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志伟_中国语料库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冯志伟_中国语料库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冯志伟_中国语料库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中国语料库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冯志伟

摘要

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国外语料库的概况,然后,比较详细地介绍中国语料库的发展情况,包括早期的语料库、国家级语料库、大规模真实文本语料库、口语语料库、双语语料库、少数民族语言语料库等,接着介绍语料库的各种加工技术,如自动切分、自动词类标注、自动短语结构标注、自动双语对齐等,使我们对于语料库研究得到一个鸟瞰式的认识。最后讨论了当前语料库研究中的一些问题,如语料库的规范和标准问题,语言资源共享问题、知识产权问题等。

关键词

语料库;大规模真实文本;口语语料库;双语语料库;少数民族语言语料库;自动切分;自动词类标注;自动短语结构标注;双语对齐

语言学的研究必须以语言事实作为根据,必须详尽地、大量地占有材料,才有可能在理论上得出比较可靠的结论。传统的语言材料的搜集、整理和加工完全是靠手工进行的,这是一种枯燥无味、费力费时的工作。计算机出现后,人们可以把这些工作交给计算机去作,大大地减轻了人们的劳动。后来,在这种工作中逐渐创造了一整套完整的理论和方法,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 -- 语料库语言学(corpus linguistics),并成为了自然语言处理的一个分支学科。

语料库语言学主要研究机器可读自然语言文本的采集、存储、检索、统计、语法标注、句法语义分析,以及具有上述功能的语料库在语言定量分析、词典编纂、作品风格分析、自然语言理解和机器翻译等领域中的应用。多年来,机器翻译和自然语言理解的研究中, 分析语言的主要方法是句法语义分析。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许多系统都是基于规则的,而根据当前计算机的理论和技术的水平很难把语言学的各种事实和理解语言所需的广泛的背景知识用规则的形式充分地表达出来,这样,这些基于规则的机器翻译和自然语言理解系统只能在极其受限的某些子语言(sub-language)中获得一定的成功。为了摆脱困境,自然语言处理的研究者者们开始对大规模的非受限的自然语言进行调查和统计,以便采用一种基于统计的模型来处理大量的非受限语言。不言而喻,语料库语言学将有可能在大量语言材料的基础上来检验传统的理论语

言学基于手工搜集材料的方法所得出的各种结论,从而使我们对于自然语言的各种复杂现象获得更为深刻全面的认识。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国外语料库的发展情况,然后,比较详细地介绍中国语料库的发展情况和主要的成绩,使我们对于语料库研究得到一个鸟瞰式的认识。

1.国外语料库概况

现在,美国Brown大学建立了BROWN语料库(布朗语料库),英国Lancaster大学与挪威Oslo大学与Bergen大学联合建立了 LOB 语料库。欧美各国学者利用这两个语料库开展了大规模的研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对语料库进行语法标注的研究。他们设计了基于规则的自动标注系统 TAGGIT 来给布朗语料库的 100 万词的语料作自动标注,正确率为 77%. 他们还设计了 CLAWS 系统来给 LOB 语料库的100万词的语料作自动标注,根据统计信息来建立算法,自动标注正确率达 96%, 比基于规则的 TAGGIT 系统提高了将近 20%. 最近他们同时考察三个相邻标记的同现频率,使自动语法标注的正确率达到 99.5%。这个指标已经超过了人工标注所能达到的最高正确率。

现在,国外的主要语料库还有:

London-Lund口语语料库:收篇目87篇,每篇5000词,共为43.4万词,有详细的韵律标注(prosodic marking)。

?AHI语料库:美国Heritage出版社为编纂Heritage词典而建立,

有400万词。

?OTA牛津文本档案库(Oxford Text Archive):英国牛津大学计

算中心建立,有10亿字节。

?BNC英国国家语料库(British National Corpus):1995年正式发

布,使用TEI编码(Text Encoding Initiative)和SGML通用标准置标语言的国际标准(The Standard Generalized Mark up Language, ISO 8879, 1986年公布)。

?ACL/DCI美国计算语言学学会数据采集计划:美国计算语言学学

会(The association for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ACL)倡议的数据采集计划(Data Collection Initiative, DCI),其宗旨是向非赢利的学术团体提供语料,以免除费用和版权的困扰,用标准通用置标语言SGML统一置标,以便于数据交换。

?LDC语言数据联合会 (Linguistic data Consortium): 设在美国

宾州大学,实行会员制,有163 个语料库 (包括Text的以及 speech 的),共享语言资源。

?RWC日语语料库:日本新情报处理开发机构RWCP研制,包括《每

日新闻》4年的全文语料,语素标注量达1亿条。

亚洲各语种对译作文语料库:日本国立国语研究所研制,中野洋主持,北京外国语大学参加。

为了推进语料库研究的发展,欧洲成立了TELRI和ELRA等专门学会。TELRI 是跨欧洲语言资源基础建设学会(Trans-European Language Resources Infrastructure )的首字母缩写,John Sinclair担任主席,由欧洲共同体提供经费,其目的在于建立欧洲诸语言的语料库,现已经建成柏拉图(Plato)的《理想国》(Politeia)多语语料库,建立了计算工具和资源的研究文档TRACTOR (Research Archive of Computational Tools and Resources),正在语料库的基础上建立欧洲语言词库EUROVOCA。TELRI每年召开一次Seminar 。最近的一次Seminar在Lubljana, (Slovenia)召开(22.September – 26.September.2000),主题是从语料库中自动抽取知识(Automatic knowledge extraction)。ELRA是欧洲语言资源学会 (European Language Resources Associationi)的首字母缩写,由Zampolli担任主席, ELRA负责搜集、传播语言资源并使之商品化,对于语言资源的使用提供法律支持。ELRA 建立了欧洲语言资源分布服务处ELDA (European Language resources Distribution Agency),负责研制并推行ELRA的战略和计划。ELRA还组织语言资源和评价国际会议LREC (Language Resources & Evaluation Congress), 每两年一次。第一次会议于1998年在西班牙的Grenade举行;第二次会议在Athens(Greece)召开(31.May –02.June.2000),第三次会议于2002年在西班牙的Las Palmas de Gran Canaria 召开(27.May – 02.June 2002)。

2.我国语料库的发展概况

2.1 早期的汉语语料库

2.1.1 我国语料库研究的先河

在我国,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就有学者建立文本的语料库,采用统计的方法来研究汉字的频率,其目的在于制定基础汉字的字表。当然,这样的语料库不是机器可读的,规模也很小,它是现代语料库的雏形,开我国语料库研究的先河,在我国语料库的发展史上是功不可没功的。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为了教学的目的,在对语料统计的基础上,编写了《语体文应用字汇》,于1925年完成,于1928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陈书前有“绪论”,说明“中文应用字汇”曾有多种,其中包括P.克仑茨(Pastor P. Kronz)的研究和他自己的编写的《常用四千字表》。陈鹤琴做过两次统计,第一次统计使用了六种材料,包含554,478个汉字的语料,得不同汉字4261个;第二次使用包含34,818个汉字的语料,得出与4261个汉字相异的汉字458个。第二次统计所得的成果毁于战火,在《语体文应用字汇》中印出的只是第一次统计的结果。

陈鹤琴用的语料分如下六类:

1. 儿童用书:127,293字;

2. 报刊(以通俗报刊为主):153,344字;

3. 妇女杂志:90,142字;

4. 小学生课外作品:51,807字;

5. 古今小说:71,267字;

6. 杂类:60,625字。

书末附有“字数次数对照表”,这是按汉字在语料中出现的绝对频率排列的字表。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为《语体文应用字汇》写了序言。序言中说:“他们(指“近代教育家”)对于一门一门的功课,甚至一篇文章,一个算题,一项运动,都要依据目标去问他们的效用。他们的主张是要所学的,即是所用的。......到了后来他们连学生学的字也要审查起来了。学生现在所学的字,个个字都是有用的字吗?自从这个问题发生就有好几位学者开始研究应用字汇。我国方面也有几位先生研究这个问题,其中以陈鹤琴先生的研究最有系统。他和他的助理九人先后费了二三年工夫,检查了几十万字的语体文,编成这本《语体文应用字汇》。这册报告未付印以前已经做了《平民千子课》用字的根据。将来小学课

