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教材内容的合理选择与取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教材内容的合理选择与取舍
学习了“教材的合理整合”这一章节,给我的帮助很大,以前对于学校的安排造成的课时流失无可奈何,现在明白了可以对教材进行合理整合,创造性的适用教材,这样就可以从容的合理的安排教材类容了。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的需要,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内容、编排顺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
创造性使用教材,要求教师首先要有创造性的思维,有创造的动机和创造意识。
否则就谈不到创造性。
要灵活地创造性使用教材。
在最有限的课时内,最有限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最经典的最集中的、最有代表性的学习内容。
创造性使用教材,就要以学生为本,考虑学生的爱好、兴趣及生活经验来综合教学内容,让学生置身于多种学习的环境之中。
教师应注意把死的教材用活,通过师生在课堂中的交往、互动共同学习掌握它,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让学生保持最佳的状态来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收到最大的效益,课堂教学取得最好的效果。
创造性使用教材,要求教师在掌握教材的基础上,灵活地组织教材,作到教学内容多样化,使音乐课堂教学丰富多彩,体现审美。
要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音乐教材,并不意味着可以毫无目的、毫无原则地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删减或替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掌握下面几个原则:
(一)不能随意丢弃教学重点;
(二)不能因为教师综合素质障碍舍弃相应单元;
(三)不能根据教师的趣味和长项进行选择;
(四)不能迁就学生的趣味进行选择。
好的教学效果=好的教学内容+好的呈现方式+好的教学方法。
教学效率首先取决于老师对其所教授内容的选择和改造程度。
在备课和教学设计中,独立地处理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这是老师上好课的必要保证,也是对老师专业化能力的一项重要要求。
我认为教师处理教材应注意以下几种主要方法和策略:
一、简化通俗—让学生易学。
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挖掘、梳理、浓缩、从而使课堂教学内容化难为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较少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获得较大的学习效益。
二、调整重组—贴近学生的生活。
通常,教学内容离学生生活越近,其作用发挥越好,反之,教学内容距学生生活越远,越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乃至不易被学生感悟和理解。
三、设疑激趣—让学生探究体验。
我们知道,并不是所有教材呈现给学生都会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那么,这就需要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变无疑处须教有疑,课堂以问题为中心
四、化静为动—让学生乐学。
怎样去活化教材呢?首先要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1、用对话呈现。
2、画图片呈现。
3做成课件呈现。
其次要改变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自主、合作、探究地进行语文学习。
五、拓展延伸—让学生实践创新。
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进行处理,增强教材的情趣性、生活性、降低教学难度,让教材的教育功能得以充分的体现。
如何创造性使用教材
教材不是法典,教材不是圣经。
新课程新教材为教师提供了自由度巨大的空间,如何创造性使用与科学处理教材,超越教材,是新课程下我们广大教师要重新认识的问题。
“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是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做教材的开发者和研究者”是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倡导。
何为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综合化的过程,是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相联系的途径,是教师智慧与学生创造力的有效结合。
教师应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以教材为载体,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结构性和生成性特点的学习内容,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拓展课堂教学空间,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如何科学、合理地创造性使用与处理教材?这是值得我们于理论的指导下不断实践,于实践的验证中不断总结的研究课题。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深深认识到:要想创造性地使用好新教材,首先必须遵循的一个原则就是:“脑中有课标、心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要以课标为依据,以新教材的内容为凭借,选择适应学生发展需求的内容。
我们要力求做到要精读课标、深钻教材、细研学生,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材内容和要求,适当扩充和删减教学内容,尝试多种构思。
教师要成为教材的积极促进者、发展者,挖掘教材,超越教材,发展教材,让教材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中真正发挥作用。
当然,准确理解教材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基础。
教材是主要的教学资源,是教与学的重要凭借。
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必须以准确理解教材为基础。
准确理解教材,一是要从宏观上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编写体系,二是要从微观上正确把握各册的教学要求,深入钻研每篇课文。
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首先,老师要先与文本对话,“以己昏昏,使人昭昭”是不可能的。
老师钻研教材,要做到深入浅出,“深入”,就是“潜心会本文”,感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表达特点;“浅出”,就是能用浅显的语言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表达出来,让学生听得明白,理解得顺利。
另外,有效教学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出发点。
有效教学,是当代教学的一个科学理念。
它指的是教学要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能够在单位教学时间里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教师使用和处理教材是一种极富主动性、创造性的工作,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基于教材、钻研教材、挖掘教材所蕴含的教育因素,又不能拘泥于教材的束缚,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从学生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利用广泛的教学资源,活用教材,创生教材,主动地、合理地、创造性地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引领学生走进教材,走进生活,去感受语文的内涵,体会语文的真正价值.
