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坡国内外研究概况的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滑坡国内外研究概况的综述

1 滑坡研究的发展阶段

从滑坡研究的历史来看,人们对滑坡的科学描述是同地质学、工程学、自然地理学的成长分不开的。大概到了16世纪,人们才把滑坡作为一个单独的科学研究客体来描述。1512年,瑞士阿尔卑斯山区毕雅斯库镇附近的布伦若(Breemo)河谷发生大滑坡的灾害记载是滑坡研究历史上发现较早的一篇专门性的文献资料。至今,被科学界公认的滑坡研究最早的经典著作,是A.Heim于1882年发表的一篇关于阿尔卑斯山区的埃尔姆(Elm)附近的滑坡的文章。人类对滑坡的系统研究源于瑞典。在1928~1945年间,世界各国对滑坡的研究是片段和零星的,且研究工作大多由单独科研人员小规模的进行,只有瑞典、前苏联、挪威国立土工研究所进行研究,并发表了一系列研究论论与著文。二战以后,对滑坡的研究工作逐渐系统而深入。

我们国家对滑坡的系统研究是建国以后才开始的,主要经历了三个阶

段。

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在建设中盲目挖方造成滑坡事故屡屡发生,由于对滑坡产生的作用因素、条件、运动的机理和发生以及滑坡的危害性缺乏认识,被迫对已发生的滑坡进行研究和治理,既增加了投资,又延误了工期。20世纪60年代总结以往的经验和教训,在建设中为了减少了滑坡危害,避开了不少大的滑坡和滑坡集中分布地段,但对滑坡运动机理和发生原因的认识尚不深入。20世纪50年代初~60年代中期为被动治理阶段。

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人们从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要有效地治理和预防减轻滑坡灾害,必须深入系统地研究各类滑坡的分布产生的条件、类型、作用因素,以及其运动和发生的机理。各部门都列出若干个专题进行研究,提出了滑坡的分布规律、分类和形成滑坡的地质条件、地形和主要作用因素下,滑带土的抗剪强度随着滑坡过程的滑坡稳定性的、变化规律判断方法,防治滑坡的有效工程措施和原则等,特别是抗滑桩的应用使大中型滑坡也能治理。滑坡灾害治理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变被动治理为治理和主动预防。

20世纪80年代至今,随着国民经济的大发展,对防灾减灾的要求也更高,更加重视滑坡灾害的影响。在一项大的工程开发建设前,尽可能进行灾害调查、评价和预测,尽可能事先避开,或采取预防措施,一防止和减少灾害的

发生。研究和治理由点发展到点、线、面的综合预测和防灾。与此同时对高速远程危害大的滑坡也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尤其滑坡的发生时间预报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形成了由治理为主发展到以预防为主阶段的理论体系。

经过近50年的发展,我国科技人员基本查清了滑坡的形成条件、类型、分布规律、作用因素发生和运动的机理并由定性研究向定量研究过渡。

2 国内外滑坡研究现状及趋势

关于滑坡的分类,我国则根据自身的地质特点,以滑体物质成分组成可分为黄上滑坡,粘性土滑坡、堆积土滑坡、堆填土滑坡、破碎岩石滑坡和岩石滑坡,结合滑动机理滑面成因以及滑体规模又分为构造面滑坡、顺层面滑坡、堆积面滑坡、同生面滑坡;此外还有牵引式滑坡、推动式滑坡、浅层滑坡、中层滑坡、厚层滑坡和巨厚层滑坡等分类法,以便于认识、判利和治理。

我国科技人员在深入研究各类滑坡的作用因素和形成条件的同时,70年代以后重视了滑坡分布规律的研究,为预防滑坡奠定了基础。

铁路部门在全国铁路沿线的滑坡调查的基础上,总结出了滑坡分布的构造控制滑坡规律、地层岩性规律,以及滑坡分布的地震、气象水文、人为活动规律。经济发达国家已完成全国以及重点灾害区的滑坡分布图和灾害预测图,以指导国土的开发和利用,对国民进行广泛深入的防灾减灾知识教育,提高防灾意识,减少人为灾害的发生。