本用字当然也可以拿他来做一个很好的根据。虽然不能十分完备,但我想这本字汇对于成人及国民教育一定是有很大的贡献的。”(见陈鹤琴《语体文应用字汇》,商务印书馆,1928年)。

2.1.2 早期的机器可读语料库

从1979年以来,中国就开始进行机器可读语料库的建设,早期在中国建立的主要的机器可读语料库有:

?汉语现代文学作品语料库(1979年),527万字,武汉大学。

?现代汉语语料库(1983年),2000万字,北京航天航空大学。

?中学语文教材语料库(1983年),106万8千字,北京师范

大学。

?现代汉语词频统计语料库(1983年),182万字,北京语言

学院。

我们以北京语言学院的汉语词频统计语料库来说明早期语料库的

情况。

1979年,北京语言学院(现在改名为“北京语言文化大学”)针对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把“现代汉语词汇统计研究”作为重点科研课题,开始进行规模较大的汉语单词的频率统计研究。

这项研究工作,采用人工与计算机相结合的方式,对179篇样文、182万字的语料进行了词语切分、词频统计和数据分析的工作,统计的总词汇量为1,315,752词次,含不同单词31,159个,其中包括十年制语文课本(52万字,374,654词次)的字频和词频的定量分析,统计结果编成《现代汉语频率词典》出版。

他们选取的语料可以分为如下四类:

1. 报刊政论:44万字,占语料总量的24.4%。

2. 科技和科普文章:29万字,占语料总量的19.8%。

3. 口语材料:20万字,占语料总量的11.1%。

4. 文学作品:89万字,占语料总量的48.7%。

整个语料共182万字。这样容量的语料,在当时已经是比较大的语料库了。

根据数理统计的原理,所统计的语料的总体个数必须达到一定足够的数量,才能保证统计结果符合客观实际。《现代汉语频率词典》的编者认为,如果常用词的出现频率不低于百万分之一,也就是在一百万

次的场合,常用词的出现机会至少应该有一次,就可以保证统计结果的客观性。《现代汉语频率词典》实际上统计了182万个汉字的语料,因此,其抽样是合理的、经济的、适度的。

但是,国外在1971年进行英语词频统计时,所用语料量有

5,088,721个词,包含不同单词86,741个,统计规模比《现代汉语频率词典》大得多。由于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语料库的容量不断扩大,现在,数千万词甚至于数亿词的语料库已经不算少见。与当前语料库的容量比较起来,《现代汉语频率词典》所依据的语料规模是小了一些。不过,尽管这样,《现代汉语频率词典》在词频统计方面取得的成绩仍然是很大的。

这次词频统计得出了如下词表:

1. 按字母音序排列的频率词表:共列出常用词16,593个,按音序排列,从中可以看出:

?汉语中以Z、S、J、Y开头的词较多:以Z开头的词有1457

个,占8.78%;以S开头的词有1327个,占7.99%;以J开头的词有1243个,占7.49%;以Y开头的词有1205个,占7.26%。

?汉语中以E、O开头的词很少:以E开头的词只有64个,占

0.38%;以O开头的词只有13个,占0.07%。

2. 按频率递减的顺序排列的词表:在词表中,最常用词的使用频率相当高,前100个词占了语料总量的40%以上,前500个词占了语料总量的70%以上,前2562个词占了语料总量的85%,词表共有不同单词31,159个,这些词占了语料总量的100%。从前100个词到前500个词,不同的单词数增加了400个,百分比就增加了30%,而从前2562个词到前31,159个词,不同单词数增加了30,597个,百分比材增加了15%。由此可见,高频词对于百分比的增加有着很大的作用,而低频词对于百分比的增加,其作用是微乎其微的,往往要大量的低频词,才能使百分比增加一点点。

3. 按使用度递降顺序排列的词表:

使用度是1954年尤兰德(Juilland)和洛德西盖(Chang-Rodsiguez)在计算西班牙语的词汇频率时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他们并且也提出了计算使用度的数学公式,根据这个使用度公式计算出的使用度,可以综合地反映单词在出现频率和分布率两方面的情况。

他们根据使用度的计算公式,计算了单词的使用度,并给出了按使用度递降顺序排列的词表。这个词表又分为两个表:使用度较高的前8000词的词表,使用度较低的词语单位表。

在使用度较高的前8000词的词表中,使用度在20以上的词共4186个,其词次累计占了全部语料(314,404词次)的90.1%。这说明,《现

代汉语频率词典》所统计的语料中,有十分之九是用这4186个词写成的,这些词可以成为“常用词”的候选对象。

在使用度较低的词语单位表中,收入了使用度为5及小于5的词22,446个,这些词一般也都是低频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的词的使用度和频率相匹配,则说明这些词的分布还是比较均匀的,这些词可以作为“通用词”的候选对象。

4. 按语体分类的高频词表,又可再分为4个表:

a. 报刊政论语体的前4000词的词表:本表共统计34种语料,29万词次(44万字),有不同词条数12,107个。前4000个词累计频率94.77%。其中一些政治词语,如“唯心、党派”等,在本表中出现频率都比较高,反映了政论语体的特点。

b. 科普语体的前4000词的词表:本表共统计21种语料,20万词次(29万字),有不同词条12,364个。前4000个词累计频率92.27%。其中一些科技用语,如“纤维、合成”等,在本表中出现频率都比较高,反映了科普语体的特点。

c. 生活口语中前4000词的词表:本表共统计18种语料,16万词次(20万字),有不同词条8263个。前4000个词的累计频率为96.65%。从统计数字可以看出,口语语体的用词量比前两种语体要少三分之一,但高频词出现的词次却相当多,前1000个高频词的出现频率比a表高

出6%,比b表高出12%。这意味着,口语语体的用词量虽然不大,但是它们的出现次数对语料的覆盖面却相当大。

d. 文学作品类前4000高频词的词表:本表共统计106种语料,66万词次(89万字),有不同词条23,622个。前4000个高频词累计频率为90.63%。这说明文学作品的用词量大,但是为了追求用词的多样化,即使是高频词的出现频率也比较低,这反映了文学作品词汇丰富多采的特点。

早期的这些语料库的具有如下特点:

①多数是采用手工键入的方式建立的,耗时耗力,缺乏规范,规

模较小,重用性差。为了建设这样的语料库,需要付出艰辛的劳

动,著名专家刘源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在2000

万字的语料库建设中积劳成疾,健康受到严重的损害。我国语料

库的早期建设者的敬业精神是值得我们尊敬的。

②发现了汉语文本切分歧义的两种类型:北航和北语的语料库进

行了词频统计,北航还进行了自动分词研究,发现了两种不同的

分词歧义字段(Ambiguous Segmentation Strings, ASSs):交

集型歧义字段和多义组合型歧义字段。

交集型歧义切分字段:例如:“地面积”可能切为“地面”或“面积”,“面”成为交段,从而产生歧义。

多义组合型歧义切分字段:例如:“马上”本身是一个词,但也可以切为“马”+“上”两个单词,而“马上”与“马”

+“上”的含义不同。

梁南元(1987)对一个48092字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样本进行了统计:交集型切分歧义518个, 多义组合型切分歧义42个。据此推断,中文文本中切分歧义的出现频度约为1.2次/100字,交集型切分歧义与多义组合型切分歧义的出现比例约为12:1。

③建立了初步的分词规范:1990年10月,在计算机界和语言学

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制定了国家标准GB-13715《信息处理用现

代汉语分词规范》,这个国家标准提出了确定汉语单词切分的原

则,是汉语书面语自动切词的重要依据。

2.2 国家级语料库的建设

1991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开始建立国家级的大型汉语语料库,以推进汉语的词法、句法、语义和语用的研究,同时也为中文信息处理的研究提供语言资源,计划其规模将达7000万汉字,当时宣称,这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汉语语料库。这个语料库是均衡语料库。其语料要经过精心的选材,语料的选材应受到如下限制:

①时间的限制:语料描述具有历时特征,着重描述共时特征。

选取从1919年到当代的语料(分为5个时期),以1977年以后

的语料为主。

②文化的限制:主要选取受过中等文化教育的普通人能理解的语

料。

③使用领域的限制:语料由人文与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和

综合类3大部分,人文和社会科学再分为8大类29小类,自然

科学再分为6大类,综合类再分为2大类。主要选取通用的语料,优先选取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语料。

