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代”还是“大时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时代”还是“大时代”?

房伟:《小时代》取得了巨大成功,也引发了很多争论,如导演高群书、编剧陆天明等人都对《小时代》,包括郭敬明提出了严厉批评。华东师范大学的黄平老师,也专门提出这个问题,他认为《小时代》表现了上海的一种物质的空间性压抑。我们今天来对《小时代》做一个讨论。《小时代》这个题目含义是什么?有部电影叫《大时代》,这部为什么叫《小时代》?这个题目包含哪些郭敬明认为的意义,或者说他没意识到的、文本背后所呈现出来的意义?

计昀:首先,《小时代》是与对大时代歌功颂德的作品完全不一样的,郭敬明是要和主流文化、意识形态保持一定距离。其次,从《小时代》中的主人公看,他写的是一部分人的生活,特别是80后一代青年的生活,不能涵盖整个中国——笼盖着城乡全部的大中国。再者,周崇光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生活在一个浩瀚的宇宙里面,我们都非常的渺小,我们被抛弃、被嘲笑,但是我们就像是夜空中无数的小星星,这些小星星可以汇聚在一起,形成璀璨的天空。这说明我们这些“微小的人”也构成了这个社会的一支主力军,所以“我们”虽小却在这个时代闪烁,故题目取为《小时代》别有韵味。

龙会:《小时代》电影的英文译名是“TINY TIMES”,这

里的“小”是微小,极小。他的微小是在极大背景下的微小,并不是说人物小,是在大资本时代下,人面对资本的那种微小,还有人内心情感的微妙。郭敬明凭借极大时代与极小情感对比产生的巨大张力效果,强化了“自我”内心体验。恰巧Tiny还有意思正是“小孩子”,郭敬明一开始就是一个小时代的小孩子,没有安全感,内心郁积着悲伤。宏大时代早已过去,他们没有机会参与大时代与大事件,也没有所谓历史责任,他们关注的只能是自身.当这些心理悬空的小孩子成长了进入社会后马上就被困在物质和资本的网络里,进入了所谓的“小时代”。

郭帅:我是从80后和90后的生存语境与40后、50后、60后乃至70后的对比来考量这个问题的。我觉得先理解大时代,才能理解小时代。鲁迅在《题词》中说道:“在我自己,我觉得中国现在是一个进向大时代的时代。”他提的“大时代”是他虚构的一个幻影。那是1926年,鲁迅正处于一个绝望年代,于是他在绝望中给自己一种希望,能暂时保证灵魂安稳。但这种“大时代”一直没到来。后来王蒙说过一个“大时代”,他是对比小时代来说的,他说40后、50后、60后遭遇了大时代,什么是大时代呢?大时代就是主动参与生活中的大事件,在生命长河中,这些大事件就像巨大岩石,使这几代人的生活轨迹发生了难以预料的改变,可以说,40后、50后乃至60后,他们的生命有这样的特点,生活的大容量与

戏剧性,命运的转折性与无定性,成长的机遇性与被动性,情感记忆的集体性与历史感。但是这些经验,70后、80后、90后他们都难以具备,他们所谓小时代是一个平庸无奇的时代,他们的童年记忆和生命体验没有一些大事件参与,没什么突兀感,他们对一些大事件缺乏感知,导致他们的生命体验呈现出这样的特点,如个体性、雷同化、庸常化、精致化,成长和成熟成为非常困难的事。

房伟:你谈到是当宏大叙事的时代过去后,我们如何去言说自我、树立自我的主题。那这个文本是否也包含我们作为一个成熟主体对自我责任的放弃呢?

郭帅:是,我觉得不仅是放弃,更是一种拒绝的姿态。在小说、电影中,我们看到了很多天马行空式的人物,这些只有在想象中、在电影中造梦的世界中才能看见的人物、情节,很具有梦幻性,在有限的现实内其存在是困难的。所以我觉得是一种姿态鲜明的拒绝。

房伟:其他两位同学同意他的观点吗?

龙会:《小时代》这个题目还有一种理解叫“小资时代”,每个人都追逐小资情调。郭帅刚才说的对责任的拒绝,其实我觉得现在的小孩子们不知道什么是责任,根本就不能说他们拒绝,他们生活在和平时代,他们的中国梦就是物质的东西。

计昀:从刚才郭帅对40后、50后、60后与70后、80

后、90后青年的对比中,让我觉得郭敬明就是想让人更多的关注70、80、90这一代人的心理,他们是这个社会的中间人物。

房伟:其实“80后”创作群体已是一个很老的概念了,“80后”这个概念据黄平学生的考据,其实是来自于国内媒体从国外媒体的一篇文章中衍生出的生硬定义。它的产生到现在也已有十几年时间了,“80后”也面临被超越或被否定的局面,比如我们现在已有了“90后”创作,更极端的还有所谓“00后”写作。“80后”创作已被看做一种固化的写作形态。很多80后作家,实际已在逐步淡出公众视野,比如张悦然现在到人民大学当老师,她要重新回到一种传统文学创作,或者说文学研究的路数上来。但郭敬明走的是一条截然不同的路,他的《小时代》的成功,对80后创作及他自己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郭帅:《小时代》这部小说与之前的《幻城》《梦里花落知多少》《悲伤逆流成河》相比,是一次有意识的突破。首先在长度上,就是郭敬明此前作品不能相比的。再者是叙事的时间跨度上,从高中毕业到大学,又从大学写到大学毕业,时间跨度非常长。在空间上也从校园放大到整个上海,又从整个城市来窥探青年一代精神世界的波动,场面很大。从故事情节来看,《小时代》这个故事看似非常成熟,起伏波动非常大,但并不如之前的《幻城》高明,只是使用了一些噱

头,比较精巧,但很多经不起推敲。同样对比80后,像郑小驴、王威廉、孙频甚至说韩寒,我们看到郭敬明在题材的格调上、气度上都“低人一等”,一直在吃“青春饭”,坚持青春的调子,在爱情、忧伤、生命等这些主题面前打转,死守初高中生读者不放,艺术上基本停滞不前,只是把十年前哪些模式、伎俩开发的特别熟练了而已。

龙会:我认为郭敬明和韩寒同时显露出80后开始走出青春文学、走向社会的姿态。同时郭敬明和韩寒是相对的两端,二者的小说之间也很有断裂感,上面的人高高在上,下面的人默默的奋斗。韩寒代表的是下层那一类人,郭敬明是为仰望上层社会的那群人而书写。他的小说中有普通邻家女孩似的人物,但最闪耀的还是那些梦幻般人物,所谓“有钱人”,这些人就是供那些仰望上层社会的人YY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