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与经济发展的PPT制作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划经济 制度
缺陷
1.它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及 创造性。 2.它不利于企业的成长与发展。这 是因为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经 济运行和资源配置的主体是国家。 容易形成行政垄断性行业。 3.容易形成官僚主义作风。 4.信息不完全,容易导致供求脱节 及宏观经济比例重大失调。 5.不利于推动技术进步和革新。
四 经济体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2.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又称为自由市场经济或自由企业经济)是一种经济体系, 在这种体系下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及销售完全由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 制所引导,而不是像计划经济一般由国家所引导。市场经济也被用作 资本主义的同义词。在市场经济里并没有一个中央协调的体制来指引 其运作,但是在理论上,市场将会透过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产生 复杂的相互作用,进而达成自我组织的效果。市场经济的支持者通常 主张,人们所追求的私利其实是一个社会最好的利益。
二 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的魅力
中国创造和中国制造的差别就在这种产权制度之中。 中国创造不能在中国制造的基础上产生,因为中国创造最 核心的是制度创造,要把简单的资本制度,变成成功的、 知识型的制度,才可以让传统产业变得非常强大。中国互 联网企业不怕美国公司,就是因为中国公司取得了比美国 公司还大的成功,中国互联网公司已经创造了一千个以上 的百万富翁,这就是制度的魅力。
一 制度定义、构成及功能
2.制度的构成 制度分为正式约束和非正式约束 正式约束
定义:是人们有意识地 创造的一些列规则。 1.产权结构与政治规则 有一致性。 2.经济规则界定产权, 企业是有关特定交易的 协议。 3.依靠国家组织强制。 政治规则、 经济规则、 契约 价值观念, 伦理 规范,风俗 习惯,意识 形态,惯 例和习惯
那么制度又究竟是什么呢?它自身的特点、发展过程、与经济的关系 又是如何呢?不同类型有何差别呢?
制度与经济发展
一 二 三
制度定义、构成及功能 制度创新 制度变迁

制度体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思考中国发展之路
一 制度定义、构成及功能
1.制度的定义 按照诺斯的定义: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正式地说,制度是 人设计的,决定人际互动结构的约束。 简单地讲,制度决定着人们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 制度: 为了在交换中建立秩序,和减少不确定性, 而特意设计的,决定交易和生产成本, 以及经济活动的获益性和可行性的行为规则。
二 制度创新
3.制度创新的过程
戴维斯和诺斯认为,制度创新的过程是制度失衡与制度均 衡的交替变化过程。在制度均衡状态下,对现存制度的改革, 不会给从事改革者带来更大的利益,因此这时不会出现制度 创新的动机和力量。但如果外界条件发生变化,或者市场规 模扩大,或生产技术发展,或一定利益集团对自己的收入预 期有改变等等。在制度学派经济学家看来,制度不断完善的 过程,就是一种周而复始的从制度的非均衡到制度均衡的动 态变化与发展过程。
制度与经济发展
制度与经济发展
引子:制度在经济发展上的作用
二战后,日本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让它战后的经济 增长速度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位列首位。
二战后,过分加强集体农庄管理体制、缺少 制度创新,直到后来制度演进的路径陷入僵 硬化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农田水利制度改革让世界上最干旱的大陆-澳大利 亚克服农业灌溉难题,如今是世界最重要农产品 出口国之一。 2011年,挪威评为最幸福的国家。完善的社会保障 制度对较小贫富差距有很大贡献,社犯罪率较低, 社会生产和生活井然有序,社会分配较合理,与经 济利益的协调相关性极强。
供求综合作用,诱致制度 变迁 旧的低效制度被新的更有 效制度替代。
三 制度变迁