这个语料库现在只完成了2000万字语料的输入和校对工作,尚未进行进一步的加工,还是“生语料库”,因而还不能提供社会使用。由于主要靠手工录入,人工劳动的成本很高,据说单是建立生语料库,耗资约200万人民币。

为了加工这个国家级语料库,国家社科基金设立了社科重大项目“信息处理用现代汉语词汇研究”,希望利用该项目的成果来加工这个语料库。该课题分10个子课题:

①信息处理用现代汉语分词词表

②歧义切分与专有名词识别软件

③词的构造研究

④现代汉语词类及标记集规范

⑤汉语词类兼类研究

⑥现代汉语的语法属性描述研究

⑦现代汉语述语动词机器词典和槽关系研究

⑧汉语知识词典建立及词汇内部语义网络描述研究

⑨汉语文本短语结构的人工标注

⑩常用动词语义特征及词义搭配研究

现在,该课题已经结项,国家语委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成立了“汉语语料库深加工”的课题组,准备对国家级语料库的2000万字的核心语料进行深加工,逐步把这个生语料库变为熟语料库。

2.3 大规模真实文本语料库

1992年以来,大量的语料库在中国研究中文信息处理的单位建立起来,语料库成为了研究中文信息处理的基本语言资源。没有语料库的支持,中文信息处理的研究将会寸步难行。建设大规模真实文本语料库的单位有:

?《人民日报》光盘数据库

?北京大学计算语言学研究所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

?清华大学

?山西大学

?上海师范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香港城市理工大学

?东北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

?北京外国语大学日本学研究中心

?台湾中央研究院语言研究所(筹备处)下面分别加以介绍。

2.3.1 《人民日报》光盘数据库

收集该报48年的全部文字和图像内容,公开发行。

2.3.2 北京大学计算语言学研究所

该研究所建立了现代汉语标注语料库,与富士通公司(Fujitsu)合作,加工2700万字的《人民日报》语料库,加工项目包括词语切分、词性标注、专有名词(专有名词短语)标注。还要对多音词注音。

示例1:古城/n 虽/c 遭/v 破坏/v ,/w 但/c 它/r 留下/v 了[le5]/u 契丹族/nz 和[he2] 各[ge4]/r 民族/n ,/w 特别/d 是/v 汉族/nz 劳动/vn 人民/n 共同/d 开拓/v 祖国/n 北疆/s ,/w 创造/v 我国/r 历史/n 文明/n 的[de5]/u 足迹/n 。/w

示例2:19970310-01-002-0020/m [全国/n 人大/j]nt 代表/n 、/w [陕西/ns 西安/ns 美术/n 学院/n]nt 名誉/n 院长/n 刘

/nr 文西/nr 利用/v 会议/n 休息/vn 时间/n 创作/v 了/u 邓/nr 小平/nr 画像/n 《/w 与/p 人民/n 同/d 在/v 》/w 。/w 画像/n 表现/v 了/u 邓/nr 小平/nr 同志/n 祝愿/v 祖

国/n 繁荣/a 、/w 人民/n 幸福/a 的/u 伟大/a 胸怀/n 。/w (/w 新华社/nt 记者/n 齐/nr 铁砚/nr 摄/v )/w

示例3:19970310-01-003-0020/m 世纪/n 之/u 交/Ng ,/w 中华/nz 民族/n 正/d 迎来/v 前所未有/i 的/u 发展/vn 机遇

/n 。/w 十几/m 年/q 来/f ,/w 改革/v 开放/v 的/u 不断/d 深入/v ,/w 党/n 的/u 民族/n 政策/n 的/u 贯彻/vn

落实/vn ,/w 全国/n 人民/n 的/u 大力/d 支援/v ,/w 使

/v 我国/r 民族/n 地区/n 经济/n 和/c 社会/n 发展/vn 步

伐/n 大大/d 加快/v 。/w 加倍/d 珍视/v 和/c 继续/vd 发

展/v 这种/r 好/a 的/u 局面/n ,/w 巩固/v 发展/v 各/r 民族/n 大/a 团结/an ,/w 成为/v 全国/n 各族/r 人民/n

的/u 共同/b 愿望/n ,/w 也是/v 在/p 京/j 参加/v “/w 两会/j ”/w 的/u 代表/n 和/c 委员/n 的/u 一致/a 心愿

/n 。/w

经富士通公司检验,标注的正确率很高。

他们制订《现代汉语语料库加工手册——词语切分与词性标注》。

切分规范中,主要规定现代汉语的切词原则,即什么样的汉字组合可以

为一个切分单位。他们采用切分和标注相结合的原则来建立规范,在

汉语中,像“双音节动词+单音节名词”通常构成新的名词,对于这个

新的名词,即使在词典中没有登录,也应该把它们处理为一个切分单位。

因此,在该规范中,给出了一些基于词性描述的构词规律,规定了什么

样的组合可以处理为一个切分单位,并给出了新组合的词的词性标记。

在标注规范中,规定了一般词性的标注规范和专有名词的规范。

此外,他们还建立了一个小型汉语树库:与新加坡国立大学计算机系合作,内容为新加坡中学语文教材(1995年),所有的句子都分析为树形图。

示例:

[zj [dj 富士山/n [vp 是/v [np 日本/n 的/u [np [mp 一/m 座/q ] 活火山/n ]]]] 。/w ]

[zj [fj [fj [dj 山峰/n [vp 终年/d 积雪/v ]] ,/w [dj 云雾/n 围绕/v ]] ,/w [vp 只有/d [vp [pp 在/p [np [dj 空气/n 干燥/a ] 的/u [np [np 秋/n 冬/n ] [np 两/m 季/Ng ]]]] ,/w [vp 才/d [vp 能/v [vp [vbar 看/v 清/a ] [np 它/r 的/u 全貌/n ]]]]]]] 。/w ]

[zj [fj [dj [np [vbar 多/d 变/v ] 的/u 气候/n ] ,/w [vp 更/d [vp [pp 为/p 它/r ] [vp [vbar 增添/v 了/u ] [np 神秘/a 的/u 色彩/n ]]]]] ,/w [vp 甚至/d [vp 使/v 它/r [vp [vbar 孕育/v 了/u ] [np 许多/m [np 美丽/a 的/u 神话/n ]]]]]] 。/w ]

[zj [dj [np 富士山/n 的/u 景色/n ] ,/w [dj 四季/t 不同

/a ]] 。/w ]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读书心得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读书心得 近期大概读完了钱穆先生的《中国历史研究法》,这本书它是属于史学理 论方面的著作,由于自己理解能力相对有限,史学理论方面的著作普遍都理论 性很强,相对难懂,读起来显得总是枯燥、乏味,但是自己还是坚持大概读完 了这本书。虽然读完了此书,但是自己感觉距离真正读懂还相差甚远,似乎处 于似懂非懂的状况。不过通过读这本书,还是产生了许多属于自己个人的体会 和理解,许多地方还是给自己以比较深的影响。由于全书内容比较多,下面就 自己在看书过程中感触比较深的方面大概谈一下自己的一些看法。这些看法也 许有它一定的合理之处,也一定有不合理的地方,甚至某些看法也许是错误的,仅属于个人的一些见解罢了。 首先对钱穆先生的《中国历史研究法》这本书做一简单的介绍。这本书全 书分为通史、政治、社会、经济、学术史、历史人物、地理、中国文化八个部 分的研究方法分别进行讲解,并且对历史教育的流行误解做了叙述。钱先生在 序言中就说到:“我此所讲,语语有本源来处,亦语语有归宿去处。”这就很 好的说明了研究历史一定要以证据说话,要有充足的史料或实物等作为自己说 话的凭证,不能像文学作品一样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而进行人为的加工、装饰。同时也说明了钱先生作为一个史学家的强烈责任感,说的每句话都不是自己凭 空编造的,一定有它的来源,一定有它的充足的证据。我认为这就充分体现了 史学它是一门十分严谨的学科,史学家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恢复历史的本来面貌,而不能像小说家一样进行人为的加工润色。 钱先生在本书中就如何研究中国通史时指出:“历史有其特殊性、变异性 和传统性,我们要研究历史首先就当知道历史的三种特性。”通过这么多年对 历史的学习,自己对历史的三种特性感觉也深有体会,也就是说在内心里面还 是对这三种特性是理解的。就其特殊性而言,与其他学科相比较历史有它的特 殊之处;不同国家的历史也一定有不同之处;就是同一国家不同时期的历史也 有不同之处等等。正如哲学家所说的那样,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这就是它的特殊性。所以我认为不管学习历史还是研究历史,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显得格外重要,这样就能避免我们少犯许多错误。变异性则 是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强调一个“变”字。钱先生也谈到了这一点,他说:“其实历史本身即是一个变,治史所以明变。”所以我认为在学习和研究 历史的过程中,要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历史,因为事物都处于一种不断变化和 发展的过程中,绝对静止的东西是不存在的。这一点对于初学历史的人自己感 觉格外重要,他们往往会认为历史是过去的东西,所以是一成不变的,其实这 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对于历史的传统型,钱先生说道:“特殊性与变异性加在 一起便成为历史之传统性。”我认为所谓历史的传统型,就是历史上所创造的 精华它的继承与发展。如元朝的行省制度,被后世继承与发展,使之进一步完善。精华的文化具有传承性,并且这种文化在中国人的思想中具有一定程度的 稳定性,如我们经常所说的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等。当然钱先生所 说的历史的传统性有它更深刻的内涵。 在如何研究中国文化史中,钱先生认为:“文化乃历史之真实表现,亦是 历史之真实成果;舍却历史,即无文化。”所以从某方面来看,研究历史的方

