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老舍)【圣才出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10章老舍

10.1复习笔记

一、生平及创作道路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是中国现代文学文学史上的大家之一,在小说、戏剧和散文的诸多领域,都留下了重要作品。他以自己独特的天赋和不懈的努力,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和成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一)出生及早年经历

老舍出生于北京一个贫苦的满族家庭。出生不久父亲就在战斗中不幸身亡,老舍兄妹数人全靠母亲替别人缝洗衣服和做零工挣来的微薄收入艰难度日。在老舍早期的人生经历中,底层背景和满族出生是值得注意的两点。

1.社会底层的出身背景

底层出生决定了老舍在文学创作中始终把关切的目光聚焦在社会底层的贫苦百姓,尤其是那些挣扎在生存线上的城市贫民身上,他的作品始终激荡着浓烈的关切民族、国家之命运的爱国情怀。

2.母亲的言传身教

在老舍的成长道路上,他的母亲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母亲性格的坚忍、顽强以及对生命尊严的看重,甚至热情好客、喜爱花草树木的脾性,深刻影响到他的性格和习惯。

3.满族出身的文化身份和背景

(1)出身于贫民家庭的老舍,对于本民族的腐朽政权有着清醒的体察。

(2)由于满族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兴衰荣辱给老舍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隐痛,老舍的作品并不张扬自己的少数民族文化特色,但积淀着数百年的旗人文化传统。

(3)满汉杂糅、满汉一体的文化面貌,使得老舍能够把对本民族的文化反思与对整个中华民族历史命运的考察以及对文化积习的严峻批判结合起来。

4.基督教文化的浸染

1922年老舍加入了基督教。平等、博爱的基督教观念影响了他以后对于社会革命的认识,对于革命,尤其是暴力革命始终保持着怀疑和谨慎的态度。

(二)英伦时期

1924年,老舍前往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教习中文,开始真正走上创作道路。英伦5年,是他思想观念与创作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此间,老舍共创作了《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三部长篇小说,在艺术价值和思想成就上都产生了较大影响。

1.《老张的哲学》

这是老舍的起步之作。“老张的哲学”,就是没有任何信仰和道德原则的极端实用主义哲学。从此,老舍就将批判的锋芒指向了传统文化中过于注重物质实利的人生哲学。

2.《赵子曰》

这是《老张的哲学》的姊妹篇,赵子曰的人生哲学与老张是一脉相承的,都体现着缺乏起码精神追求的极端实用主义原则。

3.《二马》

相对而言,《二马》是三部小说中写得较为成熟的作品。

(1)思想内容

作者有意把主人公放置到英国伦敦那样的“强国”“强种”的异质文化环境里,以此对照出中英两个民族在文化心理方面的巨大差异,整体性地比较出中英两国国民性的不同。

(2)艺术技巧

在结构安排上,《二马》相对严谨整齐,并采用了倒叙的方式。小说对人物的心理表现和景物描写,都很逼真细致,显示了老舍在创作道路上的跃进。

(三)新加坡时期

1929年,老舍结束了英国的教书生涯,在回国途中因旅费不足而滞留新加坡。此间,老舍创作了带有童话性质的中篇小说《小坡的生日》。这部小说以儿童为主要人物,有意识地模仿孩子的心理,同时表达了弱小民族团结起来反抗帝国主义殖民政策的理想。

(四)回国七年

从1930年回国到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这一时期是老舍创作道路上的成熟期。此间其文学创作的基本主题是站在底层百姓的立场上,替那些被污辱被损害的“小人物”们鸣不平,向罪恶的社会制度发出抗议。

1.长篇小说

(1)《大明湖》

1931年,老舍创作完成了长篇小说《大明湖》,这是老舍生前唯一一部全部完成却未能与广大读者见面的长篇小说。

(2)《猫城记》

1932年,老舍创作了政治题材的长篇寓言体小说《猫城记》。作者通过奇特的艺术构思,辛辣地影射了当时中国社会病人膏肓的文化百态,表达了一种极度失望的主观情绪,但其中对革命的某些描写也显示出作者对于社会革命和学生运动认识的隔膜。

(3)《离婚》

《离婚》对当时北京小公务员庸俗、卑琐的生活,进行了淋漓尽致人木三分的艺术表现。老舍的幽默天分,也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展示。

(4)《牛天赐传》

《牛天赐传》则通过描述一名普通儿童从懵懂未开到人格初步形成的养育过程,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揭示了代代相传的国民文化心理劣根性的成因。

(5)《骆驼祥子》

《骆驼祥子》给作者带来了巨大声誉,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

2.中短篇小说

老舍的艺术成就主要集中在长篇小说的创作上,但他的中短篇小说也不乏精品。

(1)短篇小说

这一时期的短篇小说大多收藏在《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等小说集里。其中创作于1935年初秋的《断魂枪》,堪称老舍短篇小说的扛鼎之作。作者运用了中国传统艺术中自描的手法,在古典和传奇中显示出苍凉哀伤的艺术情调。

(2)中篇小说

《月牙儿》是根据《大明湖》的部分情节改写而成的,描述了作为城市贫民的底层女性被生活所迫,不得不靠出卖肉体来维持生存的悲剧故事。整部作品洋溢着一种深厚的人道主义情怀和悲愤之情。

(五)抗战时期

1937年抗战爆发,成为老舍创作生涯和人生之路的转折点。

1.话剧

这一期间,老舍配合抗日斗争的需要创作了大量的话剧作品。

(1)主要作品

这一阶段的话剧作品主要有:《残雾》《国家至上》(与宋之的合写)《张自忠》《面子问题》《大地龙蛇》《归去来兮》《谁先到了重庆》《虎啸》(与赵清阁、肖亦武合写)《桃李春风》

(与赵清阁合写)等。

(2)评价

这些作品大都属于应时受命之作,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但也都保持着“战时宣传剧”的特征,戏剧冲突的展开和主题的开掘,都没有足够深人。但这些作品为老舍进一步的艺术探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他以后创作出《茶馆》那样的传世剧作奠定了基础。

2.小说

抗战时期在思想艺术上取得了较高成就的,仍然是他的小说作品。短篇小说主要有《火车集》《贫血集》两部集子,长篇小说则有《蜕》《火葬》以及《四世同堂》三部曲中的前两部《惶惑》《偷生》等。

(六)新中国时期

1.文革前

新中国成立后,老舍的创作呈现出全新的面貌。比较著名的有话剧《龙须沟》《茶馆》及自传体小说《正红旗下》(未完成)等,其中《茶馆》成为20世纪中国话剧史上的一部经典剧作,在海内外产生了深远影响。

2.文革中

1966年文革爆发不久,老舍受到残酷迫害,同年8月24日自沉于北京太平湖。

二、老舍作品的文化意蕴及“京味”特征

(一)文化意蕴

在中国现代文坛上,老舍是继鲁迅之后坚持改造国民性主题的文学大家之一。但老舍更多地是从风俗文化的角度切入“改造国民性”这一启蒙主题,使其作品富于文化意蕴。

1.表现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