5.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性
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性:最有效率的“解”并不总是能够胜出,偶然 因素可能对一个过程的早期阶段造成干扰,改变其进程。
布赖恩·阿瑟的概括:假定有两种技术,这两种技术互相竞争,每一种技术 又都可以产生收益递增。技术的使用者边用边学,改进这效率。我们无法预 先知道哪一种技术更有效率。一旦某种技术取得突破,它便会取得垄断地位。
二 制度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
尽管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 的R&D经费支出还是偏低。在2003年,我国的R&D经费支出总量只有美国的6.54%、 德国的30.98%。如表3所示,我国R&D经费支出与GDP的比重明显低于美国、日本、 德国等发达国家和新兴发展中国家。在主要依靠技术创新才能发展的高技术产业, 我国与主要发达国家的研发投入强度存在明显的差距(如表4所示)。中国R&D经费 资源不足,严重地制约着中国技术创新能力提升。
2.制度创新的动力
原动力在于作为国家和社会主体的个人、社团和政府都企图在这一过程中减 少实施成本和摩擦成本,从宏观上谋取经济、政治和社会的最大收益,从微 观上对不同主体的行动空间及其权利、义务和具体责任进行界定,有效约束 主体行为,缓解社会利益冲突。 一般意义上讲,制度创新的终极动力在于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如出现 预期的净收益超过预期的成本,一项制度就会被创新。可以说,制度创新是 制度主体根据成本效益分析进行权衡的结果。它只在两种情况下发生:创新 改变了潜在利益,创新成本降低使制度的变迁变得核算。
非正式约束 1.是正式约束的有延 伸、细化和限制,共 同起作用。 2.意识形态处于核心 地位。 3.更为广泛和根深蒂 固。 4.人们自觉主动执行, 效果更优,约束作用 更大。
一 制度定义、构成及功能
3.制度的功能
科斯认为交易过程是有代价的,制度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能够降低交易成本。 具体表现为: •能提供关于人们行动的信息(预测他人行为) •能约束个体的机会主义(约束机会主义倾向) •为合作创造条件(规定责、权、利) •是一种激励机制(工资制度)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四 经济体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优点
1.能够高度有效地集中有限的资金 发展重点产业。 2.保证按预期计划目标实现国民经 济发展的总体战略建立比较合理 的国民经济体系。 3.通过有计划的收入分配保证总供 求的平衡,宏观经济效益提高。 4.解决人民最紧迫的生活需要,实 现收入均等化,稳定经济,从而 稳定社会。 5.有利于推动经济持续增长。
技术变迁中的理论也适用于制度变迁,所以我们可以借技术变迁中的理论更深入了解制 度变迁。 技术变迁过程中,有四种自增强机制在起作用:
1.大量的投产成本或固定成本。单位成本随着产量的提高而下降。
2.产品流行起来后,学习效应会改善产品质量或降低产品的成本。 3.与其他采取类似行动的经济单位合作会出现协调效应。 4.适应性预期,某种产品在市场上普遍流行,这使人们系那个心它会更加流行。 自增强机制作用结果的状态: 1.多态均衡 2.可能出现无效率 3.锁定 4.路径依赖
总结:中国技术创新的原动力在于制度创新,创新之路任重道远!
三 制度变迁
从库兹涅茨(Kuznets,S.)对大量低 收入国家的历史统计和罗斯托 (Rostow,W.)对传统社会的分析中, 可以发现:制度缺陷是发展中国家经 济落后的根源。 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开始关注并致力 于产权、法律、分配、保障等方面的 制度研究。不过,制度过于复杂,很 难进行严格的假设和逻辑推理分析。 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发展中国家要 得到大发展,必须不断地推动制度变 迁。
偏好或口味的变化是制度变迁的另一源泉。此外,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因 素对偏好或口味的变化也有很大影响。
三 制度变迁
3.强制性制度变迁
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主动采取措施, 推动制度进行重新安排的模式。
强制性制度变迁的基本条件: (1)能够试点、试验。 (2)具有不可挑战的权威,制度变迁的结 果无论是失败还是胜利,都能掌握领导权。 (3)实事求是
强制性制度变迁失败的原因 -政府以变革制度为借口 -进一步扩大集权程度 -谋求更多寻租机会
三 制度变迁
4.诱致性性制度变迁
由经济主体自发组织,自下而上共同实施的制度变迁。