中国黄金资源及市场状况分析报告

黄金资源及市场状况分析报告一、黄金资源情况

二、黄金供需状况 2011年与2012年黄金供需状况(单位:吨) 2003-2012黄金需求分布(单位:吨)

2011年与2012年主要国家黄金消费情况(单位:吨)

三、黄金生产成本分析 高盛在2013年4月发布的一份报告对全球25家黄金生产企业的成本作了统计。在这25家企业里边有9家企业生产成本超过了1150美元,大概占到36%的比例,同时有4家企业的生产成本已经超过了1300美元。此外野村控股、德意志银行、巴克莱以及汇丰银行也纷纷对黄金生产成本做了预测。不同机构的报告对于成本预测也都有所差异,但前三家机构包括高盛所预测的平均成本价都在1100-1300美元之间。汇丰银行所预测的成本要偏低一些,其预计金矿企业生产黄金的成本是每盎司500-900美元(99元-179元/克),最高不超过每盎司1250美元(248元/克)。 由于企业规模不同、矿品味不同,生产成本也会存在很大差异,国际主要矿商最低生产成本仅为两三百美元,高的也有1300、1400甚至更高。因此近期伦敦现货金一度跌至1322.04美元/盎司的低点,已经非常接近甚至跌破了一些企业的黄金产成本。加拿大、南非、坦桑尼亚黄金矿商也都在担心金价的下跌将会使部分金矿关停。 为了进一步分析黄金矿商所能承受的金价底限,现在对全球最大的12个黄金矿商的生产成本做了统计分析。这12名矿商去年的产金量大概2900万盎司,大约905吨,去年全球矿产金的总产量是2862吨,大概占32%的比重。其中最大的三家公司Barrick Gold Corp(加拿大)、Newmont Mining Corp(美国)、AngloGold Ashanti Ltd (南非)差不多就占一半。在这12家矿商中有两家成本超过了1000美元,其中就包括AngloGold Ashanti,还有两家十分接近1000美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法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法(莫砺锋教授演讲) 莫教授以南京大学为例进行演讲,多次提及程千帆先生。 两大主要问题: 一、功底欠厚 二、眼光欠佳 一、功底欠厚 莫先生现身说法,以他当年读研实例说明。 当时南大研究生物质条件欠佳,书籍都摆在床上,可谓“年年岁岁一床书”(《长安古意》句)。程先生来研究生寝室视察,看到他们书籍欠缺(莫先生只有几本古代文学专业书,还有一半是外文专业书。莫先生本科外语专业出身),不是很满意,便开出书目而且还拨款给他们买书。 (一)语言文字功底——极重要 初入南大读研,程千帆先生要求每位研究生写三篇自传: 汉语白话文一篇、汉语文言文一篇、外语一篇 1、汉语文言文 《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辨志:郑玄注“谓别其心意所趣乡(同‘向’)也” 2、外语 南大许多古代文学教授外语水平出类拔萃,出访哈佛燕京学社。而其他学校的代表多是外国文学、外国史教师。 在学术已成为世界性活动的当今,即使是中国古代相关研究也和世界密不可分。选题勿重复,观点勿冲突。 E.G.域外汉学家宇文所安教授著作虽有译本,但还是读原著为好。 主张读一手文献。 3、汉语白话文 古代研究者勿轻视。因为这反映出一个人的表达能力。标准:清晰、简明、文从字顺、优美。 E.G.闻一多先生《唐诗杂论》,观点、见解、文笔俱佳。 (二)读书 以朱子为例。《朱子语类》“论读书之法”类将读书喻为“煎汤剂”(中药)“煮物”。 1、广泛涉猎——“猛火” 勿为论题所限 研究唐代文学也要了解先唐文学,以此了解唐人文化基础。E.G.《文选》 诗学、史学、哲(经)学。了解时代背景。 2、精细研读——“文火” 体会、涵泳

黄季刚(侃)先生细读者20余部。 若能记诵,则受用无穷。 E.G.1学问狂。戴东原(震)先生背诵十三经注疏。 E.G.2马茂元先生《唐诗选》乃当代学者唐诗选本最优者,据传他会背1万余首唐诗。 E.G.3王国维先生:韦庄《秦妇吟》使其当时曝得大名,有“《秦妇吟》秀才”之称。但由于作者担心遭公卿抨击而要求子孙从文集中删去,全诗失传,后近代学者众人得法藏(“伯”号)敦煌文献卷子,见一长诗,无人识得。王先生见诗中两句,立知此是《秦妇吟》全文。原因: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中载“内府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句,王先生据此判断。——博览群书之故。(三)文献学(校雠学) 以书本为处理对象。 陈垣先生《史源学杂文》其孙陈智超序提及陈老先生当年课前引《诗经·郑风·扬之水》“无信人之言,人实诳女(同“汝”)”。 1、搜集材料 (1)完整程度 必看作者全集 E.G.1王力先生《汉语诗律学》中,提及《全唐诗》中唐诗“犯孤平”现象仅有三例。 下苦功,成就高。 E.G.2 钱锺书先生《宋诗选注》选吕本中《兵乱后杂诗》(组诗)“五”首之三,但实是二十九首。原因在于方回《瀛奎律髓》对此组诗已经二十九选五。 (2)真伪——极重要 莫先生读《全唐诗》,先读到宫廷诗时昏昏欲睡,至卷三八王绩诗使其眼前一亮。卷三八王绩《在京思田园见乡人问》20余句(风格类似王维《杂诗》) 此诗见于敦煌手抄本《王无功文集》。 但《全唐诗》卷三八又有一诗《答王无功<在京思田园见乡人问>》,作者朱仲晦,唐无此人生平资料,但朱熹字“仲晦”,实是南宋诗歌被误收入《全唐诗》。这是一种“异代对话”,如屈原《天问》、柳宗元《天对》。 选题难——一流、二流诗人几乎已被论尽。 《全唐诗》卷四六七有牟融一人诗作占全卷,60余首,从数量来看,适合做硕士论文。此人似乎是张籍、朱庆馀同时人,但唐代查无此人,仅汉代有同名《理惑论》作者。 ——此人诗作是明代书商伪造,《全》不察,误收。 平时阅读也要考虑版本。 E.G.《唐诗三百首》无李贺诗。莫师在为理科本科生上公共选修课时凭黄巢二首《咏菊》断定学生所持《唐诗三百首》为伪书。(因乾隆朝文字狱极盛) 莫师对清代(尤其中期)评价不高,反对影视剧过度美化。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经济史

