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认知理论
本章内容细目
第一节认知理论概述
一、认知的含义
(一)认知的概念
(二)认知理论
二、认知发展与学习
(一)认知发展的概念
(二)认知发展的条件与动力(三)认知发展与学习的关系
第二节注意
一、注意的含义
(一)注意的概念
(二)注意的功能
(三)注意的分类
(四)注意的品质
三、注意规律与教学
(一)注意规律
(二)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活动四、学生注意力的发展与培养(一)学生注意力发展的特点(二)学生注意力的培养
第三节感觉和知觉
一、感觉的含义
(一)感觉的概念
(二)感觉的种类
二、知觉的含义
(一)知觉的概念
(二)知觉的特征
二、感知规律与教学
(一)感知规律
(二)运用感知规律提高教学效果三、学生感知能力的发展与培养(一)学生感知能力的发展(二)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第四节记忆
一、记忆的含义
(一)记忆的概念
(二)记忆的分类
(三)记忆的信息加工系统(四)记忆的基本策略
二、记忆规律与教学
(一)记忆规律
(二)运用记忆规律指导学生学习三、学生记忆力的发展与培养(一)学生记忆发展的一般特点(二)学生记忆力的培养
第五节想象与思维
一、想象的含义
(一)想象的概念
(二)想象的种类
(三)想象的认知加工方式
二、思维的含义
(一)思维的概念
(二)思维的种类
(三)思维的认知加工方式
三、问题解决
(一)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二)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培养(一)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学生思维的培养
20世纪50~60年代,随着后工业社会科技革命迅速的发展,有关人的认知因素的研究课题日益受到重视,特别是计算机科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使得认知心理学得以逐步兴起、壮大,直至70年代以后,成为美国和整个西方心理学的主流,在心理学研究和理论中占据核心位置。

本章主要从指导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角度出发,讨论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活动及相关问题。

第一节认知理论概述
认知是人类独特的心理过程。

它充满神秘的加工活动吸引了无数优秀科学家的注意,他们从不同的视角研究认知现象,丰富和完善着认知理论。

本节力图介绍现代认知理论对认知活动的基本观点。

一、认知的含义
(一)认知的概念
“认知”是心理学界普遍使用的一个心理学术语,但是国内外心理学家在使用“认知”一词往往含义不同。

一般认为,认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认知与认识的含义基本相同,指个体通过感觉、知觉、表象、想象、记忆、思维等形式,把握客观事物的性质和规律的认识活动。

狭义的认知与记忆含义基本相同,是指个体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贮存和提取的过程。

认知是个体重要的心理活动,是人的意识的集中表现。

认知对人的情绪、行为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认知心理学对认知活动的研究涉及以下四个方面内容:1.认知过程
认知过程是个体认知活动的信息加工过程。

认知心理学将认知过程看成一个由信息的获得、编码、贮存、提取和使用等一系列连续的认知操作阶段组成的按一定程序进行信息加工的系统。

信息的获得就是接受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信息。

感觉的作用就在于获得信息。

信息的编码是将一种形式的信息转换为另一种形式的信息,以利于信息的贮存和提取、使用。

个体在知觉、表象、想象、记忆、思维等认知活动中都有相应的信息编码方式。

信息的贮存就是信息在大脑中的保持,在记忆活动中,信息的贮存有多种形式。

信息的提取就是依据一定的线索从记忆中寻找所需要的信息并将它取出来。

信息的使用就是利用所提取的信息对新信息进行认知加工。

在认知过程中,通过信息的编码,外部客体的特性可以转换为具体形象、语义或命题等形式的信息,再通过贮存,保持在大脑中。

这些具体形象、语义和命题实际就是外部客体的特性在个体心理上的表现形式,是客观现实在大脑中的反映。

认知心理学将在大脑中反映客观事物特性的这些具体形象、语义或命题称为外部客体的心理表征,简称表征。

通常,“表征”还指将外部客体以一定的形式表现在大脑中的信息加工过程。

2.认知风格
认知风格是个体习惯化的信息加工的方式,又称认知方式。

认知风格是个体在长期的认知活动中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倾向,表现为对一定的信息加工方式的偏爱。

个体常常意识不到自己存在这种偏爱。

例如,在获得信息时,有人喜欢从外部环境中寻找,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有人则从认知目标本身中探索,不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在回答问题时,有人倾向于迅速回答,有人则只在有把握时才回答问题;在阅读材料时,有人重视细节,有人则重视整体。

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在学习方式、学科兴趣和对教师教学方式的适应性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会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产生影响。

应当提出,认知风格并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任何认知风格都有其优点和不足,只要能针对不同认知风格的特点进行教学,任何
认知风格的学生都能取得好成绩。

