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的现代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论沈从文对湘西现代化的文学描述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是作家面对纷繁扰攘的都市,在对故乡的回忆和想象中,建构的一个艺术世界。这个世界宁谧、优美、自然、生气蓬勃,往往被人称颂为一曲田园牧歌、一首乡土抒情诗。

其实,“湘西世界”是一个富含更深意义的世界,它置身于现代文明大环境下,不会是远离尘世的世外桃源。沈从文曾经感叹到:“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背后隐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背后隐藏的热情却忽略了。”沈从文清醒地认识到湘西社会处处呈现着人性美却又充满着苦难而又无法摆脱命运阴影的社会现实。他的文学描述,记录了这片古老土地的现代化之路以及现代化的影响,充满了一种哀婉的悲伤的情绪。沈从文敏锐的意识到“充满诗歌光辉和意义”的湘西在现代化浪潮中劫数难逃,痛心于传统的美好人性的消失。从某种程度上说,湘西现代化的文学描述不仅仅是湘西的,而且也是全中国的。

沈从文关于湘西现代化的文学描述可以分为二个部分:

一、物质层面的文学描述

(一)日常生活用品:洋货即先进

湘西现代化的表现首先体现在日常生活用品的“洋化”,对此,沈从文写道:“所谓时髦青年,只能给人痛苦印象,假若是个公子哥儿,衣襟上必插两支自来水笔,手腕上带个白金手表,稍有太阳,便赶忙戴上大黑眼镜,表示知道爱重目光,衣冠必十分入时,材料且异常讲究。特别长处是会吹口琴、唱京戏,闭目吸大炮台或三五字香烟,能在呼吸间辨别出牌号优劣。玩扑克时会十多种花样。既有钱而无知,大白天有时还拿个大电筒或极小手电筒,因为牌号新光亮足即可满足主有者莫大虚荣,并俨然可将社会地位提高。他若是个普通学生,有点思想,必以能读什么前进书店出的政治经济小册子,知道文坛消息名人轶事或体育明星为已足。”1

在这里,自来水笔、太阳镜、口琴、手电筒等,都是非常“现代化”的东西,也都是“洋货”,这些洋货反映了一种地位,它表明了现代化的权威和先进。于是自来水笔代替了毛笔,手电筒代替了煤油灯,人们开始接受这些物品,实际上是在接受这些物品背后的西方文化。

(二)现代交通与生产工具:现代化之初的可笑和茫然

交通工具和生产机器最能体现生活的现代化转变。沈从文在《长河——有事总不免麻烦》1同上p64

中写道:“老水手说,‘好看的倒多咧。汉口水码头泊的火龙船,有四层楼,放号筒时比老水牛叫声还响,开动机器一天走八百里路,坐万千人,真好看!’夭夭笑了起来,‘哈哈,我说黄鹤楼,你有四层楼。我说‘看翻船’,你有火龙船。满满,我且问你,火龙船会不会翻?’乡下人习惯称轮船为龙船,老水手被封住了嘴,一时间回答不来,也不免好笑。因为他想起本地常见的‘旱龙船’,条案大小一个木架子,敬奉有红黑人头的傩公傩母,一个人扛起来三山五岳游去,上面还悬系百十个命大孩子的寄名符,照传说拜寄傩公傩母做干儿子,方能长命富贵。这旱龙船才真是一条龙!”2

文中提到的龙船就是轮船。轮船是新时代的交通工具,人们对其有着好奇和怀疑的态度,甚至觉得可笑,还是觉得是自己的东西才是“真是一条龙”,虽然如此,但人们还是愿意接受新事物,愿意去尝试新的东西。

湘西出产桐油,但是桐油都是靠牛力在压榨,生产效率当然比不上机器,如果没有机器的到来,这些作坊还是能持久的生存下去。现代生产方式已经进入,逐步改变原始的生产方式。沈从文在《长河摘橘子——黑中俏和枣子脸》中说:“凡是原来油坊的老板,掌捶、管榨、烧火看锅子、蒸料包料,以及一切杂项工人和拉石碾子的大黄牯牛,一律取消资格,全用机器来代替。”

