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理据的变化与汉字教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字理据的变化与汉字教学

李可宁

密歇根大学

汉字在世界文字类型中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汉字也承载着中华文明极为丰富的文化意义,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汉字从甲骨文开始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变化,现代汉字的字形字义距离初创时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通过引用汉字字形字义的历史演变的若干实例,从纯粹语言学的角度明确指出大多数现代汉字(无论繁体字还是简体字)已经不再能展示初创时的汉字理据,并以此为基础,对对外汉语的汉字教学提出一些具体的看法和建议。

关于具体汉字字形的解释

在汉语课堂上解释汉字的形体是一个提高学生兴趣,帮助学生记忆汉字的好办法,但是切记要区分汉字的字源分析和字素分析。字源分析是对某个汉字的造字理据的分析,而字素分析是对某个汉字所包含部件的分析。教师不能混淆两者,可以用汉字部件编小故事来帮助学生记忆,但绝不能随意编造汉字的造字理据。比如可以把"自大一点变成臭"这一说法告诉学生,但是从字源上来讲,“臭”这个字是“嗅”的初文,表示用鼻子闻(而非味道不佳),“自”的本义是鼻子,“臭”是“自"和“犬”组成的会意字,这个字和“自大”这个词一点关系也没有。再比如汉语教师常常引导学生把“哭”这个字看成是两个眼睛旁边有一滴眼泪,这样帮助记忆无可厚非,但这个字的字源却完全不是这样。甲骨文中“哭”的字形是中间一个披头散发的人形,两边各有一个“口”字,表示喧叫,合起来表示人的号哭。这是一个会意字。后来中间的人逐渐讹变成了犬形而固定下来。随意选取一些汉字来进行考察,我们都会发现它们的字形字义的演变过程是非常复杂的。汉语教师要做到的是不自创理据,信口开河,混淆视听,如果要讲字源,一定要做好功课,以免误人子弟。

关于繁体字和简体字

现在不管是在民间还是在学术界,似乎都有一种倾向,认为繁体字代表古字,具有比简体字高得多的文化价值,有的(大陆)人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也坚持使用繁体字,作为一种文化追求和文化坚持。但是如果仔细考察汉字的发展演变过程,会发现这大可不必。繁体字固然比简体字更接近古字,但在程度上实际上只是五十步和百步的区别。现在所谓的繁体字的形体是“隶化”的结果,从汉代开始固定下来,而隶化已经大大改变了汉字的原始形态甚至组成部分,使得汉字造字时的理据大量丧失。也就是说繁体字实际上已经不怎么反映汉字最初的文化意义了,简化字只是这个过程的继续而已。如前一段时间网络上流行的嘲讽简体字的“汉字简化后,亲(親)不见,产(產)不生,乡(鄉)无郎,爱(愛)无心……”,实际上完全是没有文字学知识的胡说和自我标榜。举“乡”和“爱”两字为例,“乡(繁体字鄉)”的初文象两人对坐对着炊器进食之形,本义是相聚饮酒,无论如何与“郎”(最初的形体与“鄉”并不相像)扯不上任何关系。而“爱”字于初创时的形体变化甚大,而且到行书时“爱”已然没有心旁,简体字只是直接选取了行书的形体而已。繁体字的接受度较高主要是由于它的使用时间很长并跨越中华文明的鼎盛时期。简体字固然有它的缺点,但我们没有必要过分拔高繁体字,贬低简体字。出于审美或者文化

习俗的原因(如书法)而使用繁体字自然无可厚非。而出于实用性和简便性的原因推行简化字也是合情合理的。

综上所述,在汉语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树立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汉字观,让他们知道汉字不是一成不变的,现在的汉字形体跟初创时已经有了巨大的变化。即使是保留至今的象形字,也不可能做到“望字生义”,直接猜出意思来。老师可以通过分析字形来提高学生对汉字的兴趣,但是要注意区分字源分析和字素分析,不要随意编造某个汉字的理据,要讲字源的话一定要做好功课,实事求是。不反对编小故事帮助记忆,但要明确告诉学生这不是它的造字本义,杜绝信口开河,混淆视听。另外要客观讲述繁体字和简体字的历史渊源和各自的优缺点,不刻意拔高繁体字贬低简体字的文化价值。出于实用性和简便易学的考虑,我主张在汉语教学中以教授简体字为主,将繁体字的学习留给书法课或者有兴趣了解汉字史的学生和研究人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