3.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是指导认知活动的计划、方案、技巧或窍门(荆其诚,1990)。

人脑的信息加工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在瞬间进行多种操作,为了顺利地加工大量的信息,人只能按照一定的策略在每一时刻选择特定的信息进行操作,并将整个认知过程的大量操作组织起来。

因此,认知策略对认知活动的有效进行是十分重要的。

通常我们所说的“如何解决问题”、“如何保持注意”、“如何记忆”,指的都是认知策略。

当前,认知心理学对记忆和思维的策略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例如,记忆活动中的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和思维活动中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等研究结论,已得到了心理学界的认可。

4.元认知
元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的认知。

元认知由三种心理成份组成:一是元认知知识,主要包括个体对自己或他人的认知活动的过程、结果等方面的知识;二是元认知体验,指伴随认知活动而产生的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三是元认知监控,指认知主体在认知过程中,以自己的认知活动为对象,进行自觉的监督、控制和调节。

元认知监控主要包括确定认知目标、选择认知策略、控制认知操作、评价认知活动并据此调整认知目标、认知策略和认知操作等环节。

元认知监控是元认知最重要的心理成份。

(二)认知理论
从广义上说,认知心理学泛指一切以认知过程为对象的心理学研究,可分为三种形态。

一是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亦称结构主义认知心理学;二是行为主义盛行时期仍然坚持对意识现象、特别是认知过程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又称心灵主义认知心理学,特别指社会心理学中由勒温等开创的认知一致性研究传统;三是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又被称为现代认知心理学。

狭义专指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即当代西方用信息加工观点和方法研究认知过程的一种新的研究取向。

认知心理学家把人类所具有的概念、观念、表征等脑的内部过程看作是物理符号过程,这就是当代认知心理学中极为重要的物理符号系统假设。

这一假设在人脑的思维活动和计算机的信息操作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从而在信息加工心理学的研究基础上,可以设计计算机程序来模拟人的心理过程,特别是思维、问题解决等高级心理活动。

认知心理学企图把全部认知过程统一起来,它认为注意、知觉、记忆、思维等认知现象是交织在一起的,对于一组现象的了解有助于说明另一组现象。

由于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很可能会发现人类认知过程的统一加工模式。

认知心理学不仅要把认识过程统一起来,而且要把普通心理学各个领域统一起来,也就是要用认知观点研究和说明情绪、动机、个性等方面。

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还进一步扩展到了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等领域。

认知心理学主要的研究领域包括认知活动、认知发展和人工智能(计算机模拟)等。

认知活动的研究主要是指旨在揭示认知活动的信息加工过程的心理机制;认知发展的研究旨在探讨个体认知能力的发展规律;人工智能的研究旨在以心理学关于心理过程的理论为依据,建立心理过程的计算机模型(计算机程序),以验证心理学理论的正确性,并将成果运用于自动化机器的控制。

自从W·冯特1879年创建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以来,认知始终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其研究成果是心理学知识体系的主体。

抛开以内省方法研究人的意识的W·冯特和反对研究人的意识的行为主义心理学不说,在认知心理学建立以前,认知领域的研究有两个重要特点:
其一是相当数量的心理学家致力于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认知过程中的神经活动以及导致这些神经活动的生物化学过程,试图揭示认知活动的生理机制。

这种研究至今已持续了几十年。

心理学家在研究较低级的认知过程的生理机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而在研究记忆、思维等高级认知过程的生理机制时却困难重重,至今仍未取得重大突破。

其根本原因是,人的心理虽然是在一定的生理基础上形成的,但心理活动是比生理活动更高级、更复杂的运动形式。

以低级运动形式来解释较高级的运动形式,自然是困难的。

其二是观点林立,使人莫衷一是。

格式塔学派的知觉研究、H·艾宾浩斯的记忆研究、符兹堡学派的思维研究,分别从不同角度解释人的认知活动,都有一定的合理成份,但仅在解释某些认知活动或认知活动的某些侧面是有效的。

因此,在传统的心理学教材中,关于认知的阐述,成为不同认知理论各管一段的大杂烩。

认知过程被支解为相互独立的心理成份。

认知心理学的兴起是由心理学发展的内部矛盾所决定的。

近代心理学关于认知活动生理机制的研究进展的迟缓,使许多心理学家开始感到探索认知活动的心理机制的必要性。

格式塔学派关于知觉研究和符兹堡学派关于思维研究都是探索认知活动心理机制的有益尝试。

同时,近代心理学将认知过程分割成不同的部分,分别由不同理论进行解释的现象,引起了心理学界的不满,心理学迫切需要建立一个能将认知过程统一成整体的理论。

系统科学思想的影响是认知心理学兴起的重要的外部条件。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为代表的系统科学思想对心理学的研究产生深刻影响。