需求:经济增长产生出新的潜在利 润,对制度变迁形成新的需求;
供给:经济增长促进社会科学、 组织行为等的进步,构成制度变 迁新的供给。
一些小事件也可能使一种技术取得相对优势。时候人们也许会认识到,所放
弃的技术更有效率,但那效率相对较低的技术已经胜出并取得了垄断地位。 如“愧尔特现象----其实有一种更加有效的打字机键盘,但是人们已经习惯 了QWERTY排列方式,顽固地拒绝了DSK键盘,使得现存的键盘排列方式并不是 最高效率的。
三 制度变迁
三 制度变迁
递增收益是决定制度变迁路径的主要因素之
一,但只要市场是竞争性的,甚至交易成本 接近于零,制度变迁的长期路径就是有效率 的。然而,市场是不完全的,信息反馈不完 整,交易成本高昂,经济主体的主观模型既 受到不完备的反馈的限定,也受决定路径的 意识形态的影响,因此就可能出现多种路径 并存,绩效差的制度普遍存在的情况。
制度与经济发展
可以看出,制度对一国的经济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而且对所处的社会 背景有要求,就像日本在战后的政府干预曾对经济发展有重要引导作用, 但是随着知识产业的发展,不再是赶超西方经济的背景下,政府过多的 干预会导致市场僵硬化,阻碍经济的发展。所以说,通过制度与经济的 关系了解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经济核算指标来解释经济相比,对解释经 济现象深层原因有很大的作用。
四 经济体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计划经济体制
一般说来,计划经济是由社会主义国家根据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特别是国民经 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要求,通过指令性和指导性计划来管理和调节的国民经济。 计划经济强调的无非是政府这一“有形的手”对经济的干预作用,不可否认的是, 计划的力量是强大的。
计划经济的实践曾有过辉煌的历程:十月革命前的俄国是一个资本主义发展较 晚的落后农业国,1913年工业总产量只占世界总产量的2.7%,仅为美国的6.9%, 居世界第五位。十月革命后,苏联从1917~1936年,只20年时间,国民生产总值 就从世界第五位上升到第二位。如果不实施计划经济,苏联在其建国初期要战 胜帝国主义的包围、进攻,并且其经济地位从欧洲的第四位、世界的第五位一 跃为欧洲的第一位、世界的第二位,成为两个超级大国之一,几乎是不可能的。 在这个时期内,苏联遭受了两次世界大战的严重破坏,而美国不仅未受到战争 破坏,反而发了战争财,但两国的经济差距仍然极大地缩小了。
二 制度创新
4.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关系
制度创新为技术 创新提供新的环 境与条件
具有内 在统一 与内在 相关性
具有互动与内在逻辑 • 技术创新为制度创新 提出需求,为产业创新 提供前提 • 制度创新可以激励技 术创新与产业创新
技术创新是制度创新的基础 •技术创新提供增长来源,为经济活动提供心得生产可能性边界,并对制度创新 提出需求,为产业创新提供新的可能性 •技术创新使产出在相当范围内发生了规模报酬递增; •技术变迁产生了工厂制度,而随着工业社会出现的负外部效应必然会推动制度 创新; •增加了制度变迁的潜在利润,降低某些变迁的成本,特别是信息成本; •技术和技术创新决定制度结构及其变化;
三 制度变迁
1.制度变迁的内涵
制度变迁,是指制度形成、变更和发展的过程。 制度变迁具体表现为: (1)一种效益更高、交易费用更低的制度对另一种效益较低、 交易费用较高的制度的替代过程。 (2)对一种更有效益的制度的“生产过程”,即制度创新。
三 制度变迁
2.制度变迁的诱因
相对价格的变化是制度变迁的最主要源泉,要素价格比率变化、信息成 本的变化、技术的变化都是相对价格的变化。
二 制度创新
3.制度创新的过程 成本--收益比较:
制度创新的成本:
1.规划设计、组织实施的费用 2.清除旧制度的费用 1.某制度设立与该制度缺位在成 本效益方面的比较 2.把统一制度安排和制度结构的
3.削除变革阻力的费用
4.制度变革带来的损失及变革的机 会成本等
有运行效益与运行成本加以比较
3.对可供选择的多种制度的成本 收益进行比较,选择净收益最大 的一项制度。
制度两种约束作用方式不同,非正式约束潜行于正是约束之外,是人们自 觉主动执行的,这样的效果和约束力都比靠政府强制做事要强。(例子: 中国的“关系”先于“做事”的社会惯例)
二 制度创新
1.制度创新的含义
是指在人们现有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条件下,通过创设新的、更能有效激励人 们行为的制度、规范体系来实现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变革的创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