在滑坡理论研究方面,多学科综合研究,由定性研究向定量研究是发展的大趋势。由于滑坡发生的地质条件复杂作用因素众多,又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要弄清其发生发展规律,需要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因而工程地质学与岩土力学以及工程学科、气象水文、地震、生物等学科的有机结合就是必然趋势,单单依靠一个学科难免“瞎子摸象”,而难以掌握其全过程。为了更好地掌握滑坡运动机理和过程,各种测试技术得到更多的应用,地上和地下位移监测、地下水监测,岩土强度变化过程的测试,从宏观到微观研究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对滑坡稳定性的评价计算,也逐渐由二维向三维发展,并由静力学计算发展到动力学计算,滑坡预报的精度也进一步提高。由于各种测试手段的发展和应用,特别是现场测试,收集到更多的定量数据,在此基础上,使用场灾害的研究分析和判断由定性向定量方向发展。

在滑坡治理技术方面,向小型化、多样化方向发展。在传统的措施的基础上,近十余年来开发了不少新技术,如虹吸排水、平孔排水、锚索框架、锚索桩、微型桩、刚架桩的应用,以及广泛应用的滑带土的改良等技术。各种措施

的综合运用仍然是治理大型滑坡的基本思路。各种措施的综合运用仍然是治理大型滑坡的基本思路。

在滑坡防治的思路方面,由灾害点的治理发展到点、线、面结合综合防灾,实现了被动治理灾害发展到主动预防灾害,并把边坡的滑坡治理与设计同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紧密联系起来。

无论是从滑坡的机制研究角度还是从环境保护和滑坡趋势预测的研究角度,气候变化与滑坡之间关系研究都是一个十分有新意的探索方向,最近10多年来已成为西方各国滑坡研究的热点之一。

年来国际滑坡界取得重要进展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滑坡灾害风险评价与GIS技术。许多作者对区划制图技术、滑坡灾害及风险的评价方法作了最新的研究,体现了滑坡灾害研究逐步由灾害评估向灾害管理研究方向发展。

M.Michael-Leib等把斜坡灾害的易损性、危险性、风险评价作为一体,并且以GIS为技术平台,分别采用三维和平面评价系统,对Cairns地区进行了斜坡地质灾害的风险区划和危险性研究。易损性指标则通过澳大利亚滑坡数据库中各种滑坡灾害强度对建筑物、人口和道路的损坏程度来获取危险性可通过单元内已发生滑坡面积与单元面积的比值来估计;风险则等于易损性、危险性和受灾对象的三者乘积。这一成果代表了滑坡灾害及风险区划制图技术应用的国际最新水平和发展方向,已经实现网络技术相结合。

滑坡机理的研究重点从现场监测和实验相结合的两个方面研究了滑坡运动及其与滑动带的孔隙水压力变化的关系。非饱和土力学开始在边坡稳定性分析中运用。非饱和土是一种三相土,不仅有饱和土所具有的固相(土粒及部分胶结物质)和液相(水和水溶液),而且还有气相(空气和水汽等)。非饱和土在自然界广泛,真正的饱和土在自然界是很少的。反映了土中水、气运移对土的力学特性影响的非饱和土力学与实际边坡土更接近。目前非饱和土的理论原理和计算方法以及它们介入工程的程度还处于初级阶段。

欧盟科研人员开始了基于GIS的边坡水文稳定性模型与大气环流模型(GCM)相结合预测气候变化对边坡稳定性影响的研究。在许多情况下,影响地下水与孔隙水压力升降水成孔隙水压力数据组。通过这些输出参数并用边的气候因素可引起边坡失稳,从而诱发滑坡。温室坡稳定模型进行滑坡反演分析所推导的临界地下水效应造成的全球变暖,尤其是降水型式及气压变化条件,得出边坡稳定性系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