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0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课一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0分)

1.(2011年1月河南郑州高三质检5题)秦朝时期,重视关中地区而压迫剥削关东地区;汉光武帝刘秀出身南阳,定都洛阳,于是,“南阳帝乡”和“河南帝城”受到优待。材料体现了古代中国经济政策的特征是()

A.重农抑商B.区域经济管理C.土地兼并严重D.不均衡增长

2.“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对此材料所反映的经济现象认识不正确的是

A.这一现象出现在商周时期

B.这一现象随着铁制农具的使用而消失

C.这一现象的消失是历史的进步

D.这一现象的出现给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破坏

3.(2010年9月海南高中新课程测试3题)《诗经》是一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其中“雨我公田,遂及

我私。”反映的是

A.精耕细作技术成熟

B.井田制趋于瓦解

C.小农经济发展完善

D.土地兼并严重

4.(2008·北京文综14)某古代水利工程“旱时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十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芍陂

5.基本解除黄河水患的是()

A.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

B.关中农民创造的“井渠”

C.东汉的王景治河

D.郑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

6.(2010年12月济南外国语学校高三质检1题)著名史学家苏秉琦先生指出,中国农业起源具有“满天星斗”的特点,以下选项中最能印证该观点的是()

A.北京人遗址已发现采集和猎取食物的遗迹

B.湖南玉蟾岩,陕西半坡遗址、浙江河渡遗址等地都发现了人工栽培水稻的遗存

C.除了黍、粟、水稻外,起源于战国的粮食作物还有稷、大豆等

D.在浙江余姚河姆渡的考古发掘中,发现存在的大量稻谷的遗存

7.(2010年5月北京市东城区二模12题)战国至秦汉时期,黄河流域是中国农耕经济的中心。下列水利工程地处黄河流域的是()

①郑国渠②都江堰③白渠④灵渠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8.(2010年11月济南高三质检11题)宋代起,租佃经营已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

方式。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乐于接受这一经营方式B.农民的生产自主性大为加强

C.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D.土地兼并造成大量无地农民

9.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俗语云:‘百年田地转三家’,言百年之内,兴废无常,必有转售其田至于三家也。今则不然,……十年之间,已易数主。”由此可见,古代的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A.封闭性 B.落后性 C.脆弱性 D.分散性

10.(2011年3月广州市一模12题)战国时期,诸侯国大力兴修水利工程,主要是为了()

A.发展长途贸易 B.运送军粮 C.发展小农经济 D.加强中央集权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0分)

11.观察图1—4,回答问题

图1—4

(1)从图片中你能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2)选择图片中的两种农业生产工具或技术,介绍其发展演变史。

(3)以图中某一人物的身份,介绍你当时一天的生产生活情况。

(4)运用历史图片资料解决问题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根据上述问题及解答,概括使用图片资料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

一课一练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解析:根据所学,在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结构中,不同地区的发展条件是不同的。最高执政集团施行的区域经济管理政策,有时会出现偏差。一般说来,统一王朝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多在首都及少数重镇,只有这些地方才有优先的发展机会,边远地区,特别是远离交通干线的地区,发展速度则要缓慢一些。材料中秦统一后,对关中秦国本土和新征服的六国故地实行了不同政策,使关东地区的经济结构遭受了破坏;汉光武帝刘秀出身南阳,定都洛阳,于是,“南阳帝乡”和“河南帝城”受到优待。正反映了古代实现不同区域经济管理政策的反映。

2.D

解析:井田制大致可分为八家为井而有公田与九夫为井而无公田两个系统。材料反映的是记其八家为井而有公田者。井田制出现在商周时期,对推动奴隶制经济起了重要作用。随着铁制农具的使用,私田出现,井田制崩溃,推动了社会的转型。故D错误。

3.B

解析:《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至春秋中叶的诗歌。题目中的诗句体现的是从公田到私田的转变井田制是西周时期的一种国有的土地制度,故选B

4.A

解析:紧扣关键字“蜀相”可知这项水利工程是都江堰。

5.C

解析:ABD这些水利工程显然都与黄河的治理无关。

6.B

解析:理解材料中“满天星斗”的关键词。A、C项不能反映中国古代农业起源,D项不能反映材料中“满天星斗”的特点。B项多处遗址发现人工栽培水稻,说明中国农业起源具有“满天星斗”的特点。

7.B

解析:①②③④项中,显然②是属于长江流域,因此,可排除A、C两项;B、D两选项有一个共同之选③,那么只需排除①或④,就能选出正确答案,郑国渠是由郑国主持兴修的大型灌溉渠,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位于关中(陕西);灵渠又称湘桂运河,也称兴安运河,秦凿渠,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的理解。根据所学史实租佃制的发展是因为由于政府抑商政策的推行,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把资本用于买房置地,农民因为贫穷遇到困境往往出卖土地,所以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土地兼并,故此题应该选择是D。

9.C

解析: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它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妇织”、自给自足为主要特征。题中四个选项是小农经济的弱点,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当小农经济受到外界冲击时,脆弱性的一面。

10.C

解析: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春秋战国的时代主题是“战”与“农”。水利工程可能兼具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关系等多种用途,但一般首要的是灌溉和防洪。A在当时并未普遍,D指郡制、县制或郡县制。B、C相比,C的可能性更大。再说,都江堰和郑国渠主要用于排灌,前214年秦朝凿通灵渠的初衷,是军事需要。

战国时期是诸侯争霸,弱肉强食的年代,各诸侯国都纷纷变法革新,图强,兴修水利工程,主要是为了发展经济,提升实力。

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混战不已。要想在争霸战争中获胜,就必须大力发展经济,实现富国强兵,这是各国大力兴修水利的主要目的。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发展水利,才能发展小农经济,才能实现富国强兵。故选C。

二、非选择题

11.(1)信息:使用传统的耕作农具,如铁犁牛耕等;水利设施齐备;农民辛苦耕作,午饭在田头吃;农作物以水稻为主等。

(2)演变:可以任意选择两种农具或一种农具和一个技术。如铁犁:神农氏时代: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春秋战国时期:采用牛耕技术;汉朝:牛耕技术的普及,耦犁、一牛挽犁、铁铧犁等推广。精耕细作技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的精耕细作技术已经日臻成熟;宋元时期全面成熟;明清时期进一步发展等。

(3)生活情况:只要与本图的现象相符即可。如以儿童的身份看父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以在田耕作的男子身份,介绍一天的劳作内容。以女子的身份,看男子劳作和自己做饭并送至田头等。

(4)过程:归纳历史图片的信息;根据历史信息,概括图片反映的社会发展特征;根据历史信息,采用体验或探究的方式,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用历史信息,证明历史现象的正确与否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