2005年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训练 第Ⅰ卷(选择题共75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经典高考题】(2004年全国福建、浙江文综)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 A.促使井田制瓦解B.导致地主阶级兴起 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2.【创新预测题】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郑国渠位于 图中的 A.①B.②C.③D.④ 3.据《吕氏春秋》记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 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这段引文说明 A.铁农具与牛耕的运用使生产力显著提高 B.奴隶主贵族大量占有私田 C.各国先后都承认了土地私有 D.封建剥削方式比井田制进步 4.【高考趋势题】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待农而食之,虞(指开发山林川泽等自然资源)而出之,丁而成之,荫而通之。"并引《周书》的话说:"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以上材料表明司马迁的经济主张是 A.肯定人们的求利活动B.对农工商业一视同仁 C.以农为本D.重农轻商 生产工具的革新应用,水利的兴修,农作物的种植和推广,都影响着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回答5-8题。 5.下列各项符合史实的是 A.夏朝时期已广泛使用青铜农具 B.青铜制造是夏商和西周手工业的主要部门 C.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铁器的使用 D.西汉时期,我国人民创造的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比欧洲早2 000年以上 6.下列生产工具在唐朝发明的是 A.铁农具B.青铜农具 C.曲辕犁D.水碓、水磨等谷物加工器具

中国黄金市场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

对我国黄金市场的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 【摘要】:黄金市场是任何一个成熟的金融市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重要性显而易见。相对国际上成熟的黄金市场而言,我国黄金市场是一个起步较晚、发展速度较快的新市场。本文主要浅析我国黄金市场的现状、现存的经济和制度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对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黄金市场;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2001年4月,中行行长宣布取消黄金“统购统配”的计划管理体制。2001年4月,央行行长宣布取消黄金“统购统配”的计划管理体制。同年6月,央行正式启动黄金价格周报价制度,根据国际市场价格变动对国内金价进行调整。2002年10月30日,上海黄金交易所正式运行,这是我国黄金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象征着中国黄金市场迈出了新的步伐。随着上海黄金期货交易所推出黄金期货,我国的黄金交易市场日趋完善,黄金市场也是金融市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金融产品的高回报同时也伴随着高风险,黄金作为一种商品同时兼备多种属性,首当其冲的是一般等价物属性。黄金由于受到其生产速率和生产成本的影响导致它的价值波动与以国家信用为基础发行的纸币相比很小,但这并不影响黄金的金融属性,相反增强黄金金融产品的魅力。 一、我国黄金市场的现状 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黄金市场起步较晚,尤其是黄金期货在2009年上海黄金期货才在上海期货交易所挂牌上市。但我国的黄金市场发展速度快,产品种类也相对丰富。 我国黄金市场是由场内和场外两部分组成的。场内黄金交易市场包括上海黄金交易所和上海期货交易所,前者以黄金现货交易为主,后者为黄金期货交割。场外黄金交易市场主要包括五大类交易,包括由商业银行代理的实物金条销售、商业银行的纸黄金业务、商业银行的黄金寄售和租赁业务、产金用金企业间进行的非标准化黄金交易和黄金投资或咨询公司开办的黄金保证金交易。 从目前交易现状规模来看,我国的黄金市场已经成为世界的第三大期货市场。2011年,上海期货交易所累计成交量为308,239,140手,累计成交额为434,534.36亿元,分别占全国市场的29.24%和31.60%。(上海黄金交易所的交易主体包括各种涉金企业,商业银行、各类黄金投资公司和中介代理公司。上海期货交易所黄金期货的交易主体主要包括各种金融机构和自然人投资者。其中包括金融类、外资金融类、综合类、自营类等。) 我国黄金市场在监督管理方面现主要由金融监管部门监管和市场自律。金融监管部门主要包括: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市场自律指的是上海黄金交易所和上海期货交易所由其章程和会员管理办法自动对其会员进行约束。 二、我国黄金市场存在的问题 尽管十多年的渐进式改革使得中国黄金管理基本实现了参与主体进入、产品开发及定价机制的市场化,为中国黄金市场的进一步繁荣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作为正在融入全球黄金市场的一个新兴市场,中国黄金市场与国际成熟市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一)相关法规滞后及多头监管模式效率低。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黄金逐步失去了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其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方法》书评

“设异明通·通中求异” ——读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有感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2009级 1044409122 马丹 【摘要】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为研究历史的尺度;我们重视史料的编纂整理而不重视理论思维的创建;我们习惯了历史研究的静止观,总在试图寻找“总体发展规律”而忽视了历史发展的多样性;读罢《中国历史研究法》,笔者认为中国的历史有其发展的特色,中国历史的每一个分期有其的特色,中国历史的每一个侧面有其特色,在研究中国历史时,我们要注意在“通中求异”。 【关键字】历史研究、中国历史、通、异 《中国历史研究方法》这本书,是汇集钱穆先生在香港某大学八次讲演而成,依次以中国通史、政治史、社会史、经济史、学术史、历史人物、地理史、文化史为研究对象,对于如何研究中国历史提出了自己观点。通读全书,对比梁启超的《中国国历史研究方法》,笔者认为钱穆先生此本书有两大亮点:一、在篇章结构上“设异明通”;二、在讲解内容上“通中求异”。 一、设异明通 梁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法》主要论述了史学研究的目的、范围和旧史的改造,历史的因果和动力,史料的搜集和整理等内容,其侧重的是关于史学研究方法工具性,针对性强但略显分散。而钱穆先生的《中国历史研究方法》从中国历史的八个侧面论述讲解,其中前七讲均可属于为第八讲蓄势,所有的这些都包含在了中国历史文化大义这一大系中,“最先是讲如何研究通史,最后是讲如何研究文化史。其实文化史必然是一部通史,而一部通史,则最好应以文化为其主要内容。其间更分政治、社会、经济、学术、人物与地理之六分题,每一分题,各有其主要内容,而以文化为其共通对象与共通骨干”【1】。并提出“文化整全体”“文化即人生”(此所谓人生,非指个人之分别人生,乃指大群体之全人生,即由大群所共同集合而成的人生【2】)概念。 在每个章节内,都基本上遵循“提出问题——解释问题——阐明观点——中西对比立论观点——阐明方法——呼应中心论点”这样一条思路,条理清晰,娓娓道来,让读者如醍醐灌顶。如:《如何研究中国政治史》这一章,首先阐明本章要讲的内容——“如何研究中国政治史”,继而解释为什么讲这一编;其次提出政治与政事的不同,进而阐明研究政治制度的方向与必要性;再次,通过中西对比,传统与沿革对比,阐明作者自己关于中国封建制度内涵与特色的理解;最后,提出具体研究政治史的方法,再解释方法运用时,时时注意呼应中心论点。

中国历史专题七总结

专题总结 一、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 1.从企业的产生来看,它不是由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生产发展起来的,不是在中国封建社

会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基础上逐步成长起来的,而是在列强入侵、破坏了中国发展的正常秩序,加速了自然经济解体的前提下,直接从外国输入机器、技术创办起来的。2.从工业部门的结构来看,中国民族工业缺乏雄厚的经济基础,本身又不能生产机器,投资的领域基本上是轻工业,其中主要是纺织工业,重工业则发展缓慢。 3.从工业的地区分布来看,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海大城市。其原因是这些城市多为列强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的据点,便于利用外国的技术设备。这种畸形布局,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性质。 4.从设备、技术和经营管理上来看,中国民族工业是很落后的。 5.从企业产生、发展的全过程来看,中国民族工业深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因而发展缓慢。这决定了中国民族工业同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既有矛盾,又有依赖性,这正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最重要的特点。 二、分析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几个角度 1.从中国历史的角度:从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看,近代以来的160多年,时间非常短暂,但却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生活变化最剧烈的时期。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定位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利于通过纵向对比,总结变化的特点,了解变化的原因。 2.从近代化的角度: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中国近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与政治民主化、经济的工业化、城市化等共同构成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也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同时它们之间又相互影响,相互推动。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中国近代化的大背景之下,便于认识它发生的必然性和发展趋势。 3.从中国近现代史的角度:近代社会生活的每一次大的变化,都是与特定的历史大背景相关联的,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三次历史性巨变,对社会生活的变化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旧的风俗习惯受到极大地冲击,人们的精神生活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政府的强制行动,一些社会丑恶现象被取缔。物质生活上出现了平均主义,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但在城市里生活还是有保障的。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蒸蒸日上,政治环境也越来越宽松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令世界瞩目的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 4.从世界历史的角度: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社会生活在外来力量的影响下,发生了重要变化。尤其是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代社会生活由以往的闭关自守,转而为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社会变为向近代化的趋进。由与世界同向,到今天逐渐与世界同步,成为引导世界生活变迁的重要力量。 ——背景、条件、原因类设问的答题思路 “背景”是指事态发生、发展、存在和变化起重要作用的历史条件或现实环境。“原因”是指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其他事件发生的条件。“条件”是指制约、影响事物发生、存在和发展变化的诸因素。可见,“背景”、“原因”、“条件”三者有时可以通用。但严格说来“背景”所包含的内容又比“条件”和“原因”更宽,纵横的范围更广,“原因”和“条

