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留白处,遇见自己 旅游之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留白处,遇见自己

来源:北京晚报2018年11月17日版次:20 作者:

■路凌燕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和很多人一样,旅行与阅读,是我平生最爱——都是畅游,身体的畅游和心灵的畅游。在畅游的路上,见天地见众生,遇见真实的自己。

相比读书,我自认更爱旅行。带一本书上路,是行万里路的必要补充。以前我看书总是随性,最近因为写东西,便开始更多地关注写作这件事本身,关注作者通过文字给世界的呈现。读者遨游的,其实是作者的世界。所以读者对作者和作品的喜好,其变化过程,正是一个人成长的足迹。

比如我早期爱小说,且都是那种每个场景之间连贯性特别强的。故事进程缓慢,情境、人物的心理和言行都交代得非常清楚。如今看来,彼时我热衷于将自己代入故事。而自己的创造力或生活常识有限,以致无从发挥,一旦放飞自我,就会偏离故事进程。并且自己对人物设

定的合理性,全无见解,便也无从判断,需要完全依赖作者的描述,所有幻想的都要依循确定的剧本。

然后,我爱上了西方名著里常见的大段的心里独白。我曾觉得像奥斯丁之类的作家都特别厉害,能把主人公的心理揣摩得那样清楚。我会反复看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如小学生听课一样虔诚地记忆和消化,哦,原来他们这么想。现在看来颇觉幼稚,但那是个学习的阶段,我不再仅仅盲目代入、做白日梦,而是开始将小说情境跟生活场景对应起来。

此后,我经历了一个不喜欢小说的阶段。那大概是我阅读面最广的时期,内容上,注重实用性和真实性,开始理解小说类和非小说类这两个泾渭分明的大类别。彼时爱读历史、哲学、心理学和逻辑学,开始关注方法论,给自己的头脑建立基本工作流程。那时我挑读物有两个必要但非充分条件:一是要与自身经历和成长体验有所呼应;二是书中理论须能自洽,且不与我的既有体系相矛盾,最多只能是不同视角的转换。不再盲目地接受所有的内容,是一个人独立思考的开始。独立思考带来立

场,进而产生好恶与取舍,然后一个人的三观及相应的生活方式逐渐形成。

三十岁上下的时候,我看回了小说,以自传体为主,啃了许多很厚的小说。很多同龄朋友都有同感,人到三十,会开始关注他人的生命轨迹,第一次成熟地在展望未来与回顾过去之间,试图看清自己的轨迹和方向,调整或者修正将来的走势。

边走边读,边读边走,看完大半个世界之后,我潜伏在南半球一座小城,开始真正严肃地思考人生,并勇敢地规划未来。在这里,我第一次深刻地体验到了阅读能够带给一个人的疗愈和成长。

我从没想过自己会经历这样的一个过程:一发不可收拾地、夜以继日地、通宵达旦地读各种作品。日子除了读书、做笔记、画思维导图、写感受,就只剩下吃饭和瑜伽。我沉迷于这个状态不可自拔,大量的非经典阅读让常年膜拜经典的我对自己的品位乃至成长方向都产生了怀疑,直到深深地陷入一本小说的情绪里,遇见了自己的渴望与救赎。

好几周的时间里,我完全淹没在故事和情绪的汪洋中,对其他事一概无感。意识到危机的时候,我试着采取行动、运用专业知识、分析自己的状况。而这次自我醒觉与观察,让我看清对于所有令我痴迷的这些内容、主题,到篇幅、文采水平都参差不齐的作品,我的沦陷是一种必然。这个认知如暗夜怒海中的灯塔,温暖地指向自由之岸。

许是成熟使然,我愈发热爱大片留白,爱电影超过连续剧,爱短篇超过长篇,爱古文超过白话文,爱沉默超过表达。游书海亦如游世界,我们总是从最初靠跟团的热闹来填补空虚,转向小团和高端定制的从容,最终,变成忽然兴起,说走就走,只为了换个地方发呆。然后发现无论走到何处,最惬意的时刻,大约都是在时间与空间的留白中舒展了身心。因为,于留白处,我们更可能会遇见自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