一些心理学家从自动化机器的控制中获得启示,产生了将机器控制系统与人的生命系统进行类比的思想。

特别是以控制论和信息论为基础的计算机科学诞生后,这种思想最终形成了一个大胆的假设:人的认知过程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过程,可以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描述和研究人的认知过程,并且可以建立认知过程的计算机模型(计算机程序)。

二、认知发展与学习
(一)认知发展的概念
认知是个体认识客观世界的信息加工活动。

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活动按照一定的关系组成一定的功能系统,从而实现对个体认识活动的调节作用。

在个体与环境的作用过程中,个体认知的功能系统不断发展,并趋于完善。

心理学将个体认知的功能系统不断完善的变化过程称为认知发展。

认知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构成认知功能系统的各种不同心理成份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不完整到完整,不断发展;另一方面,构成认知功能系统的各种心理成份的关系逐渐趋于相互协调。

个体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的对立统一。

一方面,个体的认知发展是一个连续的、渐进的过程,是量的积累过程。

另一方面,个体的认知发展又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不同年龄的个体的认知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因而又有质的飞跃。

个体的认知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再由质变到量变的过程。

个体认知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主要表现为个体认知发展的年龄特征。

所谓认知发展的年龄特征就是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个体认知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由于人类个体在脑的发育、生理机能的发育以及认知活动等方面都具有相似的过程和阶段性,因而,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认知发展年龄特征具有较普遍的稳定性。

主要表现为,不同个体间认知发展的各阶段顺序是一致性的,每一阶段经历相似的变化过程,每一阶段的发展速度彼此接近。

但是,社会教育条件的差异以及社会教育条件对不同个体的作用不同,因此,不同个体在认知发展的过程和速度上彼此有一定的差距,认知发展的年龄特征也存在一定的可变性。

(二)认知发展的条件与动力
1.认知发展的条件
个体的认知发展既受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的影响,又受环境和教育的制约。

遗传素质是个体通过遗传个体获得的与前辈相似的生物特征。

主要是指那些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征,如机体的构造、形态等。

遗传素质是个体的认知发展必要的生物前提。

首先,正常的遗传素质是产生正常的认知活动的前提。

例如,一个天生的聋儿,就永远不会辨别声音。

其次,遗传素质还奠定了个体认知发展差异的先天基础。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智力与父母的智力存在较高的相关水平。

生理成熟是指机体生长发育的过程,特别是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生长发育过程。

生理成熟主要是依赖于机体的遗传基础而发生变化的。

个体的认知发展与生理成熟直接相关,并以生理成熟为基础。

生理成熟具有严格的程序性,这种程序性也严格地控制着认知的发展。

当然,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只是认知发展的必要条件,它们只能提供发展的可能性。

它不是个体认知发展的心理原因,也不能决定个体心理发展的方向和水平。

对个体认知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个体所处的环境。

例如,从小与野兽生活在一起的人类个体(如印度发现的“狼孩”),虽然具有正常的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水平,但其认知发展水平远远低于正常的人类个体。

在环境因素中,个体的社会生活条件对个体的认知发展影响最大,其中,教育起主导作用。

教育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儿童实施影响。

环境和教育不是机械地决定儿童的心理发展。

环境和教育都是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2.认知发展的动力
在个体与客观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亦即在个体不断的积极认识活动的过程中,社会(包括广义和狭义的社会因素)和教育向个体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学习需要和个体已有的认知水平之间的矛盾,是个体认知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

这个内因就是儿童心理
发展的动力。

所谓新的学习需要,就是个体积极探求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需要。

它是一定的教育条件下,由社会和教育的要求不断地内化而形成的。

它代表了个体认知发展中活跃的一面。

所谓原有的认知水平,就是指个体通过一定的认知活动已经形成的认知水平,是过去认知活动的结果。

它代表了个体认知发展稳定的一面。

新的学习需要和已有认知水平的矛盾是个体认知发展中的内部矛盾。

当新的学习需要足够强烈,成为了矛盾的主要方面时,就会推动个体的认知活动,进而促进个体的认知发展。

教育对个体的认知发展起主导作用的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教育能不断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动力。

教育是从儿童的认知水平出发,向儿童提出适当的要求,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易于促进个体将社会与教育的要求转化为个体自己的需要。