中国近代史作为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中国近代史作为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和学术转型的产物。在几代学者探索、争鸣的基础上,确立了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约110年的中国历史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科的研究对象。这种认识,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得出的,是以对近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形态与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的考察为出发点的,是符合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科学的学科体系。运用现代化理论研究近代中国的历史,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简单地以现代化范式替代革命史范式,未必是正确的思考方向。近代中国的时代基调是革命,中国近代史上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社会变迁,以及中外关系的处理,区域发展,少数民族问题,阶级斗争的状况,无不或多或少与革命的进程相联系。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只能在“革命史范式”主导下,兼采“现代化范式”的视角,更多关注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变迁及其对于革命进程的作用,使“革命史范式”臻于完善。这是我们今天需要努力的。 中国近代史研究作为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出现,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产物,也是中国近代学术转型的产物,受到国外史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其他种种资产阶级史学观的重大影响。20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经历了萌生(20世纪初—30年代)、兴起(20世纪30年代—新中国成立)、发展(新中国成立—文化大革命)、停滞(文化大革命期间)、繁荣(改革开放—2000年)几个阶段。在兴起时期,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马克思主义学派开始出现并挑战那时占主导地位的近代史研究。在发展时期,国家建立涉及近代史研究的专门研究机构,各大学历史系设置近现代史教研室,近代史学界结合研究中国近代史学习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指导研究中国近代史成为主流,中国近代史学科成为学术研究中的显学。在繁荣阶段,近代史学界拨乱反正,纠正了学习马克思主义过程中的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倾向,出现了用现代化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主张和实践,研究领域大大拓宽,研究专题大大加深;同时又出现了淡化意识形态、轻视唯物史观、轻视阶级分析方法的倾向。所有这些,都需要认真加以总结,并针对各个时期的学术潮流进行分析,提出看法和建议。中国近代史研究不能脱离政治,又不等同于政治,如何把握其中分寸,是总结以往的研究,提出今后研究方向的关键。 研究百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学科体系建设问题。这里讨论的不是各个历史时期有关中国近代史研究具体问题的进展,这种进展是非常巨大的,正是这种进展推动了我们对中国近代历史认识的深化,推动了我们对近代中国国情全面深入的了解,推动了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巨大进步;这里讨论的是建设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方面的演化和趋势,一门学问的学科体系是什么面貌,关系到我们对这门学科基本面貌、总体面貌的认识,关系到这门学科的学术性、科学性问题。通过这种研究与讨论,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政治倾向的学者是如何在建设中国近代史的学科体系的,看到中国近代史的学科体系的演化,以及它如何发展到今天这个样子,今后还可能发展到哪里去。 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学科体系,主要是指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对象、研究对象所涵括的时间范围,怎样看待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建立这样的学科体系所必须使用的基本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工作中所秉持的基本的指导思想,等等。我们依据这里所提示的线索,来分析20世纪里不同时期、不同历史背景下,学者们探索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的情况。 结合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主要考察近代以来发生的历史巨变,把1840至1949年所经历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作为中国的近代史,是符合中国历史自身的规律和特点的。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国开始了独立地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程,中国历史越出了近代,进入了自己的现代时期。 另一个问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关系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问题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主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处理自己面临的革命任务的时候所确立的基本理论纲领,也是自己的革命实践纲领。提出这个革命理论的基本事实根据,是中国的革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度里进行的。这个革命的任务,对外是争取民族独立,对内是推翻封建统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

专题一中国近代列强侵华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程: 日本两次侵华战争的比较: 近代列强侵华的主要国家和方式 从国家看:近代前期,侵华国家最初以英法为主,美俄是帮凶; 19世纪末,日本也加入侵华队伍,美日成为争夺中国的主要国家。 近代后期,侵华的主要国家是日本和美国。 这种变化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各国实力变化的反映。 1、英国、法国: (1)资本主义国家为开拓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进行商品输出,1840年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 (2)为了扩大侵略权益,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在此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3)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俄国 (古代史:17世纪中期,沙俄势力侵入我国流域,在雅克萨和尼布楚修筑据点。) (1)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强迫清政府签订条约,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2)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美国 (19世纪末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1)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积极支持介石打战。 (1950年,侵略朝鲜,美国第七舰队入侵海峡。) 4、日本 (古代史:元末明初,倭寇入侵中国沿海地区) (1)1894年,发动侵华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2)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局部侵华;1937年发动七七事变,开始全面侵华。(抗日战争) 从方式看: 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外开拓市场、掠夺原料,侵华主要方式是以武力打开大门,输出商品,企图瓜分中国; 19世纪末,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侵华主要是以资本输出为主,政治上扶植代理人“以华制华”。 比较特殊的是俄国,由于其资本主义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军事性,其侵华方式主要是以掠夺土地为主。

黄金生产供给的历史与现状分析

黄金生产供给的历史与现状分析 20世纪70年代以前,黄金价格基本由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决定,国际上黄金价格比较稳定。70年代初期,黄金价格不再与美元直接挂钩,黄金价格逐渐市场化,影响黄金价格变动的因素日益增多,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 1. 黄金供给 (1)金矿开采 a.全世界近几年每年金矿开采量约2500吨左右,每年产量变动平稳 b.全球已探明未开采的黄金储量约7万吨,只可供开采25年 c.南非,美国等主要产金国产量下降,勘探大型金矿可能小 d.开采一大型金矿正常程序一般需要7-10年时间 e.1980年后长期跌势中,开采投入支出不断减少 对价格的影响:金矿开采受本身行业特性限制,对价格的敏感度低,价格的大幅上涨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反映到产量增加。 例子:1979-1980年金价爆涨,最高至850美元,但金矿开采量直到1981年都无重大改变,到了1983年才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世界黄金生产的历史与现状: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全局来看,19世纪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世纪。在19世纪之前数千年的历史中,人类总共生产的黄金不到1万吨,如18世纪的100年仅生产200吨黄金。到19世纪黄金生产跃上了新台阶,100年期间生产的黄金达到了1.15万吨,是18世纪的57.5倍,其中1850—1900年间就生产了1万吨。 进入20世纪后,总得来说,世界上黄金的生产总体呈上升趋势,分别出现过几次

产量大增的现象。在1900年世界黄金产量每年300吨,在20世纪早期最高年份产量达到每年700吨、30年代最高产量年份达到每年1300吨、60年代最高产量年份产量接近1500吨,80年代世界黄金年产量突破2000吨,20世纪90年代至今产量总体还在增长。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黄金产量还是比较稳定的,21世纪以来世界黄金产量平均稳定在2600吨左右。 目前,虽然一些国家的黄金产量有所提高,如澳大利亚、秘鲁、印尼黄金产量都在增加,但是南非、美国等黄金生产大国的黄金产量在下降。另外,由于金矿产业投资周期长、开采成本高。从历史数据看,全球矿产金数量不可能快速增长。因此,我们认为,未来几年世界黄金产量不会变化很大,依然比较稳定。 据科学家推断,地壳中的黄金资源大约有60万亿吨,人均1万多吨。但是,到目前为止,世界现查明的黄金资源量仅为8.9万吨,储量基础为7.7万吨,储量为4.8万吨。截止2005年,人类采掘出的黄金不过12.5万吨,约占总储量的六亿分之一,人均只有20克。 地球上的黄金分布很不均匀,虽然,目前世界上有80多个国家生产金,但是各国产黄金产量差异很大,各地产量却颇为不平均,其中2004年世界前10名产金国依次为:南非、美国、澳大利亚、中国、俄罗斯、秘鲁、加拿大、印度尼西亚、乌兹别克斯坦、巴布亚新几內亚。其中中国黄金产量近年来一直处于世界排名第四的位置。在2004年,南非、澳大利亚及美国产量分别占到世界总产金量的13.9%、10.6%、10.2%;而我国的产金量也达到8.6%。目前,世界每年矿产黄金2600吨左右,但是能达到目前这个产量是经过了人类几千年不断探索和努力的结果。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全局来看,19世纪无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世纪。在19世纪之前,

