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语文课教成思想政治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别把语文课教成思想政治课
海原三中马琳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是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一句话,强调的是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
自“标准”问世以来,这句话严重影响了我的语文教学,可能在不同程度上也影响了大多数语文教师吧。
记得去年听一位教师教《羚羊木雕》,学生简单阅读后(不到10分钟),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究竟该不该把羚羊木雕要回来?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后发表意见。
学生们讨论得异常火爆,教室里一片热闹。
然后是各组代表发表见解,发言学生明确了自己的态度,并且讲出了充分的理由。
一时间形成了两派,即“该”派和“不该”派,双方争论得面红耳赤。
整整30分钟过去了,学生显然意犹未尽,还有唇枪舌剑下去的趋势。
教师看时间不多了,便“统一”了思想:贵重的东西要征得家长同意后才可以送给朋友,小孩子不要随便做主,既然已经送了就不应该要回来。
下课铃响了,我在课桌通道往出走时学生还在争论。
我问授课教师这篇课文教完了吗?是否还有第二课时?得到的回答是——教完了。
这节课很热闹,学生讨论很热烈,发言很积极,课堂“真正”属于了学生。
可是,学生在这节课上学到了哪些些语文知识?掌握了哪种语文技能?好像看不出来。
由此我想到自己几年前教《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给学生提出了类似于上述案例的问题:菲利普夫妇究竟该不该躲于勒?学生讨论很激烈,发言很踊跃,占用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可课后印发的习题学生做得一塌糊涂。
很显然,这位教师和我当初犯了同样的错误,那就是过分看重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而忽视了其“工具性”,把语文课教成了思想政治课!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这句话本来很科学,但被我们演绎得面目全非。
“工具性”是语文的本质,“人文性”是语文的延伸,本质与延伸之间孰轻孰重,我们应该能掂量出来。
《羚羊木雕》一文的人物对话和心理描写很精彩,应该把重点放在作者如何把人物之间的冲突通过语言和心理描写生动地展现出来,这才是教授本文应该把握的方向。
同样,《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人物的心理描写、悬念的运用、情节的安排异彩纷呈,应该把研读的重点放到这里。
但我们偏离了方向,丢失了重点,抢了思想政治课老师的饭碗!
在讲台上站了11年,《我的叔叔于勒》也教过了好几遍,如今我自我感觉对课标的中的这句话理解得还算到位。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一定要掌握好尺度,在充分把握好“工具性”后再延伸到“人文性”,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正确方向。
过分强调“人文性”,显然是本末倒置。
别把语文课教成思想政治课,谁都不会答应我们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