了解自己所在领域的发展动向,并掌握一定的前沿技术,这一方面是为以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基础,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顺利完成学业,拿到相应的学位证书。在我看来,这两个方面都很重要,但是前一方面是较软性的要求,后一方面则是硬性的指标。

从前一个目的出发,没有任何必要在科研中做一些不端的行为,因为求知是为了充实自己,满足自己的需求,学习效果的好坏自己能够清楚评估,当你认为自己在某一方面存在不足时,只会更加努力去钻研,去弥补这一点,而不会通过不端行为来自欺欺人。

而从后一个目的出发,这在客观上有从事不端行为的内在推动力,因为我们需要完成一定的硬性指标来获得学位,一般是要求发表一定质量的学术论文,而学术论文是一个外在的知识体现形式,这种外在的形式具有可编造性,在此基础上,经济、社会、家庭等带来的压力要求我们在一定的年限内顺利毕业,这无形中是学术不端行为的推动力。如果你能够在短期内真正完成自己的研究,当然没有人愿意进行学术造假,但是科研是没有规律可循的,没有人能够在开始研究的时候预期自己多久能够取得成果,但是现实要求你必须限期出成果,这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急功近利、浮躁不安的气氛,而这种情绪又恰恰是对科研工作不利的。

当然我只是站在一个需要获得学位的学生的角度来体会和看待这个问题,而其他一些科研工作者,可能还会出于其他的原因从事学术不端行为,如为了职称评审、为了科研奖项等等,而这些归根结底又是一个经济利益的问题。当然,这也与评审中存在的监管不严和漏洞有关,如果整个评价体系是公平公正,且评价过程是严谨的,评价结果是在科研上有意义的,那么通过学术不端做出的成果就不可能通过评审,这样也会杜绝一些希望通过这种途径谋利的行为。不过这并不是根本的解决途径,只是防治,而不是疏导,应该有一个更好的科研激励机制,以及一个健康、正气的学术

氛围,让科研工作者自发的以学术不端为耻,并且从根本上不追求科研的急功近利,通过严谨的科学研究,获得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科研成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