中国黄金市场分析

南京财经大学通识选修课课程论文考试(封面)2013 ——2014 第二学期 我国黄金市场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目录 1引言 (2) 2.中国黄金市场分析 (3) 2.1黄金资源享赋 (3) 2.2中国的黄金供给 (3) 2.3中国的黄金需求 (4) 2.4中国黄金价格 (4) 3.现状分析 (5) 3.1成功建立了规范的场内黄金交易体系 (5) 3.2商业银行承担代理商和做市商的职能 (6) 3.3国内黄金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7) 3.4国内国际黄金市场联动性大大增强 (8) 4目前存在的问题 (9) 4.1法规滞后于黄金市场发展 (9) 4.2多头管理使市场监管不力 (9) 4.3黄金市场交易品种较为单一 (10) 4.4黄金市场尚未与国际市场全面接轨 (10) 5 发展趋势及政策建议 (11) 参考文献 (15)

1 引言 我们为什么要关注黄金? 因为多年只涨不跌,黄金被誉为“懒人投资”。但黄金神话却在2013年破灭:一年跌幅28.27%。自1976年牙买加协定开启黄金非货币化以来,去年黄金的跌幅是史上第二,拔得跌幅头筹的是1981年,达32.59%。去年黄金之跌,终结了其自2001年开始13年只涨不跌的历史纪录。其实,2013年初市场对于黄金走势的判断还是挺乐观的,当时认为金价有两大支撑,一是通胀预期,二是债务避险。不料,正是这两大因素运行趋势发生了逆转。 进入2014年后,市场对于未来金价变动趋势的主导看法,已经是很悲观了。有专家认为,黄金是零息资产,既不会分红,也不会生利息,只能从价格高低起伏中博“差价”,如果黄金走势总体下行,资产吸引力将继续下滑,投资黄金的意义便不大了。 然而,中国大妈却无畏“拜金”,越跌越买,屡买屡套,屡套屡买。大妈凭直觉购买,而数据却显示大妈的“拜金”自有道理:2001年以来金价平均年回报率仍达到13.35%,在贵金属和货币中表现最强。长期来看,金价仍然跑赢通胀。

中国历史研究法

《中国历史研究法》,梁启超,中华书局2009年5月版。 《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梁启超,中华书局2010年1月版。 《历史研究法历史教授法》,何炳松,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2月版。 《中国历史研究法》,钱穆,三联出版社2001年6月版。 《史学方法导论》,傅斯年,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2月版 《史料与史学》,翦伯赞,北京出版社2011年6月版。 《治史三书》,严耕望,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6月版。 《中国文学史料学》,潘树广、涂小马、黄镇伟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2月版。 《新文学资料引论》,朱金顺,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6年10月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法》,谢泳,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刘增杰,中西书局2012年3月版。 《智慧课堂:史料教学中的方法与策略》,何成刚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版。 《语文教育研究方法》,徐林祥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版。 《语文教育评价》,魏本亚,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8月版。 《语文学科教育前沿》,李子健、倪文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5月版。 《新文学考据举隅》,朱金顺,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12月版。 《发现的愉悦》,陈子善,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2月版。 《新文学资料丛话》,朱金顺,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考文叙事录:中国现代文学文献校读论丛》,解志熙,中华书局2009年4月版。 《春明读书记》,赵国忠,花城出版社2011年1月版。 《现代作家佚文考信录》,刘涛,人民出版社2012年7月版。 《沉香谭屑——张爱玲生平与创作考释》,陈子善,上海书店出版社2012年3月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汇编》(甲、乙、丙),陈荒煤任主编,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戏剧出版社、北京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等十余家出版社出版。知 1

中国古代政治专题

九年级历史科专题复习学案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史 主备人:左弘备课时间: 2017_年__月__27日 一:考点记忆 Ⅰ.朝代更替 1.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是谁建立的什么朝代? 第一个封建王朝是谁建立的什么朝代? 2.四次分裂到统一的朝代是什么?有何启示? 统一全国的少数民族政权分别是什么朝代什么民族? 3.南京六朝古都分别是? 北朝和南朝分别指哪些政权? 4.中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在何朝代何帝王时期? 汉朝的鼎盛期在何帝王时期? 5.各个朝代的阶段特征是什么?各个朝代文化的特征是什么? Ⅱ.政治制度 1.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政治格局的是何朝代创立的什么制度? 该制度的理论源于哪家学派? 该制度发展到顶峰的标志是什么? 谁创立了皇帝制度?又是何事件废除该制度?皇帝制度的特征是? 谁创立了丞相制度?又是谁废除该制度? 2.为巩固统治,西周采取了什么措施?有何积极作用? 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秦国商鞅、秦朝嬴政、西汉汉武帝、元朝、清朝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3.隋唐时期选举人才的制度是什么?该制度正式诞生于哪个帝王时期?唐朝是如何完善的?有何作用?何时废除? Ⅲ.改革与变法 1.战国时期在秦国的著名变法是谁领导的?领导者代表哪一阶级的利益?受打击的阶级是什么? 最能体现变法性质/确立封建制度的的措施是?对后世行政制度最具深远意义的措施是?变法与秦统一有何关系? 2.为促进民族融合而进行的改革指的是哪一少数民族的谁的改革?特征?内容?与民族融合的关系? (确认完成签字__________ ) 二:考点运用 1.《史记?五帝本纪第一》记载: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地点)之野,遂擒杀蚩尤。该材料中应该是 A.巨鹿 B.赤壁 C.涿鹿 D.牧野 2.某班同学以“统一国家的建立”为主题进行探究,下列他们整理的内容中不符合 ...史实的是 A.秦始皇创立郡县制 B.西汉初年出现了文景之治 C.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 D.东汉政府派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 3.右图是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秦朝文物,正面砖文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该砖反映的历史信息主要有:①砖文字体为小篆②内容歌颂秦的统一③制作年代在公元前221年之前 A.①②③ B.①② C. ②③ D. ①③ 4.历史影视作品是对历史进行的艺术加工,但必须尊重历史事实。下列情节与历史事实不相符的是 A.秦始皇命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后来又让他负责修筑万里长城 B.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C.唐朝在广州.泉州等主要港口设市舶司,鼓励商人用交子进行商品交易 D.明朝锦衣卫经常向皇帝汇报臣民的举动 5.清朝一个秀才清晨起来读书,忽见风吹书页翻动,猛然来了诗兴,吟诗一句“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结果后来被官府捉拿斩首。这一事件反映了清朝的 A.闭关锁国政策 B.大兴文字狱 C.设军机处 D.建立中央册封制度 6.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朝“八股取士”和清朝大兴“文字狱”的根本目的是 A.防止人民反抗 B.压制知识分子 C.巩固封建统治 D.统一思想 7.如果把“锦衣卫、东厂和西厂”“军机处”“文字狱”确定为一个学习单元,则这个单元的主题应该是 A.特务统治的强化 B.思想控制的加强 C.文化专制的强化 D.专制集权的加强