传统的教学是教师教教材,新课程要求教师用教材教。
品德教材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实现了教材功能的转变,它不是教师的“教本”、学生的“学本”,不是师生课程生活的指挥棒,不是指令性课程范式下的产物,而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所凭借的范例,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资源之一,它极具生活性、活动性、开放性,它本身包含了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教学空间。
这就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材观,摈弃那种教教材的生活,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既能以教材为载体,又能创造性使用教材,拓展课堂教学空间,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一、结合学生实际,适当重组教材。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新教材的板块内容编排比较合理,但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思路进行重新调整和组合,这样一来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大胆打破教材的框架结构,重新整合。
我曾听过两位教师执教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规矩与方圆》之活动主题三《法律保护你我他》。
一位老师在课堂上开展了很多活动,使教材所呈现的画面在课堂上全部再现,让学生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所涉及的法律常识来谈谈如何做一个知法、守法的人,涉及的面很广,也没有及时帮助学生归纳,主题活动设计目的性不强。
另一位老师则对教材所呈现的内容进行适当重组,把能整合的话题内容整合在一起。
教师从“新买的衣服出现了质量问题”引导学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有关规定,消费者有权要求退货,接着引导学生从自己生活实际中举例说明,同时通过开设“模拟法庭”,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自身的观察、调查、了解等活动和组织互相交流,深化他们的生活经验,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强化他们的法律意识,增强了他们
依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
教师的教学活动流程非常清晰,虽然没有把所有的法律常识一一呈现,但在有效的教学活动中,更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尤其是开设“模拟法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更充分的体现,同时,教师还注重了法律意识的渗透和培养,让学生学会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在教学实践中,如果我们的学生基础较差,教师要将新教材的内容面面俱到地教完,学生接受起来就比较困难。
与其如此,还不如大胆删去一些难度大、学生接受不了的内容,或者用相对简单的材料来替换,或者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事件、场景、材料来教学,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
另外,现代社会通讯和媒体非常先进,孩子在某些方面的见识是比较广的,教师可根据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延伸和适当的补充,适时增加相关的有益内容,或让学生在阅读、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展开讨论。
可见,教师由教材的忠实宣讲者转变为教材使用中的决策者,确立起自己作为课程教材的创造者和实施主体的意识,摆正教材作为工具的地位,学会用教材来教,在内容上关注儿童的实际,设计上注重以主体活动的方式呈现,将教学的目光更多的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有针对性地调节教学内容,让学生有了真实有效的体验,真正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二、结合校班实际,适当整合教材。
品德课程强调以主题活动等实践形态呈现,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
创造性使用教材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根据校班实际,追求最适合自己班级的有特色的教学。
例如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我们去环球旅行》中共包含了“地球有多大”、“飞越太平洋”、“和非洲朋友共舞”、“迷人的欧洲风情”、“世界真奇妙”五个活动主题。
这五个活动主题各有侧重,又相辅相成。
我先组织学生完成第一个活动主题,从宏观整体的角度,初步了解地球上有关国家、人口、种族、民族和语言的概括及千姿百态的地形地貌。
接下来的第二、三、四个主题内容的学习,均以旅游日记的形式呈现。
我便根据本班学生喜欢阅读课外书、个性强、富有表现力、有竞争意识等,将全班学生分为“美洲组”“非洲组”“欧洲组”三大组去比赛。
组织学生通过探究式、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由组长组织组员分工合作,观察、收集、调查、整理资料及设计问题答辩和贴近主题式的才艺表演等,较好地引导学生主动体验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给学生一周的时间准备。
课堂上,我采用一组多种形式的研究学习成果汇报,其他组提问,教师只在关键处、困惑处给予点拨引导。
这样,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这些有代表性国家和地区各自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等内容,从而了解世界的多样性。
实践中,我发现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呈现美洲、非洲、欧洲等地的风俗习惯活动主题时,学生有话可说,有理可辨,他们拥有的信息是多元的,在课堂教学中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学生通过汇报、交流、质疑、释疑等综合表现来相互评价,综合评定,较好地促进了学生的有效学习,学生兴致很高,而且收获的不仅仅是教材中提供的信息。
这也能体现品德课程的综合性、活动性。
