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应该上成语文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课应该上成语文课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让语文课堂焕发了“活力”,教师们想方设法让学生“活”起来了,让课堂“热闹”起来了。可是,这样的课堂就是真正的语文课堂吗?我们的语文课堂已渐渐失去了语文课堂的原味。真正的语文课,是在师生共同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品味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在阅读中理解、感悟,在阅读中学会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一、抓住文本阅读,理解万岁
1.语文课堂应突出文本阅读
文本是师生教学对话活动的重要载体。从其本质来看,阅读文本,不仅要理解文字承载的意义和内涵,感受文本所包含的特定文化,而且要与文章的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然而,在现实的语文课堂里,真正让学生阅读文本的时间究竟有多少呢?有些老师总是用自己的情节性提问来代替学生的读书,实在是越俎代庖;有些老师利用录音、多媒体等技术把课文内容灌输给学生,生动形象的音像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但脱离了课本,仅仅依靠音像获得视听觉上的满足,最终只能使学生对书本失去兴趣,使感悟
变成空中楼阁。最后的考试不考教材,这才决定了教师这样的上课模式:语文课不是解读文本的过程,而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其实,不考教材更要看教材,因为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是一个感悟、理解文本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学生掌握的绝不是单纯的那些文本的内容,而是阅读文本的方法,在此基础之上,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阅读文本比教师讲解更重要。
2.文本阅读应强调能力提高
阅读理解的过程,是一个立体的渐进的过程而不是像传统教学所理解的那样,只是一个平面。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和文章的组合手段,只是完成了阅读教学的基本环节。真正的理解还需从整体上理解文章的内容和形式的相互关系,也就是品味出这样的组合手段和整个思想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即为什么这样写。在这个环节中,把握文本思路更为重要。因为思路不但体现在对材料的选择、结构的安排上,更体现在表达方式和方法上。
阅读文本是立体的,多层面的,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无论是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内部组合手段,还是把握形式和内容的相互关系,这些阅读能力的提高都应该是我们文本阅读所追求的目标。
3.能力提高需要依靠教师引导
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个性阅读、独立阅读,不是放任自
流的“自我”阅读,而是在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的同时,更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这就需要教师多层次地为他们拓宽还未充分利用的信息资源,组织学生展开充分的对话与沟通,让学生学会理解和表达自己的见解。同时还要学会聆听,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会接纳他人、赞赏、争辩、互助,以达成生生间的思维互补。另一方面,教师还要扮演好自己的教学角色,不是以一个传达圣旨的智者,而是以一个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者,人生旅途经历者,引领者的形象出现在教学中,在学生的旧知识、旧观念和新知识、新观念间搭桥铺路,促其同化顺化,进而重新整合,如此在学生不经意间,在自然的状态中,通过生生、师生的思维互补撞击,学生拓宽了视野,丰富了体验,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由肤浅走向深刻,由片面走向全面。
二、语文活动为主,注重品味
1.让学生在阅读中品到语文味
既是语文课,就应有浓厚的语味。所谓语味,就是不同于其他课的,给人的一种浓烈的语感味。一堂无语味的语文课,从严格意义上讲,它已经不象甚至完全不是语文课,而是地道的“社会课”或别的什么课。它不再是展现语言以及语文课的美妙,而是单纯的从它表现的思想意义出发。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由于出于政治斗争的客观需要,语文课
不仅仅只是向“社会课”倾斜的问题,而是完全倒向“社会课”的问题。所以如果语文课真的与上社会课一样的话,那将是中国教育的悲哀,语文教学的悲哀,更是汉语言的悲哀,因为它已经离开了它该处的位子。
《语文新课标》明确规定: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是工具性和人文性,人文性寓于工具性之中。它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其核心是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只有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形成正确的语文教学观,也只有在这种“观点”的指导之下,讲起课来才能“合”语文的“学科规律”,循语文教学的“规”,蹈语文教学的“矩”。其次教者必须深识“语文教学实际即是语言教学”,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掘“应该讲和务必讲”的“语言因素”,这些“语言因素”,它应该是体现了课文重点、难点,表现了作者某种“曲趣密巧”和“写作匠心”的。它应该是有利于加强学生基础、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和非智力的。同时它还应该是学生凭自己发现和解决不了的。这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来说,就是要紧扣课文字、词、句来讲(特别是那些关键性的字、词、句,有时也包括精彩的语段)而不是游离课文的“架空分析”。
2.让学生在表达时渗出语文味。
小学阶段,能不能让自己的语言文字运用规范化,就是一个艰巨的教学任务。要让自己说的话写的文字,别的地
方的人能够听得懂看得懂,能够完全去掉口语化的倾向,就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这当中既有非常实际的请假条、借条、留言等实用文的语言文字运用的问题,也有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所需要的童话写作的虚构表达想象的问题。
在以往较长的一段时间里,语文课只是停留在理解的层面,偏重于思想内容的理解,其表现为循着课文的故事情节一路问去,问题问完了,课也就上完了。其间虽有语言文字的教学,诸如解词释句,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它处于从属的地位。对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这一环节,只是教给学生一些抽象的概念,显得苍白无力。这是语文教学的一大失误,只注意课文的思想性和人文性,忽略了工具性这一最本质的特征。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语言教学,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的重心应落在语言这一思想内容的载体上。偏离这一重心,加强语言文字训练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指导学生学习一篇范文,其目的不在于获得这些语言知识,尤其对小学生来说,应当着重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实践过程中去感受,作者是如何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准确地运用语言文字的。当然,学生仅仅对语例产生感受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将这些感受与实际的语言交际建立联系,让学生多作模仿练习,或由教师创设一个情境,或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选取一个情境,模仿语例的结构方式和表达方法进行遣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