黄金行业现状

行业背景及行业现状 1、政策背景:2004年9月6日,伦敦金银市场协会2004年会在上海举行。这是世界黄金领域中最重要的国际性会议首次在我国举行。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会上表示,央行将研究逐步推出黄金远期和黄金期货产品。周小川在题为《充分发挥黄金市场的投资管理功能》的讲话中指出,中国黄金市场应当逐步实现三个转变:第一、要实现中国黄金市场从商品交易向金融产品交易的转变。就目前情况看,发展个人黄金投资业务是一个较为现实的选择。目前中国国内居民储蓄余额已高达12万亿元,推出个人黄金投资,将百姓手中的货币资产转变成黄金资产,从宏观上讲,可以拓宽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渠道,调整货币供求。第二、实现中国黄金市场从黄金现货交易向黄金衍生产品交易的过渡。黄金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和完善,可以有效地提高黄金市场规避风险和投融资的功能。目前上海黄金交易所的主要交易形式是实盘黄金现货交易,随着中国黄金市场的成长,我们将逐步推出包括远期和期货在内的各种黄金衍生产品业务。今年2月份和8月份,上海黄金交易所已经在现货交易方式的基础上分别推出了T+5和延期交收业务。此项业务的推出,一方面为产金企业和黄金需求企业提供了套期保值的可能;另一方面,也为投资者提供了多元化的投资工具,丰富了市场的交易品种。在此基础上,人民银行还将研究在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逐步推出黄金远期和黄金期货产品。第三、实现中国黄金市场由国内市场融入国际市场的转变。下一步,我们将加大黄金市场开放的力度,研究解决上述问题,加快中国黄金市场与国际黄金市场接轨的步伐,积极为中国黄金市场成为国际黄金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创造条件。周小川还表示,中国黄金市场的建立和发展,标志着包括货币市场、证券市场、保险市场、外汇市场在内的中国主要金融产品交易市场基本建成,中国金融市场体系更加完整,黄金市场的发展和完善还有利于完善货币政策调控工具和宏观调控体系。 2010年8月3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税务总局和证监会六部门发布了关于促进黄金市场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商业银行要围绕黄金开采、生产加工和销售等整个产业链条,切实创新金融产品,着力改善金融服务,努力提高服务成效,向黄金产业提供多方位的金融服务。结合产业和市场发展需要,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开展实物金销售、黄金租赁、黄金远期和黄金期权等业务,丰富市场品种,满足企业融资需求和规避风险的需要。鼓励和引导商业银行开展人民币报价的黄金衍生品交易。引导更多的金融机构参与黄金市场,扩大黄金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意见还指出要进一步完善当前黄金市场外汇管理政策。为鼓励引导商业银行开展人民币报价的黄金衍生品交易,结合上海黄金交易所询价系统建设,允许开展黄金衍生品人民币报价的商业银行,在没有真实贸易背景下,在境外对冲境内黄金交易头寸,并研究将开展黄金衍生品人民币报价交易所涉汇率敞口头寸纳入结售汇综合头寸进行境内平补的可行性。 2、战略背景:2007年至2008年,伴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逐步升级,全球证券市场、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以及其他投资市场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跌幅,投资者损失惨重。但历来具有金融避险功能的黄金市场却独占鳌头,2008年,国际现货金价格最高达1032.09美元/盎司,2009年再创新高,一举突破1226.42美元/盎司大关,2010年更是创出了1430.85美元/盎司的历史记录。黄金坚挺的表现促进了全球黄金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黄金生产国和第二大黄金消费国,我国黄金市场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上海黄金交易所2008年成交量达到4,457吨,较2007年成交量同比上涨143.84%。但相比较我国总体经济实力和市场投资需求,我国黄金市场仍然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个人黄金投资交易只占上金所以及我国黄金市场总成交量的一小部分。与此同时,我国地下炒金业务却发展得“轰轰烈烈”,极大扰乱了我国黄金市场的健康发展,也凸显了我国黄金市场的现状与日益增加的个人黄金投资需求的矛盾。 二、标金贵金属投资有限公司的营销环境分析 1、国内环境 2001年4月,央行行长宣布取消黄金“统构统配”的计划管理体制。同年6月,央行正式

中国黄金投资市场分析报告

中国黄金投资市场分析报告 目录: 一、前言 二、金银投资市场的发展轨迹及现状 三、中国金银投资市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四、黄金投资的独特魅力 五、投资方式的创新使黄金投资价值更具生命力 六、如何推进金银投资市场的发展 七、前景展望 八、结束语 二零零九年八月·李达前言 黄金不仅仅是一种商品,更是一种货币,可以在国际贸易中做为支付手段而被使用。由于黄金储备与保值资产的特性,黄金还存在投资需求。对于普通投资者,投资黄金主要是在通货膨胀情况下,达到保值的目的。一方面,人们利用金价波动,入市赚取利润,另一方面,可在黄金与其他投资工具之间套利。如当美元贬值、油价上升时,黄金需求量便会有所增加,价格上涨;如当股市上涨,吸引大量资金,那么黄金需求可能会相应减少,价格下跌。目前,世界局部地区政治局势动荡,石油、美元价格走势不明,导致黄金价格波动比较剧烈,黄金现货及依附于黄金的衍生品种众多,黄金的投资价值凸显,黄金的投资需求不断放大。

黄金投资市场是一个全球性的投资市场,全球统一的报价体系,每天24小时双向交易机制无一不体现了黄金市场的公平与公正。它所具有的全球流通、保值性强、赢利稳定、无税金等特点更是股票、期货、房产无法比拟的,而这些优势正让越来越多的投资者产生共鸣。随着黄金功能日益由避险向投资方向转变,加之当前股市高位震荡、风险较大,加上通胀压力,美元下跌,在这样的背景下,黄金就更成为投资焦点。于是越来越多的投资者都把投资目光放到了黄金投资上。除了许多新加入黄金投资行列的投资者外,许多股民因为股指高涨,炒股难度加大,股市行情低迷,也纷纷改变投资方向,寻找新的投资热点,其中大部分“掉头”的股民将目光投到了黄金投资上,在黄金投资市场上,股民“掉头”炒金或是炒股同时兼炒金的现象越来越多。黄金投资市场可以说商机无限,就投资价值来讲,黄金是最有价值的投资品种之一。 一、金银投资市场的发展轨迹及现状 1、发展轨迹回顾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日起,黄金白银就成了国家垄断的储备资产,实行严格管制,禁止民众自由买卖黄金白银,并为此建立了一整套从生产、加工到销售的全方位统收专营的国家计划管理体系。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黄金的市场化改革也不断进行,但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让我们先回顾一下金银市场的发展轨迹:

艺术史研究方法

中国艺术史研究亟待回归中国历史本身 近两年来,美学界和艺术界最能引起广泛共鸣的事件,莫过于对中华美学和艺术精神的讨论。就这场讨论可以预见的后续影响看,它的重要性不亚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学热”,预示着一个美和艺术转型时代的到来。比较言之,20世纪80年代的“美学热”以引进西学为主调,具有使世界进入中国的性质;今天的讨论则重在确立民族美学和艺术精神的主体地位,具有使中国进入世界的性质。换句话说,一个在文化上日益自信的中国,意识到了它有责任以民族性的美和艺术自我教育,并为世界文明作出贡献。但是,就目前的进展看,这场讨论仍然处于表象层面,最严重的问题就是仍在套用西方既成的概念体系自我讲述,缺乏对中国美学和艺术特性的深度认知。单就中国美学和艺术的关系而言,艺术构成了其中最精华的部分,艺术史研究的深度决定着对中华美学精神的认知深度。在这种背景下,让中国艺术史研究真正回归中国历史本身,就成为将这场讨论引向深入的关键。 现代以来,对中国艺术史研究影响既深且巨的概念,莫过于“美的艺术”。这一概念起于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者,此后则成为对艺术的唯一限定。人们认为,各种艺术只有通过美才能联系为一个整体,也只有通过美才能发挥作用。但事实上,美和艺术的这种互文性,既无法充分解释西方艺术史,对中国艺术史更缺乏说服力。比如中国殷商时期的青铜纹饰,它是艺术的,却未必是审美的。今人虽然捏造出一个“狞厉之美”的概念,但它仍然无法给人带来真正的审美感受。同时,尽管艺术以审美为目标,但美从来不是唯一的目标。在美之上往往有更高的哲学、伦理追求。像中国先秦时期的礼器,往往在具有审美特性的造型中包含着对天地宇宙的看法,即制器尚象;同时充当了某种伦理、神学目的的视觉相等物,即器以藏礼。后世中国的山水画,更是在根本上蔑视审美化的形色表现,而是将哲学性的显道或写意作为艺术的根本任务。据此可以看到,在美与艺术之间,虽然审美价值具有主导性,但它也像一件紧身衣遏制了艺术意义的多元生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