(三)认知发展与学习的关系
学习是人类认识世界,获得生活、生产经验的有目的的活动。

中小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学习活动。

中小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掌握理论化的知识和系统化的技能。

认知发展与学习的关系十分密切。

认知发展是学习活动的结果。

个体认知功能的提高和完善是在学习活动中实现的,同时,一定的认知发展水平又是进行学习活动的必要前提。

认知发展是在学习活动中进行的,学习是认知发展的重要条件。

首先,个体的学习从本质上看,就是一种综合性认知活动。

在任何学习活动中,个体都需要进行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活动。

因此,通过学习可以使个体的认知功能得到训练。

其次,个体的认知发展是以个体所掌握的知识技能为中介的,离开了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个体就不能进行认知活动,更谈不上发展个体认知功能。

而知识技能的掌握是个体学习活动的结果。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认知发展是学习活动的结果。

认知发展是学习的前提。

认知发展是学习活动的结果,而已形成的认知发展水平又是进一步学习的必要前提,对学习具有十分广泛的影响。

首先,认知发展水平影响着个体学习的根本方式。

例如,在记忆活动中,对同一学习内容是通过机械识记来记忆,还是通过理解识记来记忆,主要取决于个体的思维能力。

其次,认知发展水平影响着学习的内容。

例如,学前儿童和小学低年级儿童一般只能掌握初级概念,小学中、高年级的儿童开始能掌握部分二级概念。

这是由于学前儿童和小学低年级儿童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而小学中、高年级的儿童开始出现抽象逻辑思维。

第三,认知发展影响学习品质的形成。

认知发展水平越高,越有助于形成学习的独立性与批判性的学习品质。

由于认知发展水平对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品质有重要影响,因而必然对个体的学习效率产生影响。

当然,认知发展水平并不是决定学习效率的唯一因素,还有一些因素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如知识准备、学习动机水平等。

大量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个体的智力水平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只有中等程度的相关。

第二节注意
注意是一切心理活动的门户,是人类进行各项活动的基本前提。

把握注意规律,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必要条件。

一、注意的含义
(一)注意的概念
注意是个体心理活动的开端。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它是人在清醒状态下才出现的心理状态。

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特点。

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某一时刻指向一部分对象,而离开其他对象。

这表现出个体心理活动鲜明的选择性。

例如,在看小说时,你的心理活动就指向了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对周围发生的一切往往熟视无睹。

指向性不同,人们从周围环境中获得的信息就不同。

集中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保持在一定的对象上,并深入下去,保持一定的强度或紧张度,以使事物得到清晰的反映,同时抑制无关动作,对无关事物或活动反映模糊或不能反映。

例如,急匆匆赶路的人,会对路边的花草视而不见。

集中注意的对象是“注意中心”,其余的对象则是“注意边缘”。

人们对居于“注意中心”的事物印象深刻,而对处在“注意边缘”的事物则印象模糊。

注意的中心与注意的边缘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会随个体活动的任务的不同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这样人们可以更好地适应环境。

注意的对象可以是外界事物,如天上的繁星、路边的野花或小溪潺潺流水,也可以是自己的所思所感的内部活动,如自己做过的决定、体验过的情感或对未来的憧憬。

(二)注意的功能
注意本身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不能直接反映事物的属性或特性,但它却与个体的心理过程密切联系着,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共同特征。

人们通常所说的“专心致志”、“聚精会神”主要就指“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的重要特性,但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

我们通常所说的“注意黑板”、“注意这段音乐”,意思是“注意(看)黑板”和“注意(听)这段音乐”的意思。

注意是心理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它是心理过程的开端,并伴随着心理过程的始终。

人们只有在注意状态下才能清晰地反映周围有事物,控制自己的行为。

离开注意,人们就无法把握现实。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称注意是通向心灵的“一个唯一的门户”。

在个体的心理活动中,注意有三种基本功能。

1.选择功能
人脑的信息加工能力是有限的,在同一瞬间,只能加工部分信息。

注意的选择功能使大脑选择主体认为重要的那些信息进行加工,如,符合主体需要的信息、与活动目标一致的信息、符合主体兴趣的信息。

同时,注意的选择功能使大脑排除其他信息的干扰作用,以提高大脑信息加工的效率。

2.维持功能
所谓维持,就是将心理活动集中在一定的对象上,并保持一定的强度。

这是人脑进行信息加工的必要条件。

注意不仅使心理过程选择一定的对象,而且使心理过程集中于该对象上,从而使注意对象的映象或内容保持在意识之中,一直到完成该心理活动,达到目的为止。

3.调节功能
注意的调节功能是注意对心理活动的监督、调整等的作用。

注意使人们能够对心理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监督,使其向一定方向或目标进行。

一旦心理活动偏离了预定的目标或方向,人们就会立即发现,并预以调整,从而保证心理活动的顺利完成。

事实上,人们在注意集中时,学习或工作中的错误就少,效率就高。

事故或错误一般在注意分散时发生。

另外,当人们根据活动的任务将信息加工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时,注意可使这种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