乡下人还是无知识的,总以为这油业公司一成立,一定是机器黄牛来作事,省城里派来办事的人,就整天只在旁边抱着个膀子看西洋景,起初那些开作坊的人根本不知道这个厂的建立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挑战和淘汰,不明白这对于他们事业有何不利,只觉得一切用机器,实在十分可笑。他们虽然模糊地意识到“机器”是个异常厉害的东西,但始终认为榨油不是机器人和机器黄牛办得了的。但是,这些现代的东西根本不可阻挡,于是那些原来的作坊就会失去优势甚至是不能开办,势必会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就像文中长顺说的:“前天我听会长说,辰州地方又要办那个机器油坊了。办成功他们开张发财,我们这地方可该歪,怕不有二三十处油坊,都得关门大吉!”。因为自家油坊会倒闭而使家里的生活条件发生改变,从此他们失去赖以生存的小作坊,他们的生活会从此因谋生方式的改变而改变。

(三)道路与道路规范:新生活的表征与改变

小说《长河买橘子》中写道:“公路局正在沿河岸做码头,拉船夫服务,挑土扛石头,用的人很多。只怕一停下来又耽搁事情,所以还是向上开。所有船只都来了,正在后面一点上滩。”沈从文在《湘西散记》中记载桃源地方已有公路,直达号称湘西咽喉的常德,每日

2沈从文精选集【A】.沈从文.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 p26

都有八九辆新式载客汽车,按照一定时刻在公路上奔驰,距离常德约九十里,票价是一元零。现代交通工具的使用,使得现代化的风气更能深入湘西腹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在所谓的“新生活”的影响下,有些生活习惯开始被新的规定改变。《长河》就写道:“常德府街道放得宽宽的,走路再不会手拐子撞你撞我。大街上人走路都挺起胸脯,好象见人就要打架神气。学生也厉害,放学天都拿了木棍子在街上站岗,十来丈远一个,对人说:走左边,走左边”“常德府近来大街上走路,已经一点不儿戏,每逢一定日子,街上各段都有荷枪的兵士,枪口上插上小小红旗绿旗,写明“行人靠左”。一走错了就要受干涉。礼拜天各学校中的童子军也一齐出发,手持齐眉棍拦路,教育上街市民,取缔衣装不整齐的行路人。衙门机关学堂里的人要守规矩,划船的一上岸进城也要守规矩。”3

“常德既是个水码头,整千整万的水手来来去去,照例必入城观构光,办点零用货物,到得城中后,忙得这些乡下人真不知如何是好。出城后来到码头边,许多人仿佛才算得救,恢复了自由。”4

对于行路习惯自由的乡下人来说,如此规范行走有点难,但是对于这样的规矩还是照做。这很可能就是因为人们对于新生活很新奇,而这种新奇正是现代生活的表征,也表明了现代化生活的不可阻挡。新的生活规则就是在这些日常生活点滴中逐步渗透,而沈从文也善于从这些生活细节中抓出时代改变的特征,对现代生活进行了表面的同时也是深入的描述。

(四)新学校和新学生:教育改变未来

旧式学堂的废除和新式学校的诞生,那是沈从文小时候的事情,在《从文自传》中,沈从文不无深情地说:“民三左右地方新式小学成立,民四我进了新式小学……半年后家中母亲相信了一个亲戚的建议,以为应从城内第二级小学换到城外第一小学……”。母亲能相信城外小学好,说明了湘西当初的教育风气,他们认为城内没有城外好,现代的比旧式的好,孩子要有好的前途就应该接受接受现代教育,现代教育也意味着好的教育。

有新学校就有新学生,尤其是女学生的出现,更是一个新鲜现象。沈从文在《萧萧》中说,人们一提到女学生就觉得是一件很好笑的事:“女学生没有辫子,留下个鹌鹑尾巴,像个尼姑又不完全像,穿的衣服像洋人又不是洋人………”5这些女学生就是桃源县的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她们曾经在五四运动时期要求男女平等,最先要求男女同校的,并且都得到了实现。沈从文从新学校和新学生的身上,看到了未来的希望,在他的笔下,对此注入了

3沈从文精选集【A】.沈从文.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 p83

4同上p57

5同上p7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