通过实践,我们发觉,教师在组织实践活动前,要准确全面地把握目标,在目标的指引下指导学生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获得真实有效的丰富的体验和感悟。
三、结合本地实际,适当增减教材。
课程标准指出,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的资源是本教材创造性使用的途径,为了能更好地符合学生和本地的情况,我们在使用教材时要做适当增减,况且品德课的教学内
容和形式也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使他们学会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我们都知道,我国城乡差别大,地区发展不平衡,各地名情风俗不尽相同,教材难以完全兼顾北方和南方、城乡与农村学生的生活实际。
例如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有趣的家乡风情》之活动主题一《我喜欢过年》,讲的是如何过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
同样的春节,各地名情风俗不尽相同,北方人春节看冰雕、贴窗花、包饺子、赶庙会等,而我们海南春节贴春联、放鞭炮、看琼剧、看公仔戏、舞龙、调声、吃年糕等,教师还可适当补充海口万春会、府城换花节、文昌糖糕、用鱼祭祀等名俗习惯简介,引发学生对自己在城里或在乡村分别是如何过年的情景的回忆,激发学生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
这样,基于品德课程的生活性、开放性、综合性的特点,本着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原则,选取了本地学生熟悉的身边的例子及与教材主题相联系的活动,使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丰富的活动中得到真切的体验。
总之,新教材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资源之一,但并非唯一。
教师是教材的实施者,也是教材的再创造者,更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新理念倡导教师运用新教材要有新思路,要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教材中的学习资源是有限的,而教师和学生由此创造的学校资源是无限的,教师用教材教,要结合联系生活实际,捕捉生活动态,激活教材,舍取补充贴近儿童现实生活,对学生真正有指导价值的内容进行教学,使原本“纯而又纯”的书本鲜活起来。
灵活地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结合校班实际,结合本地实际,使新教材变得对学生更有意义,让新教材成为师生喜爱的对话与生活文本,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更好地提高课堂实效
如何理解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呢?(一)深入吃透教材是创造性使用教材
的基础。
1、理清本节教材的编写意图(吃透点)。
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不仅要读懂表层的情境和例题,而且要读懂情境背后的意图,不但要读懂每一幅图,还要关注图旁边的旁白,全面地理解教材中蕴含的知识点,进一步挖掘出教材深层的东西,疏理清教材编者的编写意图;2、整体把握教材,理清认知线索(理清线)。
教师要善于对各学段的知识做系统整理,我们不但要关注我们所要教学的这节课中的知识点,还要看在其它年级教材中有哪些知识与本节的知识有联系,以前有哪些孕伏性的知识,以后有哪些应用性的知识,理清教材的认知线索,以便于我们在设计教学时考虑怎样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教学,怎样为后续性学习打好基础;3、我们要在深入地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抓住教材的本质,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方法,只有充分把握教材中知识背后隐藏的思想方法,才能灵活地有创造性地处理和使用教材,深入透彻地理解教材是灵活使用教材的基础,如果没有深入地对教材的理解和挖掘,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只能是一名空话
课时,经常看到老师将教材进行了改变,如在三年级比较分数的大小,将教材中的月饼分成1/2和1/4比较,编成了分西瓜的1/2和1/4;五年级方程的认识时,把教材中天平的三幅图——五次平衡与不平衡的变化改成“猜猜天平会出现几种情况?”;或者是改换主题图,省掉教材设计中的某个环节。
可是,我又看不到预设中的效果。
有一次,一位老师说:“我今天这样改了教材,就是想请教行不行?”我不敢斩钉截铁地说“不行”,因为我的思路还没有理清。
在我阅读了《破解新课改课堂教学密码》这本书以后,关于改编教材的问题渐渐在我脑中有了一个轮廓。
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
新时期的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
在特定的教育情景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对给定内容的意义都有其自身的解读,从而对给定的内容不断变革和创新。
这样,教学就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对现象的评价。
老师不惟教本,能根据自己的思考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说明老师已经形成了新的教学观,最少说明老师们已经有了新课程的意识。
这是一件好事。
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前提。
1.当教材呈现的问题情景与当地学生生活实际相差较远时,教师可将其换成熟悉的事物;2.当教材提供的学习内容、数据信息等与本班学生实际状况有差距时,
教师可以做适当调整;3.当教材安排的课时对本班学生来说过快或过慢时,教师可以结合本班实际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
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条件。
教师对教材有深刻和独特的见解,对教学有独特的思路和设计,能够对教材的绝对权威提出挑战,作出有个性的演绎,面对复杂多变的教育情景及时删减,发展固有观念,创造出有益于师生对话的氛围,使教学活动更加鲜活生动。
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要求。
要求教师能够站在与教材编写者同样的高度去审视教材,能够读懂学生、读懂教材,寻求与学生认知规律与教材编写意图之间的契合,对教材进行科学、合理地整合、重组和超越,使加工后的教材更具有实效性、现实性和挑战性,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