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内师范类院校促进城乡教育飞均衡发展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内师范类院校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探究
王星
(淮北师范大学信息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摘要:阐述了区域内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实状况和所面临的问题,对区域内师范类院校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整体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提出设计方案和均衡发展的优势,指出统筹规划传统的和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区域教育城乡均衡发展的方法、途径和模式,由此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准确把握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系统性、动态性和阶段性特征,可实现区域教育整体的最优化发展。
关键词:教育均衡发展;城乡教育;师范院校;资源共享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2)12-0005-05
1问题的提出
教育均衡发展问题是世界各国在教育发展过程中普遍遇到的问题。教育均衡发展既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也是一种科学的教育发展观。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教育均衡发展从宏观层面分析是教育供给与需求的均衡,从中观层面分析是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从微观层面分析是学校教育过程包括内部课程教学资源配置的均衡、教育结果的均衡以及教育评价的均衡。因此,可以将教育均衡发展的类别大体划分为区域间的均衡发展、区域内的均衡发展、校际之间的均衡发展以及群体之间的均衡发展等。区域内可以是县域或市域内,区域内教育作为一个有机发展的整体,不仅可以根据区域教育的现实状况与其它区域实现优势互补,而且可以对区域内教育发展进行统筹规划,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具有显著的优势和可操作性,可以作为教育整体均衡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问题主要存在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以及城乡重点学校与偏远薄弱学校之间,其中以城乡之间的教育均衡发展问题最为突出。目前,在充分认识农村教育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基础上,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以城市和农村教育的共同受益为切入点,形成城乡互动共同发展的格局是一种现实和有效的举措。
围绕区域内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形成了传统层面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两种主要途径。首先,政府部门通过政策规划引导,制定一系列相关措施来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比如区域内的财政转移支付,就是对农村学校和教育发展水平薄弱地区实施财政倾斜投入;制定城乡一体化的办学标准,从硬件环境建设和师资水平上统一规划协调城乡教育发展;针对教师资源城乡配置不均衡,具体可采取城乡教师定期轮岗、支教、挂职等措施,使优质的教师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等。其次,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技术支撑的信息化教育发展,使人们逐渐认识到技术不应当成为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阻碍,而应当成为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新的研究方向和解决途径。
区域内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已经不仅仅是教育部门和学校所面临的教育问题,而是需要社会、政府、学校共同参与,形成联动机制,需要传统的措施与信息化环境下的形式互为补充、互相配合。虽然多种途径的实施极大地推动了区域内教育的均衡发展,但也存在着分散实施、没有形成合力、可持续性不强等不足。区域内师范类院校的介入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野,我国现有的高等师范院校近百所,除位于省会等中心城市外,大部分位于地方城市(非中心城市),而在这些城市中大部分没有其它类型的普通高等学校。区域内师范类院校作为区域内教育发展的主导力量,能够将传统的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途径与信息化方式有效的整合,实现优势互补;能够克服传统维持性、较低层次措施的不足,将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由外部推动转移到依靠教育内部自身的发展解决;能够为信息化措施的实施提供实践的有效着力点,为城乡学校的交流沟通架起桥梁,最终能够为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整体的解决方案。
2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2.1理论支持——学校的社会服务功能
在古代,学校就有庠、序、校之说,最早见于《孟子・滕文公上》:“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
收稿日期:2012-11-02
作者简介:王星(1986-),男,山东泰安人,硕士,淮北师范大学信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教育资源管理、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与教育均衡发展。
理论探讨
也。”并进一步指出其共性是都可以明人伦,其主要功能是使人们进行集会和集体议事。作为对民众进行文化道德教育的机构和活动场所,我国古代社会的学校从创立之始就体现着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功能色彩。到了近代,乡村教育的先驱之一陶行知先生指出:乡村学校应当做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乡村学校不仅要培养乡村所需要的人才,而且应该成为终身教育中心、科普推广中心和文化活动中心,进一步深化并扩展了学校以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为基础的社会服务的内涵和范围,奠定了区域内学校开展以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多样化服务的基础。美国的社区学院是提供社会服务的典型代表,社区学院的办学宗旨是为社区服务,提高社区市民的文化水平和技能,促进社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这进一步弱化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樊篱,学校的社会服务功能明显增强。
由此可见,学校不仅担负着学校内部的教育,也承担起周边地区的公共教育、社区教育以及成人教育、职业培训的责任。区域高师院校对社会的服务主要是人才和知识两个方面。具体来说就是,要发挥出输出优质的教师资源和提供各类优质的教育资源、整合区域教育资源的作用,为区域内特别是教育的全面协调发展提供保障。师范院校作为区域教育的主要依托,国家在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战略的进程中,发挥区域内师范类院校服务于区域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以区域内师范类院校作为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为着力点,整合区域各类教育资源,是从根本上推进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
2.2现实需求——区域内师范类院校和城乡学校的双向需求
区域内师范类院校作为区域优质教师资源的重要培养基地,担负着区域内教师资源的造血和换血功能,既要不断地补充城乡教师资源的不足,还要对城乡在职教师进行培训,使在职教师能够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学术性和师范性是师范院校的两个特点,然而现实中师范院校却过于重视学术性,忽视师范性,很多毕业生较长时间难以适应实际工作,他们在专业知识、基本素质与技能等方面都严重不足。究其原因,学校提供的教育实习、教育见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机会时间短、针对性不强,使实习学生不能及时把握素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动向,难以适应教学需求。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是制约国内高等教育质量的瓶颈,提高本科教育质量首先要在强化实践环节上取得突破,进而引导整体教育结构优化和质量提升。
师范院校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中与城乡学校进行联合,一方面可以通过传统的顶岗实习、教育见习、毕业实习等形式建立长效机制;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借助信息技术开展异地同步或异步的教学,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这种多层次的实践形式不仅能够使师范生紧跟教育改革发展的动向,而且能够为探索师范生职前、入职和在职教育和培训的一体化模式积累经验。从城乡学校来说,师范生为实习学校带来了新的活力、先进的教学理念以及现代的教学手段,不仅有利于实习学校及时的补充优质的教师资源、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而且为城乡学校搭起了交流沟通的桥梁,使被顶岗的教师有了更多接受培训、提高自身素质的机会。师范院校可以及时掌握城乡教育存在的差距,从而有效指导城市学校和师范院校自身优质和富余的教育资源在城乡学校之间合理有序地流动,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2.3技术保障——城乡学校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和师范院校完善的软硬件环境配置
信息化对教育的发展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能够通过数字化的形式最大限度地整合、共享各类优质的教育资源,极大地促进了教育的合作化和优势互补。区域内促进教育均衡的措施正在由传统的方式向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实现区域内教育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和教师资源配置城乡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各种规模的校园网、教育网正在迅速地建设和发展中,为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软件和硬件基础。随着校校通工程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的深入推进,城乡学校正在逐步具备共享数字化教育资源的网络环境,使城乡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水平逐步提高,从技术上逐步适应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
师范类院校由于其教师教育的特殊性,特别强调在教学中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有校外的实习、见习,在校内以数字化的微格培训为代表的更加科学和有针对性的现代化学习和培训方式已步入常态化的教学过程,不仅能实现校内的观摩、点评,而且依托师范院校完善的校园网络能够实现同步网上直播或异步网络点播。配套的网络实验室、多媒体教室、课件制作实验室等软硬件环境为教育教学资源的制作和共享提供了便捷的渠道。因此,优越的网络配置和完善的软硬件环境配置使师范院校能够充分利用信息化环境促进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
2.4实践探索——传统的支教形式和以信息技术方式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师范院校和城乡学校之间存在很大的互补性,利用师范院校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可操作性。双向的互补性有利于师范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适应教育改革不断转变人才培养模式,还有利于城乡学校特别是乡村学校增强活力、提高教学质量。河北师范大学的顶岗实习支教工程和忻州师范学院在农村中小学大规模实施实习支教模式就是成功实践的典型代表。大规模实习支教的推进不仅弥补了学校教学实践环节薄弱、学生实践能力较低的不足,还有效改善了当地农村基础教育优质教师资源紧缺、教育教学质量偏低的情况。由此可见,传统的支教形式不仅在实践中能够有效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而且实现了师范学校和被支教学校的双赢。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和教育信息化的逐步推进,有学者提出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构想并进行了成效显著的实证研究。在信息资源共享方面,区域内不再单独组建本校的教育信息资源库,直接通过校校通共享资源库的教育信息资源,从而实现学习资源利用的公平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将乡镇中心学校建成当地的信息资源中心,使数字化信息资源中心在服务学校教育的同时,又为当地农民的科技文化教育和发展地方经济服务。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区域内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在促进教师资源城乡一体化均衡发展方
理论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